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派

少林派

少林派是中國武術中範圍最廣、歷史最長、拳種最多的武術門派,以出於中嶽嵩山少林寺而得名。少林武術是在長期的僧眾習武中逐漸自發形成的。少林武技名顯於世,始於隋末。當時少林寺有十三武僧,應秦王李世民之邀,出山參加了討平王世充的戰役,他們憑著超群的技藝,活擒王世充的侄兒王仁則,逼降王世充。勝利後論功行賞,除曇宗一人受封大將軍外,其餘十二人不願受封,回歸少林,但均獲賜紫羅袈裟,另賜少林寺大量的田地、銀兩,自此少林寺遂以武聞名於世。

基本信息

派系起源

少林派少林派
關於少林派的起源,據北宋《景德傳燈錄》等書所載,南北朝時,後魏孝文帝大和年間(477一499),達摩大師從梁國北來,面壁於嵩山少林寺,歷時九年而功成,遂傳《易筋》、《洗髓》二經,創立少林武術。這個說法,為多種典籍所載,唐代李靖又寫了《易筋經序》.但考之史實,卻不與歷史相合,現代學者已經證明這不過是傳說,被稱為禪宗初祖的達摩也並沒有這樣的武功。

歷史上,在達摩以前,北朝寺院的練武風氣就已形成。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修建嵩山少林寺,最初是為西域高僧跋陀(又稱佛陀)所建的。後來,達摩才來到寺中。達摩雖然創立了禪宗,卻並非少林武術的創始人。事實上,少林武術是在長期的僧眾習武中逐漸自發形成的。

少林派少林武術的發揚光大。始於隋唐之際的一件大事。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少林寺被山賊所劫,僧眾奮起拒敵,賊人放火燒毀寺院。秦王李世民與鄭帝王世充作戰,少林武僧應邀相助,活捉王仁則,逼降王世充,這就是著名的“十三棍僧救唐王”,也是著名電影《少林寺》的歷史原型。李世民即位後,對曇宗、志操、惠賜、善護、普惠、明嵩、靈憲、普勝、智守、道廣、智興、滿、豐13人大加賞賜,少林寺再度興旺起來,少林武術也開始繁榮發達,逐漸成為中原武林第一門派。

宋太祖趙匡胤據說也是少林俗家弟子。從宋到元,少林武術有了一個較大的發展。元代大聖緊那羅王傳授少林棍法而自成一宗,福裕禪師匯集了少林短打,少林武術的特點日漸突出,到明代便形成了少林“以搏名天下”的威望。明嘉靖二十三年(1553)、少林寺組織僧兵到江南抗倭,天啟五年(1625)樹立:“少林觀武碑”,成為天下武林之宗。明代的著名武憎,有覺遠上人、小山和尚、月空和尚,痛禪上人等,又有悟須、周友、周參、洪轉、洪紀、洪信、普從、普使、廣按、宗擎、宗想、宗岱、道宗、道法、慶盤、慶余、同賀、鉉清18人,皆為武林中的超一流高手。明代後朔、少林武術漸從以棍法為主轉向拳法。又吸收了很多民間拳種,集天下少林派武術之大成,形成少林派。

清代康熙年間(也有的說是雍正),朝廷曾因少林寺藏匿反清義士“謀逆”而將其焚毀,並嚴禁民間練武,少林武術轉入地下狀態。並由轉入南少林的一支,據說創立了洪門。清代的少林名僧高手有鐵齋、致善、致果、天虹、湛舉、五枚、古輪、妙興、貞續、德根等。

少林派不只是少林寺的功夫,而是以少林寺武術為代表的整個外家功夫的集大成。一方面是少林寺僧從民間引進不少拳術,另一方面是少林寺也招收俗家弟子,使少林武術流傳民間,同時,少林還在各地創立分院,自隋唐之際創立福建莆田九連山少林寺分院(即南少林)以來,元代福裕禪師在外蒙和林(今蒙古國前杭愛省哈拉和林),天津薊縣盤山、長安、太原、洛陽分別創立五座少林寺,再加上山東九頂蓮花山、台灣八番社、四川峨眉山,一共是十座少林寺,這就把少林功夫傳到全國。許多門派的源頭,都與少林大有關係,就連武當和峨眉的開派傳說,也有源山少林的說法。

