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僵蠶[鱗翅目蠶蛾科動物]

白僵蠶[鱗翅目蠶蛾科動物]
白僵蠶[鱗翅目蠶蛾科動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白僵蠶,拼音 :Bái Jiānɡ Cán。別名:僵蠶、僵天蟲,來源為蠶蛾科昆蟲家蠶的幼蟲感染白僵菌而僵死的乾燥全蟲。呈圓柱形,多彎曲而皺縮。長約2~5厘米,直徑4~7毫米。表面灰白色或現淺棕色,多被有白色粉霜。頭、足及各節均清晰可辨。體外常雜有絲團纏繞。頭部黃褐色,類圓形。足8對,呈突起狀。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平坦,色棕、黑不一,多光亮,外層為白色,顯粉性,內有4個褐色的亮圈。微有腐臭氣,味微鹹。以條直肥壯,質堅,色白,斷面光者為佳。此外,用白僵菌接種於蠶蛹,使發病而成僵蛹,可代白僵蠶供藥用。

基本信息

生物簡介

白僵蠶,來源為蠶蛾科昆蟲家蠶的幼蟲感染白僵菌而僵死的乾燥全蟲,被有白粉,故名白僵蠶。天蟲者,即是“蠶”字一分為二。《本經》拼音名 :Bái Jiānɡ Cán別名:僵蠶(《千金方》),天蟲(《藥材資料彙編》),僵蟲(《河北藥材》)。

形態特徵

白僵蠶 白僵蠶

雌雄蛾全身均密被白色鱗片。體長1.6~2.3厘米。翅展3.9~4.3厘米。頭 部較小。複眼1對,黑色,呈半圓形。口器退化,下唇須細小。觸角1對,羽毛狀,基部粗,末端漸細,雌蛾的觸角灰色,較短;雄蛾黑色,較雌者長。前胸節和中胸節吻合,翅2對,均被有白色鱗片;前翅位於中胸部,呈三角形,較大,有3條淡暗色的橫紋;後翅生於後胸,較小,略呈圓形,有2條較深色的平行線。足3對。跗節5節,具1對黑褐色的爪,有綿狀毛。雌蛾腹部肥碩,末端鈍圓;雄者腹部狹窄,末端稍尖。幼蟲,圓筒形,灰白色,有暗色斑紋,全體疏生黃褐色短毛,除頭部外,由13個環節組成。頭小而堅硬,有單眼,觸角,唇、顎及吐絲管。前3節為胸部,後10節為腹部;前胸節甚小,兩側有橢圓形的氣門,中、後胸節膨大,外表有皺襞;胸足3對,腹足4對,尾足1對。第8腹節背面中央有尾角1枚。體內有絲腺,能分泌絲質,吐絲作繭。

幼蟲以嫩桑葉為食,經5齡而作繭;漸次化蛹,成蛾。蠶的發生次數,每年有一次及二次、四次等,故有一化蠶、二化蠶、四化蠶等名稱,因發生時間不同,又有春蠶、夏蠶、秋蠶等分別。

生境分布

分布很廣。我國大部地區,均有飼養。

主要成分

白僵蠶蠶體中含有激素羥基促脫皮甾酮(Ecdysterone)及一種色素——3-羥基犬尿素(3-Hydrcxykynurenine)。體表的白粉中含有草酸銨、蛋白質和脂肪。

白僵菌的培養能合成大量草酸,吡啶-2,6-二羧酸,大量脂肪。脂肪中的脂肪酸組成主要是棕櫚酸、油酸、亞油酸、少量硬脂酸、棕桐油酸和α-亞麻酸。纖維蛋白酶。白僵菌除感染家蠶外,還侵襲玉米螟、蠟蛾幼蟲;並從中分離出高分子量的昆蟲毒素和環肽類昆蟲毒物質白僵菌素,白僵菌還含甾體11α-羥基化酶系,用於合成類皮質激素 。

