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虛寒

脾胃虛寒

脾胃虛寒,為中醫名詞術語。是指脾胃陽氣虛衰,陰寒內盛所表現的證候。包括脾陽虛和胃陽虛,多因飲食失調、過食生冷、勞倦過度、或久病或憂思傷脾等所致。脾陽虛證可見納呆腹脹、脘腹痛而喜溫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溫、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腫、畏寒喜暖、小便清長或不利、婦女白帶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潤,脈沉遲等。胃陽虛證以胃失和降症狀及陽虛證表現為辨證要點,脾陽虛證則以脾虛失運見症和虛寒證表現為辨證要點。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十二指腸炎、吸收不良綜合徵、潰瘍性結腸炎常出現或伴有脾胃虛寒證。

基本信息

病因病理

脾胃虛寒的主要病因是飲食習慣不良,如飲食不節制、經常吃冷飲或冰涼的食物等,再加上生活節奏快,精神壓力大,更易導致胃病。脾胃虛寒也可由脾胃氣虛發展而來。《濟生方·脾胃虛寒論治》:“夫脾者,足太陰之經,位居中央,屬乎戊己土,主於中州,候身肌肉,與足陽明胃之經相為表里。表里溫和,水谷易於腐熟,運化精微,灌溉諸經。若飲食不節,或傷生冷,或思慮過度,沖和失布,因其虛實,由是寒熱見焉。方其虛也,虛則生寒,寒則四肢不舉,食慾不化,喜噫吞酸,或食即嘔吐,或卒食不下,腹痛腸鳴,時自溏泄,四肢沉重,舉多思慮,不欲聞人聲,夢見飲食不足,脈來沉細軟弱者,皆虛寒之候也。”總括以上諸因,主要由以下兩個方面導致脾胃陽氣虛衰,陰寒內盛,形成脾胃虛寒證:一由脾胃氣虛發展而來;二因過食生冷,損傷脾陽、胃陽。

臨床表現

脾胃虛寒脾胃虛寒
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冷痛不適,喜溫膏按,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勞累或食冷或受涼後疼痛發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脾陽虛衰,陰寒內盛所表現的證候。又稱脾陽虛寒證。多由脾氣虛證發展而來,或過食生冷,或腎陽虛,火不生土所致。臨床表現腹脹納少,腹滿時減,腹痛喜溫喜按,口泛清水,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溫,或肢體困重,或周身浮腫,小便不利,或白帶量多質稀,小腹下墜,腰腹酸沉。

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脾胃虛寒證,以脾失健運和寒象表現為辨證要點。脾陽不足,運化失健,則腹脹納少;陽虛陰盛,寒從中生,寒凝氣滯,故腹痛喜溫喜按;陰寒之氣內盛,水濕不化,見口泛清水,大便溏泄,甚則完谷不化,小便不利,水腫。婦女帶下清稀、腰腹酸沉,屬寒濕下注。

中醫治療

辨證施治

脾胃虛寒脾胃虛寒

治法溫中理脾,緩急止痛。
主方小建中湯合理中湯加減。(《傷寒論》)
常用藥桂枝、白芍、甘草、乾薑、大棗、黨參、白朮、飴糖。
手足不溫,虛寒重,加附子、肉桂溫陽散寒;氣血不足,唇舌俱淡,加黃芪、當歸補益氣血;大便溏薄,加山藥、薏苡仁健脾滲濕;嘔吐清涎,加吳茱萸、丁香溫中止嘔;食少納呆,加蒼朮、焦神曲醒脾開胃助運。
香砂六君子湯證,屬氣虛,氣不足便是寒,但寒輕微,且兼痰濕、氣鬱,痛喜輕按,重按痛反增,脘腹脹悶,噯氣吞酸,便溏、苔白潤等。胃脹甚於痛,重按痛增為辨證要點。
理中湯證,乃中陽不振兼寒濕,症見痛喜輕按,畏寒喜熱食,得冷則痛劇,脘腹痛比前香砂六君子湯證為重。痛甚於脹是辨證要點。
小建中湯證,系中陽虛兼營陰弱(即中焦陰陽兩虛症),症見痛喜重按,口稍乾,大便正常或稍乾,手足心熱與喜曖畏寒徵象並存,以痛喜重按為辨證要點。

