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道

弓道

弓道是日本傳統的一種競技運動,也是一項源遠流長的古武道。弓道的基本要求,是運用和弓把箭射到標靶之上,而當中涉及的動作、修養、精神力、禮儀等,都能充份鍛鍊弓手的身心。古代的弓術是包含著戰術、武藝的戰鬥意義,如今則已發展成一項與健康體育有關的運動。不過難得的是,有許多古老的弓道流派至今仍然存在,更能將古有的弓術精神與現代的弓道融合併存,令弓道的傳承得以持續。部份弓道流派與地方上的弓道同好會合作,建立全日本弓道連盟,設定段位制度,進一步確立弓道的規模。

流派

日本弓道這古老的武道也跟 空手道、柔道一樣有很多流派。

現存的弓道流派尚有小笠原流、日置流、本多流、大和流等,當中有不少流派仍相當活躍於弓道的前線。由於現代的弓道已不僅是具備軍事格鬥意義的武術,而是加入了禮儀要素所發展而成的一套活動系統,所以今時今日的弓道亦有所分類。有以小笠原流為代表的“禮射系”,與及以日置流為代表,依然重視戰場實利,強調準繩及力度的“武射系”。另外,還有從日置流的“堂射流派”所派生出來,改變了騎射風格的另一支“武射系”流派本多流。

相關歷史

起源

起源:弓道起源於中國,中國古代人要學六藝,即:禮、樂、射、御、術、書。射,就是射箭。傳入日本後,有了一定的發展,形成了今天的弓道。弓道屬於安靜的運動,沒有對手,是自己與自己的較量。通過學習和訓練強身健體的同時,以求達到精神上的修養。弓道不是簡單地拉弓射箭,特別注重禮節與禮儀的訓練。練習弓道首先要心靜,什麼也不去想,要摒棄雜念,一心一意地練。

古代

古代:飛鳥時代至平安時代初期。在飛鳥時代文獻《日本書紀》記述中已經出現“馬的射”的字眼,證明當時弓術已發展至“騎射”的水平。飛鳥時代末期的文武天皇更訂立了“大射祿法”。《續日本紀》記載奈良時代騎射文化已經相當流行。聖武天皇年代更有崇拜弓箭(或是弓箭狀的糕團)藉以驅散疫病的習俗,開始出現對弓箭的神格化,這跟日後弓道中的禮儀或許有一定的關係。不過可惜的是,對於古代弓術禮儀形式的史料大都失傳,難以證實現代弓道的禮儀到底是否確實承傳自古時。

中世至近世

弓道弓道

中世至近世:平安時代至江戶時代。在這數百年間,和弓的構造進行了大型的進化。自從平安時代出現了武士這個階層之後,騎射與弓逐漸成為了武士們的武藝重點。而騎射及弓術這些實戰武術,亦成為了戰國中期大部分戰事當中的重要戰鬥技術。而且,如前所述,日本人有相信“弓箭能夠驅邪”的信仰傾向,這令戰場上弓箭的使用率更為顯著地增加(日本各地仍有很多信奉破魔弓的習俗)。鎌倉時代有所謂“騎射三物,分別是“流鏑馬”、“犬追物”、“笠懸”,其實是三個考驗武士騎射技術的挑戰項目。不過,在室町時代及安土桃山時代,由於較為先進的西方火繩鉤槍開始引入日本,使傷敵效能較弱的弓箭的套用度一度急劇衰退。在戰國後期,弓箭不再是戰場上的主要戰力,幸好“弓射”的技術依然能以武士武藝象徵的形象而繼續受到重視。後來到了天下泰平的江戶時代,弓藝射術便進而成為一種可以同時鍛鍊身心的傳統藝術,自此發展出漸具規模的弓術流派與射術準則。

