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燒傷

小兒燒傷

小兒燒傷是指12歲以下的兒童受熱力(火焰、熱水、蒸氣及高溫固體)、電能、放射能和化學物質等作用引起的損傷。根據小兒生長發育階段分為五期:新生兒期(出生-28天);嬰兒期(滿月-1周歲);幼兒期(1-3歲);學齡前期(3-7歲);學齡期(7-12歲)。小兒燒傷多見於幼兒和學齡前兒童。特別是1-4歲小兒。小兒燒傷的發生率約占燒傷總人數的50%。燒傷原因,以開水、火焰和稀飯燒傷為多見。小兒燒傷死亡率我國報導約為18%,美國報導為30%左右,常見的死亡原因有休克、敗血症、肺炎及心肌炎等。

基本信息

病因

1.熱力因素小兒燒傷多為熱力燒傷,即高溫物質接觸皮膚造成的損傷,包括熱液、火焰、熱金屬物等。嬰幼兒期常因熱水袋,洗澡盆內的熱水或碰翻盛熱液的容器而燒傷。2.理化因素學齡前及學齡期兒童活動範圍加大,好奇心強,但又缺乏自我保護能力和有關知識,易誤觸一些危險設施及物質,引起燒傷,如酸、鹼性化學物質,電接觸傷,放射性損傷等。

原因

燒傷是一種常見的意外事故,80%是在家庭中發生的,其中50%以上是兒童。常見造成燒傷的物品有電力、火、蒸汽、汽油、煤氣、開水、炸藥、沸湯、化學物品以及放射線等。3歲以下兒童的燒傷多為燙傷所致。

症狀體症

1、創面疼痛。

2、嚴重燒傷患兒可有休克表現。如面色蒼白、四肢冰冷、脈搏細速、血壓下降等。

3、創面可見紅斑、水胞或焦痂。

臨床表現

小兒燒傷小兒燒傷

一、小兒燒傷休克

1、由於小兒各器官發育尚未成熟,特別是神經系統發育更不完全,而且從事體表面積單位計算,總血容量相對地比較少,因此小兒的調節機能以及對體液喪失的耐受性均較成人差。燒傷後由於疼痛、脫水、血漿成分丟失,水電解質失衡等造成的全身紊亂,遠較成人重。燒傷休克發生率也較成人高。一般情況下,小兒燒傷面積大於10%者就有發生休克的可能。

2、小兒頭面部燒傷容易發生休克:這是由於小兒頭部面積相對較大,組織較疏鬆,血運豐富,滲出較其它部位多,且頭面部腫脹易於引起呼吸功能障礙而缺點。

3、休克發生率與年齡有關:一般隨著年齡的增大,機體的調節機能及對體液喪失的耐受性也逐步增強。對燒傷面積超過40%的病兒,休克發生率都很高,但燒傷面積在40%以下的病兒,其休克發生率與年齡有明顯的相關性。年齡在4歲以上和年齡在4歲以下的小兒休克發生率明顯不同,年齡越小休克發生率越高。

4、小兒燒傷休克的臨床特點及診斷:由於小兒的解剖生理特點,小兒原發性休克較多見,特別是頭面、會陰等疼痛刺激敏感部位的燒傷。以後則轉為繼發性休克,常表現出:口渴、煩躁不安、甚至譫妄或驚厥,尿少或無尿,四肢厥冷,而色蒼白,發紺,毛細血管充盈遲緩、嚴重者全身皮膚蠟黃、並有花紋出現,脈搏快而細弱,可以增至每分鐘180~200次以上,血壓變低弱最後測不出來,繼之心音變鈍,心經減慢,最後出現循環呼吸衰竭。小兒燒傷休克的診斷主要依據臨床病易用,如尿量,精神狀態和皮膚顏色的變化,其次是參考血壓、脈搏等。在觀察精神狀態時,應注意不同年齡表現也不一樣。1歲以內多表現嗜睡。1~4歲多興奮、躁動不安或反學常的安靜。以後逐漸轉入昏睡。4歲以上者則異常興奮,多表現緊張和多話。

5、小兒高血壓:小兒燒傷後約20%的病例有明顯的血壓上升,其原因不明,常在傷後7~10天出現,有時到植皮後才逐漸下降。大多數患兒沒有症狀,有時可出現頭痛,甚至精神錯亂。