在少林寺的分院中,以南少林最為重要。南少林又是南拳之祖,以五拳為主要拳法、有龍拳練神、虎拳練骨、豹拳練力、蛇拳練氣、鶴拳練精之說,又有南拳、一路闖少林、二路提盧少林、三路文少林;四路拗步少林、五路武少林、六路神化少林等套路。(參見嵩山少林寺三十三代皈依弟子釋永文《少林武術概說》,《武林》1983年第七期)

形成原因

少林派武功並非一人所創,而是凝結了千百萬人的心血,是在漫長的歲月中由無數武林高手發展流傳下來。少林支派眾多,都是從少林武術中發展出來的。少林派武功主要形成原因如下:

穩定性

少林派少林派
寺院的內在穩定性是少林派武術得以在寺院中長期發展和延續的保障,不至因戰亂和朝代更替使其中斷和停滯。寺院的超世俗性又使得武術脫離世俗觀念的糟粕靜心參悟武術的真諦,久而久之形成獨具特色的少林派武術。少林武僧因為受佛教尤其是禪宗的影響,而佛教禪定是佛門重要的修煉方式之一,所謂禪定即:調和身、心、息,克服雜念、昏沉,苦樂皆舍,萬慮俱捐,心如明鏡止水,清靜澄徹。少林武僧內心的內在穩定性和超世俗性表現在習練武術的方式和理論都與佛教的禪定大致相同。少林派武術講究“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練氣的形體動作,一是所謂的動功,仿動物之熊經鳥引,二則借禪修之打坐入定,維持一種姿勢,持續較長時間中,意識集中,調整呼吸,以意識引導呼吸,以達到內氣充實的效果。這氣既是一種實在的物體,也是一種潛在的稟賦。內煉功的許多坐姿是模仿佛教入禪的各式打坐在樁法練習中,首先要求做到的是:身形端正,凝神靜氣,寂靜調息,掃盡情緣,以達到雜念不生之境。據《少林七十二藝練法》載,妙興大師談練功習技有:“……老衲謂無論練功習技,必須養氣,氣沛則神定,神則則力足,力足則百體舒泰”。

共同性

禪宗作為佛教的一個流派在中國得到較大的影響,“不立文字、觸物即佛”,這種“不立”與“皆立”的思想,對少林派武術是有很大的啟示的。禪宗,既不主張讀經,也不提倡繁瑣的儀式,摒棄了漸修的傳統修行方式而是在仔細觀察和深刻思考事物時的一種對“終極存在”的認識即“頓悟成佛”,所謂“頓悟”就是指對於外界事物超越時空的一剎那間的大徹大悟,從而形成“棒喝”、“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重直覺頓悟輕邏輯分析的思維方式和修行模式。武術自身的傳承方式和練習模式與禪宗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二者能夠以“悟”為紐帶。“直指佛心”的“悟”,可以說是少林派武術對佛教借鑑的精華部分,從而形成了少林派武術禪拳互通、以禪導拳、以武悟禪的的獨特練習模式。二者的這一共性“悟”拉近了少林寺與武術之間的距離,可能為少林派武術在少林寺寺院內誕生提供了很好的心理認同;二者自覺不自覺的相互作用,必然互相促進了對方的發展和傳播。

神秘性

宗教的神秘性為少林派武術蒙上了神秘的面紗,迎合了民間文化的需要。神話是宗教的發源地,是宗教意識最早的表現形態,在原始神話中就已經包含有後來成熟完備的宗教主旨的萌芽。禪宗也不利外,雖然擺脫了繁瑣、高深的理論和嚴格的修行戒律,迅速適應了少林派棍術中國社會,但絕大多數人卻沒有真正理解禪宗,人們對禪宗的“涅槃樂果”充滿了神秘與幻想。少林派武術中有許多關於神助、神授的故事,如僧稠學藝、邊澄學藝、以及緊那羅護寺等。這些故事出現的初衷可能各不相同,相同的是無形中使少林派武術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明顯高於其它非宗教影響下的流派。少林派武術的神秘化迎合了中國民間文化心理的需要,為少林派武術的發展拓寬了空間,同樣,少林派武術的發展對佛教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也起到了積極的宣傳和推動作用。

