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與弩

中國弓箭都是採取直接瞄準敵兵射殺的方式,這是因為中國弓是複合弓,西歐弓是單體弓,中國弓的弓體雖然沒有西歐長弓大,射程卻比長弓遠。

中國箭都是採取直接瞄準敵兵射殺的方式,這是因為中國弓是複合,西歐弓是單體弓,中國弓的弓體雖然沒有西歐長弓大,射程卻比長弓遠。

所謂複合,就是弓體的材料是由很多種合成的,譬如木、竹、動物的筋、角還有膠和漆,合成方法大都是採用相同或者相近的幾片材料疊合或者拼接起來的,還有用動物角和筋用來作弓背襯的,結合牢固後,外面通體刷上好幾層漆做為加固,看上去弓體要顯得渾然一體。

所謂單體,就是弓體為一種材料製作,它的工藝特徵在如何選料、如何改進形態、如何加工原料上,英國紫杉木長弓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由於複合弓弓體超強的彈性,所以中國弓都是以拇指開弓拉成滿月狀射擊,拇指上必須套扳指,作為對手指的保護。

滿洲貴族多把玩玉扳指,就是因為他們是騎射起家,不過扳指最早出現是在商代,但凡開弓射箭的士兵都要配備這玩意兒,否則拇指就算廢了。

歐洲單體弓則不同,單體弓是單一材料做的,不如複合弓好,為了保證射程,就只能做得又大又長,一般弓體都超過兩米,所以才被叫做長弓。

由於弓體太長,所以射擊時多將下端插在地上開弓,而且只能開到六分圓。就是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射擊時候採用食指和中指並開的緣故,也就沒有扳指這種器具,而且由於弓體過長射程又短,所以很少採用平射,多用拋物線射擊增加射程。

蒙古騎射的有效殺傷射程,是一百五十步。

步是古代計量單位,南宋時候為“五尺一步”,當時1尺是30厘米,有興趣的,可以折合成米來算一算。
注意,中國步跟外國步的計算方法是不同的,同樣的步數,長度卻不同。

外國的1步,那就是邁1隻腳;可是中國古步是指人邁了左腳後再邁右腳的總距離。秦代開始,將此量化規定為六尺1步,成為了一種正式的計量單位;隨著尺的不斷加長,到唐宋時期改為了五尺1步,中國史書上記載的多少多少步,其實都是按照這個折算的準確距離,大約為1米3到1米5左右。

關於複合弓所用的箭,軍事博物館有出土實物,無論什麼年代的箭,起碼都是1米2的長度,長的大箭還有1米5的。

就算看不到實物,邏輯上也可以推斷一下:
複合弓弓體雖然短,卻也有1米3~1米5的長度,將之拉到滿月狀,箭一頭搭在弦上,一頭搭在弓體上,再怎么算箭長度也跟弓體長度相差不大的。
軍事博物館中的元代木質複合弓復原,諸數據為弓體長1.315米,跨距1.19米,復原破甲用箭長1.22米。
箭頭構造為11.5~14.4厘米的鏃鐵,形狀各異,尾段有翎羽三片,呈60度角等分,翎長17~28厘米,翎羽甚為堅硬,應是鷹鷂翎或鵰翎。
歐洲那么多國家,為什麼只有英國長弓手出名?他們甚至打敗了熱那亞的弩手。
很多人把這個歸結於武器,說是紫杉木長弓好,其實那是瞎說。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弓的殺傷和射程,說到了底,原理就是一個開弓力大小的問題。只要開弓力足夠大,在弓體可以支撐的情況下,自然什麼東西都能射穿,無論是什麼弓弩都一樣。
床弩為啥射程比單兵弩遠得多呀,就是這個原理,沒絞盤的情況下要拉開床弩,書上記載是要靠六頭牛,那玩意兒要是射程距離能跟單兵弓弩一樣,那甭混了。
若說英國長弓有啥特殊之處,列了一堆材料穿多少厘米木頭,又有啥奇怪的地方呀,難道它還能違反弓弩原理不成?

