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形拳

龍形拳

龍形拳是廣東省的漢族傳統拳術之一,源於清朝乾隆時代,相傳於少林五枚所傳。龍形拳是19世紀末期由惠州汝湖人林耀桂首創,影響曾經遍及珠三角、香港、澳門以及東南亞、澳洲、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地的一種武術拳法。惠州惠城區和博羅、龍門縣的多個林姓村落是龍形拳傳承地。其動作輕靈奇巧,體態綿軟,內剛外柔,意動氣行,而後形動。

基本信息

簡介

創立與發揚

龍形拳龍形拳

龍形拳是19世紀末期由惠州汝湖人林耀桂首創、

影響曾經遍及珠三角、香港、澳門以及東南亞、澳洲、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地的一種武術拳法。惠州惠城區和博羅、龍門縣的多個林姓村落是龍形拳傳承地,2005年同門大會,各國洋武師專程組團前來龍形拳傳承還比較有規模的龍門林村尋根。 林耀桂民國時期在廣州教授武術,20世紀30年代做過燕塘軍校武術教官;曾編“抗日殺敵大刀術”,教十九路軍官兵抗擊侵華日寇。1957年,79歲的林耀桂移居香港,開辦“龍形拳總會”繼續授徒。1969年去世。

馬國輝介紹,其父馬齊於1936年拜林耀桂為師,學習龍形拳20年。學成後,長期協助師傅授拳,直至其赴港定居。馬齊雖然拳技高超,卻一直在廣州第十甫的“大明星”理髮店做理髮師。1978年,馬齊從“大明星”退休,回到家鄉三水逕口。連哄帶嚇加上雞毛帚,讓三個孫子也學會了龍形拳。2003年,在三水的一次民眾集會上,88歲的馬齊上台表演了龍形拳,動作遒勁、利落。然而,龍形拳在它的發源地卻面臨失傳瀕危之虞。惠城區小金口鎮英頭村也是龍形拳的主要傳承地,村里300多人有50多人會打龍形拳,但都只會打一些對打,會打全套龍形拳的人少之又少,可能僅剩林水旺了。林水旺最擔心的是龍形拳在不久的將來會失傳。龍門林村開設武館後,習武之風再“刮”起來。全村約有70人習武,其中近40人是青少年。

形神概述

人體龍形,龍形造拳,取其輕靈沉靜,升飛降伏,千姿百態,變化之靈,實屬輕重、剛柔虛實奇正之術,龍身就是形與性。其動作輕靈奇巧,體態綿軟,內剛外柔,意動氣行,而後形動。龍形練神,決不是傳眼神,或以目傳神,而是以智覺和理智為主與蛇形練氣相輔而成,以使神思敏,神氣足。

由來淵源

龍形拳是以古代養生吐納導引氣功,與十二生肖之龍形仿生學為基礎理論,以天人合一陰陽五行為基本觀點,以生命科學為研究對象,由先古高人編練而成的獨特拳種。

龍形拳是稀世罕見的內家拳,秘不外傳,因此沒有廣泛流傳,它的起源現已無從考證。據載,從清朝鹹豐年間至今僅傳五代。

清朝鹹豐年間,僧格林沁府侍衛劉老曉武藝高強,性格豪放,喜結武林中人,所遇高人無有敗績,在當時武林界論其武德武藝,有口皆碑。然而,其人隨主南下時,在貴州段將軍府卻被一練功女子打翻在地。劉老曉感知此女子功法獨特,功夫深厚,便辭去四品帶刀皇室護衛之職,甘拜女子為師,苦學十年,藝成後再遍訪武林高人,無有出其右者。有“鐵屁股劉”的美稱,劉老曉隨那奇女子所學所練便是龍形拳。

劉老曉晚年回到老家河北唐縣,將龍形拳傳授給同鄉人趙珠。

趙珠,河北唐縣趙家莊人氏。自幼習武,練習龍形拳後功夫深不可測,每遇強手輕取之。抗戰前,趙曾因主持正義,接連打殺三個日本浪人,為逃避追捕,躲到山西覺山寺落腳,收祥敬、祥明兩僧人為徒,後兩僧功夫都很純熟。

