龍潭塔

龍潭塔

龍潭塔即奎文塔,位於江西省上饒市信州區北門鄉龍潭村,信江北岸岩石山上。奎文塔原名“見龍塔”,俗稱“龍潭塔”,為七層古塔,始建於明神宗萬曆年間(1573—1620)。塔下是信江和豐溪二水匯流而成的大深潭,古稱“龍潭”。保存基本完好,這是一座明代建築風格的古塔,保持了簡樸、莊重的建築風格。

基本信息

簡介

龍潭塔龍潭塔
龍潭塔即奎文塔,位於江西省上饒市信州區北門鄉龍潭村,信江北岸岩石山上。據《上饒縣誌》(同治版)記載:該塔始建於明萬曆(1573一1620)年間,塔名見龍。塔下是信江和豐溪二水匯流而成的大深潭,據傳,河滸岩壁之上,曾鐫刻隸書“龍潭”二個大字,時民眾為求豐收,遂建塔於潭邊,塔名‘見龍’……”故別名“見龍塔”。然至今尚未有人親見二字。到了清嘉慶年間重建易名“奎文塔”,於塔下建院數楹且題詠甚富。五桂塔也位於信江北岸的岩石山上,始建於明清年間,是上饒市城區歷史文化遺存的寶貴財富。兩塔相距約1500米,信州人習慣稱為“上饒雙塔”。古塔均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已成為上饒市區的標誌和象徵。

建築結構

龍潭塔龍潭塔
龍潭塔八角七級,磚石結構,高49米多。每層均設門、窗,通過內部梯階,盤鏇而上,登臨眺望。後倒塌,僅存二級。清嘉慶十九年(1814),郡守王賡言率同汪正修、上饒知縣賴勛重建五級。上層祀奉梓潼帝君神像,並改名“奎文塔”。重建後,依然保持了簡樸、莊重的建築風格。塔下曾建有塔院,塔院建房數楹,其中有純陽樓、惠濟夫人祠倉頡祠惜字爐、觀水亭等附屬建築。至清朝末年,這些附屬建築,先後傾圮,儀存惜字爐而已。如今,龍潭塔保存基本完好,這是一座明代建築風格的古塔。矗立在茲,點綴在茲。三華里外,還有“五桂塔”與之呼應。不啻裝點江山,:美化城市,而且成了一種標誌、象徵。城市建設現代化進程如此飛快的今日,悠遠古城之郊,綿長信江之陽,能留下這么一幅獨特的景致,卻也真正難得。

傳說故事

龍潭塔龍潭塔
古時候,中國是個很落後的農業國,如遇乾旱,百姓們一定要大張旗鼓地求雨,形成了我國獨有的農業文化。話說靈山北面的鄭家坊,江村一帶每遇乾旱必到靈山樟澗村山中的龍潭求雨,而且是有求必應,十分靈驗。有一年,老天爺數月不雨,方圓數百里乾旱,土地龜裂,河壙乾枯,給人類生存造成極大威脅。當時信州李知府為救民於水火,親自頭頂炎日,率領百姓數千人步行前往靈山樟澗龍潭求雨。且說靈山北面的樟澗山中,群巒疊嶂,犬牙交錯,九曲十八彎,路延數里,便有一天然龍潭,二十多米高的瀑布終年不斷,即使一年不下雨,瀑布依然飛流直下沖入龍潭。這一天,李知府帶領求雨隊伍連綿數里,真箇是香菸繚繞,旌旗蔽日;道禮喧譁,火銃震天。逶迤來到樟澗龍潭,設三牲祭拜。李知府跪拜說告曰:“天何言哉,黎民待哺,萬物生靈,十方厚土,叩首以求,神龍顯佑,上蒼垂憐,賜布甘露……”祝畢,在鞭炮,禮樂,號角,火銃聲中,李知府親自將三牲祭品倒入潭中,不一刻,只見潭水翻浪,躍出一條大碗粗細的大蛇,百姓刷地一聲,跪在地下,齊聲求道:蒼龍顯身,庇佑百姓,若得豐收,進廟供靈……。因為求雨時要用四人抬轎,轎內置一小口壇罐,必須求得真龍入罐,遍游乾旱之地,謂之:“龍神視旱”。可是這么大的龍蛇進不了罐口,李知府見了求道變小些吧,說來也怪,那大蛇果然變小,直朝轎內的罐子而進,只留一截尾巴在外,李知府用銅鑼托起蛇尾,讓蛇全部進入罐中,不覺手一空,銅鑼落入潭中。這時雷聲滾滾,狂風大作,傾盆大雨,直瀉而來,直下得天昏地暗。那些求雨者歡聲雀躍,一個個如落湯雞一般。當李知府一人回到信州時,竟發現那面落潭的銅鑼從信江冒了出來。原來此處與靈山的龍潭相通,於是把從靈山龍潭迎來的蛇放入銅鑼飄起的信江。蛇入信江,蛇尾一卷,此處便形成了一個深潭,人們便把此處稱為“龍潭”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