主觀性

少林寺因地處少室山陰而得名,山上森林茂密環境清靜優雅,但另一方面常有猛獸出沒。出於自身安全的考慮必須採取有效的搏鬥方式與之鬥爭,於是為武術的誕生提供了主觀能動性。僧眾的修行方式以靜坐頓悟為主必然對身體健康造成威脅,再加上修行的枯燥單調,出於健身娛樂的需要,少林和尚在食余飯後以武為樂、以武建身,可以說武術是作為當時少林寺的一種體育活動,以強身娛樂為目的進行一些“大比武”促進了少林派武術的發展。《續高僧傳》載:“宮中常設曰百僧齋王及夫人手自行食。齋後消食,習諸武藝。”

寬容性

少林派劍術佛經教義要求人們“四大皆空”“六根皆靜”修道期間,斷絕與家庭和社會的來往,甚至徹底超越文化的領域。這種修道的境界,只能作為一種理想,很難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所以,人們也就在非本質的情景中尋求佛的通俗化。佛教傳入中國後,經達摩與惠能等人的銳意改革,使佛教特別是禪宗有了其他宗教少有的寬容性和世俗性。這為少林派武術在佛家寺院中植根生長提供了可能,也為少林派武術汲取民間武術精華和民間武術走進少林提供了思想基礎。禪宗寬容性使與道教結合緊密的武術得以在寺院中生存提供了前提;世俗性使得少林武僧得以從民間武術中采眾家之所長從而使少林派武術得以快速全面發展。

戰爭促進

少林寺自建寺起一直受皇家封賞,擁有大量的土地和財產,“寺奪民舍,三分且一”,佛教特權勢力的不斷擴大,寺院主人對於進入寺院的農民和低級僧侶必須嚴加管教。少林寺作為一個獨立或者說半獨立性質的“佛國”實質上是一個地主集團,必然代表了地主階級的利益。由於朝代更替或政府腐敗時期戰爭頻繁,苛政賽虎,農民生活舉步維艱,“假慕沙門,實避調役”,數以萬計的湧入佛門寺院,再加上北魏境內連續不斷的出現以農民和僧侶的大起義,譬如創寺的第二年(公元497年)發生的定州王金鉤為首的農民起義,在這樣一個客觀歷史背景下,少林寺與國家利益的一致性必然促使少林僧兵參與階級鬥爭,充當階級統治的工具。根據當時歷史背景,完全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少林寺創立之後,以僧稠為首的僧人習武之舉,完全是一種時代需要和普遍的佛門需求。所以,北魏時期,甚至推延至隋朝末年,少林僧人的習武舉動與當時的其他諸寺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故不能視少林寺有別於其他寺院的門派特色。而且僧稠也非少林拳的代表人,正如程沖斗《少林棍法闡宗》所云:“嘗考海內無武僧,唯少林寺者,重護教也。”。但是,少林寺拒賊,護廟,保護其利益和地位的動機和行為對少林派武術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也說明了階級鬥爭是少林派武術形成的一個重要的外因。2民族鬥爭。少林僧兵在明代的參與民族鬥爭,特別是參加抗倭戰爭,屢建殊勛,為少林寺、少林僧兵、少林派武術聲名威震中國。這是少林派武術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是少林派武術真正發展和顯揚的重要契機。

豐富性

少林派武術是在民間武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民間武術是其發展的土壤。少林派武術一方面在保家衛國、護院的鬥爭中積累經驗,另一方面是作為寺廟使得一些民間高手為躲避世俗的懲罰或逃離世俗痛苦而遁入佛門,久而久之使得少林派武術吸收了民間的眾多拳械技術後,在禪宗思想、修行模式和哲理的影響下發展成為內容豐富、技術全面的一大流派。少林派武術與民間武術的交流和吸收表現在:

1.宋代。方丈和尚福居為提高眾僧的武藝,邀請中國十八家武林高手會集少林寺,交流武藝,擴大了少林寺的影響。對佛教的傳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從朝廷的政治倚重中游離出來,複雜的各種社會矛盾激盪使少林派武術進一步依託於廣袤民間,由此獲得自身的發展動力,這是少林派武術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而且在宋代,少林寺可收容俗家弟子習武,可見其與民間交流很頻繁。

