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寧古寺

天寧古寺

天寧古寺,座落在風景秀麗的南昌西山中部,旅遊名勝區梅嶺國家森林公園之南,南昌市灣里區,環境清幽,僧宅福地,佛家祗園。龍門枋額題“天寧古剎”四個大字,為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大和尚專為天寧古寺重建親筆題書。

天寧古寺天寧古寺
天寧古寺,座落在風景秀麗的南昌西山中部,旅遊名勝區梅嶺國家森林公園之南,南昌市灣里區,環境清幽,僧宅福地,佛家祗園。天寧寺始於唐玄宗開元年間(公元713-739),經歷了唐、宗、元、明、清等朝代,可謂歷史悠久,滄桑絕嘗。1985年重修,天寧古寺舉辦尼眾傳戒,填補了江西省二部僧戒的空白。龍門枋額題“天寧古剎”四個大字,為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大和尚專為天寧古寺重建親筆題書。

簡介

天寧古寺天寧古寺
在江西省南昌市北18公里處的港下村地段,掩映著一片金碧輝煌的建築群,這便是灣里區最大的佛教禪地天寧古寺。天寧古寺有過極盛的年華,隨著滄桑的變遷,戰亂屢經文革摧殘,古寺蕩然無存,至1985年9月僅存一座高不到二米,面積不足18平方米,風雨飄搖的觀音閣,神龕上只有一張圖像供遊客參拜。61歲的萬仁英,虔誠地來此剃髮為尼,授法號叫釋順因,並將多年的積蓄六千元贊助寺內作經費。在萬仁英古寺住持垂範下,用了七年時間,建成了一座氣派軒昂,規模宏偉的綜合性寺廟。建築面積達五千平方米,屹立在灣里區南端,接待八方香客和遊人。 新落成的寺門巍峨壯觀,四合院的佛殿肅穆曲雅,磚混二層結構,殿宇椽摩棟接,秀麗堂皇,大雄寶殿,帷帳低垂,如來端坐中央,四大天王雙臉微下垂,淨水觀音托淨瓶,兩旁十八金身羅漢,雕刻精緻,情態逼真,栩栩如生。後殿海島,菩薩148尊,韋馱殿降龍伏虎。東西兩殿為禪房尼姑臥室室及客廳、客房。每當金雞報曉,或夕陽西沉,天寧古寺燈火通明,四十多位尼姑居士儀表整肅,鵠立佛前,香菸溢芬。

雷州天寧古寺

天寧古寺雷州天寧古寺
自唐代至舍,雷州市一直是中國佛教興盛的地方。天寧寺是雷州的佛教中心。
天寧禪寺位於廣東省雷州市雷城鎮,古稱“報恩寺”,亦稱“天寧萬壽禪寺”,開山祖師岫公(有旭)創建於唐代宗大曆五年(770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是雷州第一古剎。

該寺依山而築,坐北朝南,左輔城關,右瞰西湖,叢林幽靜,山環水繞,風景優雅。與曲江之南華寺、乳源之雲門寺並稱唐代嶺南名剎。

紹聖四年(1097年),北宋大文學家蘇軾南赴瓊州儋耳路過雷州,愛其環境清幽,為題“萬山第一”以匾其門。明弘治九年(1496年),守珠池太監陳榮耀此匾蝕於蟲或毀於火,乃堅石坊於門外,其四字於其上,以壯其觀瞻而垂諸萬古。

天寧古寺天寧古寺

唐宋之世,貶官逐客南來大多寄寓於此。北宋拒遼名相寇準、學士蘇軾、侍郎蘇轍、正字秦觀以及南宋抗金重臣李綱趙鼎、正言任伯兩、參政李光、編修胡銓等,或謫雷陽,或貶瓊崖,皆或久或暫寓於此寺。清乾隆八年(1743年)雪州府學教授順德陳振桂題聯“名山不斷名賢至,古寺曾經古哲題”,意即指此。