要知道,英國長弓手這種強悍是有天生鍛鍊基礎的,就如同蒙古騎射手一樣,是從小的生活就培養出來的。
早在百年戰爭爆發好幾代之前,英國國王為了強兵就下了禁絕娛樂令:包括足球在內的娛樂活動,一律禁絕,只有射箭不在禁絕之列。在當時歐洲大陸騎士道大為奉行的時候,英王這個命令是非常有遠見的,很有全民皆兵的味道。

所以當時的英國年輕人從小的遊戲就是射箭,長大以後,所有的競技比賽都是射箭。他們的射箭戰鬥訓練,其實是從幼年就開始了,這也就是我前面說的,英國長弓手就如同蒙古騎射手一樣,是從小的生活培養出來的戰士。

以至於在後來的英法百年戰爭開始時,法國的那些貴族騎士們,在英國訓練有素的農民長弓手面前被殺得一敗塗地。
最後說一句,對於打仗,絕不是兵種對磕,比較一下長短就能分出勝負的。
曹軍得知馬超騎兵長矛用的好,眾將都說,要選擇驍勇的長矛手才能對抗,曹操笑著說用不著,馬兒長矛用得好,我可以讓他無從發揮。

披著刀槍不入的鎧甲,假使是精神鬆懈地睡著,就算是三歲小孩子都能置他於死地;而如果是一個不會武功的匹夫,赤身裸體,按劍橫眉,嚴陣以待,就算是三五個人也難以討得好去。
弩的工藝比弓可複雜多了。在中國大亂世的時候,弩的套用遠不如弓,就是因為和弓相比,它不是廉價普及貨——弩相當於在弓的基礎上增加彈槽、扳機和望山(瞄準器),這些東西都不是那么好生產的,製作和安裝的工藝比弓體複雜得多。