藥理研究

原蠶蛾的毒性甚低。對未成年雄性小鼠體重增長有促進作用,能明顯增加去勢小鼠和去勢大鼠的前列腺一貯精囊、包皮腺的重量,表明具有雄激素樣作用。

僵蛹對抗小白鼠由硝酸士的寧引起的驚厥,效果是明顯的,結果與白僵蠶一致。在降低死亡率方面,試驗組與對照組差異不明顯,但僵蛹與白僵蠶的結果一致。兩個結果中僵蛹都略優於白僵蠶。此外,僵蛹尚能抑制小白鼠肉瘤-180(需進一步肯定),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等雖有抑制作用,但效果不明顯。由於僵蛹來源方便,故可用以代替白僵蠶。

相關效果

抗驚厥作用

10%煎液2g/kg給小鼠口服,對硝酸士的寧引起的驚厥有明顯的對抗作用。由市售白僵蠶、蟬蛻等組成的合劑(即五虎追風散的煎劑)能降低士的寧、戊四氮、古柯鹼、菸鹼等引起小鼠驚厥的死亡數。人工白僵蠶煎劑亦有對抗士的寧所致的小鼠驚厥的作用 。

催眠作用

醇水浸出液對小鼠和兔有催眠作用,小鼠口服0.5g/20g,皮下注射0.25g/20g,約等於50mg/kg苯巴比妥皮下注射的催眠效力。

炮製

根據炮製方法的不同分為白僵蠶、麩炒白僵蠶、炒白僵蠶、姜制白僵蠶、酒僵蠶,炮製後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白僵蠶—中藥材 白僵蠶—中藥材

白僵蠶:揀去絲毛,洗淨灰土,曬乾。炒僵蠶:用麩皮撒於熱鍋中,侯煙冒起,倒入僵蠶,炒至黃色,取出篩去麩皮。 放涼(每僵蠶100斤,用麩皮10斤)。

①《雷公炮炙論》:凡使白僵蠶,先須以糯米泔浸一日,待蠶桑涎出如蝸牛涎浮於水面上,然後漉出,微火焙乾,以布淨拭蠶上黃肉毛並黑口甲了,單搗,篩如粉用也。

②《日華子本草》:入藥除綿絲並子盡,勻炒用。

白僵蠶性味辛鹹,平。

①《本經》:味鹹,平。

②《別錄》:辛,平,無毒。

③《藥性論》:微溫,有小毒。

【歸經】入肝、肺,胃經。

①《綱目》:厥陰、陽明。

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肝、脾、肺四經 。

藥用功能

功能

祛風解痙,化痰散結。治中風失音,驚癇,頭風,喉風。喉痹,瘰癧結核。風瘡癮疹,丹毒,乳腺炎。

①《本經》:主小兒驚癇夜啼,去三蟲,滅黑黚,男子陰瘍病。

②《別錄》:女子崩中赤白,產後余痛,滅諸瘡瘢痕 。

③《藥性論》:治口噤,發汗,主婦人崩中下血不止。

④《日華子本草》:治中風失音,並一切風疾,小兒客忤,男子陰癢痛,女子帶下。

⑤《本草圖經》:治中風,急喉痹,搗篩細末,生薑自然汁調灌之。

⑥《醫學啟源》:去皮膚間諸風。

⑦《綱目》:散風痰結核,瘰癧,頭風,風蟲齒痛,皮膚風瘡,丹毒作癢,痰瘧癥結,婦人乳汁不通,崩中下血,小兒疳蝕鱗體,一切金瘡,疔腫風痔。

⑧《本草正》:治小兒疳蝕,牙齦潰爛,重舌,木舌。

⑨《玉楸藥解》:活絡通經,驅風開痹。

治頭痛胸痹,口噤牙疼,癮疹風瘙;燒研酒服,能潰癰破頂,又治血淋崩中 。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7.5~15克;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忌用人群

①《藥性論》:惡桑螵蛸、桔梗、茯苓、茯神、萆薢。

②《本草經疏》:凡中風口噤,小兒驚癇夜啼,由於心虛神魂不寧,血虛經絡勁急所致,而無外邪為病者忌之。

女子崩中,產後余痛,非風寒客入者,亦不宜用。

選方

1.治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白附子、白僵蠶、全蠍各等分(並生用)。為細末。每服5克,熱酒調下,不拘時候。(《楊氏家藏方》牽正散)

