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陽拳社

蒲陽拳社

蒲陽拳社為民間武術社團。由武術名家孫祿堂(1860-1933)所創。1888年秋,孫祿堂在悟出拳與道合之理後,遂決定在家鄉河北省定縣(現望都縣)創辦拳社,並以家鄉的蒲陽河命名,稱蒲陽拳社。該社是一所以武術為手段、以教育為目的的鄉村武術學校。其宗旨是要求習武者追求機體功能和人格的雙重完善,即“完善人民之身心,圖以黎庶之振作”。

蒲陽拳社蒲陽拳社
蒲陽拳社為民間武術社團。由武術名家孫祿堂(1860-1933)所創。1888年秋,孫祿堂在悟出拳與道合之理後,遂決定在家鄉河北省定縣(現望都縣)創辦拳社,並以家鄉的蒲陽河命名,稱蒲陽拳社。該社是一所以武術為手段、以教育為目的的鄉村武術學校。其宗旨是要求習武者追求機體功能和人格的雙重完善,即“完善人民之身心,圖以黎庶之振作”。

拳社簡介

蒲陽拳社蒲陽拳社練功場
蒲陽拳社講究文武兼修,因材施教,以修身、防身、健身為目的。教人從修武中開發人體本能,從而明識道理,開啟智慧,增益修養。教授內容以形意、八卦、太極諸門拳械以及拳理和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為主。蒲陽拳社的發展分4個時期:第一時期(1888-1907)是開創發展時期,由孫祿堂親自執教,教出了齊公博、任彥芝、陳守禮、李老丹、崔老玉、張玉峰、曹禿領、裘德元、孫振川、孫振岱、孫存周等一批著名弟子。
第二時期(1907一1932)是拳社的全盛時期,孫祿堂先後遷居奉天和北京,拳社由孫之第一批弟子齊公博、任彥芝、陳守禮、崔老王、李老丹等執教。孫每年回鄉一次,予以指導。此時完縣從縣長至鄉民幾乎達到人人皆習武、人人皆知武的境地。第三時期(1932一1958)為維持時期,由齊公博執教,1958年拳社因故停辦。
第四時期(1983年至今)是拳社振興時期,由孫祿堂之女孫劍雲以繼承發揚孫祿堂的武學體系和武學思想為宗旨,將蒲陽拳社更名為蒲陽同學會,並創立孫式太極拳研究會,開展孫式武學的傳播工作。孫劍雲任會長。目前該會的分會已遍及國內二十個省、市、自治區,在美國、日本、加拿大英國瑞典、新加坡及澳、港、台等地區亦有分會。

拳社要義

蒲陽拳社蒲陽拳社武功要義
蒲陽拳社孫氏形意拳合於儒家之理,以中庸為原則,修為正大直剛之精神。蒲陽拳社孫先生在《形意拳學》中指出:“五行單習是謂格物修身。五行拳合一演練,是為齊家,有克明德之理。五行炮(對練)謂家齊,是五行拳各得其當然理之所用,而又謂明德之至善也。”在《形意拳學》中還詳盡論述了拳術從體用兩個方面對習者的精神氣質以及心智所產生的影響。其一是通過練習拳術使身體機能得以改善,進而產生改善精神氣質增益心智的作用。如孫先生在論及崩拳時指出:“其拳順則肝氣舒,其拳謬則肝氣傷,肝氣傷則脾胃不和矣。其氣不舒,則橫拳亦必失和矣。
此拳善能平氣舒肝,長精神、強筋骨、壯腦力,故學者當細研究也。”這就揭示出拳術所以能改善習者精神氣質的機制,同時也提醒人們錯誤的拳術修習方法不僅對人體無益而且有害。這似乎也能說明為什麼一些著名拳家往往或身患重病或夭亡早逝之困,同時也說明拳術雖為形而下之法,但要想產生修身的效果還需要有形而上的哲學的指導,故需文武並修。其二是通過練習拳術使習者掌握正確的作用方法即所謂機竅,並在傳統哲學的指導下使形而下的機竅上升為理論,產生形而上的意識,從而獲得格物至知、體物不遺之效。如孫先生在論及五行合一進退連環拳時指出:“連環者,是五行合一之式也。
五行分演而為五行拳,五綱之謂也。合演而為七曜連珠,連環之謂也。分合總是起鑽落翻陰陽動靜之作為。勿論如何起鑽落翻,總是一氣之流行也,起鑽落翻亦是一氣流行之節也。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拳技亦云:起鑽落翻之未發謂之中,發而告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形意拳之大本也,和也者,形意拳之達道也。五行合一致其中和,則天地位、萬物育矣。
若知五行歸一和順,則天地之事無不可推矣。”這就揭示出正確掌握了拳術演練的方法、規矩,在中庸思想的啟發下,能使人體悟出中和的道理和作用,產生形而上的慧識。再如,孫先生在論及孫氏安身炮的作用時指出:“其勁能與諸家道理會一。亦可以同登聖域。”這說明孫氏武學與諸家道理相合,文武一道,武文一理,皆可使人獲得至高的品性和悟識。