2.明代。少林已有猴拳之記載。《嵩遊記》中說,當時少林武僧獻技時,其中的猴拳表演“盤鏇躥躍,宛然一猴也少林派氣功”。後人據此將猴拳歸入少林一派。另外抗倭名將俞大猷攜宗擎、普從二僧從軍學藝,教授劍技。三年後,由宗擎再傳少林寺僧近百人,俞大猷復授《劍經》真訣勉勵之,豐富和發展了少林棍術。

3.清代。強烈的民族意識和家國觀念的影響,使得忠於明朝的一些武術高手其中包括一些明朝舊臣或避難少林寺或遁於深山密林在民間組織各種秘密的反清教會、幫會,他們利用少林派武術、宣傳少林派武術,使少林派武術在社會上流傳的速度加快。清庭禁武不僅沒有使少林派武術在社會上的傳播因禁教而終止,也沒有因壓制而停步,相反傳播規模和範圍更大,甚至超過明代。蕭一山《近代秘密社會史料·洪門問答書》:“武從何處學習?在少林寺學習。何藝為先?洪拳為先民,有何為證?有詩為證:猛勇洪拳四海聞,出在少林寺內僧;普天之下歸洪姓,相扶明主定乾坤。”萬曆年間師承洪轉和尚的少林巨子程宗猷終於寫出了《少林棍法闡宗》,茅元儀讚不絕口,稱棍法皆以少林為宗(《武備志》)。吳殳說程“竟以其棍為槍”(《手臂錄》)也不為過,其實程的師傅洪轉和尚曾著有《夢綠堂槍法》一書,又據《陣記》所載,少林棍中的後堂棍確實是夾槍帶棒的。以上可以看出宋、明、清時期民間武術對少林派武術內容的擴充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是少林派武術進一步發展壯大又一重要外因。

地理位置

中國疆域遼闊,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諸多文化中的主幹文化。河南又是民族傳統體育之主支——武術的重要發源地,馳名中外的少林拳、太極拳就發祥於此,可見中原文化積澱之深。中原大地北有殷墟遺址、南有九朝、七朝古都,中原政治經濟文化的發達使少林寺依靠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成為重要的佛教場所和會武場所,使得僧俗匯聚一堂研究經典、推敲佛法,切磋技藝。少林寺的地理位置在封建時代一直處於歷朝歷代首都的附近,隋唐是少林寺揚名天下的重要歷史時期,自此始少林寺就成為一個獨立於地方管制的擁有大量封地的“莊園”,財產和收入自然不薄。朝代更替的連年戰亂民不聊生的狀況就迫使少林寺周邊區域的民眾把注意力集中在少林寺,少林寺出於保護自身既得利益必然會成立專門的組織——僧兵用來看家護院;另一方面,唐武宗滅佛致使禪宗大興直至近代,宋遼元時期對於佛教政策也比較緩和,宋代儒道釋三教的滲透,明清時期雖然是佛教的衰微時期但是其中禪宗和淨土宗最為流行,少林寺作為“禪宗初庭”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而且它歷來與皇家保持一致因而備受皇家恩寵,這也是少林僧兵作為專門組織存在的必然性的另一重要因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決定了少林寺擁有僧兵以及僧兵“保國護院”的作用和功能,在揚少林寺之名的同時勢必推動和促進少林派武術的發展。

少林功夫

少林派氣功少林派氣功
少林功夫是漢族武術中體系最龐大的門派,武功套路高達七百種以上,又因以禪入武,習武修禪,又有“武術禪”之稱。少林武術發源於嵩山少室山下叢林中的“少林寺”,該寺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根據《魏書》記載:“又有西域沙門名跋陀,有道業,深為高祖所敬信。詔於少室山陰立少林寺而居之,公給衣供。”唐初,少林寺十三僧人因助秦王李世民討伐王世充有功,受到唐朝封賞,而被特別認可設立常備僧兵,因而成就少林武術的發展。少林寺因武藝高超,享譽海內外,少林一詞也成為漢族傳統武術的象徵之一,如古龍小說中的“七大門派”即為“少林、武當、崑崙、峨嵋、點蒼、華山、海南”等派別,其中少林即位居第一門派。