明治維新至二戰終結

弓道弓道

明治維新後幕府制度崩潰,由於社會上不再存在著明顯的階級制度,令“武術”及“武藝”這些以往曾被視為具備高級文化身份象徵的藝術性活動,失去了一貫的目的。自從文明開化、歐化思想開始導入日本社會,令“武術”的概念逐漸被賦予一種“追不上時代”的印象,弓術的藝術地位亦慢慢地衰退下來而在這個年代中,有一批弓術家各自開設自宅道場,為了讓他們所重視的弓術文化得以存續而竭力宣揚。有見於國民開始失去了從前令整個民族自豪的崇高精神,一些對武道方面有理想的武術家於明治28年(1895年)組織成“大日本武德會”,該會目的在於令一般庶民能再認識武士道的精神,同時重拾對武術的熱心;另一方面,安排在學校教育的範疇中加入弓術,希望能透過獎勵參與的形式讓學童鍛鍊心身,讓弓道得以普及化。在大正8年(1919年),“弓術”正式改稱為“弓道”。

武德會成立的最大目的之一,是希望弓道能正式確立具體的體系,並與劍道、柔道這些系統早已成熟的技術並稱。於是,當時的人都想儘快確立弓道的內容,催生了一連串要將弓道“射法統一”的活動與爭論。昭和9年(1934年)武德會集合了弓道的各個流派代表及著名弓道家,共同於武德會本部討論“射形統一”的話題,結果在一片喧鬧聲中勉強制訂了一套“弓道要則”。可是,某些弓道流派及文化人不願意接受這份要則,紛紛於報刊上批評揶揄這套弓道要則只是“鵺的射法”(“鵺”是《平家物語》中記載的一種傳統妖怪),要求武德會重新對弓道進行“再度射型改善”的工程。最後,在昭和19年(1944年),“弓道教範制定委員會”終於完成了“弓道教範”,兼合各家所長推出一套新的“弓道要則”,終能於業界內取得共識。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駐日盟軍總司令基於要迫令日本禁武的原則,決定解散武德會。在這種嚴厲禁武的氛圍當中,弓道家們竭盡所能於昭和24年(1949年)組織起“全日本弓道連盟”,讓弓道能透過“精神修養之道”的形態得以復活。當時的弓道家代表為弓道設立了“射法八節”,這些學問仍流傳至今。

戰後的學校

昭和20年(1945年)11月至12月期間,日本文部省發出聲明,禁止所有學校向學生教授任何形式的武術(包括劍道、柔道、剃刀、弓道),同時必須禁止所有相關武術的課外活動。由於上述武術普遍被認為含有一定程度上的軍事意味,因此成為了遭禁對象。到了昭和26年(1951年)7月25日,文部事務次官發出新的聲明,通知所有中學或以上的體育科能在教材中加入弓道元素,而弓道部的課外活動亦得以解禁。昭和28年(1953年)7月11日,“全日本學生弓道連盟”再次得以組成。昭和31年,“全國高等學校體育連盟”新設“弓道專門部”。昭和42年(1967年)3月29日,文部省再次發出聲明,指所有高等學校都能於正規體育課程中,繼續教授弓道。平成元年(1989年),澄清“格技”與“武術”的概念,弓道等技藝終於能再次重見天日。

現今發展

弓道弓道

的弓道主要以“全日本弓道連盟”為中心。雖然該連盟不斷採集各個弓道流派的特徵並融合運動性質的射法,打算建立一套主流的“官方射法”,可是日本國內的弓道射法及文化仍會因為地域上的差異而有所偏差。另外,“全日本弓道連盟”對於“統一見解的射法”態度亦非常曖昧。連盟承認世界上並沒有真正所謂“統一射法”的存在,能做到的就只是確立了一套公式的“射法八節”而已。

與中國的聯繫

2013年4月名古屋外國人特別審查2013年4月名古屋外國人特別審查

日本弓道的兩大官方組織“全日本弓道聯盟”和“國際弓道聯盟”並未與中國建立正式的聯繫,地區級的組織如“台灣弓道協會”和“香港弓道協會”已與國際弓道聯盟建立了官方聯繫通道,並成為與國際弓道聯盟有業務聯

系的非正式成員,台弓協與港弓協正向成為正式地區會員而努力。

台弓協已於2014年正式成為國際弓道聯盟地區會員。

2013年4月,深圳弓道正鵠會通過港弓協途徑參與了國際弓道聯盟在名古屋組織的外國人特別講習會暨段位審查,並產生了第一位大陸本土的弓道練習者中的有段者。2014年4月上旬,深圳弓道正鵠會正式組團參加國際弓道聯盟講習會和審查,通過二段一名,初段三名。同月中旬,北京五輪館作為第二批參加審查,通過初段三名。

