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堡鄉

丹堡鄉

丹堡鄉隸屬於甘肅省隴南市文縣,位於文縣東南,丹堡河下游。東鄰橫丹鄉,南接劉家坪鄉,西依上丹鄉,北靠尚德鄉。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12公里,地域面積120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2.4%,在全縣25個鄉鎮中名列倒數第三。鄉政府駐地丹堡村,距縣城20公里,海拔940米。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丹堡鄉丹堡鄉
自然環境:丹堡鄉平均海拔940米,降雨量多、屬亞熱帶溫濕性氣候。年末常用耕地面積784萬畝,鄉鎮行政區域面積51800萬畝。

行政區劃:轄村民委員會15個。

人口情況:鄉鎮總戶數2407戶,鄉鎮總人口9048人,鄉鎮從業人員4535人。

六通情況:通電的村15個,通郵的村15個,通電話的村9個,通公路的村13個,通自來水的村14個,通有線電視
的村5個。

經濟指標: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1185萬元,糧食播種面積1082萬畝,糧食總產量2628.18噸.財政總收人105.3萬元,財政支出104.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人936元。

文教衛生:學校總數17所,在校學生總數1828人,教師總數81人,醫院、衛生院2所,醫生數15人,病床9張。

名優特產:黃乾桃、生漆、天麻、花椒、柿子、核桃、黃菜等。

行政區劃

丹堡鄉,轄10個行政村(紙房、丹堡、楊杜溝、郭尹壩、呂家坪、梁家坪、岔溝、蒲池、前山、豐元坡),32個合作社,49個自然村,1441戶,5558人(內有藏族345人),勞動力3059個。其中有4個行政村(紙房、丹堡、楊杜溝、郭尹壩)地處丹堡河兩岸,6個行政村(呂家坪、梁家坪、岔溝、蒲池、前山、豐元坡)坐落在高半山。耕地面積8997畝,其中水田963畝,水澆地2041畝,旱地5993畝,梯田2232畝,經濟林果園1650畝,蔬菜面積590畝,紋黨690畝,農民人均占有耕地1.61畝。2001年,全鄉經濟總收入592萬元,多種經營收入297萬元,糧食產量132萬公斤,農民人均占有糧242公斤,人均純收入618元。

地理狀況

丹堡鄉玉米
丹堡鄉,地處丹堡河下游,曾名“下丹堡”,後改為“丹堡”。境內地形呈多樣性,川壩、坪台、高山、溝壑皆有。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水利資源豐富。山清水秀,林茂竹翠,四季長青的丹堡河滋潤著兩岸的千頃良田,盛產水稻、小麥、玉米洋芋等糧食作物,素有“魚米之鄉”之稱。尤其當地盛產的大米,以香甜油潤著稱,歷史上曾為貢品。經濟作物主要有紋黨、花椒、天麻、生漆、蜂蜜及各種瓜果蔬菜。境內群山溝壑中蘊藏有硫磺礦,丹堡河中還有水獺、珍貴的藥用羌活魚。當地農曆二五八逢集,集市源遠流長,始建於明朝成化六年,是附近上丹、橫丹、尚德、城關、劉家坪等6鄉鎮的鄉場,各種山貨琳琅滿目,趕集者擦肩接踵,熱鬧非凡。丹堡河畔建有裝機容量100千瓦水電站,已運行30年,為全鄉工農業生產和民眾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全縣最長的鄉村公路“何馬公路”穿境而過,境內還有公路溯丹堡河而上,直通上丹鄉

丹堡鄉村民科技意識強,科學種田水平較高,大力推廣農業實用技術,栽培雜交稻,種植地膜玉米,大搞小麥、玉米制種。丹堡、呂家坪等村的農民,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產業結構,廣種西瓜蔬菜等經濟作物,增加了農民收入。馬家前山一帶有大片荒坡和棄耕地可利用,丹堡、前山等村農民承包搞開發,建起以核桃為主的千畝經濟林果園。1999年,實現了整鄉脫貧。

歷史文化

丹堡鄉鳳凰山
丹堡鄉文化氛圍頗濃。如“丹堡八景”稱:文台映水畫難描,冰瀑鳴琴韻獨超,一經抹山看鳳嶺,千尋鎖岸著虹橋,禪宮古柏洵多節,蒲池孤松知後凋,筆架寄峰鍾靈秀,西山霖雨偏崇朝。民間傳說孔夫子的墨寶曾遺棄在丹堡河,故丹堡人歷來有讀書修文的傳統,當地村民無論貧富,均有竭盡全力供子女上學的習俗,素有“文明不過丹堡河”之說,歷代都湧現出不少文人墨客。有清同治副貢秦錫田,今人鄢雨民先生的書法在隴原書法界獨樹一幟,曾在日本國展出。解放以來,山溝溝里走出不少大學生,有的甚至躋身全國著名學府清華、蘭大深造。當地曾設有完全中學(文縣五中),後改為丹堡國中,丹堡國小建起了義教工程教學大樓呂家坪村還辦起了幼稚園。全鄉有國中1所、中心國小1所。