大同杏溝礦主劉桂枝,並有大同商人子弟徐殿林聯合孫俊、雷動共邀趙珠來大同傳授龍形拳。趙珠於1946年在老家去世。

趙珠得意門徒徐殿林功夫高超,50年代多次在全國和省市武術觀摩比賽中獲得一等獎,受到武術界青睞。他傳藝於徐福、張富、趙禎、齊國祥、榮忠根、徐志遠(曾任市委書記)、劉記元等。

經過幾代人的不斷潛心練習、體悟,時至今日,有關龍形拳的拳理、拳法、內涵、技法等拳學體系得以豐富,拳學體認升華到了更高的境界。

功法特點

龍形拳雖然名稱有“龍”, 但龍形拳不是“猴拳”、“鶴拳”“螳螂拳”之類模仿動物的“象形拳”。龍形拳“以腰為軸,由腿至腰發勁到四肢末梢”,動作如“游龍攀雲”。拳經中有所謂“動如神龍游太空,靜似玉女守深閏”,即主張出招前須鬆弛、冷靜,而拳既出則威嚴、兇猛。龍形拳又稱十二龍形拳。它以柔為主,外柔內剛,剛柔並濟步法靈活,手法多變,動作舒緩連貫,一氣呵成,並以纏裹為主。技法列陰陽之屬,鏇轉之法,左鏇相生,右鏇相剋,左右轉鏇是生與克變化,而它的形體特徵則是“龍形蛇腰,貓行獅蹲,體態綿軟”形成曲蜷之勢,鹿伏之狀;狀;以丹田為根,意為用,前手為龍,後手為虎,功法隱有鏇轉之妙,手、足、身、形皆在其中。

練法要求

必須緊湊圓活,舒展大方,以神為主,以意導氣,以柔為主,外柔內剛,擰鏇走轉,龍形蛇腰,虎座橫步,以纏勁、裹勁為主,動作協調連貫,一氣呵成。

基本功法

龍形拳龍形拳

“走龍形,

蹬玉環”動作以意導氣,所謂擊打摔擰,抖踏功盡在跌打摔拿中;意緊氣隨,肌肉鬆,膝肘轉換上下中;進退逢低,跪步行,虛左埋右肘隨同;假前伏後連環功,擰裹爆發螺絲勁。

1、龍形拳樁功

內養靜功,技擊樁功(內動外靜、以意導引)。

2、鶴首、龍頭

揉腰,揉項,揉肩,揉肘,揉腕,揉膝,揉踝,揉指。

3、腿功

踢正面腿、踢十字腿、踢里外樁腿、踢後面腿(倒打紫金冠裹腿)。

4、爪功(背相轉、小五花)

5、肘功(肘五花)

6、臂功(臂五花)

7、腳功(勾踹掃)

8、腕功(腕、肘、背聯合功,擰翻棍法)

9、腰背胯功(前、後、左、右、擰、滾、轉、纏、襄、靠、坐、開步站轉腰180度)

10、膝腿功(踢、擦、扒、擰、掛)

11、指功

12、砂帶功

13、手功

技法

龍形拳手法

1、推手:手、肘、臂推(聽領勁)

2、八翻手:活、定勢兩種

龍形拳龍形拳

左右側推手,繞手進雙指,推手出捶。撩衣進招打,五龍絞柱手,側身三推手。大五花手,小五花手。

步馬與技擊法則

前文已論過“龍形摩橋的功勁與扭馬”基本功,這是龍形門鍛鑄強弓硬弩之功。有強弓硬弩在手,怎樣去駕馭、發射,揚矢中的,武學上就是步法、技擊法則與手法的配合。步馬靈快,手法變化莫測就能掌握先機,以勢壓敵。眼明手快,剛柔相濟,就能得心應手,立於不敗之地。