射法八節

根據“全日本弓道連盟”的官方定論,“射箭”的基本動作總共可以分出八個程式(節),透過這個清晰明確的射術分節,使弓道的傳授、說明及指導工作方面都顯得更有效率。“射法八節(弓道八節)”的具體內容如下:

· 足踏み

在射位(持弓待射時所站立的位置)上面向標靶時,兩腳踏開的動作。

· 胴造り

做妥步履基礎後,所作出的穩定上半身的動作。

· 弓構え

把箭搭在弓上的準備動作。

· 打起し

箭上弦後,以兩隻手分別把搭好位置的弓與箭高舉過頭的動作。

· 引分け

承接上一個動作,一手托弓一手拉弦(連著箭末的羽毛),左右張開雙手,並把弓箭拉到自己的視線水平的動作。

· 會

完成“引分け”的動作後,開始將箭瞄準標靶的狀態。

· 離れ

鬆開持箭的手,把箭射出。

·殘心(或殘身)

把箭放出後身體所保持的姿勢。

射箭七障

弓道弓道

喜樂侵心

憤怒傷肝

悲傷損腸

疑惑傷脾

驚訝損胃

恐懼侵腎

憂鬱傷神

七情者「喜、怒、憂、思、悲、恐、驚」。

七情太過,所傷者即為「射箭七障」。

基本道具

弓道弓道

和弓的長度大概有2.2米。

繩文時代初期(公元前13000年)開始創立 原始的弓 簡陋的弓配以石制的箭鏃,主要用於進行狩獵

彌生時代(公元前5世紀) 開始創立丸木弓沿用至今,作為武器使用 丸木弓,是日本和弓之一,但在平安時代後就不使用。國內有部分無良廠商編造“丸木弓/木丸弓性能優異”的訊息,兜售假的和弓,並更改了弓道詞條,下述內容即當時修改的內容,聊供一笑:

丸木弓是早期和弓的雛形他吸收了漢弓的特點和曲線,丸木弓也有地方叫做木丸弓因其射殺力量大中箭人異常痛苦如古代接受 木丸刑法 所以有些地區也稱作木丸弓。坂東武士全部配備丸木弓,也因此平安時代中後期和鎌倉時代有”坂東武士天下無敵”的說法木丸弓主要適合兩軍對壘時和城堡防守時作戰,當箭簇射光後敵軍已經接近弓箭手,弓箭手會卸下弓弦將鐵制槍頭插入弓的一端,作為長槍兵作戰。木丸弓因為本身為單體弓製作而成,其結實耐用每月養護費用是購買弓時總價格的0.08%到0.16%也是保養費用最低的弓。平均使用年限為35年。弓衰變為每年0.031公斤。弓形角度形變為每年0.88度。是日本國中,高中,大學體育課和弓道社團的必用弓。木丸弓年產量為55萬張。除了日本本國消費外,木丸弓因其經久耐用也是出口量最大的和弓,站和弓出口總量的93%。木丸弓的製作手藝也成為日本非物質文化遺產。

平安時代中期(公元10世紀)開始創立 伏竹弓 粗略地配合木與竹製作的合成弓

平安時代後期(公元12世紀) 開始創立三枚打弓 以竹從前後包裹著木芯所製成的合成弓

室町時代中期(公元15-16世紀) 開始創立四方竹弓 由四片竹包裹著木芯的合成弓

江戶時代(公元17世紀)開始創立 弓胎弓 接近現今和弓制式,弓、箭和弽(持弓手套)都頗具規格竹木複合弓胎弓因其形體優美是弓道練習常用弓之一在弓道用弓比例中為18%,丸木弓比例是32%,玻璃鋼纖維弓27%,半弓、笱即弓為11%、伏竹弓,三枚打弓,四方竹弓,等和弓12%竹木複合弓胎弓優點:形體優美是適合表演使用,缺點是容易損壞,特別是上下關板在與竹子結合處容易斷裂。為了保證竹弓韌性,需要長期養護。養護費用極高僅次於笱即弓。每月養護費用是購買弓時總價格的3.67%到7.28% 。平均使用年限為6年。弓衰變為每年1.23公斤。弓形角度形變為每年2.18度。

