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花蓮詠春拳

刨花蓮詠春拳

刨花蓮詠春拳是詠春拳流派之一,主要在香港地區盛傳。其歷史及拳理、功法等,與由紅船傳出的各支詠春差別極大。而現在是“大東風”南傳二百多年間之第五傳。由於此門詠春一向很保守,從不公開,只有一次,約八十幾九十年前,佛山精武體育會舉行盛大武術表演,發帖邀請“刨花蓮”出席表演拳術,由朱忠出場表演了一套“尋橋”,與會中者還有當時武技超群,德高望重的前輩梁世蘇。由於已不需要反清復明,所以後來莫沛安乃作半公開式教授,及現亦於香港南北國術協會開班。

形成發展

詠春拳相傳為福建詠春所創造。

刨花蓮詠春拳刨花蓮詠春拳
嚴詠春武林隱嚴四的女兒,她吸收了福建永春拳方七娘的白鶴派中的拳技和宗鶴拳福建少林拳技等,結合蛇鶴相鬥的特點而融匯創編出詠春拳。後因遷居於廣東南雄縣,故傳此拳於廣東。此拳現流行於廣州、肇慶順德鶴山等地。此拳根據“長手能運氣、短手能自保”的原理,以“短橋窄馬、擅發短勁”為主要特點,以“拳、橋、膀、指、掌”和“吞、吐、浮、沉”及“二字拑羊馬”為手、身、步法的標誌。其進功分三階段,第一階段練習詠春氣功腎氣歸元);第二羊段練習十二個老式,即子午拳(穿心捶)、獨龍拳、偏身拳,箭拳、外廉手、內廉手、外搭、內搭、外耕手、內耕手、三品掌、撲翼掌。另有小念頭、沉橋、標指三套基本拳法;第三階段練習“學手、練知覺”。最後學習“三拳各式散手總合”,即一百零八點木人樁法。詠春拳動作靈敏快速,以靜制動;柔化剛發,剛柔並濟;富於攻防,著重實用。

佛山粵劇紅船的瓊花會館中,幾位梨園弟子王華寶、陸錦(大花面錦),高佬忠等隨紅船戲班上南雄演戲。酷愛粵劇的梁博濤每當戲班上演必前往捧場。王華寶主演的關雲長忠肝義膽,大花面錦的張飛扮相武風凜凜,高佬忠的劉備義薄雲天,感動了台下的梁博濤,萌生與三人結交之意,一回生幾回熟,再經有心人撮合,梁博濤與王華寶,大花面錦,高佬忠一見如故。梁博濤隨紅船戲班南下,定居於廣州。以後梁博濤更將王華寶,大花面錦,高佬忠收為入室弟子。日後王華寶將詠春拳技傳授給戲班好友梁二娣。梁二娣得技後又將拳技傳給鶴山縣古勞鄉人士梁贊。在王華寶五十壽辰之際,梁二娣攜徒梁贊前往祝壽,梁贊因此結識王華寶。王華寶對梁讚賞識之餘;更將梁贊作為關門弟子納於門下。

刨花蓮詠春一脈來源:

少林寺被清廷所毀,寺僧便四散逃走,有散於北方其他地方,亦有南下廣東,福建等地,一名綽號“大東風”之少林

刨花蓮詠春拳刨花蓮詠春拳

和尚(真姓名及法號已沒有提起,因避清廷耳目之故,而“大東風”的意思,在當時中國民間有俗語所謂“唔好東風攪壞天”,借用其意即要造反)逃到廣東,遇到兩名兄弟並被收容,兄叫謝國梁,弟叫謝國樟,袓籍西樵,單灶謝,一為文官,一為武官,兩人雖為清廷效力,但皆為清官,而且身為漢人,亦對滿洲人欺壓漢人而心感不憤。經過一段頗長日子的相處,“大東風”見兩人品德端正,為官清廉,對自己禮待有加,且心繫漢族,並非為虎作倀之人,就傳兩兄弟武功,並且透露,懂此門武功者,皆為反清義士,但此拳本無名,乃少林一脈,但少林功夫門路繁多,於散出少林後,便各自成一派,亦具派別名稱。緣於本派功夫,既以反清復明為己任,當然會聯絡及組織各地之反凊組織(即初期之洪門等三合會),而本派暗語是“永言矢志,毋忘漢族,還我河山,大地回春”,為便以傳於後世,遂將第一句“永言”合成一“詠”字,加上第四句最尾“春”字,以命名此一拳派,是為“詠春”。何解第一句用首兩字,而第四句只用最尾一字?因為“永言”合成的“詠”字,是一動詞,創拳者們既身為明朝遺臣或子民,能夠驅逐韃子,還我河山,是為畢生最重要的事,所以“詠”的意思,就是告誡所有的人,要經常在心中吟詠那四句的暗語,勉勵自己,不可或忘。