建炎三年(1129年),李綱貶海南萬安,以“海上群黎弄兵”而滯此半載,寫有《天寧留題》志其始末。

西湖之北有西館,原屬天寧寺。宋乾興元年(1022年),故丞相寇準自道州再謫雷州,初寓於此。其《海康西館有懷》《病中書》諸詩,皆成於是時,而其所飲用之井,雷人名之為“萊泉”。明朝憨山大師亦與本寺有很深的因緣。師博通儒釋,著有《法華通義》、《金剛決疑》諸書,謂學有三要: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懂參禪,不能出世。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以忤慈聖李太后而遠黜雷陽,駐錫天寧寺十五載,講授《楞嚴經》,官民無不仰其道風。

自唐迄今,天寧寺興廢不一。宋末毀於兵,元住持僧石心師始復其舊。明洪武、成化、弘治及清順治、康熙、乾隆之際,官民協力,增所未備。嘉慶二十年(1815年),梁楝毀於蠹,而佛像所設文彩亦日漸脫落,住持僧德本遂撤而新之。至光緒七年(1881年)、十五年(1889年),住持德深及某徒常靜重建兩院拱亭與天竺諸室,寺貌一新而設定彌善矣。

所可借者,天聖元年(1023年)以後,西館既改建寇忠愍祠,而本世紀30年代初,門外叢材又闢為中山公園,所餘堂閣僧舍,其面積不過400平方米,以視唐宋盛況,已不可同日語矣。

1933年之秋,該寺先後作為“海康縣鄉村師範”、“廣東省立雷州師範”及“海康縣第一中學”等學校校舍。

十年浩劫,佛像蕩然無存,僧眾星散四方,古剎鐘聲,戛然絕響。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落實宗教政策,寺歸僧人,開始按其原規模重修。1984年以來,民眾樂捐及港澳同胞贊助共九十多萬元,將全寺分六進全面修葺,一進為“天寧禪寺”山門;二進為“萬山第一”石坊;三進為金剛閣;四進為彌勒韋馱天王閣;五進為大雄寶殿,殿內塑三寶佛及十八羅漢,佛像連座高七米,莊嚴肅穆;六進為藏經樓,樓上安放藏經、舍利子,樓下為初祖堂

全寺占地面積七千多平方米,建築面積五千多平方米,其建築按中軸線對稱依次布局,主體建築為重檐歇山頂,其殿下兩廂,左為伽藍殿、消災延壽堂、鐘樓、寮房、齋堂、客堂、樓房;右為祖師閣、功德堂、鼓樓、寮房、會議室、西方廳、樓房等,庭院之間,榕樹參天,清幽涼爽;走廊盆景,絢麗多彩,鳥語花香,令人神往。

寺內保存宋、元、明、清碑刻(包括石匾、石聯等)三十多塊,其中有宋學士蘇東坡“萬山第一”石匾,明代海瑞題“天寧古剎”門額以及翰林院編修陳昌齊所題石聯等。這些碑刻對研究蘇軾、海瑞、陳昌齊等人的思想和書法藝術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其中蘇軾“萬山第一”和海瑞“天寧古剎”二石匾收入《中華名匾辭典》,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新建山門牌坊匾額“天寧禪寺”四字,為原廣東省長、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書,其牌坊石聯為廣東省佛教協會會長雲峰和尚所撰,書法家沈定庵所書。“大雄寶殿”匾額為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所書。

天寧寺祖師為永機法師,著名方丈德深大和尚。現任方丈有昆法師,35歲,廣東雷州人,廣東省佛教協會、湛江市佛教協會常務理事、雷州市佛教協會副會長、雷州市人大代表。現任監院遠亭法師,54歲,雷州人,湛江市佛教協會理事,雷州市佛教協會常務理事。

