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字爐

惜字爐

文物專家認為,“惜字爐”對後世研究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習俗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目前,湖南正加強保護這類文物。

地理位置

惜字爐惜字爐
座落在隆回縣岩口鄉河邊村藕塘聯校右側。

始建年代

始建於清代道光己酉年間。

風格特點

坐東朝西,塔高十二米五,為三層樓閣式的磚、石結構,逐層縮小,第一層為四方形,石牆高為1.52米,邊長3.92米。正面有一碑式石雕,寬1米,高1.62米,中心處開有爐口,爐口上方刻有“惜字爐”的楷書字,並雕有雙龍戲珠。倚柱上龍身纏繞,下方雕有雙獅滾球,形態逼真。南北塔壁上各嵌石碑一塊,碑文依稀可辨,一塊記錄修建時捐款情況,另一塊敘述“借字惜”修建目的和意義,警戒後人:“讀書當因敬字而惜字。”切勿將“斷簡殘篇”、“單詞見字”用以“覆裹物”、“拭必糊窗”、“飛絮以入淤泥”、“同芳草而遭踐踏”,教誨後人“遍索蝌文”、“付雲回祿”。一層為疊望式磚檐,四角塑有麒麟,文化大革命期間毀壞後,今倖存兩隻。第二層為八角八方形,疊澀式磚檐,塑有飛禽走獸,四方開有實窗,窗台塑有佛像,兩側雙龍纏繞,四方視窗虛設,虛實相間。第三層為六方六角形,開實窗,窗台塑有佛像,今已不存。正面視窗上堆塑雙鳳紅鯉,塔檐飾磚質如意斗拱,而吊風鈴,該塔結構嚴謹,造型古樸,雕刻細緻。

社會影響

為當地一景,1991年年縣文物局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信息

在湖南省湘鄉市、長沙市望城區等地,近年來相繼在鄉間發現一些明清“石塔”。此間文物專家指出,一些“石塔”實為古人焚化寫有文字紙張的塔狀“惜字爐”,是始於宋元、盛行於明清時代敬惜文字風俗的歷史見證。
從湘鄉、望城等地獲悉,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考古人員在田間地頭、荒郊野外發現數座造型威嚴莊重的“石塔”。比較典型的如在湘鄉市毛田鎮齊心村一座清朝光緒年間“石塔”,通身用麻石磚砌成,三層六面,通高約10米,中空至頂,頂端成葫蘆狀。耐人尋味的是,這些“石塔”附近並無宗教遺存,文獻典籍和方誌上也沒有記載,是“佛塔”的可能性很小。
湘潭市文物管理處副主任盛兆華介紹,諸多證據顯示這類文化遺存實際上是古代“惜字爐”。以湘鄉毛田鎮“石塔”為例,第一層南面被發現有“惜字爐”銘文,第一層石砌孔洞實為焚紙入口。據文物專家考證,中國從宋元開始形成、明清盛行“敬惜字紙”風俗。明代文化名人袁了凡,池蓮師太極力推廣。池蓮師太在《自知錄》中甚至寫道:“拾路邊字紙火化,百字為一善;遺棄字紙不顧,十字為一過!”在一些人口聚居的村落附近,當地讀書人往往會集資興建“惜字爐”用來焚化字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