關於上述四句暗語,不單說武術界的老前輩,只要是年近六十歲,武林閱歷豐富,及對初期洪門三合會組成之歷史及目的有所認識者,都會聽得出這四句暗語的含意。

“大東風”是道光年間人,詠春拳亦由此而南傳廣東,而謝氏昆仲是鹹豐年間人,當兩兄弟學成武功後,大東風便離開他們,返回北方,臨行前叮囑謝氏昆仲,創此拳乃為反清復明,為保存隱密性,只能“傳而不教”。

幾十年後,謝氏昆仲告老還鄉,收了兩名乾兒子,一名梁洪韜,亦為西樵人,後來曾中得武舉人,擅使關刀。另一名劉達生,同治年間人,自九歲開始隨兩乾爹習拳,因其名中“達”字,以草書寫來,很像“蓮”字,故街坊叔伯皆笑稱其“蓮仔”,久而久之,他亦習慣了這稱謂。又因其在佛山曾做“刨花”行業,那是一種樹木,將其刨成刨花,放在水中煮滾,會分泌出漿液,用作搽臘頭髮,以固定髮式,即屬現代之化妝品行業,“刨花蓮”的綽號,乃由此而來。

刨花蓮後來在佛山唐裕昌宮粉堂作掌柜,

刨花蓮詠春拳刨花蓮詠春拳
一生只收有數名弟子,有李善初,羅甜,陸義(先隨張保學詠春十二散式,後再隨刨花蓮學齊詠春門之套路及技法),朱忠,李炳霖,郭佳(現仍在佛山)。

朱忠,光緒年間人,十一歲時從街坊處得知刨花蓮功夫了得,於是慕名前往,卻是被拒,返家後悶悶不樂,其父問及,於是說出原委,其父帶他一同前往,看誰個教頭這般大牌,一見面,原來是相識數十年之朋友,卻從未聽刨花蓮說過會功夫,但因其兩人既諗熟,才答應收朱忠為徒,其時刨花蓮已七十多歲,朱忠將其迎回家中教授,除侍奉起居飲食外,每月束修為三十元白銀。

在解放前,朱忠與家人移居香港,住於深水及開設跌打醫館,凡數十年,四年多前,才享高壽而終,年一百零五歲。朱忠在港數十年間,除數名子女外,先後教有很多弟子,其中弟子莫沛安,早年隨朱頌民習傳自馮少青的永春拳,因他長年做武林記者,跟很多武林前輩熟絡,故亦旁及其它一些拳派,如自然門等。在六○年代,因他經常到旺角吉祥茶樓午膳,從鄰台一些老佛山口中,得悉有一位詠春門的老師傅,住於深水?,名叫朱忠,其拳法很有古樸味道,大不相同於一般所見之詠春,莫沛安幾經查探,終於尋得朱忠老師傅,多番懇求下,被朱忠收為弟子,其後莫沛安想在“新武俠”雜誌介紹本門詠春,於是請示其師朱忠,朱忠是尊師重道之人,因他是學“刨花蓮”的,所以就叫莫沛安寫“刨花蓮詠春”,以別於其它各支水,而本門詠春亦由那時開始轉叫“刨花蓮詠春”。朱榮枝師傅雖已八十歲,但步履動作之靈活敏捷,猶如小孩般。