丹堡鄉西南有一座“鳳凰山”,因形如鳳凰展翅而得名,是文縣著名風光名勝。據史料記載,宋代曾在山頂建有“天趕寺”廟宇,明洪武初被大火焚毀。洪武十三年,重建廟宇,改稱“鳳凰山寺”,“文化大革命”中,廟宇被當成“封資修”,慘遭拆除,只剩下殘垣斷壁,唯有青山依舊在,留下多少空嘆息。1998年以來,當地民眾和各界人士紛紛呼籲恢復文物古蹟,慷慨解囊,多方籌資,重修鳳凰山寺。今日深山古剎,更加輝煌壯麗,在新世紀裡展現在世人面前。

經濟發展

丹堡鄉人飲工程
丹堡鄉上一屆黨委和政府面對嚴重自然災害和“11.10”涉農事件影響,正視現實,克服困難,促進了全鄉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

一是全鄉綜合經濟實力得到加強。恢復丹堡、楊杜溝、陳小平、尹家磨電灌、水輪泵,維修沿河部分村社河堤,興建前山、豐元坡、陽山、楞乾、岔溝等村社集雨節灌和一些村社人飲工程,特別是解決了丹堡村和機關單位的人飲困難,拓寬了陳小平、豐元坡等村社道路,興建楊杜溝龍鳳水泥大橋,維修峽溝吊橋,興建馬尹縣鄉公路,完成大小石灣農電線路工程前期準備。

二是精神文明建設有了長足發展。開通丹堡村及機關單位、楊杜溝、紙房、尹家壩、陳小坪等村社有線電視,實現前山、蒲池、梁家坪等村社開路電視,架通丹堡、紙坊、楊杜溝、郭尹壩、呂家坪等村的程控電話。

三是計生、土管、環保三大國策、法制宣傳教育成效顯著。

發展規劃

丹堡鄉丹堡鄉
丹堡鄉新的一屆黨委和政府對工作指導思想是:以深化農村改革,發展農村經濟,帶領民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為中心,立足丹堡優勢,挖掘內部潛力,強化農業和水利兩大基礎,調整產業結構,以農民增產增收和減負為目標,放手發展非公經濟,實施科教興鄉,全面推進全鄉經濟和各項事業發展。基本思路是:依託市場為基礎,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多種經營,開發三個區域(沿川糧錢區域,半山糧林區域,高山糧藥區域),建好五個基地(經濟林果,畜牧養殖,糧食豐產種植,商品蔬菜,集市貿易),逐步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需求的新型經濟體系。奮鬥目標是:全鄉工農業總產值達到以1000萬元,糧食總產量300萬公斤,農民人均有錢1000元,人均有糧500公斤。為實現上述目標,爭取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農田水利建設:1、配合縣直有關部門,儘快完成丹堡河堤6600米水利工程可研上報,力爭2002年內開工,三年完成渠堤路主體工程;2、2002年內完成紙坊水渠延伸和襯砌、峽溝水渠、修復楊杜溝電灌、恢復丹堡村水輪泵、完成紙房溝電灌立項申報、完成丹堡、豐元坡兩村集雨節灌;3、力爭蒲池、柏樹山、半山、寺跟前村集雨節灌工程得到落實並實施。

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1、力爭建成呂家坪、梁家坪、郭尹壩、楊杜溝、丹堡、紙坊等村1000畝常規種植和反季節種植蔬菜瓜果基地;2、力爭三年內前山、蒲池、豐元坡、活葉坡等村完成退耕還林1000畝;3、三年內半山種小雜糧1000畝;4、三年內岔溝、大小石灣、蒲池、梁家坪、前山、豐元坡等宜藥村發展柴胡1000畝。

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1、年內完成梁家坪至葉子壩2公里農機路;2、爭取開工續建大小石灣農機路;3、維護尹上路丹堡段;4、力爭年內開工陳小坪吊橋工程;5、爭取立項並建成峽溝至柏樹山,陽山、楞乾至呂家坪,豐元坡至半山三條農機路;6、力爭完成岔溝、石家山兩條農機道路立項修建。

