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形意拳

河北形意拳

河北形意拳是形意拳三大流派之一,形意拳是用金、木、水、火、土作代表符號,創出劈、崩、鑽、炮、橫五拳及人體各部所屬以相生相剋的哲理構成形意拳拳理基礎。剛中寓柔,動靜分明,神形兼備的傳統拳術,其動作大多直來直往一屈一伸,出手“一寸為先、一發即至”。山西一派拳勢緊湊,勁力精巧,而以郭雲深,劉奇蘭、李存義、孫祿堂等為代表的河北形意拳,拳勢舒展,穩健紮實。

歷史淵源

形意拳是中國三大著名內家拳拳種之一(形意、太極八卦),

河北形意拳金、木、水、火、土
位列中國四大名拳。風格是硬打硬進,幾如電閃雷鳴,在內家拳中獨樹一幟。據初步考證,形意拳誕生於明末清初,系姬際可所創。形意拳原名心意六合拳,也稱心意拳,簡稱意拳,傳至李能然之後,易名派生為形意拳。

據史料載,確認姬際可是心意門拳法技藝的首傳人。目前與姬氏拳法同源的派系主要有:少林心意把、馬氏心意六合拳、戴氏心意拳、形意拳。據黃新銘《姬際可傳》載:姬際可,字龍峰。山西蒲州諸馮里尊村人(現屬永濟縣張營鄉尊村)。生於明朝萬曆年間,卒於清朝康熙初年,享年約80歲。乃心意拳的創始人。尊村原名宋村。西距黃河二里(今東遷七里),西南距蒲州三十五里,東南距中條山五十里。姬氏系明初由山西洪洞大槐樹遷來。其父姬訓,字學古。生二子。長子際時,次子際可。際可少年時,家有土地二百餘畝,羊二百餘只。其妻謝氏,生六子。據清朝乾隆五十五年手抄本《姬氏族譜》卷二載:際可“技勇絕倫。老年破流

河北形意拳河北形意拳

寇於村西,手殲巨魁。人號神槍。傳藝河南,至今人以夫子事之”。少時從塾師學文習武。此後,際可練拳,手眼、身法、步,渾然一體。繼練大槍術,造詣獨精。際可到少林寺表演了拳術和槍術,得到了僧人的稱讚。亦從少林僧人習武中,大受啟發。在居住少林寺期間,對明朝盛行於少林寺的虎、龍、豹、蛇、鶴五拳深入研習。在一天,他忽見兩雞相鬥,遂悟其理。於是創立了心意六合拳,前後各六勢。概括為: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從學者甚多,傑出者僅鄭氏一人。鄭氏傳曹繼武,曹傳戴龍邦馬學禮,此術得以弘揚。

後來,

河北形意拳姬際可
形意碰撞逐漸衍化成三大流派,河北派是其中之一,代表人物是李洛能。李洛能是河北深縣人,以經商為主,拜戴龍邦次子戴文勛為師,苦學十年,人稱“神拳李”,根據“心意誠於內,肢體形於外”的道理,認為“心意近於理,心理作用於生理方是人之本途。”而拳術特點是由內與外的相互作用表現的。因引將心字改為形字而稱形意拳。李先生根據拳術的原理原則及特點,反覆實踐,對形意拳術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創新。其將拳理髮展為“練精化氣練氣化神”,在練法上採用了以掌代拳;將基本拳架中的步法由側身弓步改為“三七”步,即將重心移至後腿,比例為前三後七,形成了當今流行的和形意拳基本步法。這一改革克服了原拳法中步大不靈的弱點。李先生重新修定了十二形,並增加了新編套路和對打套路,如:雜式錘、五形生克及安身炮等。回到河北原籍後傳授不少弟子,形成河北一派。

主要傳人

河北形意拳譜系傳承如下:

河北形意拳尚雲祥

姬際可———戴龍邦———李洛能———劉奇蘭、郭雲深———李存義、張占魁、孟昆———任德傑———張鶴年

河北形意拳劉奇蘭先生的著名弟子有長子劉文華、次子劉錦堂、三子劉榮堂和李存義、耿繼善、張占魁、王福元、周明泰、劉鳳春、田靜傑等人。李存義先生的主要傳人有尚雲祥、郝恩光、李彩亭、李文亭、李躍亭(定光三李)、橫柏年、馬玉堂等人。