少林功夫內容豐富、套路繁多。按性質大致可分為內功、外功、硬功、輕功、氣功等。內功以練精氣為主;外功、硬功多指鍛鍊身體某一局部的猛力;輕功專練縱跳和超距;氣功包括練氣和養氣。按技法又分拳術、棍術、槍術、刀術、劍術、技擊散打、器械和器械對練等共一百多種。這些套路和軟硬功夫,由於年代久遠,散失很多,據不完全統計流傳至今的有如下主要套路:

拳術

源為武藝之源。少林派拳術有羅漢拳、小洪拳、大洪拳、老洪拳、少林五拳、五戰拳、昭陽拳、連環拳、功力拳、潭腿、柔拳、六合拳、圓功拳、內功拳、太祖長拳、炮拳、地躺拳、少林拳、梅花拳、通背拳、觀潮拳、金剛拳、七星拳、練步拳、醉八仙、猴拳、心意拳、長錘拳、五虎拳、伏虎拳、黑虎拳、大通臂、長關東拳、青龍出海拳、翻子拳、鷹爪拳、護身流拳、三路大洪拳等。

對練拳術有三合拳、咬手六合拳、開手六合拳、耳把六合拳、踢打六合拳、走馬六合拳、十五合里外橫炮、二十四炮、少林對拳、一百零八對拳、華拳對練、接潭腿等。

少林派拳術剛健有力、剛中有柔、樸實無華、利於實戰,招招勢勢非打即防,沒有花架子。在練習少林拳時,不受場地限制,有“拳打臥牛之地”之說,其風格主要體現一個“硬”字,攻防兼備,以攻擊為主。拳勢不強調外形的美觀,只求技擊的實用。步法進退靈活,敏捷,有沖拳一條線之說。在身段與出拳上,要求手法曲而不曲,直而不直,進退出入,一切自如。步法要求穩固而靈活,眼法講究以目視目,運氣要氣沉丹田。其動作迅如閃電,轉似輪鏇,站如釘立,跳似輕飛。少林拳分南北兩派,南派重拳,北派重腿,每派還分許多小派。

棍術

少林派棍術有猿猴棍、風火棍、齊眉棍、大桿子、旗門棍、小夜叉棍、大夜叉棍、少林棍、小梅花棍、雲陽棍、劈山棍、陰手棍、陽手棍、五虎擒羊棍等。

對練棍術有排棍、穿梭棍、六合桿、破棍十二路等。棍打一大片,一掃一劈全身著力。棍練起來呼呼生風,節奏生動,棍法密集,快速勇猛。它既能強身健體,又能克敵制勝,在歷代抗敵禦侮中,少林棍發揮過重要作用。

槍術

槍這古代兵器之王。少林派槍術有少林槍、五虎槍、夜戰槍、提爐槍、攔門槍、金花雙舌槍、擔攔槍、十三槍、十八名槍、二十一名槍、二十四名槍、二十七名槍、三十一名暴花槍、三十六槍、四十八名槍、八十四槍、六門槍勢、十槍架、六路花槍、秘授槍譜三十六點、豹花槍等。

對練槍術有槍對槍、對手槍、戰槍、雙刀對槍、六合槍、三十六槍破法對練、二十一名槍對刺等。

少林槍術有一條歌訣是:“身法秀如貓、扎槍如斗虎,槍扎一條線、槍出如射箭,收槍如捺虎、跳步如登山,壓槍如按虎、挑槍如挑龍,兩眼要高看、身法要自然,攔、拿、亢、點、崩、挑、撥,各種用法奧妙全。”

刀術

刀是歷代重要兵器之一,其中大刀被譽為“百兵之帥”。“刀如猛虎、槍似蛟龍”,刀術的演練一招一式都要有威武、凜烈的氣概。

少林的刀有春秋大刀、梅花刀、少林單刀、少林雙刀、奮勇刀、縱撲刀、雪片刀、提爐大刀、抱月刀、劈山刀、少林一路大刀、二路大刀、六合單刀、座山刀、六路雙刀、八路雙刀、太祖臥龍刀、馬門單刀、燕尾單刀、梅花雙發刀、地堂雙刀、滾堂刀、單刀長行刀、五虎少林追風刀等。

