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白塔

北海白塔

北海白塔,位於北京北海公園瓊華島上 ,建於清初順治八年(1651),是一座藏式喇嘛塔。 北海白塔據建塔石碑記載,當時"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陰贊皇猷,請立塔寺,壽國佑民",得到皇帝的恩準,於是修建了永安寺和白塔。塔高35.9 米,上圓下方,富有變化,為須彌山座式,塔頂設有寶蓋、寶頂,並裝飾有日、月及火焰花紋,以表示“佛法”象日、月那樣光芒四射,永照大地。

基本信息

白塔簡介

北海白塔北海白塔

北海白塔矗立在瓊島頂峰,殿閣聳擁,綠蔭環簇,巍峨壯美,成為人們心目中整個北海的象徵。北海

白塔,不僅莊嚴肅穆,而且具有天人合一的強大親和力。從山腳仰望白塔,迢遞山路懷著一種朝覲禮佛的虔誠,拽拉著層層殿宇直至山頂,白塔就在這層層疊疊、逐級上攀的建築群的不斷升華中成為輝煌壯麗的頂點。而這頂點正處於南北、東西兩條軸線的正交點,成為瓊華島的中心,同時也成為圍繞瓊華島四面展開的北海的中心,那種氣指頤使、主宰全園的氣派盡在悄無聲息的高屋建瓴中,“君權神授”、至高無上的鎮攝力自然也就威儀自生了。站在塔下仰望白塔,白塔直指藍天,白雲繚繞,長天似洗,那種莊嚴肅穆,讓人感到置身於佛門的極樂淨土世界。環顧四下,南向是樓閣崢嶸的紫禁城,花團錦簇的中南海,北面則是一湖天光水影,接天蓮葉,映日荷花,掩映無限生機;畫船笙歌,風播水應,歡聲笑語,時時入耳。放目縱馳西山黛色,隱約可見,十里京華,盡入眼底。白塔登臨使人胸襟開闊,而撫今思古,更能感受一種來自心底的震撼。塔身正面有一盾形小龕,內塑紅底黃字的藏文圖案,含"吉祥如意" 之意。此龕俗稱“眼光門”,又叫時輪金剛門。1679年該塔被地震所毀,次年重建。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塔頂被損。在修復時,發現塔內主心木中藏有一個二寸見方的金漆盒子,盒蓋繪有太極圖,盒內藏有兩"舍利",證明此塔是一座舍利塔。該塔矗立於瓊島頂峰,綠蔭擁簇,巍峨壯美,引人矚目。這種象徵神權的建築物--白塔和永安寺,設定於瓊島的重要位置上,具有主宰全園的氣勢,以體現"君權神授"的封建思想,此是帝王宮苑的一大特色。

設計結構

北海島上的白塔建於清順八年(1651)。據記載:建塔耗費白銀一千七百萬兩。塔高為35.9米。清康熙八年和雍正五年,白塔因地震塌毀,先後進行進行過重修。1976年地震,白塔的寶頂被震毀,又進行了一次大修。這座白塔全部用磚木石結構。大體由塔基、塔身、塔身、寶頂三部分組成。下部塔基為磚石須彌座,座上為三層圓台,中部塔肚為圓形,最大直徑14米。上部為相輪,也叫“十三天”,頂部為銅鑄鎦金華蓋,上面有天盤、地盤、日、月;火焰。寶頂縮腰處刻有動物及花草圖案。地盤周圍掛有銅鈴。塔身正南面是紅底黃字組成的藏文圖案,有“吉祥如意”的意識。此處俗稱“眼光門”,也叫“時輪金剛門。”整個塔身周圍有三百零六個通風孔,塔內有一根通天柱,高九丈,柱頂放一金盒,內裝“舍利”兩粒。塔下的藏井內有旱船、佛龕、供桌及喇嘛經文、衣缽和教法物等。白塔四周有漢白玉石欄環繞。塔前有一座上圓下方精巧華麗的琉璃小殿,叫“善因殿”。是仿木結構的琉璃建築,為雙重檐,面寬四點四米,上為圓亭式頂,是銅質筒瓦鎦金寶頂;下層為方形頂,是綠琉璃筒瓦,黃剪邊,前山牆有五株三交雲蜿格扇銅門四扇,銅質抱框,內有四扇玻璃門。殿中原供銅質鎦金“大威德金剛”佛像(有三十六隻手,三十六隻眼睛),此佛“文化大革命”中被毀。殿周圍牆壁上鑲有小玻璃佛像四百五十五尊。清封建統治者在這裡建白塔,除含宗教意義外,還利用這裡居高臨下的地勢,安放信炮,駐紮親兵,遇有事變,白天升旗,夜間懸燈,隨時指揮“八旗”軍馬,鎮壓人民的反抗,以維護其封建統治。乾隆皇帝在《塔山四面記》中就有“畏民岩“、”防急變“之詞。清代曾在這裡舉行過聲勢浩大的佛教活動。相傳“清時每歲十二月十五日,自山下燃燈至塔頂,諸喇嘛執經梵唄,吹大法螺,擊圓鼓,以為祈福。