昭和46年(1650年)至現代 玻璃弓 運用玻璃纖維或碳纖維製作的弓,硬度及彈性兼備,玻璃纖維弓平均使用年限為7年。弓衰變為每年0.23公斤。弓形角度形變為每年2.35度。

事實上,以上這些內容,以及所謂的一些統計數據,均為無良商家順手編造,目前日本以玻璃纖維/碳纖維層壓弓和竹弓為主。

箭體以竹或硬鋁製作,配合金屬制的箭鏃、與及箭的末端以三根羽毛組成的筈。基於筈羽的鏇轉方向不同而有“甲矢”與“乙矢”二者的分別,而一套完整的弓道比賽弓手必須以一支甲矢配以一支乙矢為一組箭組作賽。

·

護手袋

(日語漢字可寫成“弽”、“弓懸”、“弓掛け”等)

拉弓時套在右手上的一種護指及護腕裝備,多以鹿的皮革製作。

·

弦線

以麻質或合成纖維製成,製作時加以藥煉以補強弦的彈性及韌度。

·

標靶

(的)

有“星形靶”、“彩霞靶”、“三色靶”、“遠靶用色靶”等種類。大靶直徑可能長至一米,而小靶直徑則可短至八厘米。

道場種類

弓道與一般體育運動不同,比較講求安全性,因此正規的弓道活動,均必須要在專設弓道道場進行。現日本國內包括公共及私人的弓道場大概有1,400 多個,亦有部份體育館在能滿足一定程度的安全性下,設立了較為簡單的非正規弓道場。所有的弓道場,大致可以分成“近靶場”和“遠靶場”(日語稱“近的場” 及“遠的場”);另外,橫排可容納的向靶人數,亦根據道場規模大小的差異而有所分別,小者可能只供一人使用,而大道場則可容納十五個人或以上。

近靶場

標靶離射手的距離大約有28米,而標靶的直徑則只有36厘米。近靶場內射手與標靶的距離比較近,所發的箭威力亦會較大,為免道場受損,近靶場中放置標靶的位置後方,通常會有一面斜的小丘牆,稱為“安土”,這樣可以防止射不中標靶或射穿標靶的箭損害到後方的場地設施。近靶場由於規模較小,因此較受歡迎,一般中學、大學、公共及私立的弓道場都會選建近靶場,亦有不少弓道家會在自己家中建設簡易的近靶道場,方便日常鍛鍊。

遠靶場

標靶離射手的距離大約有60米,而標靶的直徑則有一米。由於遠靶場占地甚廣,因此專用的遠靶場數量是比較少的。另外,遠靶場一般亦不需要設定“安土”。為了節省用地,有很多地方(如東京武道館弓道場)都把道場設計成上下二層分別進行近靶及遠靶活動,甚至有道場會把弓道與西式射箭合併場地共享。

服裝

在大會或平時練習的時候,選手會穿上弓道衣;而在進行射禮的時候,弓手就會穿上和服。

弓道衣

弓道弓道

上身穿一件由白木綿製造的襦袢式筒袖,下身則多穿黑色或深藍色的摺裙(馬乘袴),女性則穿

“馬乘袴”或者“行燈袴”。

和服

男性會把掙脫上半身左方的衣袖行射,女性則會束起袖子

主要大會

· 國民體育大會

弓道弓道

· 全日本男子弓道選手權大會、全日本女子弓道選手權大會

· 全日本弓道大會

· 全日本勤勞者弓道選手權大會

· 全日本學生弓道王座決定戰

· 全日本學生弓道女子王座決定

· 東西學生弓道選拔對抗試合

· 東西學生弓道女子選拔對抗試合

· 全日本學生弓道選手權大會

· 全國大學弓道拔大會

· 全關東學生弓道選手權大會

· 全國高等學校總合體育大會

· 全國高等學校弓道選拔大會

· 全國中學生弓道大會

· 國際弓道大會(暫定)

· 全國青年大會(在2004年舉行過第53回後已經廢除)