小兒燒傷小兒燒傷

小兒免疫功能不足,皮膚薄,躁動,休克發生率較高,因此創面膿毒症發生率高。敗血症是小兒燒傷死亡的主要原因,占740.6%。敗血症發生時間有71.4%是在傷後15天內。

1、小兒燒傷創面膿毒症

⑴創面局部變化:①新鮮的創面顏色變暗,部分潰爛,有時有出血點,或有潰瘍面。②新鮮肉芽創面質地變硬,色澤變黑或變紫,基底化膿或創面邊緣突然呈刀切樣凹陷。③創緣周圍正常皮膚有紅腫熱痛等炎症浸潤現象。④有時創面上可見點狀或小片狀的壞死斑。⑤組織水腫不消退,或消退後再次出現水腫。

⑵全身症狀:全身症狀表現基本與成人相同。一般表現高熱、寒戰、白細胞減少或增多,在晚期發生毒性休克。

2、小兒燒傷敗血症

小兒燒傷小兒燒傷

⑴體溫:小兒體溫易受換藥、環境等影響,單純發熱難以說明問題。但持續高熱在40℃以上,特別是驟升或驟降到正常或正常以下,其有診斷價值。體溫持續不升常常是嚴重敗血症病情重篤的表現。年齡較大的小兒,發熱之前或發熱過程中可能出現寒顫,有時一日數次。嬰幼兒可能出現抽搐。

⑵心率:小兒心率不穩定,任何外界刺激均可使其增速。但心率超過160次/分時,應引起注意。如果超過200次/分,尤其伴有節律不齊、心音強、奔馬律、期前收縮或原因不明的驟然增快等,更具有診斷參考價值。

⑶呼吸:燒傷敗血症,小兒呼吸增快出現較早。有時尚有呼吸狀態的改變,如呼吸緊迫或停頓等。常常並發肺部感染或肺水腫。

小兒燒傷小兒燒傷

⑷精神症狀:6個月以內的嬰兒,表現反應遲鈍、不哭、不食,重者呈昏迷或淺昏迷。2歲以內,表現為精神萎糜、淡漠、嗜睡、易驚醒或夢中驚叫、哭鬧。有時也表現為興奮,煩躁、摸空、搖頭、四肢亂動甚至驚厥。3歲以上表現為幻覺、妄想或貪食等類似成人的敗血症表現。

⑸消化系統症狀:腹瀉為最早出現的症狀,一日數次或數十次。還表現為厭食、嘔吐、腸鳴音亢進,重篤者出現腸麻痹,嚴重脫水和酸中毒。

⑹皮疹:皮疹、瘀斑、出血點、蕁訂疹等多見。金黃色葡萄球菌敗血症可引起猩紅熱樣皮疹,且多見於嬰兒。

⑺創面:表面為上皮生長停滯,加深、創緣陡峭,肉芽組織污穢、晦暗或出現壞死斑。綠膿桿菌敗血症所致的創面灶性壞死和正常皮膚出現性壞死斑較多見。

⑻化驗;比較突出的是血中白細胞數目增高較劇,一般在20×109/L以上,有時可達30~40×109/L,並有中毒顆粒和空泡。

三、小兒吸入性損傷的特點

小兒吸入性損傷,如有氣道梗阻或下氣道損傷者,應立即行氣管內插管或氣管切開。小兒氣管內插管時,導管應放在咽和氣管水腫區,以防氣道梗阻,導氣管經鼻到咽和氣管者損害較小。因小兒頸短,小兒氣管切開拓位置應比成人低,以在第四和第五環氣管軟骨間為好。

檢查

根據需要完善血常規、肝腎功能、輸血全套、血、尿常規等,嚴重者還需血氣分析等,並需要定期複查。

診斷

1、小兒燒傷面積估計

由於小兒不斷生活發育,身體各部位體表面所占的百分比,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動。特點是頭大,下肢短小。關於健康搜尋不同年齡的小兒體表面積估計法較多。在我國比較通用的成人九分法基礎上加以改進的實用公式:

頭頸為9%+(12—年齡)%

雙下肢為46%-(12—年齡)%

另外,手掌法也是一種常用的方法。小兒手指併攏的手掌大小,也是整個體表面積的1%。可以用於小面積燒傷的面積測定或作為九分法的補充。

小兒燒傷小兒燒傷

2、小兒燒傷嚴重程度的分類

由於小兒在解剖生理上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對於創面、休克、敗血症等刺激反應與成人不同,抵抗力也有較大差異,對於同樣面積的深度燒傷小兒休克、敗血症、死亡發生率均較成人高因此小兒嚴重程度的分類和成人不同。目前臨床上多採用1970年全國燒傷會議討論通過的分類法:

輕度燒傷:總面積在5%以下的Ⅱ度燒傷。

中度燒傷:總面積健康搜尋在5%~15%的Ⅱ度燒傷或5%以下的Ⅲ度燒傷。

重度燒傷:總面積在15%~25%或5%~10%的Ⅲ度燒傷

特重度燒傷:總面積占25%以上或Ⅲ度燒傷在10%以上者。

小兒燒傷小兒燒傷

但第三軍醫大學燒傷防治研究所在1976年總結了724例小兒燒傷發現不同面積燒傷的休克發生率、敗血症及死亡發生率均有所不同並提出了小兒燒傷分類法的建議:

輕度:總面積在10%以下的Ⅱ度燒傷。

中度:總面積在10%~29%Ⅱ度燒傷或5%以下的Ⅲ度燒傷。

重度:總面積在30%~49%Ⅱ度燒傷或5%~14%的Ⅲ度燒傷。

特重度:總面積在50%以上的Ⅱ度燒傷或15%以上的Ⅲ度燒傷。

凡有以下徵象者均為嚴重燒傷:①頭面頸部燒傷;②會陰部燒傷;③吸入性損傷;④手燒傷。

併發症

一、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或消化功能紊亂在小兒燒傷中比較常見,發生率大約為20%±。大多發生於嬰幼兒。

1、發病原因

⑴內因:小兒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胃液酸度較低,抗感染能力低;由於各種消化酶分泌少活性低,因而對食物的耐受性差鶒。另外小兒生長發育快所需營養物質較多,消化道負擔較重。再則,小兒神經發育不成熟對胃腸道的調節功能亦較差,易發生消化功能紊亂。小兒血液中免疫球蛋白較成人低(尤以IgM及IgA為甚);胃腸道分泌型IgA亦較低,防禦感染的能力較差。

⑵外因:①燒傷以後,創面液體大量滲出,血容量下降,機體神經、分泌系統興奮,重新調整全身合器官供血量,使胃腸道血供減少,影響正常消化功能。另外,燒燙傷發生後,局部劇痛及精神上的打擊也影響著胃腸消化功能。②飲食因素。小兒燒傷後,往往食慾及消化功能減退,尤其是嬰兒,常需改用人工餵養健康搜尋一時多不能習慣。天有時為了適應燒傷後大量消化功能減退,於給小兒增加營養,致造成餵食過多食物配製不當或時間安排過緊等,以致胃腸負擔過重,影響消化和吸收,因而引起腹瀉和(或)嘔吐③腸外感染。腸外感染中較多引起消化功能紊亂的是敗血症、嚴重創面感染及嚴重毒血症其次是並發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中耳炎等。這主是要由於毒素影響人體的調節機能,使消化酶的活性降低胃腸運動機能失調所致④腸內感染。與一般腸道感染一樣,主要由於食物、食具不潔及抵抗力下降所致。但在小兒燒傷的特點是有時致病菌系由創面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所致;有時則是由於長期使用抗生素後所致的菌群失調引起。⑤其它因素如藥物影響代謝障礙等均可引起消化健康搜尋不良。

二、猩紅熱樣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

1、臨床表現

⑴體溫:突起高熱,一般在39~40℃以上。

⑵皮疹:發熱1~3天后,先於創面周圍健康皮膚出現,以後迅速擴散到全身。皮疹為彌散性細小丘疹大小約1mm左右初起稍平以後稍隆起,捫之略感粗糙。皮疹甚密普遍發紅,壓之能暫時褪色,數秒鐘後恢復原狀有時面部及全身潮紅,並有“環口蒼白”。數日後皮疹隱退,隨後脫皮(脫屑或大塊脫皮)。嚴重者皮疹密而多,甚至出血,壓之不褪色。有些小點狀紅疹逐漸融合極似蕁疹皮疹一般持續1~2天,最長4~5天,少數病例可反覆發疹直到他面完全癒合有“草莓舌”者較少見,多數隻表現味蕾粗大,這一點似與典型猩紅熱有所不同。