2.治小兒驚風:白僵蠶、蠍梢等分,天雄尖、附子尖共5克(微炮過)。為細末。每服一字或2.5克,以生薑溫水調,灌之。(《本草衍義》)

3.治小兒撮口及發噤:白僵蠶二枚。為末。用蜜和,敷於小兒唇口內。(《小兒宮氣方》)

4.治頭風:白僵蠶(去絲、嘴)、良姜等分。為細末。每服2.5克,白梅茶清凋下,臨發時服。(《百一選方》)

5.治纏喉風並急喉閉喉腫痛者:白僵蠶50克(新瓦上炭火略炒微黃色)、天南星一兩(炮裂,颳去粗皮,銼)。為細末。每服一字,用生薑自然汁少許調藥末,以熟水投之,呷下,吐出涎痰即快,不時服之。(《魏氏家藏方》白僵蠶散)

6.治喉閉牙關不開者:白僵蠶,微炒為末,生薑自然汁調下5克。(《中藏經》)

7.治瘰癧:白僵蠶,研末,水服2.5克,日三服。(《千金方》)

8.治空洞性肺結核:白僵蠶、白芨各等分。共研細末;每次10克,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藥》)

9.治風,遍身癮疹,疼痛成瘡:白僵蠶,焙令黃色,細研為末,酒服。(《聖惠方》)

10.治野火丹從背上兩脅起:僵蠶二七枚,和慎火草搗塗之。(《產乳集驗方》)

11.治婦人崩中下血不止:衣中白魚、僵蠶等分。為末。以井花水服之,日三服。(《千金方》)

12.治腸風下血:僵蠶(炒,去嘴、足),烏梅肉(焙)各50克。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服百丸,食前白湯下,一日三服。(《衛生雜興》)

13.治重舌、木舌:僵蠶5克,黃連(蜜炒)10克。為末,摻之,誕出為妙。 (《積德堂經驗方》)

14.下奶:白僵蠶末10克。酒調下,少頃以脂麻茶5克熱投之。(《經驗後方》)

15.治療喉閉牙關不開者:白僵蠶 微炒為末 生薑自然汁調下一錢。(《中藏經》)

新用七方

白僵蠶蠶蛾科昆蟲家蠶的幼蟲在未吐絲感染白僵菌而發病致死的乾燥體,屬息風止痙藥,其主要功能是息風止痙、祛風止痛、化痰散結,治療驚癇抽搐、口眼歪斜、風熱頭痛、目赤咽痛、風疹瘙癢、痰核和瘰癧等常用量5克~10克。還廣泛用於下列疾病 。

1. 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的典型症狀為陣發性鼻內發癢,噴嚏連連,量清水樣鼻涕,鼻塞及嗅覺減退等,可伴有眼癢、流淚、喉痛、咳嗽等。取白僵蠶15克,配桂枝、白芍、蟬蛻、辛夷、防風、大棗各9克,黃芪30克,白朮15克,甘草6克,生薑3片為基本方,隨證加減。每日1劑,水煎服。

2. 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可並發肢體麻木疼痛、感覺異常、軟弱無力等周圍神經病變以及視物昏花等視網膜病變。對神經病變,可選白僵蠶15克~25克,黃芪30克,桂枝10克,白芍20克,大棗10克為基本方,每日1劑,水煎服。上肢麻木疼痛甚者加薑黃、羌活,下肢加牛膝,有熱者加知母。對視網膜病變,可選白僵蠶、全蠍各3克,烘乾研末,蜂蜜水沖服,每日1次,連用3月。

3. 強直性脊柱炎

本病是慢性結締組織病,脊柱強直、曲伸不利、晨僵等症狀常反覆難愈,中醫從“頑痰痹著督脈”論治,取得好效果。基本方:白僵蠶10克,狗脊、牛膝、威靈仙、桑寄生各15克,雞血藤、鹿角霜各30克,補骨脂、骨碎補、防風、杜仲、續斷、白芥子各10克,全蠍5克,細辛3克。每日1劑,水煎服。連服1月,得效後改制蜜丸,根據病情續服。