常州天寧寺

天寧古寺常州天寧古寺
常州天寧寺是中國重點保護寺院和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東南第一叢林”。常州天寧寺雄踞常州東門外,前俯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後倚常州第一大公園紅梅公園,是常州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剎。其特點是五大:“殿大、佛大、鍾大、鼓大、寶鼎大”,被譽為“東南第一叢林”。
常州天寧寺位於常州市內紅梅公園南面,,解放路728號。始建於唐永徽年間(公元650~655年),開山祖師是法融禪師,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改為現名,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幾經毀建,幾度更名,向有“東南第一叢林”、“一郡梵剎之冠”的稱譽。乾隆曾三次到常州天寧寺拈香,並為寺題“龍城象教”匾額和楹聯。這裡終日香火鼎盛,遊客如雲,為中國重點保護寺院和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常州天寧寺內主要殿宇有八殿、二十五堂、二十四樓、三室、兩閣等建築,總面積過110畝之多。天王殿為中國屈指可數大殿,檐下掛有中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當代著名書法家趙朴初題寫“天王殿”三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巨匾。羅漢堂內,五百羅漢個個金身雄偉,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大雄寶殿是全寺最大的佛殿,供奉三尊大佛,俗稱“三世佛”即正中的釋迦尼佛、東方世界藥師琉璃光佛及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大殿兩側牆上嵌有石刻羅漢像518幅,其藝術水平之高更為罕見,被視為寺中瑰寶。
天寧寺的主要建築有八殿、二十五堂、二十四樓等。走進山門就是寬敞的天井,迎面是天王殿,殿內左右兩邊是高達7.8米的四大天王,在中國同類塑像中是最高大的。天王殿中的彌勒佛坐在漢白玉神台上,佛龕飛檐翹角,上端刻有90尊佛像,精緻美觀。天王殿左右兩旁分別是普賢殿和文殊殿。殿後門外天井兩側是羅漢堂,,供奉五百羅漢。
大雄寶殿殿頂重檐九脊,高33米,寬26米,進深27米,鐵力木大柱高約30米,素有“棟宇摩霄漢,金碧燦雲霞”之稱。殿內供奉高大奇特、輝煌莊嚴的三世如來佛像,中間站著阿難和迦葉,背後供奉海島觀音,又稱童子拜觀音。大殿兩側分立形態各異的二十諸天。大殿右前角的一口巨鍾,重達4噸。左前角是一面直徑約2米的大鼓。大殿右后角有一尊泰國佛教協會贈送的銅佛。
大雄寶殿左右兩側分別是地藏殿和觀音殿。在地藏殿的西、南兩側,觀音殿的東、南兩側的長廊上有磚刻的五百羅漢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大雄寶殿後面還有藏經樓等建築。據說天寧寺中的觀音、地藏、普賢、文殊四殿象徵著普陀、九華、峨眉、五台四山。凡到天寧寺燒過香的,就如同已參拜過佛教四大名山了。天寧寺附近還有紅梅閣、文筆塔,艤舟亭等名勝古蹟。
千年古剎天寧禪寺於近年復建唐宋風格的佛塔。佛塔取名“天寧寶塔”,以祝頌天下安寧。寶塔建築總面積為27000平方米,共13層,呈八角形布局,總高達153.79米,為迄今中華佛塔之最。
塔剎採用金剛寶座塔形式,一主四次五根剎桿並立,內鋼外金,燈飾展示五彩華光。塔林有2000多尊漢白玉小寶塔,整塊漢白玉的護欄鐫刻經文。寶塔首次使用刻上如“龍城象教”等佛教吉祥語的青銅銘文瓦。塔身外飾5萬塊鐫佛玉石。塔內每層置銅匾,飛檐翹角置風鈴……整座寶塔壯觀,厚重,清新,典雅,於2005年底,矗立在龍城寶地。
天寧寺以它悠久的歷史,雄偉的建築,造型別具的佛像以及那累累的佛學碩果, 吸引著千千萬萬的海內外遊客。