綜觀歷史及拳理、功法等,與由紅船傳出的各支詠春差別極大。而現在是“大東風”南傳二百多年間之第五傳。由於此門詠春一向很保守,從不公開,只有一次,約八十幾九十年前,佛山精武體育會舉行盛大武術表演,發帖邀請“刨花蓮”出席表演拳術,由朱忠師公代為出場表演了一套“尋橋”,與會中者還有當時武技超群,德高望重的前輩梁世蘇。由於已不需要反清復明,所以後來莫沛安乃作半公開式教授,及現亦於香港南北國術協會開班。

內容特點

刨花蓮詠春,

刨花蓮詠春拳刨花蓮詠春拳
屬內家拳,入手以形,出手以意,用勁走陰柔一路,要柔中帶剛,即“韌”,身形要浮沈吞吐,步法進退及虛實轉換要輕靈,如珠落玉盤,手法走弧線及直線,要能變化無定,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

本門詠春有十套拳,分為上五套,下五套。又分為五套長,五套短。再分為五套柔,五套剛。但本門之剛,不同於硬。第一套拳種是小念頭,其餘九套由小念頭變化而出,卻仍有部份小念頭中之段落。而十套拳中,從第二套至第十套,皆以一些重點手法命名,而第一套,卻名為“小念頭”,是一個抽象的名稱,意思是提醒初學者,學此門功夫,非人人能成功,因為雖然本門詠春無論手法、身形、步法等,均多而複雜,練得純熟固然要長時間下苦功,但當運用時,是講求知覺及變化,而非死招式,因而個人的脾性必要收斂並多作思考而領悟。例如,好勇鬥狠不成,膽小怯懦不成,力太硬朗不成,力太軟弱不成,過份開展不成,過份拘緊不成,過於刻意不成,過於無意不成等等。若練本門拳法,一不可怕打,怕打終被打;二不可貪打,貪打必受打。

基本三手有:捆、摜

口訣:推、摩、熨、盪、黐、黏、連、隨

入門:基本功力拳(不入於正式拳套)

拳套:小念頭、十字、尋橋、脫手、標指、鞭拳、剁手、箭拳、箭掌、側身

木人樁:外樁、內樁、剛樁、柔樁。

兵器:六點半基本棍種(套路)、扇面六點半棍、虎尾六點半棍、磨盤雙刀、書囊劍、大扒、小挑、關刀、十三節鞭等。

兵器樁:刀樁、棍樁(其樁形結構不同於木人樁)

雙人對練:熟手(黐手對戰套路)、棍黐棍、刀黐棍、刀黐刀

練功樁:竹樁

除此之外,尚有很多基本對練,高級對練,定步黐手,動步黐手。

勁力運用

刨花蓮詠春拳刨花蓮詠春拳
從各門詠春拳的木人樁和雙刀技法招式上分析,刨花蓮詠春拳大部分散手動作同其它詠春拳用法是一樣的,只是在對練中多了肘法還原對拆,太極拳的單、雙推手和低樁對拆法,並要求習者如打太極拳一樣意緊形松、先慢後快,把每一個動作練至準確無誤、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後,加入本門手法和其它手法訓練,達於靈變。詠春拳每一組對拆都是對實作功夫的靈變深造,也就是說,組組對拆都是自由技法之再造。速度則視功力進展而變。對拆的過程則是練意、練氣、練技、練勁、練外抗能力和手、身、步合一靈變的過程。練的時間越長,功底越深,技法越精。由於刨花蓮詠春拳長橋手、中橋手、肘法和推手等都是近身技法,故在近距離的對壘中,其控制能力和擊放能力得到充分發揮,犯則立仆。本門拳、橋、掌、指、膀五個部分的訓練,應結合二十多個散手動作,在原來對拆基礎上進行筋骨屈伸的彈制、彈擊發力,使出手快疾兇猛,反彈而出。此時應是以意催形,又以形催勁制擊。功底越深,氣之激越大,勁力越猛,久練則形成自然反應,適合遠、近距離的不同打法。