尚雲祥先生的主要傳人有其女尚芝榮,弟子陳子江、許笑羽、王鳳章、高秀亭、李文彬等人。

郝恩光先生的弟子主要有:李玉琳、郝家駿、駱興武等人。

李文亭傳藝於唐鳳亭、唐鳳台、李敦素、李春博、李春航等。

耿繼善先生主要傳人有其子耿霞光,弟鄧雲峰、趙德祥、劉彩臣、董秀升、張秀等人。耿霞光傳藝於其子耿德福,弟子陳尚毅。

鄧雲峰傳藝於其子鄧文英、鄧文順,弟子吳子珍、李鋼、張文源等人。

劉彩臣傳藝於其子劉清泉。

河北形意拳傳人郭雲深先生的著名弟子主要有其子郭深,弟子李魁元、許占鰲、錢硯堂、王薌齋等人。李魁元先生的主要傳人有孫祿堂、田慎澤、李漢章、馬禮堂等人。孫祿堂先生主要傳人有其子孫存周,其女孫劍雲,弟子齊公博、鄭懷賢、李玉林等人。

1911年,由國會議員葉雲表馬鳳圖等人在天津三條石成立“中華武士會”。後派形意拳郝恩光赴日本建立分會,揚名海外。1949年,由郝恩光先生之高徒駱興武在宣武區延壽寺街100號成立“興武國術研究社”,傳授八卦、形意、培養眾多弟子,較為著名的有其子駱大成,弟子王世祥、相桐、劉敬儒李克仁、傅其枯、付偉忠、許世田等。

1928年,李存義先生之再傳弟子唐風亭唐鳳台二人在崇文區珠營火神廟,後遷至花市火神廟成立“北平大興縣第一國術館”,培養眾多弟子,其中著名的有陳慶友、馬鳳鳴、艾玉山、田永福及再傳人其孫唐振榮等。

1900年。耿繼善先生在西城區地安門西火神廟成立“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薈萃各派武術各家,傳授形意、八卦、太極諸拳及各種器械、後由鄧雲峰先生及其弟子吳子珍先生先後接辦。前後七十餘年,培養弟子眾多,影響頗大。吳子珍先生較為著名的弟子有李清泉、李子盛、戴玉斌、松德奎、王世勛、牛寶貴、臧玉和等。

河北形意拳傳人事跡昭著影響極大,為宏揚中國傳統武術,在承傳、發展、提高中國傳統拳技術理論水平,弘揚中國傳統民族文化方面,做出了貢獻。

理論要點

1、河北形意拳代表人物郭雲深論訓練

河北形意拳郭雲深

形意拳三體式,兩足要並重,不可單重。單重者,非一足著地,一足懸起,不過前足可虛可實,著重於後足耳。以後練各形各式,亦有雙重之式,雖然是雙重之式,亦不離單重之重心,以至極高、極俯、極矮、極仰之形式,亦總不離三體式之重心。故三體式為萬形之基礎也。三體式單重者,得其中和之起點,動作靈活,形勢一氣,無有間斷耳。雙重三體式者,形式沉重,力氣極大,唯是陰陽不分,乾坤不辨,奇偶不顯,剛柔不判,虛實不明,內開外合不清,進退起落動作不靈活。

所以形意拳三體式,不得其單重之中和,先後天亦不交,剛多柔少,失卻中和,道理亦不明,變化亦不通,自被血氣所拘,拙勁所捆。此皆是被三體式雙重之所拘也。若得著單重三體式中和之道理,以後行之,無論單重雙重各形之式,無可無不可也。
論三層呼吸
練形意拳術有三層之呼吸。第一層練拳術之呼吸,將舌卷回,頂住上齶,口似開非開,似合非合,呼吸任其自然,不可著意於呼吸,因手足動作合於規矩,是為調息之法則,亦即練精化氣之功夫也。第二層練拳術之呼吸,口之開合,舌頂上齶等規則照前,唯呼吸與前一層不同,前者手足動作,是調息之法則,此是息調也,前者口鼻之呼吸,不過藉此以通乎內外也。此二層之呼吸,著意於丹田內呼吸也,又名胎息,是謂練氣化神之理也。第三層練拳術之呼吸,與上兩層之意又不同,前一層是明勁,有形於外,二層是暗勁,有形於內。此呼吸雖有,而若無,勿忘勿助之意思,即是神化之妙用也,心中空空洞洞,不有不無,非有非無,是為無聲無臭,還虛之道也,此三種呼吸,為練拳術始終本末之次序,即一氣貫通之理,自有而化無之道也。

論練功
形意拳之道,練之極易,亦極難。易者,是拳術之形式,至易至簡而不繁亂。其拳術之始終,動作運用,皆人之所不慮而知,不學而能者也。周身動作運用,亦皆平常之理,唯人之未學時,手足動作運用,無有規矩而不能整齊,所教授者,不過將人之不慮而知,不學而能,平常所運用之形式,入於規矩之中,四肢動作而不散亂也。果練之有恆而不間斷,可以至於至善也。若到至善處,諸形之運用,無不合道矣。以他人觀之,有一動一靜,一言一默之運用,奧妙不測之神氣。然而,自己並不知其善於拳術也,因動作運用,皆是平常之道理,無強人之所難,所以拳術練之極易也。《中庸》云:“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難者,是練者厭其拳之簡單,而不良於觀,以致半途而廢者有之,或是練者惡其道理平常,而無有奇妙之法則,自己專好剛勁之氣,身外又務奇異之形,故鄉身練之而不能得著形意拳術中和之道也。因此,好高鶩遠,看理偏僻,所以拳術之道理得之甚難。中庸云:“道不遠之,人為之道而遠人。”即此意義也。