揚州天寧寺

天寧古寺揚州天寧古寺
天寧寺是清代揚州八大名剎之一。是東晉謝安捐出別墅建寺,以供尼泊爾僧人佛馱跋陀羅在此翻譯《華嚴經》。據《寶佑惟揚志》記載,天寧寺始建於武則天證聖元年(695),以年號為名,最初稱為“證聖寺”。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證聖寺改名“興教院”。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中國重要州府均建“天寧寺”,所謂“建寺”也包括將原有的寺廟更名,於是賜予此寺“天寧禪寺”之名,從此沿襲至今。

到了元末,天寧寺遭到戰爭毀壞。至明洪武十五年(1382)重建,占地六千多畝。寺廟的山門在現在寧門街的南端路口,門前有華表,俗稱牌樓。華表高入雲端,額題“朝天福地”,嘉靖三十五年(1556),為防禦倭寇進犯,揚州增築新城,把天寧寺山門劃入新城之中,天寧寺只剩下了護城河以北的部分。

鹹豐年間,天寧寺又毀於太平軍兵火。同治四年(1865),在鹽運使方浚頤的撥款支持下,由僧人真修主持重建,後又陸續增建,民國年間,被列為揚州八大叢林之首。至建國前夕,天寧寺仍有寺房一百多間,僧人百餘眾。此後,天寧寺先後為步兵學校、文藝學校、招待所等,對寺房多有拆改。其後重新修建。

北京天寧寺

天寧古寺北京天寧寺
天寧寺在北京宣武區廣安門外。北魏孝文帝創建,初名林光寺,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改名弘業寺,唐時又稱天王寺,金代更名大萬安寺,元末毀於兵火,明初重建,明宣德時改稱天寧寺。 遼代在寺廟後院添建一座磚砌實心八角十三層密檐式塔,總高57.8米,建於方形平台上,塔身浮雕金剛力士、菩薩、雲龍等紋飾,形象生動。相傳塔內藏有佛舍利子

天寧寺現有殿宇三進,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重修。天寧寺著名的天寧寺磚塔是北京地區保存較早的古塔,據文獻記載,始建於隋文帝時,現存塔為遼代重建。塔高57.8米,平面呈八角形,磚砌實心密檐,底為須彌座,上有斗栱勾欄,平座和三層仰蓮瓣承托塔身。塔身轉角為柱,四正面為拱券假門。兩側夾立天王像,形象生動傳神,為遼代雕塑藝術的精品;塔身浮雕各類佛像,造型穩重挺拔;飛檐疊栱十三層,以露盤承托塔剎為寶頂。整座磚塔雄偉壯麗。券門兩側浮雕的金剛力士、菩薩、雲龍等,造型極為生動,如力士寬胸闊背,肌肉突起,體魄威武,呼之欲出。相傳塔內藏有佛舍利子。這一帶原是遼金時代的都城中心,都城已毀,但此塔尚存,更具歷史文化的重要價值。