丹堡鄉蔬菜大棚
四農村電網建設:1、年內完成9個村電網改造;2、年內完成大、小石灣農電線路續建;3、力爭年內完成岔溝村五個社農電線架設工程;4、力爭陽山、楞乾、半山、柏樹山、寺跟前、木龍山等社通電。

五、人畜飲水:1、年內完成梁家坪、丹堡、豐元坡、郭尹壩、呂家坪、前山、寺地等村人飲工程;2、力爭完成後連山、前連山、大石灣、木龍山等村人飲工程。

六、街道和陣地建設:1、力爭內丹堡鄉財政所綜合辦公大樓開工,完成鄉政府辦公大樓維修,完成丹堡街道部分段改造工程,儘快修建丹堡綜合農貿市場。

七教育:1、力爭使丹堡國中教學樓開工建設。2、爭取危房改造資金,分期分批維修改造呂家坪、梁家坪、蒲池、紙房等國小的危房。

八、通訊、廣播:1、積極協調和支持丹堡移動通訊基站儘快施工;2、爭取兩年內完成全鄉廣播電視網路建設。

城鎮建設

丹堡鄉丹堡鄉
“5.12”地震災害發生後,丹堡鄉黨委政府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圍繞“四個不再發生”紮實開展抗震救災工作,確保了受災民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一是確保不再發生人員傷亡,安全轉移受災民眾。為了確保“5.12”地震發生後,不再使民眾出現傷亡,鄉黨委政府及時組織15個工作組,於5月12日下午4時全部趕赴全鄉15個行政村,及時轉移民眾。下午5時,該鄉最偏遠的古道坪村全體民眾安全轉移,全鄉共安全轉移受災民眾1118戶4700多人。同時,將14名受傷民眾火速送往鄉衛生院進行救治,妥善處理了2名死亡人員的後事。並且廣泛宣傳抗震知識,教育引導民眾切實增強安全防範意識,保障生命安全。

二是確保災情不發生虛報、漏報,實事求是開展查災、報災工作。為了保障災情的準確性和真實性,鄉黨委進一步嚴肅幹部工作紀律,明確要求鄉村幹部在查災報災工作中,不虛報,不漏報,災情查實後要向受災民眾公布,徵得民眾同意後,再上報鄉黨委政府,切實增強了查災工作的透明度,並對災情進行動態管理,每次餘震發生後,組織幹部職工對災情再次進行核實,並如實進行上報,便於鄉黨委政府及時調整部署抗震救災工作。

三是確保災區不發生疫情,認真開展防疫工作。為了保障受災民眾的身體健康,鄉黨委政府組織鄉衛生院和計生站工作人員,成立了四個疫情預防組,堅持定期深入各村和學校,丹堡主街道等人口聚居集中地噴灑防疫藥劑,對160多隻動物屍體消毒深埋,確保災區內不再發生疫情。

四是確保受災民眾生產生活不發生困難,積極開展生產自救。地震災害導致受災民眾房屋倒塌,糧食、食用油等生活資料全部埋砸,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針對這一情況,鄉黨委政府成立了後勤保障組,及時為受災民眾搭建防震帳篷267頂,發放彩條布230件、麵粉11.5噸、速食麵465箱、蠟燭3200株,手電筒250個,編織袋4000條,較好地解決了受災民眾的食宿問題。在此基礎上,組織全鄉黨員幹部民眾積極開展生產自救,修復水渠3條6000多米,搶修鄉村公路4條35公里,搶修農電線路6條48公里,清除楊杜溝內淤泥1萬多方,排除了土石流隱患,切實解決了民眾生產生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隴南市的鄉鎮