形拳的步馬與技擊法則形拳的步馬與技擊法則

龍形摩橋拳術其步法中最大特色的是“迫步”。這“迫步”和“扭馬”一樣是龍形拳中練足一生都會有感受, 都會有收益的實戰功夫。龍形摩橋之“迫步”,作為近百年來的後起之拳法,出自名師,且經過了長期的經驗和實踐,總結出其迫步在拳法搏擊中的重要意義和作用。根據通常搏擊之要領:敵我相伺,必緊盯對方之兩肩和咽喉,從對方兩肩和咽喉的起伏和轉動來掌握對方迫前退後,轉左穿右之拳腳來龍去脈,繼而消破攻擊。龍形摩橋拳術其步法以“不丁不八”“圓、偏、撲”的腰松步穩,沉肩墜肘,插腰身撲,收肚弓膝的龍形樁勢為基礎,其發力點在“後六前四”的步馬間,進時以後腿發力前蹬,力出於腿發於腰,迫前腳前沖迫出,後腳緊跟上,意於蠖蟲、“蛙步”的靈貓捕鼠步法,全式保持“三尖相對”,藏形於勢,步上而形不變,不管前腳內擺外擺,虛步實踏,前腳一動,後力即至,勢吐力揚,後腳跟上即勢吞勁發。“迫步”在後退時也是一樣保持在“後六前四”的重心力點中,利用前腳後蹬,後腳迅速小步後退,瞬間的力點轉換而趨勢後撤或迫前。之所以謂“迫”,就是因其只有步馬的左右前後撤移,轉換而上勢不變,不僅在風格上增強了以攻為守的獨到之處,同時在搏擊中給予對方“銅城欲摧,勢不可擋”的神經心理壓力,從而迫使對方不得不採取被動防守,“迫”其自動退避,這樣無疑給自己造成了主動決勝的第一個有利條件。更大的優點在於其步小馬穩,進退迅速自如,既可克服了邁步遲鈍和著地時重心偏向和移動中一下子不穩的現象,因其勢藏於形,使對方無法觀測自己的攻前退後,轉左穿右的方向,更之迫步之法還有帶動和促進身形起伏,勁力吞吐中的拳腳攻擊的勁力發揮和推動全身五形合一的作用,把龍形拳的輕、靈、穩、迅、猛充分發揮,達到“出拳如射箭,退守如弓弦”,故而龍形門有“迫步百解”、“迫步難防”之謂論。

形拳的步馬與技擊法則形拳的步馬與技擊法則

龍形摩橋拳是近代百年來倔起的新秀拳種,龍形拳除有其步穩勁猛的特點外,還有其短小精悍,勁力沉實迅猛的技擊手法和嚴密的技擊法則。“穩守龍樁,吞吐分明,手從心內發,勁從腰腿生。”是龍形拳的基本法則,龍形樁的兩肘護肋,兩拳護心,兩腿護襠給人“動如神龍游太空,靜如玉女守閨房”,無空可入,全攻全守,壓倒一切之氣勢。眼到手到,馬到,直來橫打,橫來正打,身手腰馬合一的迫步進退,重龍手法,輕、靈、穩、迅、猛,以靈取巧,以快打慢,”是龍形門的基本技擊法則。龍形摩橋拳以“標、彈、沉、速、化”五勁為主,以暗勁、寸勁為勝。其腿法不多但沉速,要求“離橋擊射沉速不露形”;拳法中更要求“手從心內發”、“逢勁化勁”、“來凶柔化解,觸實剛勁動”。以打為消,連消帶打,快速連貫。龍形摩橋拳法中絕沒有單純的退避和招架的招式。之所以有“手去腳不去是龍形拳之最大忌”的警句,是因龍形拳法的發力特點在於吞腰壓縮,藉助壓縮的反彈作用,把力吐出,勁起於腰腿發於四梢,勁發過程就是一個吞吐起伏,扭馬鏇腰,以打為化的自然而出的龍形拳特有的技擊手法,這是在龍形拳法中在特有的短小靈快的“迫步”配合下,前攻與後衛手齊攻齊換的有空打空,無空使空的“重龍手法”。之所以自然,就是在基本功中已貫穿了必備的技擊法則,習以為常,出手成招。故而一動連百招,拳不空發,手不空回,絕不會給對手留有喘息和偷空藏閃的機會,使自己永遠處於致勝的先機地位。此則龍形摩橋致勝的法則所在。

套路

1、前六趟;2、後六趟;3、青龍歸洞;4、方城;5、撥天鑽;6、龍形十二掌;7、龍形劍;8、九盤槍。

前六趟(每趟六動)

起勢:

第一節龍騰虎坐,推日拉月。

第二節玉龍折腰,飛龍在天,左右各三,馬步五花,龍盤虎踞,火龍托塔,火龍射鵰。

第三節龍行九淵,勾踝擰鑽。

第四節巨龍翻身,鑽天臥地,獨龍鼎立,臥龍伸腰。

第五節推海拔山,火龍翻轉。

第六節胯龍抱月,揚帆走轉,龍口含月,龍身撐山收勢(收勢走五、七、九步均可)。

後六趟(每趟六動)