勁力運用如能做到在技擊中有效地控制, 則須在對拆中訓練出一種密而不漏的防制技法,這種技法是由內靜練至外靜(慢)。所以初練詠春拳時,要求習者口微合,以鼻呼吸,對拆時動作要緩慢。把每一個動作做準後,意想掌橋粘跟著對方而留送。雙方對拆用力應是不丟不頂,著著還原。這種定步扎二字鉗羊馬的練勁(氣)、練技過程是從緩慢逐步過渡到實作技擊的長時間過程。通過對拆練習,激發人體內的潛能,保持氣之蕩蕩不息,技擊時做到勁力綿綿不斷、馬步堅實、呼吸自然、神不散、體不倦自然靈變。

通過對拆訓練能使練習者不斷提高實作控制能力,下面簡單介紹三節控制手法:手為首節,身為中節,腳為根節;手之掌為首節,橋為中節,肩為根節;頭為首節,胸為中節,腰為根節;腳掌為首節,小腿為中節,大腿、胯為根節。三節控制均有左右、高低、前後、橫斜之用,用之得法在於隨機應變。隨機應變即通過對拆達到熟能生巧、巧能生精、精神入化、隨心所欲。手之三節控制則有上、中、下三路用法。上路對拆手法有小念頭、中膀、鶴頂手、上勾手、攔撐掌、八掛、葉掌等;中路有大膀手、八掛掌、下攔撐掌、葉掌、下勾手、二龍掙珠、推手等對拆;下路有撐雞腳、大膀手、跪馬捶、下勾手、八掛掌等。詠春拳除了撐雞腳跪馬捶是下路攻防動作外,所有長橋手動作均可以馬步變化直接防制下路,只要習者多練則可嚴密控制。身之三節控制主要是避開對方上、中、下三路的來勢,配合手的技法而制擊(放)之(包括腳之制擊)。身之防制有左右、前後側身、小環魂左右、前後側頭。有左、右、後小環魂腰和大環魂腰。

練習三節截製法(控制法),從動作去理解,是要求習者通過密集防制而達於法。這種法是隨心所欲的,而非固定的。也就是說,在技擊中只要隨便用一個動作,就可控制對方上、中、下三路的來勢。如在實作中以攔撐掌進攻對方:運動中對方突然起直蹬腳,我則變下撐掌彈擊其大腿內上側部位(另一隻手彈撐亦可)。這樣除練就快速反應外,還可以保證自身重心不變及撐擊效果,但此時須配合身馬變化(高低)。如欲使這種有效的打法適應遠近距離而用,則須具備意控能力。遠距離的意控著重下路的腿擊,要注意控制其勢和點,如擒賊先擒王一樣。所謂勢就是來勢,即視對方來勢之重心變化而變,

刨花蓮詠春拳刨花蓮詠春拳
可充分利用對拆中的近面而轉之法控之。這種迎面而轉之意控並非在遠距離跟著對方轉,而應在接近對方攻擊距離時迎面而轉,這和引敵誤途、先發制人是另一回事。所謂點就是對方的手中節、根節之部位。腳之點應是小腿部位,大腿、胯部均為意控的截制之位。一旦達攻擊距離,意控變為截制其腳或膝便可。意控腳微動即對方腳向上、向下微動,也就是膝動,通常以腳彈擊時,一腳微下沉曲膝助支點發力,另一腳促膝發力截擊。如能在技擊中意念微動,截制在點,掌握好攻擊距離,即可做到我順人背,犯則立仆、先發制人。李小龍認為“進攻是最好的防禦”就是這個道理。李小龍的見解是十分有哲理的,他提示人們在對壘中要視對方的實力、環境、人數而應變。要根據自己掌握技術的程度而運用。也就是說,只有充分掌握遠、近距離的控制能力,才可先發制人,否則可能被傷或兩敗俱傷。同樣,技擊中的不招而打、連招帶打,都要具備全面的控制能力,才能得法。

