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公禪師塔

慧公禪師塔

慧公禪師塔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潭柘寺下塔院內。建於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高約3.5米,為石築八角形三級密檐式塔。塔座為三層石制平台,塔座上以三層石雕圓形蓮花瓣承托塔身。塔身上方為三級密檐,塔剎由蓮花及其承托的寶珠組成。此塔為元代高憎慧公禪師靈塔。此公俗姓史,名道慧,河北宣化人。五歲出家,教業《唯識》大論,七十歲圓寂。

慧公禪師塔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潭柘寺下塔院內。建於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高約3.5米,為石築八角形

慧公禪師塔慧公禪師塔
三級密檐式塔。塔座為三層石制平台,塔座上以三層石雕圓形蓮花瓣承托塔身。塔身上方為三級密檐,塔剎由蓮花及其承托的寶珠組成。此塔為元代高憎慧公禪師靈塔。此公俗姓史,名道慧,河北宣化人。五歲出家,教業《唯識》大論,七十歲圓寂。

簡介

慧公禪師塔所在的潭柘寺,位於京西門頭溝區東南部、太行山余脈寶珠峰南麓,因廟後有龍潭,廟前有柘樹,山名潭柘山,寺名也就名之潭柘寺。

慧公禪師塔慧公禪師塔
潭柘寺是北京最古老的寺廟,比北京城建城還早800年。潭柘寺始建於西晉時期(265-316年),時稱嘉福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故有“先有潭柘,後有幽州”之說。唐代擴建後名龍泉寺、金代重修後名大萬壽寺、清代大修時改稱岫雲寺,至十七世紀末形成現在的規模。俗名“潭柘寺”千古流傳。潭柘寺後有九峰環抱,寺前山峰則如巨大屏風,俗語有云:“前有照,後有靠,左右有抱”描述的就是它的地理位置。寺廟依山取勢,氣度恢弘。殿堂逐級向上,參差錯落層層排列,四周有高牆環繞。寺院內外古木參天,寺前流水淙淙,僧塔如林,修竹成蔭。清康熙皇帝稱讚這裡是:“名山勝境不次於五台山。”1957年,潭柘寺被列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潭柘寺占地面積6.8公頃,寺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築可分為中、東、西三路,中路主體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齋堂和毗盧閣。東路有方丈院、延清閣、行宮院、萬壽宮和太后宮等。西路有愣嚴壇(已不存)、戒台和觀音殿等,莊嚴肅穆。此外,還有位於山門外山坡上的安樂堂和上、下塔院以及建於後山的少師靜室、歇心亭、龍潭、御碑等。塔院中共有71座埋葬和尚的磚塔或石塔。山門外是一座3樓4柱的木牌坊,牌樓前有古松二株,枝葉相互搭攏,猶如綠色天棚,牌樓前有一對石獅,雄壯威武。過牌坊是單孔石拱橋,名“懷遠橋”,過橋就是山門。天王殿殿中供彌勒像,背面供韋馱像,兩側塑高約3米的四大天王神像。天王殿兩旁為鐘鼓樓,後面是大雄寶殿。寶殿面闊五間,重檐廡殿頂,黃琉璃瓦綠剪邊,上檐額題“清靜莊嚴”,下檐額題“福海珠輪”。正脊兩端各有一巨型碧綠的琉璃鴟吻,是元代遺物,上系以金光閃閃的鎏金長鏈。殿內正中供奉碩大的佛祖塑像,神態莊嚴,後有背光,背光上雕飾有大鵬金翅鳥、龍女、、象、羊、火焰紋等。佛像左右分立“阿難”、“伽葉”像,均為清代遺物。大雄寶殿後為齋堂院,是和尚們吃飯的地方,堂後有三聖殿,但此二殿均已折除。只剩兩株娑羅樹和兩株銀杏樹,樹體高大。中軸線終點是
慧公禪師塔慧公禪師塔
一座樓閣式的建築,名毗盧閣,高二層,木結構。站在毗盧閣上縱目遠眺,寺廟及遠山盡收眼底。寺院東路由庭院式建築組成,有方丈院、延清閣和清代皇帝的行宮院,主要建築有萬壽宮、太后宮等。院中幽靜雅致、碧瓦朱欄、流泉淙淙、修竹叢生,頗有些江南園林的意境。院內有流杯亭一座,名猗軒亭。寺院西路大多是寺院式的殿堂,主要建築有戒壇、觀音殿和龍王殿等等,一層層排列,瑰麗堂皇。戒壇是和尚們受戒之處,台上有釋迦牟尼像,像前有三把椅子,兩側各有一長凳,是三師七證的坐處;觀音殿是全寺最高處,上有乾隆手書蓮界慈航,內供觀世音菩薩,斂目合什,雋秀端莊。潭柘寺古蹟文物眾多,鍍金鴟帶、金代詩碣、清代肉身佛,神奇的石魚都是難得一見的文物珍品。潭柘寺大雄寶殿正脊兩端各有一巨型碧綠的琉璃鴟吻,是元代遺物,上系以金光閃閃的鎏金長鏈。鴟吻是作為鎮物出現的,傳說是龍生九子之一,屬水,克火,故而置於屋脊以鎮免火災。據說,康熙皇帝初來潭柘寺時,看見鴟吻躍躍欲動,大有破空飛走之勢,於是命人打造金鍊將它鎖住,並插一劍,今鴟吻上“鍍金劍光吻帶”就是康熙所賜。寺院東路有一座方形流杯亭,名“猗軒亭”。亭內巨大的漢白玉石基上雕琢有彎彎曲曲的蟠龍形水道,當泉水流過時,放入帶耳的酒杯,任其隨水飄浮鏇轉,止於某處,取而飲之,並飲酒作詩,這就是中國古代有名的“曲水流觴”習俗。