脾胃虛寒脾胃虛寒

香砂六君子湯證,屬氣虛,氣不足便是寒,但寒輕微,且兼痰濕、氣鬱,痛喜輕按,重按痛反增,脘腹脹閟,噯氣吞酸,便溏、苔白潤等。胃脹甚於痛,重按痛增為辨證要點。
理中湯症,乃中陽不振兼寒濕,症見痛喜輕按,畏寒喜熱食,得冷則痛劇,痛比前症為重。痛甚於脹是辨症要點。
小建中湯證,系中陽虛兼營陰弱(即中焦陰陽兩虛症),症見痛喜重按,口稍乾,大便正常或稍乾,手足心熱與喜曖畏寒徵象並存,以痛喜重按為辨證要點。
香砂養胃丸證:系脾胃虛弱,痰濕中阻,面色萎黃,倦怠乏力,氣短懶言,食欲不振,噯氣嘔穢,胸中痞閟,或脘腹脹滿、鳴便溏,舌質淡。苔白膩,脈沉緩。以胃脘隱隱作痛,大便時溏時瀉,進油膩後加重,乾嘔泛酸為辨證要點。
上述四方,同治脾胃虛寒症,但同中有異,臨證不可混淆。屬陰陽兩虛者用小建中湯,為溫潤法(黃芪建中湯、當歸建中湯亦屬此列);理中湯及其衍化方(附子理中、桂附理中則溫中之力更強)為代表方,若小建中湯證誤用理中湯則溫燥傷陰;若該用理中湯反錯投小建中湯,則柔潤戀寒濕。同樣,理中湯誤用於香砂養胃丸症,則不能健脾袪濕、和胃暢中、芳香化濁、消脹除滿。臨症當辨析無疑而後用之,方能藥症合拍,共奏溫中散寒、補益脾胃之功。

臨床驗方

脾胃虛寒陳皮

方一
高良姜30克,粳米50克。先用高良姜加適量的水,在沙罐內煎取藥汁;再用藥汁和粳米煮粥,空腹食之。1日1次,連服3--7天。
本方適用於胃寒性胃疼。
方二
陳皮20克,蔥白10莖,香附子15克,生薑6克,雞肉。將雞肉切成1厘米見方的丁,備用,再將陳皮洗淨,香附醋炒,放入砂鍋中煎取藥汁200毫升,把生薑切成粒,蔥切成絲,再把雞肉,藥汁同放入鐵鍋悶煮。以先武火燒沸,酌加料酒、味素、醬油炒拌即成。吃時,以沸米酒50毫升,邊飲酒,邊吃雞了。須開懷食飲。
本方適用於肝氣鬱滯之胃疼。
方三
甘蔗500克,高梁米30克。將甘蔗榨取汁,同高粱米一起煮粥,佐餐用。
本方適用於胃熱疼痛。
方四
丁香1.5克,肉桂1克,紅糖適量。丁香、肉桂用溫水浸透,武火煮沸,文火煮20分鐘,取汁,調人紅糖,每服5—10毫升,日3次。
本方溫胃散寒,適用於感寒腹痛。
方五
茴香10克,胡椒12克。兩者共為細面,糊為丸,每服3--6克,溫酒送下。
本方散寒理氣止痛,適用於胃寒疼痛。

方六
肚(狗肚更佳)1具,粳米100--150克,丁香、肉桂、茴香各適量。將前述各味一齊放入鍋中,再加入一些調料,如姜、蔥、鹽、酒、醬,文火燉至極爛,粳米煮粥兌入,空腹服,日3次。
本方健脾溫中,適用於胃部疼痛。
方七
鯽魚250克,生30克,橘皮加克,胡椒3克。鯽魚去鱗、鰓、內臟,洗淨;生薑洗淨,切片,與橘皮、胡椒同包紮在紗布袋中,填人魚肚,置鍋內,加水適量,小火煨熟,加鹽少許,空腹飲湯食魚,日2次。
本方適用於感寒後之胃部疼痛。
方八
丹參30克,三七15克,老母雞1隻。將丹參三七切片,填人宰殺去毛及內臟的雞腹內,放人砂鍋,加適量的水;先用武火煮沸,後用文火煨燉至雞爛熟,撈去藥渣,吃肉喝湯,每次1小碗,1日2次,不可多飲。
本方活血止痛,適用於血瘀胃痛。
方九
胡椒15克,肉桂9克,白朮蔥頭各15克,豬肚1個,食鹽適量。將豬肚洗淨,再把藥料拌適量鹽,填人豬胃中,放人砂鍋,加適量的水,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燉至豬肚爛熟,空腹吃豬肚,飲湯,每次1小碗,1日2--3次。
本方溫中健脾,適用於虛寒所致的胃疼。
方十
麥芽、炒谷芽、焦山楂白糖30克。前三味水煎15分鐘取汁,用紗布過濾調入白糖,趁熱服, 日2--3次。
本方消食化滯,適用於食積停滯所致腹痛。