基本功法

人們在練習刨花蓮詠春拳的過程中,往往容易留連於詠春拳的奇妙手法,而忽視對基本功法的修煉。而刨花蓮詠春拳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躋身中國武術之林,很大程度取決於刨花蓮詠春拳有一套嚴謹合理的基本功訓練法。武術界有句諺語“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謂吃工夫熬工夫,高層次修煉必須在條件具備、方法正確的前提下,用大量的時間去“堆”,用數年甚至數十年的光陰去“磨”,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功夫在不長的時間內上一個層次。任何功夫都一樣,離開基本功去尋求所謂捷徑,都僅是“三腳貓”功夫,都是不能成大器的。那么什麼是刨花蓮詠春拳的基本功法呢?刨花蓮詠春拳的基本功是習刨花蓮詠春拳者要熟習的詠春入門十二式。只有將詠春拳入門十二式練好,才算打好詠春拳的基礎,為日後的套路練習、獲取勁吸“黏橋打”高級手法打下基礎。那么,刨花蓮詠春拳入門十二式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呢?現按前輩編排逐一介紹如下。

基本拳法:子午捶。

刨花蓮詠春拳刨花蓮詠春拳

十二式編排:偏身捶、毒龍捶、拉箭捶、內搭手、外搭手、三品掌、陰里簾掌、陽里簾掌、納內簾手、納外簾手、撲翼掌、白鶴尋狐,共十二式。

廣州詠春前輩統稱為“三拳兩掌三內外”。當然也有人為了方便記憶,將其編為一鶴二掌三內外四大捶,不過這樣卻變成“十三式”了,因為“子午捶”是編排在“十二式”之外的。十二式也罷,十三式也罷,不過是有助於記憶而已。

二、刨花蓮詠春拳十二式

練好刨花蓮詠春拳十二式,就獲得了詠春拳的入門路徑。以前曾經使心曠神怡的功技法,如寸勁(零距離發勁)、整勁(詠春門叫身、手、步)、三合一爆勁、鐵臂勁、站樁功等,均可仰仗“十二式”練至大成。飲譽武壇的李小龍所創立的截拳道,主要內容均源於詠春拳十二式。所謂“妙法法中生妙法,奇功功上見奇功”,“十二式”是刨花蓮詠春拳的大平台。詠春拳十二式是練好詠春拳的一道門。詠春拳功夫好不好,應先看“十二式”打得好不好。“十二式”的修為是論年不論月的,除正確的方法外,沒有二至三年的磨練,不可能成功。練好了“十二式”,那么要出場打擂台,除了補充一些必要的身體素質訓練(如跑步沙袋等)外,必備的攻防手法已足夠了。換句話說,“十二式”的手法比現代搏擊的手法豐富得多。從老一輩宗師遺留下來的拳訣中,得到了練習詠春十二式的理論啟示:

鉗羊馬步,膝要朝中。馬開一尺,不宜寬鬆。

上身宜軟,下重鉗功。挺陰縮臂,落膊收胸。

手穿心發,肘要對中。子午手頸,靈活運用。

陰陽知覺,法門所宗。馬如機剪,橋若彈弓。

身如鶴立,目似燈籠。橫衝直撞,手若游龍。

三、刨花蓮詠春拳十二式演示

1.子午捶

子午捶是本門最基本、最凌厲的攻擊手法之一,它攻中有防防中寓攻。要求手由心發,又穿心而出(由心部向前虛引一條直線,左拳穿越此線向右,右拳穿越此線向左),肘要對中(“中線”理論,沿身體小線向前虛引一條直線,拳打出後肘尖在這條線上)。所謂子午捶即中線捶,要求守中用中。“子午”取意於中國易學文化的中線理論。子午捶練習又叫“扯三星捶”。根據中國古代的術數文化:三三不盡,六六無窮,子午穿心捶打上下是子午捶,連續練習就叫“扯三星捶”了。練好子午捶,可使你雙手出拳快而有力(包含長短勁),通過伸筋拔骨的對拉,可放鬆肩肘關節,使勁力順利通過腰間傳導到拳面。據說,澳大利亞詠春拳網術總會主席張卓慶,於1984年在美國波士頓哈佛大學創造了“扯三星捶”每秒擊8.3拳的紀錄