第一節前伸後坐,青龍探爪。

第二節拔絲纏腰,青龍臥魚。

第三節五龍絞柱,飛龍在天,巨龍鬧海。

第四節滲腰反砸,巨龍臥魚。

第五節翻摟點眼,巨龍臥海。

第六節左右翻轉,巨龍臥海。

收勢:青龍卸甲,抖。

青龍歸洞(共六節,每節六個動作)

第一節前轉後坐,青龍甩尾。

第二節後摟折腰,青龍臥海。

第三節拔絲纏腰,青龍臥海。

第四節玉環攪雲,飛龍在天。

第五節推球翻滾,青龍探爪。

第六節抱掌翻腰,青龍望月。

收勢青龍抖甲

撥天鑽(共八功)

龍形拳龍形拳

1、白蛇點眼,臥龍望月,雙鑽點睛。

2、白龍掃尾,飛龍在天,仆步點刺。

3、立劈華山,飛龍在天,雙鑽劈掛。

4、青龍翻騰,臥龍望月,雙鑽翻騰。

5、舞龍盤柱,飛龍在天,雙鑽絞撥。

6、雙鑽翻騰,臥龍刺睛,雙鑽分刺。

7、飛龍在天,臥龍出海,鐵龍吐刺。

8、反臂點刺,玉龍翻轉。

收勢青龍抖刺

九盤槍(共九功)

第一節玉帶圍腰,玉皇攔槍,花槍翻身。

第二節蓋步攔槍扎,力推華山。

第三節擂步攔槍,下刺槍,反把上刺。

第四節舉槍反砸。

第五節前刺橫推,鐵牛耕地。

第六節歇步拿槍,馬步反刺。

第七節上步抱槍,攔槍,仆步刺槍。

第八節反蓋步絞槍,轉身刺槍。

第九節玉皇步舞花,反背花下砸。

收勢。

龍形練神

中國以龍為四靈之首,四靈為龍 鳳 龜 麟.龍不但能上天,入海,更能呼風喚雨,可算是神通廣大之極.中國以前以龍來代表皇帝的像徽.但古時是否有像中國這樣的龍還是一個迷,.可能是憑空幻想出來之物.無論如何,我們現在已不能在看到有龍.只能把龍當成神物來領悟,龍之在天夭嬌不測,神龍見首不見尾.故練 龍形 需氣沉丹田,重意不重力,一舉手,一投足需瀟灑利落,身形有如龍之在天,有浮沉吞吐,排山倒海隱現之勢,所以龍形的心法是“剛中帶柔”。龍在雲中載浮載沉之態最美,龍的動作有“翻騰”即三下珠橋返手,和(偷漏手法)〈蟠鏇〉即穿橋或“金龍獻爪”〈遊動〉卻龍形拳開始時的左右鏇轉閃避動作。

龍形練神,除了學龍的神態外,還有是指練武練收放自如,神出鬼沒,達到能化的境界,有如神龍一樣之意。“神”之一字是般凡人所有能做到之瘟神此不單是指運用龍形的手法,而是指將平生所學的招式和心法,做到心放自如靈活運用,此乃武術之最高境界,非痛下苦功及有名師指點不可。古云:師傅教落虎豹形,仙人指點龍、蛇、鶴即此意。龍形,五行屬“土”因“土”是最靈活及能剛能柔之物,如龍捲風吹向沙漠,片刻間能被吹到十里百里之外,如用於建房屋則非常堅固。

功勁

論龍形拳之“功勁”論龍形拳之“功勁”

“東江老虎”林耀桂那“克已讓人非我弱,存心守道任他強”的龍形摩橋拳法,以進步疾如風,落步如鐵躉,出手如鋼刀,動欲猛虎出林,退如靈貓伺鼠,剛柔並濟,勢若游龍攀雲,以獨特的硬朗功勁而著稱武林,遍撒於粵、港澳及美洲、澳洲各地。