用腳上弦的弩射速能快到哪裡去?自然不如弓箭啦,同等時間內射的箭,訓練有素的蹶張弩射擊和弓射相比,大約是2:3。但是真到打仗時,弩射完全可以彌補這一缺陷。
這是因為弩射跟弓射相比有幾個優勢。
第一,就是首發攻擊容易展開。為什麼呢?因為弓不可能戰前半小時就開弦上好箭,一直到戰爭開始才射擊,那樣開弓的胳膊會受不了,可弩就能做到這一點:就算提前三天上好箭也沒問題,只要不扣動扳機,箭就一直在弦上。
第二,比弓容易瞄準。這其實跟上面一樣的道理,用弓的話,上弦到開弓這段時間胳膊一直在用力;不如弩,只要上完弦胳膊就可以放鬆,士兵完全把精力集中在瞄準上。
以上是從人力利用的角度來看,從武器結構來說,弩的望山是非常精準的東西,因為上面有刻度標識。這種刻度是瞄準標尺,射擊時,士兵是將弩箭頭、望山刻度與目標進行三點成一線的瞄準射擊,原理跟步槍瞄準一樣。只不過無論弓弩,箭飛出去,多多少少受引力和空氣阻力的影響,總是會有一點兒類拋物線的偏差。所以利用望山上不同距離的採用不同的瞄準標線,就可以克服這種瞄準困難依據目標跟自己的距離,選定望山刻度上相應距離標線瞄準——譬如敵人距離百步,就用百步標線,敵人距離五十步,就用五十步標線。
瞄準,然後扣動扳機,命中,就這么簡單。因此中國弩的精準程度跟完全靠目測的弓射可不是一個檔次。
(注意,我說的是中國弩,望山是中國弩的獨創,傳到了歐洲後,十字弩上可沒這玩意兒,這也是熱那亞弩手與長弓手對射居然沒占優勢的一個原因)
就是因為以上兩個優勢,精準和填充,在與弓對射的時候,中國弩可以克服射速的不利:數排中國弩手循環射擊上箭,這樣比單純的齊射威力要強得多,“甘戰持久”,而且精確程度數倍於弓。
歐洲弩出現的最早記載,是公元前1世紀的事,也就是漢朝時期。但是遺留資料零星而且非常晦澀,接著又出現了一個無弩使用的年代大斷層。一直到1000年後,公元10世紀,弩才開始普及起來。所以學者們,不管是東方的,還是西方學者,基本上都認為,這玩意兒是??,只留下了點模糊的印記;第二次中世紀傳入,終於使得歐洲對弩推廣普及。
由於蹶張弩的威力,所以歐洲人對此非常畏懼,這可以從當時的拜占廷公主anna comnena(1083~1148)流傳下來的描寫看出來:
“腳張弦弓是野蠻人之弓,希臘人至今很不了解。它不是那種左手握持右手張弦的弓。它必須靠托架張緊弦,射者俯身用雙腳踩住弓,同時用兩臂的全部力量提拉弓弦。在中央,有一半圓形的槽,長度與一枝箭相當。發射物短而粗、擱於槽中,依靠弓弦的釋放而被推送出去。它們能夠洞穿最堅固的金屬鎧甲,有時擊中石牆或其他類似障礙,便整個嵌入。總之,腳張弦弓是邪惡而兇狠的器械,它將人擊倒於地,以致他們甚至不知道被什麼東西所擊中……”
所以1139年的第二次拉特蘭公會上,教皇英諾森二世宣布弩是詛咒之物,禁止基督徒之間的戰爭中使用它,就是說,狩獵和對付異教徒還是可以的。不過這玩意兒不以教皇意志為轉移,還是流行起來。首先,很多就算不知道弩的人知道教皇禁令後,就跟早先播放的電影前面若是打上少兒不宜四字,大家倒心癢難撓,一定要搞來瞧瞧一個道理,等一嘗試,發現這玩意兒果然威力無比,比弓好使得多,自然就開始偷偷使用了。
只是既然弩沒能成為一種光明正大的系統武器,而且優秀的遠射軍事傳統也沒有在歐洲大陸上譬如法國德國等地紮根兒,所以循環射擊之類的高級遠射戰術,似乎也就沒能在歐洲大陸的弩的實戰套用上發展起來。
歐洲弩和中國弩有幾個很重要的差別。
首先是扳機結構。歐洲的弩雖然比中國弩要晚,但不知道什麼緣故,採用的扳機結構反而比中國弩要差勁得多,靈敏度很低,而且扣動扳機的用力方向也不很符合力學原理,很容易造成扣發的時候弩身晃動,對射擊的準確程度大有影響。
關於這個結構問題,碼字說明太麻煩,我有箇中國弩和歐洲弩的扳機對比圖,不知道怎么才能貼上來?
其次就是貢獻了。歐洲對弩的發展,就是採取了鋼片作為弓臂材料,這是14世紀的事兒。中國的弩機機身為金屬,但弓體仍然沿襲複合弓那一套,都是什麼木啊角啊筋啊膠啊漆啊之類的。研究中國科技史的李約瑟博士就曾經想不明白,古代中國冶金技術比歐洲領先,弓弩技術也比歐洲人要領先,為啥那么漫長的時間裡,一直都沒有用鋼去做弓。這個說到底是一種慣性思維的問題,正是因為中國的複合弓技術非常發達,傳統太深厚了,所以反過來也限制了人們對其他材料的思考。當複合弓體的弩,有效殺傷射程跟槍有一拼的時候,誰也不會想到去改用別的材料了。
最後,就是張弩的效率。從14世紀開始,歐洲人多採用拉桿張弩,但是當重型鋼質弩弓在15世紀普及歐洲之後,就發明使用了曲柄卷繞器和滑輪組來張弩,到了15世紀晚期,歐洲的張弩裝置徹底成熟,是用齒輪裝置和齒軌,這是非常了不起的。這是文藝復興的結果,文藝復興時期,機械是當時最熱衷的領域之一,歐洲鐘錶業的發達繁榮就是那時候開始的,如何張弩也就成為了機械學攻關的重要課題,當時歐洲出現了許許多多的輔助張弩和機械張弩的裝置。

參考條目: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