脾胃虛寒檳榔

方十一
檳榔200克,陳皮,丁香豆蔻砂仁各10克,100克。諸味同置鍋內,加水適量,文火煎熬至藥液乾涸,停火持冷將檳榔用刀剝成黃豆大小的碎塊,飯後口含少許。
本方適用於食積胃疼。
方十二
雞內金,白糖各適量。將雞內金焙乾研末,與白糖調服,日3次,每次1--2克。
本方消食健脾,適用於胃脘部脹滿疼痛。
方十三
人參青皮、陳皮、丁香各7克,白朮5克,炮附子、蘋果仁、炮乾薑各4克,姜制厚朴、炙甘草各2克,生薑3片,紅棗2枚。水煎服,1日1劑,分2次服。
本方溫中祛寒,適用於胃脘脹滿疼痛。
方十四
代赭石、橘紅、白茯苓、炒竹茹鏇夏花瓜蔞、左金丸、金鈴於、法半夏、炒薤白、生薑、金石斛各50克。水煎服,1日1劑,分2次服。
本方為杭州名醫王香岩方,適用於胃脘疼痛又嘔吐酸水。
方十五
百合、丹參各30克,烏藥、高良姜、制香附各9克,檀香10克,砂仁3克。水煎服,每日1劑,1日1次。
本方為著名中醫焦樹德方,功能理氣散寒,溫中和胃,適用於胃脘痛。
方十六
胡椒15克,肉桂9克,白朮、蔥頭各15克,豬肚1個,食鹽適量。
將豬肚洗淨,再把藥料拌適量鹽,填人豬胃中,放入砂鍋,加適量的水,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至豬肚爛熟,空腹時吃豬肚,飲湯。每次一小碗,1日2--3次。
本方適用於虛寒性胃痛。
方十八
豌豆400克,泡青菜150克,瘦肉100克,胡椒麵1.5克,精鹽5克,味素1克,鮮湯1000克。將泡青菜切成細絲,豬瘦肉亦切成絲,再用清水150克浸泡在碗內,鮮嫩豌豆入沸水鍋內焊至軟熟,再將炒鍋置旺火上,放人鮮湯、泡青菜、豌豆、精鹽燒沸,撈於湯碗內,最後把肉絲連同清水—起倒人鍋內燒沸,摘淨浮沫後,加入醬油、胡椒麵、味素,倒在碗內即成。每於飯前後飲此湯1小碗。 本方適用於胃陰不足所致的胃脘痛。
方十九
草果5個,羊肉1500克,大麥仁500克,食鹽適量。將淘淨的大麥仁放鋁鍋內,加水煮粥倒出備用;再把洗淨的羊肉、草果放鍋內加水煎熬至肉熟;撈出羊肉、草果,倒入麥仁粥,合勻,文火燉熟至沸,加入切成小塊的羊肉,調入食鹽,溫熱食。
本方暖胃除脹,適用於脾胃虛寒之胃脹痛症。