4. 慢性遷延性肝炎

尤善治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居高不降者。以白僵蠶配蟬蛻、五味子各等份,研細末,製成水丸,早晚各服10克,1個月為1療程。

5. 腸易激綜合徵

本病屬腹痛、泄瀉、便秘等範疇,臨床表現具有內風和肝失疏泄特徵。基本方:白僵蠶15克,白芍20克,茯苓、烏梅、萊菔子各15克,白朮12克,炙甘草、柴胡、枳實、木香各10克,隨證加減。每日1劑,水煎服。

6. 帶狀皰疹

本病以局部灼熱疼痛為主症。基本方為白僵蠶15克,板藍根、薏苡仁、生石膏、丹參各30克,羌活、當歸、白芷各15克,金銀花、麻黃、杏仁、延胡索、大黃各10克,甘草6克,隨證加減。水煎服,每日1劑。

7. 小兒遺尿

本病與腎氣虛弱有關。可取白僵蠶10克,配熟地黃、山萸肉、白朮、砂仁、烏藥各10克,黃芪24克,黨參15克。水煎服,每日1劑 。

其他用法

1. 白僵蠶一般情況下炙用,散風熱宜生用。

2. 小兒高熱驚風,其輕者,可與桑葉、鉤藤配伍;重而痰喘欲死者,可與牛黃、硃砂、全蠍、南星等同用,以鎮驚化痰。

3. 小兒脾虛久瀉之慢驚,可與黨參、白朮、天麻等相配。

4. 驚癇中風,抽搐痰鳴者,可與全蠍、天麻、膽星等相伍。

5. 若熱盛痰壅氣粗者,可與牛黃、天竺黃等並用。

6. 癲癇發作手足抽搐,神志不清,口吐痰涎者,可配天麻、全蠍、半夏、石菖蒲等。

7.痰氣捕結頸項而致瘰癘核者,可與浙貝母、夏枯草、牡蠣等配伍,以增化痰軟堅散結之功。

8. 白僵蠶與白芥子、肉桂、莪術等配用,治腋窩淋巴結結核、胸避結核、胸前疽、腋疽等多種陰疽症。

9. 臨床多與蟬衣、薄荷等同用,能退疹止癢、疏散風邪。

白僵蠶味辛鹹,性平;歸肝、肺、胃經;體輕竄散,可升可降;

具有熄風止痙,散結解毒,社風止癢的功效;

主治驚癇抽搐,中風口眼歪斜,破傷風,偏正頭痛,瘰癘痰核,痄腮,咽喉腫痛,目赤流淚,齒痛牙疳,女子崩帶,疔瘡腫毒,風疹瘙癢 。

白僵蠶美容

基本概述

白僵蠶為蠶蛾科。昆蟲家蠶的幼蟲在未吐絲前,因感染白僵菌而發病致死的僵化蟲體。外用其藥,味鹹、辛,性平。可治面上黑及礙容性疾病——口眼歪斜等症。《本草綱目》稱:“蜜和擦面,滅黑黯好顏色,或加白牽牛(即白色牽牛子,又名白醜,醜,牛也,世人隱其名),白僵蠶末,水和摻之。”

白僵蠶在『神農本草經』載有“滅黑斑,令人面色好”的功效。白僵蠶含有胺基酸和活性絲光素,有營養皮膚和美容作用。僵蠶所含蛋白質有刺激上皮脂腺,調節性激素分泌的作用,因而對女性性激素分泌失調引起的黃褐斑有一定療效。僵蠶含維生素E9.89%,能清除自由基,抗脂質氧化形成的老年斑。其所含的活性絲光素能促使皮膚細胞新生,調節皮脂,改善皮膚微循環,可增白防曬,消除色素沉著,保持皮膚彈性。日本人就十分喜用蠶絲保健品。若無僵蠶可用蠶繭、蠶蛹代替。