論神氣
形意拳術之道無它,神氣二者而已。丹道始終全仗呼吸,超初大小周天,以及還虛之功者,皆是呼吸之變化耳,拳術之道亦然,唯有鍛鍊形體與筋骨之功。丹道是“精中求動,動極而復靜也。”拳術是“動中求靜,靜極而復動也。”其初練之似異,以至還虛則同。《形意拳經》云:“固靈根而動心者,敵將也,養靈根而靜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之道,即丹道之學也,丹道有三易,即練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拳術亦有三易,即易骨,易筋易髓,此三易即拳中明勁、暗勁、化勁也。練至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亦與丹道煉虛合道相合也。丹道有最初還虛之功,以至虛極靜駕之時,下元真陽發動,即速迴光返照,凝神入氣穴,息息歸根,神氣未交之時,存神用意,綿綿若存,念茲在茲,此武火之謂也,至神氣已交,又當忘息,以致採取歸爐、封固、停息、沐浴、起火、進退、升降歸根,俟動而復煉,煉至不動,為限數足滿,止火,謂之坎離交妒,此為小周天,以至大周天之功夫,無非自無而生有,由微而至著,由小而至大,由虛而積累,皆呼吸火侯之變化,文武剛柔,隨時訊息,此皆是順中用逆,逆中行順,用其無過不及中和之道也,也不過略言丹道之概耳。丹道與拳術並行不悖,故形意拳術非粗率之武藝。余恐後來練形意拳術之人,只用其後天血氣之功,不知有先天真陽之氣,故發明形意拳術之道,只此神氣二者而已。故此先言丹道之大概,後在論拳術之詳情。

2、河北形意拳代表人物李存義論實戰

河北形意拳李存義

第一則
李存義先生言:拳經云:“靜為本體,動為作用,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是化勁練神返虛之用也。”明、暗勁之體用,是將周身四肢鬆開,神氣縮回,而沉于丹田,內外合成一氣,再將兩目視定彼之兩目,或四肢,自己不動而為體也。若是發勁剛柔曲直,縱橫圓研,虛實之勁,起落進退,閃展伸縮,變化之法,此皆為用也。此是與人相較之時,分析體用之意義也。若論形意拳本旨之體用,是自己練趟子為之體,與人相較之時,按練時而應之為用也。虛實變化不自專用,因彼之所發之形式而生也。

第二則
余學習拳學,一生不知用奸詐之心。先師亦常雲“兵不厭詐”。自己雖不用奸詐,然而不可不防他人,終身未嘗用奸詐之勝人,皆以實在功夫也。若以奸詐勝人,彼未必肯心服也。奸詐心有何益哉,與人相較總是光明正大,不能暗藏奸心,或是勝人,或是敗於人,心中自然明曉,皆能於道理有益也。雖然奸詐自己不用,亦不可不防,惟彼之道理,剛。預、柔、虛、實、巧、拙,不可不察也(此六字是道理中之變化也,奸詐者不在道理之內,用好言語將人暗中穩住,用出其不意打人也)。剛者有明剛、有暗剛、柔者有明柔、有暗柔也。明剛者,未與人交手時,周身動作神氣皆露於外,若是相交,彼一用力抓住吾手,如同鋼釣一般,氣力似透於骨,自覺身體如同被人捆住一般,此是明剛中之內勁也。暗剛者,與人相較,動作如平常,起落動作亦極和順,兩手相交,彼之手指軟似棉,用意一抓,神氣不只透於骨髓,而且牽連於心中如同觸電一般,此是暗剛中之內勁也。明柔者,視人之式動作毫無氣力,若是知者視之、雖身體柔軟無有力氣,然而身體動作身輕如羽,內外如一,神氣周身並無一毫散亂之處。與彼交手時,抓之似有,再用手或打或撞,而又似無。此人又毫不用意於已,此是明柔中之內勁也。暗柔者,視之神氣威嚴,如同泰山。若與人相較,兩手相交,其轉動如剛球,手方到此人之身似硬,一用力打去,則彼身中又極靈活,手如同鰾膠相似,胳膊如同鋼絲條一般,能將人手粘住,或纏住,自己覺著諸方不能得手,此人又無一時格外用力,總是一氣流行,此是暗勁中之內勁也。此是余與人道藝相交,兩人相較之經驗也。以後學者若遇此四形式之人量自己道藝深淺,神氣之厚薄,而相較量。若是自己不能被彼神氣欺住,可以與彼相較,若是睹面先被彼神氣罩住,自己先懼一頭就不可與彼較量。若無求道之心則已,若是有求道之心,只可虛心而恭敬之,以求其道也。兵法云:“知已知彼百戰百勝。”能如此視人,能如此待人可以能無敵於天下也。並非人人能勝方為英雄也。虛實巧拙者,是彼此兩人一睹面數言,就要相較。察彼之身形高矮,動作靈活不靈活,又看彼神氣之厚薄,一動一靜言談之中,是內外家。先不可驟然取勝於人,先用虛手以探 試之,等彼之動作,或虛或實,或巧或拙,一露形跡,勝敗可以知其大概矣。被人所敗不必言矣,若是勝於人亦道理之中勝人也。就是被人所敗,亦不能用奸詐之心也。余所練拳一生,總以道理服人也。以上諸先師亦常言之,亦是餘一生所經驗之事也。以後學者,雖然不用奸詐,不可不防奸詐,莫學余忠厚,時常被人所欺也。