⑶中毒症狀:除高熱時小兒精神差,嗜睡,嚴重者可出現昏迷或驚厥,較一般猩紅熱的中毒症狀為重。

⑷咽部症狀:一般較輕,不表現呼吸道症狀。

⑸創面改變健康搜尋:發疹時可見到創面感染加重,上皮生長停滯或呈侵蝕性感染,有“蟲蛀樣”表現

⑹化驗檢查:白細胞上升健康搜尋,在1~2萬以上,咽部未發現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而創面均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生長

三、高熱

燒傷後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熱。燒傷小兒體溫超過39℃者也十分常見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如體溫持續在39.5℃以上,就要積極尋找發燒原因,進行緊急處理,以免延誤併發症的治療或造成其它嚴重後果。

四、驚厥

驚厥是大腦功能暫時失調的現象。易發生於嬰幼兒且年齡愈小愈多見。如持續較長鶒,可使腦組織缺氧,造成腦損害,也可因驚厥引起窒息而呼吸心跳停止,危及生命鶒。故應積極處理,及時搶救。

五、膿皮病

小兒(特別是新生兒)皮膚抵抗力低,平時即易受葡萄球菌等化膿菌感染。而燒傷後,新癒合的創面或植皮後的上皮均極薄,抵抗力更低。如果這些創面周圍欠清潔,極易因搔抓或被單衣服擦破而接觸感染,造成極廣泛的膿皮病。

化驗項目

1、尿素:觀察是否高於8.2mmol/L,判斷腎損傷的可能性。

2、穀草轉氨酶(AST/SGOT):觀察是否高於55U/L,判斷燒傷程度(是否達到深度燒傷)。

3、氯離子(Chloride):觀察是否低於96mmol/L,可判斷燒傷是否造成內環境紊亂。

4、鈉:觀察是否低於136mmol/L,作用同上。

治療用藥

治療原則

1、脫離致傷源。

2、補充血容量防治休克;套用抗生素防治感染。

3、鎮靜止痛。

4、正確處理創面。

治療要點

1、一般對10%以上的燒傷或頭面部燒傷面積在5%以上者,要注意休克的防治。補液的量應使病兒平穩度過休克期為準。補液時不要集中輸入同一種液體,膠體、晶體、水分應相互間隔,均勻分開,嚴格根據尿量及心肺情況控制滴速。特別注意滴入水分時不要過快,以免發生肺水腫。

2、小兒燒傷休克期高熱、昏迷、抽搐常是嚴重休克或腦水腫的表現,要行緊急處理,需採取鎮靜止痙、降溫等措施,腦水腫者行脫水或用激素治療。

3、小兒創面處理:因小兒體溫易受環境因素影響,冬天可採用包紮療法,夏天以暴露療法為主。創面清創應輕柔。因小兒治療不配合,特別注意鎮靜止痛。對於深度創面,切痂範圍一次不宜過大,以防出血過多引起休克。一次手術時間以2小時為宜。

4、小兒燒傷感染的發生率及因感染死亡率較成人高,因此,要早期使用強有力的敏感的抗生素。對聽神經及腎毒性較大的抗生素應慎用。

治療措施

1、因為小兒在解剖生理、心理等方面發育不成熟,對疾病的承受能力差,而且在病情發展過程中易發生較大的變化所以對病情較重程度估計及治療應予高度重視尤其是小兒燒傷急救,要求積極穩定。

2、小兒復甦補液在其質和量方面有其特點:①小兒燒傷後失液量較成人相對多,在補液時,輸液量就相對較大,尤其是傷後頭8小時所以在早期復甦補液時輸液速度上應多加注意。爭取既能合理補充液體,又鶒不給病兒心、肺腦等器官造成太大負擔,避免發生心功能不全、肺、腦水腫等鶒。②小兒燒傷後水電解質易發生比例失調,腎臟濃縮稀釋及對鉀的排泄功能尚不完善所以在補液時一定要注意所補液體的張力,根據病人具體情況陫調整,維持水電解質平衡,避免鹼失衡及水中毒等③因為小兒燒傷以後食慾差進食少,創面大量滲出,雖早期補液張力較大,但在疾病修復過程中仍易發生血內電解質成分及蛋白成分普通低下健康搜尋的情況,所以應繼續加強補液糾正改善食慾,增加消化系統方面營養供給,從根本上消除電解質紊亂。

3小兒燒傷後創面處理非常關鍵,在創面處理時,健康搜尋一定要輕柔、快捷徹底,避免不良刺激及再損傷。在態度上溫和,在技術上精益求精健康搜尋,使病兒感到親切,為以後的治療打下基礎。