白僵蠶含有草酸胺,還有蛋白酶,殼質酶,脂酶等水解酶可消化角質,分解色素防疤痕去粉刺治瘀斑的作用。

口服方法

1、食療茯苓消斑湯

白茯苓、白僵蠶、白菊花、絲瓜絡各10克,珍珠母20克,玫瑰花3朵,紅棗10枚。上藥同置鍋中,加清水適量水煎取汁,分作2份,飯後飲用,每日1劑,連續 7-10天。可健脾消斑,祛風通絡。(中醫認為,本病多為肝鬱脾虛,肝腎不足所為,當以補益肝腎,疏肝健脾為治,可選用此藥膳食療方)。

2、治療糖尿病內服僵蠶丸,輕度患者每次1克,每日3次,中、重度每次2克,每日3~4次。經治2~5個月,全部病例的尿糖、血糖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自覺症狀消失,飲食及體重增加,全身有力,精神狀況顯著好轉。

3、治療急性乳腺炎將生僵蠶5錢,研成細末,用陳醋調勻,塗發炎部位及其周圍,1日數次,保持濕潤,直至腫塊消散,一般症狀緩解為止。另以金銀花、蒲公英各2兩,分次煎服或代茶。一般用藥2~3天症狀緩解,腫塊變軟,5~8天腫塊消失。

外用敷面

白僵蠶20克清水30毫克,用清水調白僵蠶粉成糊狀。每晚用此敷臉,三十分鐘清水洗淨或翌晨洗去。本面膜有祛除黃褐斑,化老年斑、曬斑的功效 。

可做中藥材的動物

中草藥大盤點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中國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讓閭
阿育魏實 埃蕾
矮腳龍膽 矮腳羅傘 矮
凹朴皮 八哥
白飯樹葉
阿膠 阿里紅
白萆粟
讓閭子
白花菜子
白花菜根
白蘇梗
白松塔
白朮-白及
矮人陀
白薯莨
白鶴藤根
白鶴藤
白荷花露
白石榴花
白石榴根
白升麻
巴豆油
白山苔
白沙糖
白沙蟲藥
白三七根
白屈菜根
白果葉
白槍桿
白果樹皮
白千層葉
白果根
白皮
白牛膝
白牛膽
巴豆葉
白飯樹根
白飯豆
巴豆樹根
白茅針
白鵝膏
白豆蔻殼
芭蕉子
白毛藤根
白毛藤
芭蕉油
白地紫菀
白螺螄殼
白刺花葉
白龍頭
白刺花
白蘞子
芭蕉葉
白欖根
白側耳
白蠟樹葉
白蠟樹皮
白蠟花
白克馬葉
白草莓
白菊花根
白金古欖
白補藥
巴豆殼
白接骨
白背葉根
矮腳楓葉
白背楊
白背三七莖葉
白雞屎藤
艾納香根
白花映山紅
白花夏枯草
白花射干
白花蛇頭
巴茅果
白花蛇目睛
白花龍膽
白花灰毛槐樹
白花果
白花丹
庵摩勒
霸王根
拔毒散
白馬陰莖
白馬骨根
八角香
白粱米
巴山虎
白綠葉
白郎花
艾實
白苣
八角楓葉
八角楓花
阿利藤
矮楊梅
白梅
白茅花
白背葉
白毛夏枯草
白樺皮
艾片
白丁香
芭蕉花
白千層
白降丹
白木
白扁豆
霸王七
白蘭花
霸王鞭
白礬
安息香
白僵蠶
白及
白菖
白木耳
白蘇子
白蘇葉
八仙花
白首烏
白石脂
白石英
八仙草
白屈菜
八目鰻
白梅花
艾納香
白芥子
白芥
八角茴香
矮腳苦蒿
白花菜
白蒿
白附子
阿爾泰紫菀
菝葜葉
菝葜
芭蕉根
桉葉
阿魏
巴旦杏仁
八月札
白朮
白芍
白前
白茅根
白膠香
白花蛇舌草
白豆蔻
巴戟天
巴豆
八角蓮
八角楓根
鵪鶉
艾葉
矮地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