設計風格

慧公禪師塔為八角13層密檐實心磚塔(在一個高大的塔身上有多層密檐,稱為“密檐塔”),高近60米,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秀美端莊,古色古香。塔基分上下兩層,下層為邊角鑲石的三層平台,上層是雙層

慧公禪師塔慧公禪師塔
須彌座,雕有精美的蓮花座台。須彌座上部雕刻有笙、、琴、瑟等古代樂器,有十分珍貴的史料價值。但由於長年的風化,現在已經模糊不清,很難辨認。塔身四面有磚雕的拱券門和半圓形雕窗。拱券門上的額分別是:南面“永安萬壽塔”,東面“鎮靜皇圖”,北面“真慈洪範”,西面“輝騰日月”。每層有佛龕24個,原供奉銅佛312尊。門窗兩側塑有金剛力士像,這些塑像歷經風雨,如今都露出了木芯。塔身各處布滿磚雕和泥塑人物像,均遭到嚴重風化,但仍可辨出當年威武雄渾和俊美生動的風采。在古代,把鈴鐺掛在寺廟的屋檐上主要是為了驅邪。慧公禪師塔檐角原掛有風鈴3000多枚,站在塔下仔細聆聽,由於風的強弱、長短、方向的變化,鈴聲也隨之產生微妙的變化,清脆悅耳,仿佛在演奏一場多姿多彩的交響樂。慧公禪師塔塔頂為鎦金蓮珠塔剎。由下至上仰望玲瓏塔,密檐逐層緩緩上收,檐下磚雕的斗拱層層支護,直到塔頂。塔身穩固美觀,遮而不露。清乾隆皇帝在位時曾對慈壽寺塔進行過精心的修繕,以至寶塔可以矗立至今。1957年10月,慧公禪師塔被定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為它是明代單層密檐塔的代表作,是仿北京天寧寺塔而建,故與天寧寺塔並稱為“姐妹塔”。慈壽寺塔北立有兩塊萬曆年間的石碑,左側為紫竹觀音像(也有九蓮菩薩像一說),右側為魚籃觀音像和關帝像。魚籃觀音取材於佛經《感應傳》及《法華持驗》。據上世紀80年代全國文物普查統計,慧公禪師塔所存的一幅《魚籃觀音圖》是全國僅存的兩幅之一,十分珍貴。(文字部分由網上下載)昆玉河畔西八里莊,有個玲瓏公園,公園裡的慧公禪師塔已經有400多年歷史