北海白塔全部為磚木石混合結構,由塔基、塔身、相輪、華蓋、塔剎五部分組成。它是一座復缽式塔,外形與妙應寺白塔頗為相似,但更為秀麗。北海白塔始建於清順治八年(1651年),是在原廣寒殿舊址的基礎上修建起來的。康熙十八年(1679年)和雍正九年(1731年)兩次因地震倒塌,後來都進行了重建。塔的基座是十字折角形的高大石砌須彌座,座上置復缽式塔身。復缽的正面有壺門式眼光門,內刻“十相自在”圖案。塔座邊長17米,塔基為磚石須彌座,基座部分安有角柱石、壓面石和挑檐石。座上為三層圓台,中部塔肚為圓形,最大直徑14米。塔身上有高大挺拔的塔剎。從塔的表面只能看到磚和石料而見不到木構架,但可見到塔的通身有306個方形青磚透雕通風孔,這是為塔木構架通風之用,以防塔內木料潮濕糟朽。通風孔的紋飾雕刻的比較

北海白塔北海白塔

講究,圖案形式也多種多樣,有蝴蝶、芭蕉扇葉、喇叭花、菊花、荷花、寶相花、西番蓮花等畫像。白塔內部有根立木,為白塔主心木,柏木製,高約30米,從塔基處直通剎頂。塔身正面的眼光門,周圍用鉗子土燒制的西番蓮花飾,中間為木質紅底金字的“時輪咒”,即所謂“十相自在圖”,系七個字組成,譯音“杭、恰、嘛、拉、哇、日、呀”,有“吉祥如意”的意思。這組字圖是清代藏傳佛教的著名領袖章嘉國師親手寫成的,據說這種文字圖案從明代開始由西藏傳入內地。剎座是一個小型須彌座,其上置由十三重相輪組成的細長“十三天”剎身。十三天之上復以兩層銅製華蓋,下層周邊懸14個銅鈴。塔的頂端是仰月和鎏金火焰寶珠組成的剎頂。

功能介紹

四周景色

北海白塔北海白塔

北海白塔的四周修建了天王殿、意珠心鏡殿、七佛寶殿、具六神通殿等建築,朝廷賜名“大聖壽萬安寺”,到了1368年,寺院遭雷焚毀,直至明天順元年,即1457年才重修寺院,並改名為“妙應寺”,但規模已大不如前。目前天王殿、意珠心鏡殿、東配殿和北側廂房內都有文物、史料展出,天王殿為“佛殿瑰寶展”,意珠心鏡殿為“藏傳萬佛造像藝術展”,東配殿及北側廂房為“元大都與白塔寺”,此外,寺院內還藏有一些元、明、清時代的唐卡、佛像、匾額等。北海標誌性建築白塔寺為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所建,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改為永安寺。主要建築有法輪殿、正覺殿、普安殿、配殿廊廡、鐘鼓樓等。自下而上,依山勢而築。正覺殿前,建有“滌靄”、“引勝”、“雲依”、“意遠”四亭,對稱而典雅美觀。由此可拾級登上白塔。白塔為藏式喇嘛塔

,高35.9米,塔身呈寶瓶形,上部為兩層銅質傘蓋,頂上設鎏金寶珠塔剎,下築折角式須彌塔座。塔內藏有喇嘛經文、衣缽和兩顆舍利。塔前有座小巧精緻的善因殿。瓊島的西面有悅心殿,殿後有慶霄樓。西北面有閱古樓,樓記憶體放自魏晉至明代的法帖340件,題跋210多件,刻石495方。內壁嵌存的摹刻故宮中的《三希堂法帖》,堪稱墨寶,為清乾隆年間原物。附近還有琳光殿,延南熏亭和山腰中的“銅仙承露盤”。瓊島的東北坡古木參天,這裡便是“燕京八景”之一的“瓊島春蔭”,景物如畫,美不勝收。據《大清會典》記載起報警的作用,在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燃燈節),塔頂到山下都

北海白塔北海白塔

會燃燈,並請喇嘛舉行法事,祈求國泰民安。在塔前的高台上還建有一座小殿,名善因

殿。殿四周嵌砌琉璃磚制小佛455尊,殿中供千手千眼佛,又稱鎮海佛,傳為鎮守北海之用。在永安寺東還有兩塊石碑,分別是順治八年(1651年)的《建塔諸臣恭紀碑》和雍正十一年(1731年)的《重修白塔碑》。北海白塔周圍和島上的其他地方有著許多玲瓏剔透的太湖石,是金朝時從北宋汴京(開封)的艮岳御花園內運來的。永安寺西的悅心殿是皇帝臨時理政之所,殿後的慶霄樓為冬日觀景的佳處。整個永安寺建築群從山頂的白塔開始,房屋鱗次櫛比,直達岸邊的牌坊,再以堆雲積翠橋跨過水麵,與南面的團城遙相呼應。

保護狀況

北海白塔北海白塔

北海白塔,歷近千年的風雨侵蝕、地震戰火,至今仍保存完好,除其塔基牢固,結構謹嚴外,歷代不斷維修也是重要原因, 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進行了系統的修繕和管理。1953成立了文物保管所,1974年至1981年,國家撥大量專款, 調撥優質木材對白塔進行全面搶修,使這座當今世界上保護最完整、結構最奇巧,外形最壯觀的古代高層北海白塔建築煥然一新,巍然屹立。並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高超的建築技術,吸引著國內外遊客。從某種程度上講,已經成為北京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二、三、四層的護欄為累疊的八角形制,頂部同樣使用了八角攢尖式作為自然採光。佛宮寺釋迦木塔與現代建築藝術融合在一起,虛懷若谷,將北海白塔千百萬年來的文明展示於世界人面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