功勁為拳法之根,猶如弦上之箭。門派功架、功法是弓,功力為弦,勁力是箭,技法是鏃。強弓硬弩出快箭。“功夫”到家,自然得心應手。龍形摩橋的“勁”發於樁勢,“功法”在“擺樁”、“扭馬”、“迫步”。其“擺樁”、“扭馬”、“迫步”,是講求氣勢、吞吐分明,頭、眼、身、腰外五形與神、志、意、氣、勁內五形合一,內練精、氣、神,外練腰、橋、馬的龍形拳入門功夫,也是龍形拳別於其他門派的特色之一和掌握髮揮龍形拳威力的精要所在。

龍形拳的功架樁勢:形似盤龍待飛,勢似緊弦待發。下盤寬鬆穩重,步不丁不八”,沉肩墜肘,三尖相對(拳尖對鼻尖,肘尖對膝尖,膝尖對腳尖),收肚藏腹,腿微曲內鉗前弓,成圓、偏、撲勢。從架勢上,“不丁不八”步,既不象“四平”座守中門,又不是“子午”全進偏側,而是前腳弓膝形成了三角力學的“支撐點”,後腳微曲成為蓄勁的彈簧,可消承外力於無形,反彈卻可發千鈞之力;“四、六”與“六、四”的重心轉換,既穩重靈活且形藏於勢,解決了進退換馬架大露形而遲緩之弊,使攻防自如;“沉肩墜肘,三尖相對”,墜肘以肘護中,又成短橋蓄勁勢。沉肩勢必自然前沖,正好補了曲肘回手之距。因而每出手就橋短力猛靈快。並因沉肩加曲肘之蓄勁,又比手直長橋之蓄勁來得勢猛勁沉快速,此為搏擊致勝之精要。但此式若不加注意勢必腰緊前撲失去重心變形。而龍形樁勢的肚腹內收,斂臀收肛,則精氣內斂,氣聚丹田,加之收肚藏腹,兩膝則成微內鉗,支撐力點更穩固靈活,因而形成了雙膝護襠,雙肘護脅,雙拳護中,隨著身形的進退起伏吞吐,全攻全守,立於“圓、偏、撲”之勢的龍樁式,有一動牽全身之功,具“動如神龍流太空,靜如玉女守深閨,有形有勢法萬千”之氣勢。這就是龍形摩橋的“手從心內發,勁從腰腿生”之秘訣真義。

家藏硬弓必有強將,有一個強勁且科學的法門,就如手持一張優質的弓箭,要把這強弓硬弩拉滿弦,就要有氣有力有章法,有一套科學而有效的練功方法。力從何來?直觀常識就如打鐵一樣,緊握大錘死命直打,就算用盡平生之力也起不到很大作用,因為這是韁直的“死力”,搞不好還會被反彈起大錘。但如果不是平直打下,而是掄起大錘甩過腦後,借大錘掄起的衝力,鏇腰揮臂渡錘打鐵,力量、功效自然高出幾倍。這是弧圈蓄勁的常識,但並非猛打圈就是功力大,如果找不到重心和著力點,同樣收不到應有的效果。這就有了一個渡力發力的學問。武學上就是腰、膊(腰、橋、馬)的配合了。龍形摩橋拳法的演練,招招式式千變萬化,其實都是隨著弧圈的大小,角度的轉換,都隨著身形的起伏,帶動著整個人的腰膊,而腰膊又促進著每一下手法的攻擊著力點,淋漓盡致地展現出龍形拳法中的“空中旗,浮水木,卷揚風,常山蛇”這“龍形四勁”的特點。勢若游龍的招式變化,穩如盤龍待發的下盤龍樁,始終象滿弦的弓,隨著步馬進退,腰、橋、馬方向轉擺,大圈小弧,黐、摸、化、打,儘是蹬腿、轉腰、進胯、出招同時協調一致,似游龍攀雲的龍樁勢在不斷地輸送內力承消著攻來的外力和反擊,這就是龍形拳的入門功夫“扭馬”的奇效。