西式射箭

西式射箭與弓道的互動

弓道弓道

日本當地的西式射箭活動,主要由隸屬“全日本弓道連盟”中的“洋弓部”所管轄。原因是當地能於

奧運射箭項目中占一席位,決定將本土的射箭運動歸管於比較重視精神修養的弓道所統理,目的是希望本土的射箭運動員能透過弓道的精神訓練所感染,而得到更理想的發揮。因此本來設立了的射箭連盟,便移交予“全日本弓道連盟”所管理。

弓道側重精神訓練的一面受到部份外國人的關注,一位名為Eugen Herrigel的德國哲學家便曾撰寫一部名為《弓與禪》的作品。弓道逐漸為世界所認識,儘管弓道尚未成為奧運項目之一,但在歐洲各地都已相繼出現了不同的弓道競技團體。結果,在2006年5月2日,由世界十七個國家所組成的“國際弓道連盟”正式成立。相對“坐禪”的概念,弓道更被稱為“立禪”。

兩者在裝備及用法方面的主要分別

弓道弓道

弓道與西式射箭運動,都是運用弓把箭射出,這一點在本質是基本相同的。不同處就在於,西式射的

弓在裝置穩定器(Stabilizer)、瞄準器(Sight)與及放箭提示器(Clicker)等輔助工具,而和弓則沒有。另外,和弓一般只設供右手用的弓(以右手拉弦),而沒有供左手用的弓。

兩者搭箭的方向亦有所分別,使用和弓時搭箭的時候箭應該是貼在弓的右側(外側),而西式射箭的情況同樣以右手拉弦時,箭支卻會搭在弓的左側(內側)。把箭搭在弓的外側,可說是弓道射法的特徵之一。這種射法其實也與蒙古、中國、韓國的射法一致(常被稱為“蒙古式射法”)。

禮儀

如同中國一樣,弓道射箭作為日本古代的民族形式體育,具有豐富的哲學內蘊。它不但要求射手要具有高超的射箭技術,還要求射手在“道”的指引下,完成身、心和弓箭三者的高度和諧統一,以表達對高尚品德的追求,對力量美與準確美的嚮往和享受,最終融化成為對真理的追求和崇拜。

弓道弓道

弓道講求高強度的基本功練習,最主要的訓練方法是對某一個基本動作千百次的重複練習,直至矩,精確無誤。通過這種周而復始練習方法,不但可以達到提升射手技術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使練習者通過“術”

的練習以達到“心”的磨鍊,逐步領悟到弓道的“道”。

重視禮儀是日本弓道最大的特點之一。這源於之日本武道對和諧與道德的追求,也與日本民族崇尚禮儀的文化傳統有直接關係。弓道的基本原理是,練習者為了的高技術水平,必須首先認真的掌握弓道的各種禮儀,並貫徹於練習活動之中,乃至於曰常生活之中。只有通過行為上的高度約束與心身的統一,人才可以心平氣靜,進入一種“道”的狀態。在這方面,弓道無疑得益於中國古代的射禮,而日本的弓道家們也承認這一點,他們甚至認為,日本弓道在某種程度上乃是中國古代射禮的延續與本土化。

練習弓道前的禮儀過程已經不像古過去那樣細瑣複雜,有趨於簡單的傾向。然而,簡單並不等於敷衍了事,更不代表著表演“作秀”和浮躁化。短短几分鐘的儀式,仍然要求全神貫注,莊重肅穆,一絲不苟。執弓之前,要求射手面向目標,身體直立,聚精會神,以達到神清氣定的狀態。要求在放射之前必須努力排除心中的雜念,並要認真的思考和明確射箭的目的與意義。在完成上述的精神調整的階段後,習射者儀態自然平靜,動作沉穩而節奏清晰,然後才可以射箭了。

傳播影響

弓道弓道

關於日本弓道的產生,各家說法不同。《弓道》的作者認為,弓道是日本的古代射術在受到日本的神道

與古代中國的禪學影響下產生的。在形式上,它既繼承了日本弓術的特點,又吸收了中國射禮的內容。在拋棄中國射禮繁複的禮儀的同時,又將禪宗中的許多理念融入其中。所以,日本的弓道練習者所講的很多東西,如“一射,一生也”、“射如流水”等,可以說禪味十足,耐人尋味。