4、小兒燒傷修復過程中,營養供應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關係到整個病程發展及治療效果。在治療上應針對病兒營養狀況、攝食及消化能力飲食愛好、年齡等特點精心計算,選擇營養豐富、花樣齊全色香味合適的食品,鼓勵進食。如果不能進食者或嚴重營養不良者,可靜脈高營養輸液,或少量多次輸鮮血或白蛋白。

5、小兒神經系統發育不健全易發生高熱、驚厥等健康搜尋,應加強預防或控制

6、小兒正處在生長發育時間,功能部位的深度燒傷、燙傷或電傷要妥善處理,以免形成瘢痕,影響功能,妨礙發育,造成畸形給病兒帶來終生痛苦。

7、小兒心理發育不成熟在治療過程中注意發現心理問題積極消除病兒心理負擔,減輕心理創傷,培養和樹立病人的自尊心自信心,特別是因深度燒傷而致殘毀容的剛懂事的孩子。

8、注意後期鍛鍊。出院後治療是住院治療的延續對功能部位的修復至關重要。燒傷癒合後應在醫師指導下主動鍛鍊。小兒怕疼或因其它原因不願鍛鍊,醫生和家長應予說服指導。否則,某些部位會由於不鍛鍊長期廢用而畸形,功能出現障礙。

9、小兒免疫系統發育不健全,創面感染和敗血症發病率較成人高治療時一定要注意創面處理和合理套用抗生素。避免感染髮生。

10、小兒各組織器官發育不成熟用藥時要注意藥物的毒副作用和小兒各器官對藥物的承受能力給藥前應精確計算。

創面處理

小兒燒傷創面的處理,基本與成人相同但應注意以下幾點:

1、小兒皮膚嬌嫩且薄,附屬檔案少,創面一經感染很容易加深。但小兒生長能力旺盛,只要處理恰當,有效地防治感染,創面癒合速度比成人快例如小兒深Ⅱ度創面如無感染,一般2周內可基本癒合在成人則需3周左右。

2、小兒體溫受環境影響,在氣溫較高時,包紮面積太大,易發生高熱甚至抽搐。故應多採用暴露療法。但小兒多不合作當燒傷面積較小時尤其在四肢,採用包紮療法,可便於護理和保護創面對採用暴露治療者,應適當約束固定

3、小兒皮膚薄,自體皮供皮的厚度不超過0.3mm。在切取自體皮時,應儘可能薄些。植皮區要妥善固定,給予約束,以保證植皮的良好固定和生長

4、創面用藥時應注意:①由於小兒體表面積與體重的比例相對地較成人為大,藥物濃度不宜過高使用面積不宜過廣以免引起藥物吸收過多中毒。②由於小兒皮膚嬌嫩,應妥為保護,尤其是使用濃度較高或刺激性較大的藥時,以免藥物刺激正常皮膚引起皮炎、濕疹或糜爛甚至引起膿皮症,增加創面處理的困難。

5、創面在癒合過程中,皮膚瘙癢明顯在此期間應注意對患兒採取制動措施,並設計保護剛剛癒合的創面防止被患兒抓破,造成感染或遺留疤痕。

6、顏面手及其它功能部位深度燒傷創面,應在休克期順利度過以後,病情穩定的狀態下,儘可能採取早期切痂植皮術。大面積Ⅲ度燒傷的小兒,更應早期切痂植皮。在手術過程中,必須注意呼吸循環功能的穩定,儘可能防止出血過多,縮短手術時間,保證輸液與輸血。

7、小兒皮炎薄嫩對疼痛刺激耐受性差清創時要輕柔,有耐心把創面刺激降低到最低限度。

中醫辨證論治

一、內治法

1、火熱傷津發熱,口乾欲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數。

辨證分析:火熱毒邪侵襲人體,耗傷津液,故發熱,口乾欲飲;火熱內盛,腸道津液虧耗,則大便秘結;熱移小腸,則小便短赤;熱擾心神,則煩躁不安;舌紅、苔黃、脈數皆為熱邪內侵之象。