拳社精神

蒲陽拳社蒲陽拳社著名人物
蒲陽拳社孫氏八卦拳合於周易之理,並能體現數不離理、理不離數,數理兼該,乃得萬全的《易》之精微。孫祿堂先生在《八卦拳學》的凡例中指出:“是篇為修身而作。取象於數理,立體於卦形,命名於拳術。謂之游身八卦連環掌。皆以實行體育、強壯筋骨、保護身體為正宗。”這說明孫氏八卦拳是一門以《易》為指導的、技理合於數理的拳術體系。
蒲陽拳社精要旨:“是篇粗淺之言,以明拳術至深之理。簡約之式,能通拳法至妙之道。拳中數形,不過作為萬物之綱領。若能熟習,則縱橫聯絡全體一致,。不惟取數形數式習之則已也。朱子云: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理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拳術始教。”從而闡發了孫氏八卦拳之宗旨為修身、明理。孫先生在《拳意述真》中又進一步揭示了八卦拳的功用:“體用一源,動靜一道,遠在六合以外,近在一合身中。一動一靜、一言一默,莫不有卦象焉,莫不有體用焉,亦莫不有八卦拳之道焉。其道至大無所不包,其用至神而無不存。將此道得之於身心,可以獨善其身,亦可以兼善天下。”由此可知孫氏八卦拳是將《易》之奧蘊—一形之於拳術的一門教化人之身心的學問,是用以修身明理,既可獨善其身又能兼善天下的一種教育手段。
孫氏太極拳則與道家精神相表里,使人之心性馴至中和,庶幾近於道。孫先生在其《太極拳學》中指出:“是篇拳術不尚血氣,純任自然,不能傷其後天之力,專以善養人之浩然之氣為主。”他在揭示太極拳之本質時指出:“太極者在於無極之中,先求一至中和至虛靈之極點。其氣隱於內也則為德,其氣顯於外也則為道。內外一氣流行,可以位天地、孕陰陽,故拳術之內勁,實為人身之基礎,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技曰內家拳術。名稱雖殊,其理則一。故名之曰太極。”又云:“古人云:無極而太極。不獨拳術為然,推而及於聖賢之所謂執中,佛家之所謂圓覺,道家之所謂穀神,名詞雖殊,要皆此氣之流行己耳。故內家拳術實與道家相表里。”從而論證了孫氏武學所以能成為修身育人的一門學問的內在機理,同時也說明了孫氏武學所以能與儒釋道之學相互補,成為中國傳統哲學可實證的體驗體系的原因。

拳社真經

蒲陽拳社蒲陽拳社內景
蒲陽拳社孫氏《形意拳學》出版後,學術界名流如辜鴻銘、陳寶泉、劉春霖、馬一浮、蔡元培、胡樸安、陳微明等對孫先生的學識、見地與修養無不嘆服,常登門拜訪或書信往來,相互交流心得。這使當時傳統文化界的一些學術權威改變了對武術的認識,促進了對武術文化功能的認同,為武術的普及與傳揚創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也為武術進入學校,成為一門必備的教育手段奠定了文化與理論基礎。
武術的普及與傳播若無理論與文化作為基礎與內涵,也許會風靡一時,但用不了多久就會演化成為一場鬧劇而煙消雲散。武術從民初到抗戰爆發前這二十多年所以能蓬勃發展,直到進人奧運會,是與孫先生為其建立了深厚的理論與文化底蘊分不開的。直到今天,武術最使人們著迷的還是其蘊含的文化理念。太極拳的廣泛傳揚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蒲陽拳社孫先生對傳統武術普及、傳播上的貢獻還表現在破除傳統武術的自秘保守舊習上。《拳意述真》的出版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拳意述真》(1923年出版)是孫先生根據自身的經驗和體會對前人拳論進行的一次系統整理、總結升華,從而揭示闡發了拳學的真意,奠定了傳統武學統一的基本理論。可以說其後出現的各家或傳統或現代的武學理論皆可以從《拳意述真》中找到出處,但又皆不及《拳意述真》對武學宏括得完整、深刻、系統、貼切。比如今天武學研究中比較熱門的關於拳學中意、氣、形之間關係的討論,以及有關武術中套路作用的爭論和技擊理論中有法與無法、有限與無限的認識,皆在《拳意述真》中早已有了精確、系統、完整的答案。

可以說蒲陽拳社《拳意述真》的出版使武術已無任何神秘可言,其把武術由托神附仙歸還到對自然法則的認識與掌握上,為破除武術界的保守陋習,促進武術界各派的交流與統一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拳社名人

蒲陽拳社孫祿堂
1888年,孫祿堂先生創立“蒲陽拳社”的時候,就開始了文武並修的教育實踐活動。在“蒲陽拳社”里,孫先生並非僅僅傳授或交流武藝,而是文武並授,普及於鄉民。他倡導“不以氣粗力猛為勇,而以不粗不猛剛柔相濟為勇也”,提出文武一理,通過習武修文,明理修身、格物致知。孫劍雲大師曾說:“‘蒲陽拳社’從成立那天起其宗旨就是變化氣質、改善精神、修身育人。強調善養正氣、文武並修、格物至知、體物不遺。這是‘蒲陽拳社’的傳統和特點。”因此,歷代孫氏門人中鮮有好勇鬥狠、粗俗蠻野之輩,而盛行書劍合壁、武人文相之風。“蒲陽拳社”從修身育人的意義上講,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武術學校。
孫祿堂先生通過其天才的武學實踐和體悟,總結凝鍊出中和——內勁理論及其技術修為體系,從而使文武兩道源於一理,有機融合。換言之,中和——內勁理論及其技術體系是文武並修教育體系的“武”的方面的基礎,此為由形而下步人形而上之梯。而其“文”的方面的基礎就是易學及儒釋道之理,此為由形而上指導形而下的標燈。而兩者所以能妙合為一,是因為孫氏武學與易學及儒釋道之理皆是道性的一種體現,皆反映著萬物的本原或曰基本規律即所謂天道。
孫祿堂先生在《拳意述真》自序中指出:“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術曰內勁。”因此,只有當內勁成為武術修為的核心時,文武兩道才可能真正在本質上得到統一,妙合於道,成為一門能從中求真、得真的修身育人的文化體系。

相關此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