在實際搏擊中,子午捶可見空則擊,得隙則發,更可結合其它手法搏殺。槍法有云:中平槍,槍中王,當胸一槍最難防。子午捶就是詠春門的“中平槍”。

動作說明:以二字鉗羊馬起式,要求雙膝內鉗,提肛收腹,落膊收胸,頭頂中天,如待發之弓(圖1,圖2)。左拳沿中線打出(圖3,圖4)。每拳發出時一用力則另一手盡力回抽,交替出舉。兩手形成,一前—後的對拉勁或二掙勁(圖5—圖10)。每次須操練過百,力盡而止,目久功成。

刨花蓮詠春拳刨花蓮詠春拳

經典功法

詠春氣功
腎氣歸元氣功崇尚自然。在功法上是自然呼吸,不別家氣功那樣把呼吸壓抑為腹式的慢、細、悠、長,也無須固守丹田。此功法能疏通各個經絡臟腑,發功快,見效速,使神、體、氣三者即人的精神、形體和氣息有效地結合起來,經過迴圈漸進,持之以恆地認真鍛鍊,從而使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等得到充分的調理,進而達到保健強身、防病治病、抵禦早衰、延年益壽的目的。

據岑能先生介紹,腎氣歸元功法是詠春拳的收功法。在練習完詠春的各套拳法(如小念頭、尋橋、標指等)和功法(木人樁、臥虎功、紅砂手等)後,均須練習腎氣歸元功,意在將所練功法的功力納入體內,為己所藏,所謂功法是也。故我詠春同門中人不可不察、不可不練。

注意事項

刨花蓮詠春拳訓練1

一、練功時間:腎氣歸元功法練習時間宜是申時至亥時(即下午5時至晚上11時)。這段時間練習可以活躍腎納內氣,促進心腎相交,滋養五臟六腑,起到練氣化精、練精化氣、益補精腎的作用。當然,在早晨或其餘時間練功亦可以,無任何負作用,不會走火入魔。
二、練功環境:最宜空氣清新、人少寂靜的地方,避免日照射和冷風吹襲。
三、在此功鍛鍊中要節制性生活。
四、飲酒不要過量,要少飲,酒醉可使氣亂,少飲也能助氣。
五、不要動怒,怒火傷肝,發生氣逆,有害身體。
六、在練功中不要講話。
七、一般三個月內腰後命門有溫熱感覺,由點及面遍及全身,但切不可盲目追求、要聽其自然,聽之任之。此快感屬練功入門之啟示,但不要刻意追求。

腎氣歸元的練習法,共14式:
第一式:預備式
兩腿自然分開站立,略與肩寬。肩平,全身肌肉和大小關節放鬆。兩手自然下垂,掌心相對,手指併攏,尤其是中指與無名指並緊(溝通中指手厥陰心包經與無名指之手少陽三焦經),鼻呼鼻吸,不故意壓抑。全身入靜,無須意守丹田,順其自然。嘴唇輕輕合攏,舌尖自然輕頂上鄂(溝通任督二脈),兩目微閉平視(高視則氣上,下視則氣下)。

第二式:深呼吸
在預備式的基礎上,兩手掌四指併攏,拇指翹起,曲前臂緩慢地自體側運至體前貼身提起,掌心朝天拇指翹立,升至胸前。自然翻掌,掌心朝地,把大拇指扣向掌心,緩慢放下至還原。自然呼吸,還原後再做第二次,如此迴圈,可連續做6。此式功能:可使手三陰、三陽經脈的氣機同時運行,促進臟腑氣血運行。由於大拇指向上翹起,可使手太陰肺經的氣機從少商穴移動至中府穴,促進肺循環,加速肺內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促進吐故納新的作用。

第三式:提腕納氣
在上式深呼吸的基礎上,雙手垂直成勾手,緊貼股骨,用手腕向後屈上提。同時兩腳跟向上提起,用前腳掌支撐全身重量。自然呼吸。隨後,慢慢還原成預備式。連續迴圈做3次(此式在五式、七式、九式、十一式、十三式後都要做一次,即在每式後都要重複做一次)。此式功能:使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厥肝經,使足三陰三陽經脈氣機運行。