脾胃虛寒白芍

方二十
白芍12克,桂枝6克,甘草3克,生薑10克,大棗4枚,飴糖30克。前5味水煎取汁,人飴糖,文火溶勻,日2--3次溫服。
本方適用於虛寒性腹痛。
方二十一
附片30克,羊肉2000克,生薑、蔥段各50克,胡椒6克,食鹽]o克。將附片裝入紗布代,扎口;羊肉洗淨,人沸水鍋內,加姜、蔥各25克,焯至煅紅色,撈出,剔去骨,將肉切成2.5厘米見方的塊,再放清水中漂去白水,骨頭拍破,余姜洗淨拍破,蔥洗淨捆纏成束;另將砂鍋注入清水,置於火上,下姜、蔥、糊椒、羊肉、羊骨、附片,燒沸30分鐘後,文火燉至羊肉熟爛(約2--3小時),取出附片,分盛碗內,再分別盛人羊肉,傾入湯佐餐食。
本方溫胃壯陽,適用於脾胃陽虛所致的脘腹冷痛。
方二十二
桃仁1枚,生地黃30克,桂心10克,粳米100克,生薑1克。將桃仁去皮尖,桂心研成末,用地黃、桃仁、生薑,以適量的酒絞取汁。先用水煮粳米作粥,沸後下桃仁等汁,繼續煮至熟,再調入桂心末,空腹食。
本方活血,行氣,對瘀血所致胃痛有效。
方二十三
丹參15克,檀香9克,炙甘草3克,蜂蜜30克。將丹參、檀香、炙甘草加水煎煮後,去渣取汁,調人蜂蜜,再煎之沸,頓飲。
本方適用於因氣滯血瘀所致胃疼。
方二十四
柴胡12克,生白芍15克,枳殼厚朴各12克,炒香附15克,佛手12克,炒建曲15克,甘草4克。上藥每劑煎3次,每日上、中、晚分服,日1劑。
本方為重慶著名中醫陳樞燮驗方,功能疏肝和胃,行滯鎮痛,在臨床可用來主治:肝胃不和所致胃院疼痛,包括胃炎、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膽囊炎、胃腸功能紊亂所引起的上腹疼痛。
院腹脹滿或脹崛氣者加廣木香10克,青皮、陳皮各12克,加強行氣之功;痛如針刺或疼痛較劇者加赤芍、延胡索各12克,用以活血化瘀止痛;疼痛有灼熱感或口苦咽乾者加炒川楝子、焦梔各12克,用以清泄肝火;口乾口苦、苔黃者加黃苓15克,黃連6克,用以清瀉鬱熱;食後痛甚或曖腐者加雞內金15克,炒二芽各30克,用以增強消食導滯之力;泛酸時加煅瓦楞子30克,海螵蛸15克,用以和胃制酸;腹痛有冷感者加法羅海12克,以溫散行滯。
方二十五
南、北沙參各30克,白朮15克,茯苓30克,陳皮、厚朴各12克,炒香附15克,佛手12克,白芍、炒建曲各15克,甘草4克。日l劑,分2次服。
本方扶土抑木,行滯定痛,適用於脾胃虛損,肝鬱氣滯所致的胃脘痛。若肝胃不和諸症突出,可用肝胃兩和鎮痛飲治療以從其變;標實勢衰,即用本方。氣虛甚者可加黨參、山藥各30克,甚則加人參6克,以增強益氣之力;若短氣、頭昏者加黃芪30克,荷葉15克,以益脾升清;失眠多夢者加棗仁、合歡皮各20克,夜交藤30克,以養心安神。

中藥材中藥材

方二十六
蒲公英30克,生白芍10克,生甘草6克,紅花8克,徐長卿12克,陳皮8克,大貝母12克。日1劑,水煎服,分2次服。
本方為江蘇著名中醫袁正剛驗方。功能安胃,止痛,散結,適用於胃脘痛,滯脹納呆屬氣滯絡阻者。
方二十七
山藥、雲茯苓、薏米山植扁豆、陳皮、神曲芡實各10克,蓮子6克,砂仁5克,黃連2克,麥牙20克,炒米29克。上藥共焙乾研細末,每餐飯前服1匙(約10克)。
本方為安徽老中醫王正雨驗方。功能健脾和胃,祛濕止瀉,安神定驚,可用來治療小兒腸炎、疳積、脾胃不和型胃痛。
方二十八
鴨子1隻(約重1000克),丁香、肉桂、草豆蔻各5克。蔥、姜、鹽、冰糖、味素、香油、滷汁各適量。將鴨子宰殺後,去毛及內臟,洗淨。將丁香、肉桂、草豆寇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熬兩次,每次待水沸後再熬20分鐘,潷出藥汁,兩次共約3000克。生薑、蔥拍破待用。將藥汁放人鍋中,加鴨子、,用小火煮至六成熟後撈起晾涼待用。將滷汁放人鍋中,再放人鴨子,用文火鹵熟後撈出,揩淨浮沫。將滷汁倒入鍋中,取出冰糖、食鹽、味素攪勻,再放人鴨子,置文火上,邊滾動鴨子邊澆滷汁,直至滷汁均勻地沾在鴨子上,色紅亮時撈出,再在鴨身上均勻地塗上香油即成。 本方和中暖胃,散寒,止嘔,止痛。適用於脾胃虛弱之脘腹冷痛,嘔吐,泄瀉。

常見內科疾病3

了解內科疾病的治療、預防,增強疾病知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