對練刀術有刀對刀、二合雙刀、對劈單刀、對劈大刀、單刀進雙刀等。刀的使用特點是纏頭裹腦、翻轉劈掃、撩掛雲刺、托架抹挑等,並有單刀看手、雙刀看走、大刀看頂手,劈、撩、斬、刺似猛虎之說。

劍術

劍術矯健、優美、豪放,自古至今流傳深遠。

少林派劍術有達摩劍、乾坤劍、連環劍、太乙劍、二堂劍、五堂劍、龍形劍、飛龍劍、白猿劍、綈袍劍、劉玄德雙劍、青鋒劍、行龍劍、武林雙劍等。

對練劍術有二堂劍、五堂劍對刺、少林劍對刺等。劍訣:“劍是青龍劍,走劍要平善,氣要隨劍行,兩眼顧劍尖,氣沉兩足穩,身法須自然,劍行如飛燕,劍落如停風,劍收如花絮,劍刺如鋼釘。”

其他兵器械類

少林武術器械有長的、短的、硬的、軟的、帶尖、帶刺、帶鉤、帶刃的,多種多樣,古有十八般兵器之說,近計不易勝數。除上述刀、槍、劍、棍以外,還有三股叉(南方又稱大鈀)、方便鏟、套三環、峨嵋刺、月牙鏟、和戟鐮、秀圈、方天畫戟、雙錘、大斧、雙斧、三節棍、梢子棍、七節鞭、九節鞭、雙鞭、刀里加鞭、繩標、虎頭雙鉤、草鐮、“五合草鐮、六合戰鏈”、戟頭鉤、梅花單拐、六合雙拐、少林六合大槍、馬牙刺、烏龜圈、雙鐧、日月狼牙乾坤圈、禪杖、大槊、風魔杖以及盾牌、弩等。

器械對練及器械拳術對練套路

空手奪刀、空手奪槍、單刀對槍、空手奪匕首、棍穿槍、草鐮合槍、梢子棍合槍、刀對槍、雙刀進槍、眉齊棍合槍、單拐進槍、雙拐破槍、拐子合齊眉棍、虎頭鉤進槍、馬牙刺合槍、烏龜圈合槍、套三環合槍、方便鏟合槍、月牙鏟破雙槍、九節鞭對棍、鋼鞭對九節鞭、月牙合槍、月牙合鐧、三節棍進槍、方天畫戟進槍、三英戰呂布、空手奪刀槍、和戟鏈進槍、三股叉進槍、大刀封槍、三節棍破雙槍、峨嵋刺進槍等。

技擊散打

少林派技擊散打有:閃戰移身把、心意把、虎撲把、游龍飛步、丹鳳朝陽、十字亂把、老君抱葫蘆、仙人摘茄、葉底偷桃、腦後砍瓜、黑虎偷心、老猴搬枝、金絲纏法、應門鐵扇子、撥步炮、少鬼攥槍等。

氣功

氣功是少林功夫的一大類,少林寺流傳的氣功有“易筋經”、“小武功”、“站樁功”、“益壽陰陽法”、“混元一氣功”等。

軟硬功夫

軟硬功夫練法有多種,有卸骨法、擒拿法、點穴秘法、短打手法、各種用藥法、救治法等。

少林支派

少林支派眾多,有“三大家”、“四大門”之說。“三大家”是:紅家少林、孔家少林、俞家少林:“四大門”是:大聖門、羅漢門、二郎門、韋馱門。又如六合、八極、劈掛,通臂、太祖、燕青、華拳、查拳、彌宗、動力、明堂,沙腳、戳腳、地趟、洪拳、翻手、猴拳、螳螂、醉拳、詠春,也大都是從少林武術中發展出來。