第四式:體側左右

刨花蓮詠春拳訓練2

在上式的基礎上,雙手平提胸前,手心向下微握拳。自然呼吸。以腰為軸向左側轉體,右手彎曲置於左肩前,左手伸直外展。自然呼吸。再轉回正面。雙手放下還原。完成左轉體後,接著做右轉體,動作相同,方向相反。左右各3次。此式可以調理肝氣,主治肝氣鬱逆,胸肋疼痛。

第五式:提腕納氣
同第三式。

第六式:左右體屈
緊接上式,兩臂在兩側成一字平肩舉,掌心朝天,呼吸自然。然後以腰為軸,軀體緩慢向左側斜側傾,同時左臂下垂左身旁,右臂隨體側連續上舉過頭。呼吸自然。身體緩慢恢復成雙臂在兩側平肩舉,呼吸自然。雙臂下放還原。然後作側體右側傾,動作相同,方向相反。左側3次,右側3次。此次功能可以調理脾胃,中散氣。主治:脘腹脹滯,消化不良。

第七式:提腕納氣
緊接上式,重複第三式動作一次。

第八式:轉腰雲手
在上式的基礎上,雙手上提,自然呼吸。身體傾前,伸左手掌,掌心朝天,從右側向左劃弧。呼吸自然。接著,身體向後仰,左手隨身體後仰劃弧從背後繞後上頭頂過百會穴,軀體轉回正面,左手隨身體回原劃弧回到腰部,掌心自始至終朝天。呼吸自然,左手回到腰部後,即出右手劃弧回攬腰際,動作相同,方向相反。左右各3次,交叉進行,一式完成後掌心才慢慢向下,雙臂慢慢下垂至體側還原,呼吸自然。此式可扶陽生氣;舒筋活絡,主治氣滯血瘀,經絡壅塞(尤其是腰部損傷)。

第九式:提腕納氣
在上式的基礎上,重複第三式動作一次。

第十式:擴胸納氣

刨花蓮詠春拳訓練3

在上式基礎上,兩臂上提,掌心朝天,經腹前上胸部。呼吸自然,上提至胸前時,手掌背相對,指尖向上,呼吸自然。雙手掌沿耳旁向上伸臂,過頭頂。呼吸自然。手臂伸直後,手掌轉向正面,半握拳,從正面慢慢下降至與肩平。雙拳化掌,掌心朝地,雙肘分別向背擴胸一下即恢復原狀,然後從胸前慢慢下按至腹部,呼吸自然。接著雙手從腹部下垂到身側還原。接著再做第二次,反覆做6次。此調理肺氣,舒胸解郁。主治氣緊、氣喘。

第十一式:提腕納氣
在上式的基礎上,重複第三式動作一次。

第十二式:升降樁
在上式的基礎上,兩臂上提,掌心向上,經腹前上提胸部。呼吸自然。上提至胸前時,手掌背相對,指尖朝天,雙掌沿耳旁向上伸臂,過頭頂,呼吸自然。兩臂伸直向左右外側劃弧下降,同時雙腿蹲下,雙手掌劃大弧到膝前合攏,掌心朝天。呼吸自然。隨即慢慢站立起身,雙掌掌心向下,慢慢下放,自然呼吸。兩臂亦慢慢垂直還原。然後再做第二次,反覆迴圈做6次。此式可養陰活血。主治氣血虧虛。

第十三式:提腕納氣
在上式基礎上,重複第三式動作一次。

第十四式:收功
兩手掌心互搓10次,雙手以指為梳,梳頭5次。功畢,休息10分鐘,可再練第遍。
上述功法所介紹次數僅作常規考慮。根據中醫子午流注圖,次數可根據身體情況決定。9和6為補;7和8為瀉;9補陽,7補陽;6補陰,8補陰。1與6共宗,與7為朋,3與8同道;4與9為友。以上數字可作練功時參考。

神秘的格鬥世界

在這個火器所統治的世界,為什麼卻有成千上萬的格鬥運動愛好者樂此不疲、世代相傳?到底是“四兩撥千斤”還是“一力降十會”?讓我們一起走進神秘的格鬥世界,一覽那些古老或年輕的各種格鬥技法、器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