龍形摩橋的“扭馬”,是龍形拳入門必練的功夫之一,也是龍形拳中所有套路、招式中的功架,更是龍形拳練五形合一,精、氣、神三通的實戰必用基本功夫。其練法是在龍形樁勢下,蹬三角步進退,(前腳先外點,後腳前上步),前腳踏穩即轉腰、扭胯、蹬腿、甩肩(送拳),馬步不丁不八,(初入門練時的是雙手叉腰,只甩肩不出手,練熟了就抱雙陽拳,肘不貼身,進退時作左右鋒、衛手轉換,則:前拳割(抽)、後拳撞互換。)連續動作的一起一伏,一吞一吐,去練腰橋馬的協調、蓄勁、出手外發勁。因其“扭馬”要求腰、肩、腿發力協調,下肢沉穩、自然和進退時身形不變(上馬身不起,胯動身不動,即腰、橋、馬一齊動),通過蹬腿(發力)轉腰送胯(以V向75度的左、右方向腰胯轉換、身形吞吐起伏作弧圈蓄勁發功。)練腰、橋、馬配合和練黐摸(掤捋)化打各勁力點的接送;含胸拔背(收肚沉肩,提肛斂臀),使丹田開合,蓄勁促力,練精、練氣、練神,練力和練五形合一、身手配合)。其要求:上馬胯不松,架不變,(即上步手不回),下肢沉穩自然。轉腰、蹬後腿、弓前腿、送肩要同時協調,含胸拔背,沉肩墜肘(兩拳護中、兩肘護脅,),三尖相對(兩腿護襠),內外五形合一。做到逢橋有勢,眼到手到,手到馬到,身手腰馬合一,出拳如射箭,退守如弓弦,有虛有實,能攻善守。

龍形拳龍形拳

從人體科學與搏擊原理來講,龍形拳的發力特點,是要藉助蹬腿、吞腰的壓縮反彈作用,把力吐出。勁起於腿腰,發於四梢。龍形“扭馬”其要求輕鬆、自然地將腰插下去,穩固下盤,將小腹提起氣聚丹田,前膝弓出,後腿微彎,自然內鉗,胸凹斂臀,其腰松馬小,輕靈穩固,進退轉換藏形而自如,加之曲肘從而形成了一個圓、偏、撲之勢。其勢就如拉緊了的弓弦之勢。其時每一點的拳腳發出並不是機械性地人工將拳腳伸出去,而實際上是由整個人體的每一個關節連動起來,將拳腳彈出去,因此勢猛而勁大,怎個彈法呢:轉腰時腰膊齊出,再加上前腿配合著腰膊攻擊而向前猛一弓,前腿的弓勢帶動了微彎的後腿著力前撐,因而發出的拳腳就已不是單純的一拳一腳之力,而是加上了腰力,膊力和前腿弓,後腿撐勁,就是整個人之功勁,實戰迎敵時加之上步架不變,立定腰即轉之功法,則前鋒手黐、摸、掤接敵攻來之力時不是死頂硬接,而是立穩橋馬,順勢轉腰換胯捋化敵勢,並趁勢借力趨勁,加速吞腰轉胯蓄勁促力出手之彈勁。此時攻出的也再不是單純的手橋之力了,其功勁比通常的要大出好幾倍,這正是龍形拳勢凶力猛之源。因此就有了“手從心內發,勁從腰腿生”和“借力打力”之理論術語。龍形門之“扭馬”雖簡單卻功效大,科學性強,但要真正掌握收放自如,憑的還是“勤”與“練”。此法練得好壞,開拳演練效果立見。

龍形練神

龍形練神,除了學龍的神態外,還有是指練武練收放自如,神出鬼沒,達到能化的境界,有如神龍一樣之意。“神”之一字是般凡人所有能做到之瘟神此不單是指運用龍形的手法,而是指將平生所學的招式和心法,做到心放自如靈活運用,此乃武術之最高境界,非痛下苦功及有名師指點不可。古云:師傅教落虎豹形,仙人指點龍、蛇、鶴即此意。龍形,五行屬“土”因“土”是最靈活及能剛能柔之物,如龍捲風吹向沙漠,片刻間能被吹到十里百里之外,如用於建房屋則非常堅固。

形派意拳

宋氏形意拳十二形拳之一亦有“龍形拳”