治法:清熱解毒,養陰生津。

方藥:黃連解毒湯合增液湯加減。

2、陰傷陽脫面色蒼白,神疲乏力,氣息低促,自汗肢冷,體溫反低,嗜睡,甚則神志恍惚;舌質紅絳或紫暗,無苔,脈細欲絕。

辨證分析:火毒傷津太過,陰損及陽,陽虛則溫運失司,故面色蒼白,神疲乏力,氣息低促,體溫反低,嗜睡;陰陽離決,則神志恍惚;陽虛不固,則白汗;舌紅絳或紫暗、無苔、脈細欲絕為陰陽兩虛,陰損及陽之象。

治法:回陽救逆,養陰生津。

方藥:參附湯合生脈散加味。

3、火毒內陷壯熱煩渴或高熱神昏,躁動不安,口唇乾燥,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絳,脈細數。

辨證分析:火毒熾盛,正不勝邪,火毒深人營血,內陷心包,故高熱神昏,躁動不安,火毒傷陰,則壯熱煩渴,口唇乾燥,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絳、脈細數為熱毒傷陰之象。

治法:清營涼血解毒。

方藥:清營湯加減。

4、氣血兩虛低熱或不發熱,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形體消瘦,面色少華,創面肉芽色淡,難以癒合;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辨證分析:燒傷後期,熱毒漸退,氣血亦傷,故低熱或不發熱;正氣虧虛,則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氣血兩虛,失於榮養,則面色少華,創面色淡,久不癒合;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為氣血兩虛之象。

治法:補益氣血。

方藥:八珍湯加減。

5、脾胃虛弱病程日久,創面難以癒合,疲乏無力,食欲不振,腰腹脹滿,或嘔吐腹瀉,面色少華,形體消瘦;舌淡,苔白膩,脈弱。

辨證分析:病程日久,正氣大傷,脾胃虛弱,運化無力,則食欲不振,脘腹脹滿,或嘔吐腹瀉;脾胃虛弱,化生乏源,氣血不足,則創面難愈,面色少華,形體消瘦;舌淡、苔白膩、脈弱為脾胃兩虛之象。

治法:健脾和胃。

方藥:參苓白朮散加減。

二、外治法

創面是一系列併發症的根源,創面處理正確與否,直接關係疾病的病情演變過程和創面癒合情況,故必須保持創面清潔以預防和控制感染。Ⅱ度創面爭取痂下癒合,減少疤痕形成。Ⅲ度創面,早期保持焦痂完整乾燥,爭取早期切痂植皮,縮短療程。

(一)清創術;嚴格遵守無菌操作技術,清創時可先予止痛劑,再用37℃左右外用鹽水或2%黃柏溶液清洗創面,較大水皰應刺破,小水皰可不刺破,創面周圍用酒精或新潔爾滅消毒,創面清洗乾淨後用消毒紗布吸乾。

(二)包紮療法中小面積燒傷,不合作的小兒患者,或病室條件較差者,在清創後,可內用紫草油紗布敷創面,外用3—5層紗布加厚棉墊包紮。淺Ⅱ度燒傷可於傷後2周左右首次換藥,如發生感染可提前換藥。Ⅲ度燒傷可在傷後5天換藥,包紮期間應密切觀察敷料是否有滲液,如滲出液為綠色惡臭分泌物,則考慮綠膿感染的可能。

(三)暴露療法適用於大面積和不便包紮的燒傷,以及創面污染較嚴重的燒傷。此法要求患者須住單獨隔離病房,保持室內溫度在25℃一30℃。創面經清創術後,外塗濕潤燒傷膏,每日1次。

(四)焦痂處理與植皮乾焦痂下細菌不易生長,因此應保持焦痂乾燥。無感染的焦痂,面積在10%一20%以內,應爭取傷後2—7天將痂皮切除,立即植皮。面積較大的可分期分區切痂,或用中藥浸泡患處促使痂皮早日脫落,再行植皮。手部深Ⅱ度和Ⅲ度燒傷,可在傷後72小時左右行早期植皮,植皮原則上取自體皮。

預防

1.防止燙傷(1)冬天洗澡時先放冷水後加熱水,取暖時防止熱水袋或保溫壺內的熱水滲漏。(2)將溫度較高的液體及其容器放在小兒不能攀及或撞翻的安全地方。2.防止火、電及其他燒傷(1)不要將小兒單獨留在廚房中或火爐旁。(2)教育小孩不要玩火,儘量不要燃放煙花爆竹。(3)教育小兒不隨意擺弄家用電器,不玩耍和接近電源開關、插頭、電線等。(4)家裡不要存放化學物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