建塔歷史

佛教史籍記載,公元前268~公元前232年的古代印度阿育王統治時,前半生征戰殺戮,慘無人道,後半生悔

慧公禪師塔慧公禪師塔
悟,皈依佛教,在國內廣建廟宇,修造佛塔,以示懺悔,也為供奉佛舍利,建造八萬四千座塔,阿育王所建的稱為慧公禪師塔。後來,有些印度僧人東遊我國,我國也就開始建造慧公禪師塔了。慧公禪師塔的建造年代,據李普元《東海志》載述“命工拓得天聖間柳巒等碣”。《唐志》也據柳巒記碣,謂為宋天聖元年造。此後,所見資料均襲用建塔年代為宋天聖元年,今經多次考證,查無一碣一字之痕跡。倒發現天聖年間“葛真鐫石記”等五塊記碣。另據許紹蘧編著的《連雲一瞥》中“壁碑記”里說是塔建於“宋建隆元年”,那就更早於天聖元年了。因此塔的建造年代尚待進一步考證。另據資料記載,就地原有一座塔在唐代號稱“唐代第二之尊”,表明慧公禪師塔建塔歷史還要早得多,這在我國建塔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慧公禪師

慧公禪師,是禪宗史上一位震古爍今的大師,他幼年出家,河北宣化人。五歲出家,教業《唯識》大論,七十歲圓寂。幼年因窮苦出家於本州通院,而後,剃度於嵩山會善寺,受法於南泉山普願禪師,他是禪宗六祖慧能大師

慧公禪師塔慧公禪師塔
之後的第四代傳人,證悟淵深,年高德劭,享譽南北禪林。其行腳北京,被眾僧迎入觀音院(即柏林寺)駐錫,住持該寺三四十年,開創禪之風,佛教多有公案存世。比如:“庭前柏樹子”、“狗子無佛性”、“麻三斤”、“吃茶去”等。被唐代佛教尊稱為“古佛”。唐昭宗乾寧四年(公元897年)。唐昭宗謚封他為“真際禪師”。元天曆三年(1330年)修建真際禪師塔。後得法於南泉普願禪師,為禪宗六祖慧能大師之後的第四代傳人。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已六十高齡的慧公禪師行腳至古城,受信眾敦請駐錫觀音院,弘法傳禪達40年,道化大行,僧俗共仰,為叢林模範,人稱“古佛”。慧公禪師以其證悟淵深、年高德劭而享譽當時中國的南北禪林。人們議論當時中國禪林的高僧,每每說“南有雪峰,北有慧公”;又有“眼光爍破四天下”的美譽。在遙遠的南方,江西雲居山真如寺山門聳立,福建雪峰義存禪師的道場有“望州亭”。由此可見慧公禪師在禪門中的地位。禪師雖然道譽四布,並有燕趙二王的供養護法,但他的生活卻十分樸素清貧。他的“繩床一腳折,以燒斷薪用繩系之”。他經常是“褲無腰,褂無口,頭上青灰三五斗。土榻床,破蘆席,老榆木枕全無被”。禪師正是在這種艱苦的生活環境中弘傳祖師心印,接引四方學人。膾炙人口的“吃茶去”、“洗缽去”、“庭前柏樹子”、“狗子無佛性”等公案不僅啟悟了當時的許多禪僧,而且流傳後世,歷久彌新。從宋朝開始,中國禪門盛行以“參話頭”為方便的話頭禪,禪師的公案語錄最頻繁地為人們所參究,許多人在語錄的啟發下明心見性。其中“狗子無佛性”更凝練而為“無門關”,成為禪門一大總持,直至今天在中國、日本歐美等地仍是最流行的公案。慧公禪師住世二十年,他圓寂後,寺內建塔供奉衣缽和舍利,諡號“真際禪師”。元明兩代曾先後建古佛堂及大慈殿供奉真際禪師石刻頂相。

相關詞條

北京市國務院門頭溝區佛祖慧公禪師

中國古塔大全1

古塔,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載體之一,古塔為祖國城市山林增光添彩,塔被佛教界人士尊為佛塔。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譽為中國古代傑出的高層建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