塔剎建於一方形磚砌大平台上。兩層八角形基座,基座之上為平座,平座之上用三層仰蓮座承托塔身。塔身平面也是八角形,以上即十三層塔檐,檐下均施仿木結構的磚制雙抄斗拱,各層塔檐自正而上逐層遞減,塔檐的角梁均用木製,檐瓦和脊獸、套獸為琉璃製作。塔頂為磚制兩層八角仰蓮座,上承寶珠作為塔剎。1976年唐山地震將塔剎震落。天寧寺塔北面,原有大覺殿、廣善戒壇等建築。天寧寺是北京創建年代最早的廟宇之一,也是中國現存的密檐式磚塔中比較典型的一座。天寧寺塔建於遼代。北魏孝文帝時,叫光林寺,隋仁壽二年改名弘業寺,唐開元時改稱天王寺。遼代,在寺後建塔,元末寺院毀於兵火,只余高塔,明永樂二年(1404),才改名為天寧寺。 明曾重修初廟宇,寺坐北朝南,山門為灰筒瓦硬山頂,石券門窗,門額正書“敕建天寧寺”,山門後面為彌陀殿,殿前有月台,兩側分列螭首方座石碑各一座,為乾隆年間重修天寧寺碑記。塔立於殿後中軸線上。 天寧寺塔為八角十三層檐密檐式實心磚塔,通高57.8米,建於一方形磚砌大平台上。兩層八角形基座,基座之上為平座,平座之上用三層仰蓮座承托塔身。塔身平面也是八角形,以上即十三層塔檐,檐下均施仿木結構的磚制雙抄斗拱,各層塔檐自正而上逐層遞減,塔檐的角梁均用木製,檐瓦和脊獸、套獸為琉璃製作。塔頂為磚制兩層八角仰蓮座,上承寶珠作為塔剎。各層塔檐自下而上逐層遞減,每層均系綴風鈴,每逢風起,便發出清脆的鈴聲 1976年唐山地震將塔剎震落。天寧寺塔北面,原有大覺殿、廣善戒壇等建築。寺西北原有院落,名宗師府。

南寧天寧古寺

天寧古寺天寧古寺
“先有天寧寺,後有南寧城”,歷史悠久的天寧古寺,前身為始建於唐朝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的龍興寺,是南寧創建年代最早的佛敦寺院之一,距今已有1280年的歷史了。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改稱天寧寺,並一直沿襲至今,與北京、揚州、常州、嘉興、鶴壁邢台、安陽、雷州、寧波等地的“天寧寺”同名,如璧互拱,遙相呼應,風采萬千,真乃“山河天眼裡,佛光普照中。世界法身內,光光相映空。”

崇禎十七年(1644)再重修。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成立“南寧商務總會”。民國四年(1915年)改名為“南寧總商會”,清宣統元年(1909年)各商戶募捐集資改造修建。民國後,商會將原一進大廳改作禮堂,是南寧工商界人士集會、議事的場所。民國十年(1921年)10月24日,孫中山大總統出巡抵達南寧,於27日在該禮堂作《關於廣西善後方針》的演講。1950年南寧商會改組為南寧市工商業聯合籌備委員會,為市工商業聯合會辦公駐所。1979年改為興寧區人民政府駐地。

金華天寧寺

天寧古寺金華天寧寺
天寧寺位於金華城區東南隅的婺江之畔。198?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是中國南方3個典型的元代木結構的建築之一,以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獨特的建築風格,吸引著不少古建築專家和遊客。
據光緒《金華縣誌》記載,天寧寺,舊名大藏院,創建於北宋大 中祥符年間(1008一1016),賜名承天寺。宋徽宗崇寧年間改為崇寧 萬壽寺。政和年問(1111)稱今名。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為把奉父王徽宗,賜名報恩光孝寺。元代仁宗延佑年五年(1318)重建。明正統時修復,名為天寧萬壽寺。原有山門、天王殿、石浮屠,大雄寶殿、大悲閣、古柏廳、和尚房和東西廂房等建築,是一座較完整的小型寺院。現存大雄寶殿,通稱為天寧寺大殿。大殿深廣各3間,呈正方形,單檐九脊頂,抬梁式結構,正梁整根粗大園木,縱橫交接處用斗拱,斗拱承受壓力較大的部位,用一根長梢木貫穿交接。全殿斗拱多達數百,狀如飛鳥,邑人稱為“百烏朝風”。 1979年重修,保存元代原貌。大殿後有宋柏兩株,狀如游龍飛鳳,邑人稱為“龍鳳柏”,距今已有1000多年,頗為珍貴,可惜近年已枯死。
根據國家文物局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測定,大雄寶殿有的柱於距今已有千年,有的梁袱、斗拱距今有800餘年,這對研究江南從宋代到明代這一過渡時期建築結構的演變,具有極為珍貴的實證參考價值。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