少林的套路也很多、光是拳術,據說就有172種之多,有小洪拳、大洪拳、朝陽拳、觀潮拳、炮拳、通臂拳、梅花拳、長錘拳、太祖長拳;黑虎拳、形意線、羅漢拳、六合拳、猛鶴拳以及“少林七十二絕技”等。棍法、槍法、刀法也是少林武術的大宗,各有數十種套路,劍術則有二堂劍、五堂劍、龍形劍、飛龍劍、白猿劍、劉玄德雙劍、達摩劍、綈袍劍等。又有方天戟、三股叉、鋼鞭、月牙斧、六合大槍、梅花拐等數十種兵器,心意把、虎撲把、游龍飛步、丹鳳朝陽、十字亂把、老君提葫蘆、仙人摘茄、葉底偷桃、腦後砍瓜等一百多種散打,卸骨法、擒拿法、點穴秘法、彈弓譜、易筋經義、用藥法等各種技法等等。

少林武術的要旨,傳說當日達摩祖師見眾憎坐禪,萎靡不振,難以入定,有礙佛法,細究其由,乃因軀體衰弱所致,於此悟到修習佛事必先強健體魄,因效鳥獸神態創立拳法,因此,少林武功的特點,首要之點即為調呼吸,練百骸,進退敏捷,剛柔兼濟而尤以剛為主,以攻架為主,以長手為主,成為各類外家拳法之集大成者。

少林武術門派和俠文化的關係,表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少林武功博大精深、無人可以窮盡,是天下最大的武學寶庫,不愧為武林第一大門派,因此在江湖上,少林派常常充當著“道義”的維護者、裁判者和領頭羊的角色。如金庸《無龍八部》里的少林,天下武學之至境,在於少林;雁門關前攻襲遼人之帶頭大哥,出於少林,以慈悲佛法使王霸雄圖、血海深恨盡歸塵上,化解怨孽,在於少林。當然,有時少林也有忍讓過分而導致貪嗅的情況,如《倚天屠龍記》圓真(成昆)之作惡江湖,便與少林之縱容大有關係,他們認為人心可化,而殊不知某些惡徒卻是本性難移,等等。

其二,由少林的起源傳說,產生了一批俠文藝作品。其中最著名的當推由李連杰主演的電影,《少林寺》,述說了隋唐之際“十三棍僧救唐王”及少林開始發揚光大的傳說、關於達摩創少林及歷代高僧為少林所作出的開拓性貢獻,也有一些俠文藝作品加以反映。

其三、少林在反清抗暴及抵禦外侮方面,充當著重要角色,少林曾有過抗倭的壯烈事跡,到清代據說又從事“反清復明”的秘密活動,由這裡產生了關於少林的俠文化傳說。明代抗倭名將俞大酞據說與少林大有關係;洪門天地會傳說源出少林;文藝作品裡又出現了似少林俗家弟子為題材的“方世玉系列”等等。

少林是中國武術之宗、也在俠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少林精神

近幾年來,隨著少林禪宗文化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廣泛傳播,人們都在拷問:少林寺雖然歷經磨難,但是其所傳承的佛教禪宗文化卻長盛不衰,為什麼?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受其少林弟子所世代傳承延續的《少林精神》所影響。那么少林弟子所世代傳承延續的《少林精神》是什麼呢?

《少林精神》

南拳北腿少林棍,衛國保寺健自身;

崇禪尚武少林人,愛國護教少林魂;

不爭和合少林心,止惡揚善少林根;

以德服人消貪瞋,後發制人少林門。

孝順師僧父母親,守法持戒遵祖訓;

農禪立寺為根本,醫禪濟世救窮困;

慈悲為懷盡施捨,放下名利不是貧;

武醫為媒弘佛法,少林弟子正精神。

中國武林門派及掌門

2013年8月,新疆將舉辦天山武林大會,中國武術界十一大門派將齊聚天山“論劍”的訊息引起軒然大波,少林寺回應稱,雖曾收到邀請,但已婉言謝絕,也勾起網友無限興趣,以下是網傳的各大門派及掌門。

少林派釋永信

武當派游玄德道長

峨眉派吳信良

青城派劉綏濱

崆峒派白義海

嶗山派陳世富

梅花螳螂拳:王聚勝

崑崙派周金生

武氏太極拳:孫建國
萇家拳:劉義明

形意拳

神秘的格鬥世界

在這個火器所統治的世界,為什麼卻有成千上萬的格鬥運動愛好者樂此不疲、世代相傳?到底是“四兩撥千斤”還是“一力降十會”?讓我們一起走進神秘的格鬥世界,一覽那些古老或年輕的各種格鬥技法、器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