日本人認為,

弓道雖然日本人早在鎌倉時代(1185-1333)時代開始,武士們就開始接受中國的禪學,以此做為修身的一個內容。但是,禪學對弓道的影響大部分始於17、18世紀的江戶時代,也就是日本的武士道發展到成熟的時候。正是那個時候,日本人將“弓術(Kyujutsu)”正式更名為“弓道(Kyudo)”,完成了從“術”到“道”的理念上的升華,從而為日本弓道開啟了一扇“求真”之門,從此,習射不只是為了掌握和提高射術,更重要是為了提升自已的人格品位。同時,弓道並沒有放棄“務實”的本質,仍然強調刻苦練習,以無止境的技術訓練作為通往弓道制高點的必由之徑。弓道的格言是:“無論是一千支箭還是一萬支箭,每一支都應該是一次全新的發射!”

如同許多的日本傳統文化形式一樣,在弓道身上也可以找到很多中國的影子,找到受中國影響的痕跡。日本私人練習弓道時所使用的稻草靶(Makiwara),由草蓆卷制而成,這是源於中國,主要是受了明代中國射學家高穎的《射學正宗》的影響,日本弓道練習者多對《射學正宗》中的《妄射稿砧之惑》的典故耳熟能詳。《射學正宗》是日本江戶時代東傳日本的,當時日本的著名學者荻生沮徠將包括《射學正宗》在內的多種中國射書引入日本,並匯刻成一部叫做《射學類聚國字解》的射學叢書,從而對日本弓道產生了深遠影響。我們在弓道的圖像資料中還發現,許多弓道場的射靶中間,總是寫有一個“鵠”字,這無疑來自中國,孔子說:“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這裡的“正鵠”就是射箭用的靶子。

弓道從日本本土向外傳播的歷史,不過是近幾十年的事。根據《弓道》的介紹,二戰以後,歐根·賀里吉爾的《日本射箭藝術中的禪學》(《ZenintheArtofJapaneseArchery》)一書,是第一次將弓道介紹到西方的書,而真正發展起來則是二十幾年。弓道無疑是一種很美的運動。它美,不僅因為它表現出一種獨特的東方韻味,同時,還顯現出來一種求“真”的專一與執著,一種堅持不懈而沉穩綿延的力量感,這對每一個現代人都具有吸引力。這是弓道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日本弓道之所以保留至今,又能走出國門,逐步被西方人所接受,並融入西方社會,這與日本人珍愛自已的傳統文化,政府和民間人士又不懈地以弘揚民族文化為已任的做法是分不開來的。一百多年來,日本經歷了比我們更加宏闊更加深刻的現代化轉型,也經歷過西化思潮對傳統的強烈衝擊。但在保存傳統文化,特別是民族體育文化方面,他們做得比較好,比較成功。以弓道而言,日本在接受了國際射箭運動的競技模式和規則之後,並沒有就此放棄自已的弓道。相反,弓道仍在發展,而且發展的更好了。一個重要原因是研究工作開展的比較好,相關著作甚多,而且大多數著作都比較認真規範,不以附會玄虛自欺欺人。近些年來,有關弓道的工具書如《弓道辭典》、《弓道書總攬》等,也相繼問世,很加提高了自身的學科品位,吸引了國內外的研究者紛紛介入其中。如此,弓道不僅為社會大眾所接受,也堂而皇之地的走進高等學府的講堂。

中國道場一覽

天津體院求實館弓道場(已停用)

北師大珠海分校求真弓道館弓道場(學生用,5/6射位,28米標準近的場)

深圳市福田區正鵠弓道場(社會人弓道場,2/3射位,28米標準近的場)

北京市五輪館弓道組(社會人弓道場,射位不詳,20-26米)

香港弓道協會銅鑼灣道場(社會人弓道場,3/4射位,22米)

台灣弓道協會南港運動中心(社會人弓道場,3-5射位,28米標準近的場)

神秘的格鬥世界

在這個火器所統治的世界,為什麼卻有成千上萬的格鬥運動愛好者樂此不疲、世代相傳?到底是“四兩撥千斤”還是“一力降十會”?讓我們一起走進神秘的格鬥世界,一覽那些古老或年輕的各種格鬥技法、器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