名家大師

郭雲深
直隸深縣馬莊人,家不富足,力食四方,兼訪名師,聞劉曉蘭先生名氣,便訪至易州西陵,也拜孫亭立先生為師練八極拳,住在劉曉蘭先生處,這樣劉曉蘭先生與郭雲深先生成了八極拳門中的“譜兄弟”。孫亭立先生見郭雲深學拳已成,便讓他也去山西李老能那裡學形意拳。郭雲深到山西太谷以同鄉之關係拜見李老能先生,說明來意,並將八極拳中的剛猛猴拳梨花大槍演示給李老能先生看。李先生見郭雲深所練手法靈速、氣勢嚴整而神氣活妙,遂收為弟子。當時李老能以租種菜園為生計,郭雲深幫助灌田、耕耘,一應事情非常勤快,深得老能先生的喜愛,便傾囊相授,郭十二年後藝成。後來因剷除惡霸,犯了人命官司,被關進監牢,仍苦練功夫,由於項上有枷,腳上鐵銬的緣故,練就了只能邁出半步的絕技——半步崩拳,所以,後來郭雲深名揚大江南北,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而著稱。郭雲深在當時武術界很有聲望。他的練拳,靜如泰山,動如飛鳥。如遇不測之事,只要耳聞目見,不管對方拳棒有多快,皆能避之。有一次郭雲深想試試自己的功夫,讓五個壯士各持一木棍,其一端頂住郭雲深的腹部,郭雲深一轉腰,將五人打出一丈開外。對形意拳理論,進行過系統的研究和總結,遺著有《能說形意拳經》一書。
孫祿堂

河北形意拳孫祿堂

(1860—1933年)名福全,字祿堂,晚號涵齋,別號活猴。河北望都縣任疃村人,清末民初蜚聲海內外的著名武學大家,堪稱一代宗師,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稱。孫祿堂天資聰穎,勤奮好學,9歲喪父,家中一貧如洗,由老母撫養成人。他喜愛武術,曾拜一位江湖拳師學習少林拳術,時間雖短,但他好學苦練,練得一身好功夫。11歲時背井離鄉,去保定一家毛筆店做學徒。13歲時孫祿堂拜河北省名拳師李魁元為師,學習形意拳,同時文武兼學。兩年後,孫的武藝出類拔萃,李魁元便把他推薦給自己的師傅郭雲深繼續深造。不久他便把形意拳的真功學到手。然而他並不滿足,還繼續尋師學藝,到北京跟八卦掌名師,程廷華學藝,由於孫祿堂本來功底深厚,又得程師竭力指教,苦練年余,盡得精髓。1886年春,孫祿堂隻身徙步壯遊南北11省,期間訪少林,朝武當,上峨嵋,聞有藝者必訪之,逢人較技未遇對手。1888年他返歸故里,同年在家鄉創辦了蒲陽拳社,廣收門徙。1915年到1932年期間,孫祿堂除撰寫了《太極拳學》外、還先後著述《形意拳學》、《八卦掌學》、《拳意述真》、《八卦劍學》、《論拳術內外家之別》等重要專著和文章。1933年冬天無疾而終,享年73歲。

相關詞條

神秘的格鬥世界

在這個火器所統治的世界,為什麼卻有成千上萬的格鬥運動愛好者樂此不疲、世代相傳?到底是“四兩撥千斤”還是“一力降十會”?讓我們一起走進神秘的格鬥世界,一覽那些古老或年輕的各種格鬥技法、器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