隴南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邊陲,是甘肅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也是甘肅唯一的四大地理區域的南方地區。東連陝西,南接四川,北靠天水,西連甘南,為甘肅南下東出之要衝。總面積2.79萬平方公里。全市轄一區八縣,分別為武都區、成縣、徽縣、兩當縣、宕昌、文縣、康縣、西和縣、禮縣,有242個鄉鎮、3422個行政村,居住著漢、回、藏、滿、壯等23個民族。2010年8月12日凌晨以來隴南發生的特大暴雨,引發土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致使多處交通要道受損,電力、通信設施中斷,機關單位、廠礦企業和居民住房進水或倒塌。援助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讓我們了解一下隴南市的行政區劃和它的鄉鎮。
武都區
宕昌縣
文縣
禮縣
陳院鎮
洛塘鎮
成縣
碧口鎮
丹堡鄉
劉家坪鄉
玉壘鄉
范壩鄉
口頭壩鄉
尖山鄉
臨江鄉
梨坪鄉
舍書鄉
堡子壩鄉
石坊鄉
西和縣
店村鎮
馬河鄉
固城鄉
湫山鄉
上坪鄉
江口鄉
兩當縣
西坡鎮
伏家鎮
江洛鎮
泥陽鎮
嘉陵鎮
銀杏樹鄉
水陽鄉
栗川鄉
榆樹鄉
大河店鄉
徽縣
哈達鋪鎮
康縣
沙灣鎮[隴南市宕昌縣]
屯寨鄉
上丹鄉
蘇元鄉
三倉鄉
五庫鄉
郭河鄉
阿塢鄉
賈河鄉
車拉鄉
拋沙鎮
平洛鎮
石雞壩鄉
岸門口鎮
長道鎮
洛峪鎮
石堡鄉
稍峪鄉
馬元鄉
曬經鄉
太石河鄉
六巷鄉
陽壩鎮
祁山鄉
望關鄉
永坪鄉
寺台鄉
崖城鄉
羅壩鄉
大南峪鄉
洮坪鄉
迷壩鄉
王壩鄉
雷王鄉
龍林鄉
中壩鄉
沙金鄉
草坪鄉
雷壩鄉
肖良鄉
三峪鄉
灘坪鄉
碾壩鄉
站兒巷鎮
豆壩鄉
雲屏鄉
白楊鄉
太石鄉
銅錢鄉
黃渚鎮
紅川鎮
尚德鎮
安化鎮
小川鎮
麻沿河鄉
桔柑鄉
沙壩鎮
虞關鄉
佛崖鄉
盧河鄉
裕河鄉
外納鄉
鐔河鄉
八力鄉
中廟鄉
西高山鄉
木耳鄉
顯龍鄉
龐家鄉

何家堡鄉
磨壩藏族鄉
豆坪鄉
蒲池鄉
新城子藏族鄉
永寧鎮[甘肅省隴南市]
竹院鄉
三河壩鄉
甘江頭鄉
索池鄉
何壩鎮
石峽鎮
王磨鎮
韓院鄉
理川鎮
臨江鋪鄉
店壩鄉
鐵樓藏族鄉
好梯鄉
柏林鄉[武都區]
肖家鄉[文縣]
宕昌鎮
馬街鄉[武都區]
漢林鄉
南陽鎮[宕昌縣]
官亭鎮[宕昌縣]
隆興鄉[武都區]
龍壩鄉[武都區]
橋頭鄉[文縣]
官鵝藏族鄉
金木鄉
牛家鄉[宕昌縣]
中寨鄉[文縣]
南河鄉[宕昌縣]
漢源鎮[西和縣]
金廠鄉
馬營鄉[武都區]
姜席鎮
池壩鄉
大舍鄉
錦屏鄉[武都區]
西峪鄉
蘇合鄉
簸箕鄉
興隆鄉[西和縣]
琵琶鄉[武都區]
將台鄉[宕昌縣]
月照鄉[武都區]
十里鄉[西和縣]
大橋鄉[西和縣]
蒿林鄉
楓相鄉
盤底鄉
渭河鄉
坪埡鄉

鹽官鎮[禮縣]
石橋鎮[甘肅省禮縣]
白河鎮[禮縣]
寬川鄉[禮縣]
永興鄉[禮縣]
草河鄉
興化鄉[宕昌縣]
紅河鄉[禮縣]
城郊鄉[武都區]
秦峪鄉
化馬鄉[宕昌縣]
新寨鄉[宕昌縣]
獅子鄉[宕昌縣]
五馬鄉[武都區]
三河鄉[武都區]
大堡鎮[康縣]
西支鄉[武都區]
兩河鎮[康縣]
長壩鎮[康縣]
雲台鎮[康縣]
東江鎮[武都區]
漢王鎮[武都區]
透防鄉
兩水鎮[武都區]
龍鳳鄉[武都區]
玉皇鄉
宋坪鄉
甘泉鄉[武都區]
楊店鄉[兩當縣]
左家鄉
店子鄉[康縣]
魚池鄉[兩當縣]
張家鄉[兩當縣]
紙坊鎮[成縣]
泰山鄉[兩當縣]
金洞鄉[兩當縣]
角弓鄉
鐔壩鄉
大坪鄉[成縣]
支旗鎮
柳林鎮[徽縣]
魚龍鄉[武都區]
水泉鄉[成縣]
二郎鄉[成縣]
南康鄉[成縣]
熊池鄉
黃坪鄉[武都區]
高橋鄉[徽縣]
石門鄉[武都區]
化埡鎮
黃陳鎮
隴南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