十二形拳是形意拳之目,亦為萬物之綱。它根據龍、虎、猴、馬、鼉、雞、鷹、熊、(鳥台)tai、蛇、燕、鷂十二種獸禽形體身態的特點,在五行拳基礎上,遠取諸物,近取諸身,象形取意,逐步演變發展充實豐富起來的一套形意拳基本拳法。套路短小活潑,鍛鍊全面,易學易練,容易掌握。經常操練,果無謬悖,是掌握形意拳要領,提高手、眼、身、法、步的靈活敏捷,動作協調,增強身體素質的有效手段。十二形拳取各物之象形融合於拳法,是‘體’,拳則是‘用’。習者切勿片面追求形象的逼真,而使本末倒置,失去拳法之真意。

一、龍形拳:

龍者,是傳說中的神物。有降龍下界之式,有伏龍登天之形,又有龍體縮骨之法。龍本陰物,但在拳術之中則為陽,在腹內而謂心火下降。《丹書》云:龍向火中出,又為雲,雲從龍,在拳中而謂龍形。此形之勁,起於承漿之穴,即(唇下陷處,又名任脈起處),與虎形之氣輪迴相接,兩形一前一後,一升一降。其拳順,則內心空虛,而心火下降,心竅開,而智慧生,其拳逆,則身被陰火焚燒,身體亦無活潑之理。《拳經》云:一波未定一波生,好似神龍水上行,忽而沖空高處躍,聲光雄勇令人驚。這是對龍形的形象描述。

(一)預備式:與三體式相同(圖64)。

(二)龍形右式:

由三體式開始,以兩腳為軸,左腳尖外撇,身體向左正方扭轉90度,兩腿向下屈蹲,左前右後,右膝蓋頂於左膝窩中間,成坐盤式,同時兩手收於面前向前後平衡分開,手心都向下,高與胯平,眼看左正方(圖65)。兩手在胸前交叉(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兩手心向內(圖66)。以兩腳為軸身體向右正方擰轉180度,手臂姿勢不變,右腿在前,左腿在後仍成坐盤式(圖67)。左腿直立,右腳屈膝上提,向前蹬出,腳尖上翹,腳心向前,高與胯平,同時兩手前後分開,右手停於右額角側,五指分開,手心向外,左手向前大出,手心向前,五指分開,高與臉平,身體重心全在左腿,眼看前方(圖68)。

要點:擰身坐盤式,腰要靈活轉動;兩手交叉,要含胸收腹;身體要平穩,不可忽高忽低;左手前打與右手上架以及提膝動作要同時進行;右腳前登,儘量要高,定式時胸部要極力向內縮,成圓形大空身,定式後左腿稍下屈,腳要站穩。此式雖分四段,但練習時要緊密相隨,不可遲滯。

龍形拳龍形拳

(三)龍形左式:

接上式,右腳向前落下腳尖外撇,兩腿下屈成坐盤式,同時兩手收回由面前分開,手心向下,身體向後擰轉90度,含胸空身,眼看右手(圖69)。兩手在胸前交叉(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兩手心向內(圖70)。以兩腳為軸,身體向左正方擰轉180度,手臂姿勢不變,兩腿改為左腿在前,右腿在後的坐盤式(圖71)。右腿立直,左腳屈膝向上提起,向前蹬出,腳尖上翹,腳心向前,高與胯平,同時兩手向後分開,左手停於左額角側,五指分開,手心向外,右手向前打出,手心向前,五指分開,高與臉平,身體重心全在右腿,眼看前方(圖72)。

要點:與右式相同,惟方向不同,左右交替向前打去。

(四)龍形回身式:

向前打至適當位置,打出左式後,左腳向前落下,成坐盤式,身體向左正方擰轉90度,兩小臂於胸前交叉(見圖-66)。以兩腳為軸,身體向後右前方擰轉360度,左腿立直,右腳屈膝提起,向前蹬出,右手向前打出,左手停於左額側,打成右式,眼看前方(圖73)。

要點:與(二)的右式相同,惟前後方向相反,從此打成(三)的左式,左右式交替往返操練,次數多少按個人體力自行掌握。

(五)龍形收式:往返打至起式位置,打出左式後,按照回身式的方法,打成右式(見圖68),右腳向後落下,兩手打成挺腕俯掌的三體式,歸氣法收功。

神秘的格鬥世界

在這個火器所統治的世界,為什麼卻有成千上萬的格鬥運動愛好者樂此不疲、世代相傳?到底是“四兩撥千斤”還是“一力降十會”?讓我們一起走進神秘的格鬥世界,一覽那些古老或年輕的各種格鬥技法、器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