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子壩鄉

堡子壩鄉

堡子壩鎮,是文縣第三人口大鄉,僅次於橋頭、中寨鄉。位於文縣北部,馬蓮河流域。東接橋頭、屯寨鄉,南鄰石坊鄉,西依石雞壩、馬營鄉,北靠甘南州舟曲縣。南北長21公里,東西寬17公里,地域面積283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6%。鄉政府駐地堡子壩村,距縣城20公里,海拔1220米。2016年,撤鄉建鎮,改為堡子壩鎮。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堡子壩鄉 堡子壩鄉

全鎮地勢北高南低,山大溝深,北部雄黃山海拔4187米,坐落在堡子壩、屯寨兩鎮交界處,為文縣乃至隴南地區最高山峰。水利資源豐富,馬蓮河為文縣八河之一,發源於該鎮海拔3983米的五花山(俗稱窮藥山),由45條山澗小溪匯成,流經全鎮,經石坊鎮中排、東峪口村匯入白水江,流程29.5公里,年均流量3.43立方米/秒。該鎮弋家壩村有一“水池”,水面20多畝,是因地震搖塌山崖堵塞谷口而形成。交通方便,國道通往鎮政府,鎮村公路通往馬兒河壩、長草坪農場等地。糧食作物有玉米、小麥、洋芋等。經濟作物有紋黨、當歸、花椒、生漆等。還有雄黃、石膏、黃金等礦藏。全鎮轄16個行政村,76個合作社,87個自然村,3742戶,15190人(內有藏族275人)。耕地面積24414畝,其中水田370畝,水澆地5417畝,旱地18627畝,梯田17718畝,花椒等經濟林果3800畝,黨參1834畝,農民人均占有耕地1.57畝。2001年,全鎮經濟總收入2348萬元,其中多種經營收入1171萬元,糧食總產642萬公斤,創歷史最高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1013元(是全縣25個鎮鎮中收入上千元的3個鎮鎮之一),人均有糧427公斤。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後,當地農民民眾大力發展紋黨生產,成為全縣僅次於中寨鎮的第二大紋黨生產基地,年產量達20多萬公斤。每年紋黨上市時,本鎮和毗鄰鎮拉運黨參的拖拉機、農用車達數十上百輛,紋黨市場興盛不衰。全鎮教育、衛生、通訊事業不斷發展,全鎮中國小22所,其中獨立國中1所,國小13所,村學8所。還設有鎮衛生院、營業所、郵電所、供銷社、獸醫站、糧站。農民民眾充分利有水利資源豐富的優勢,興建起了11個小水電站,總裝機600多千瓦,建起了8個微型小水電站。堡子坪水電站300千瓦,八字河村民張鵠建有水電站和麵粉加工廠。境內有長草坪藥材種植場,是以其場部駐地在雄黃山角下的長草坡上而得名,始建於1958年,直屬農業廳管轄,1966年下放由文縣農牧局管轄至今,總面積3800多畝,其中林地1000畝,草場2200畝,耕地600多畝,主要種植黨參等藥材和糧食作物,2001年建起了400千瓦的水電站。

行政區劃

全鎮轄16個行政村(堡子壩、陶家壩、寺陡坪、中嶺山、月元、白崖山、朱家台、柏樹坪、八家河、新勝、季家堡、堡子坪、牌坊、馬兒河壩、德勝前、福場),76個合作社,87個自

堡子壩鄉 堡子壩鄉

然村,3742戶,15190人(內有藏族275人)。耕地面積24414畝,其中水田370畝,水澆地5417畝,旱地18627畝,梯田17718畝,花椒等經濟林果3800畝,黨參1834畝,農民人均占有耕地1.57畝。2001年,全鎮經濟總收入2348萬元,其中多種經營收入1171萬元,糧食總產642萬公斤,創歷史最高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1013元(是全縣25個鎮鎮中收入上千元的3個鎮鎮之一),人均有糧427公斤。

歷史沿革

堡子壩鄉 堡子壩鄉

堡子壩鎮,原名馬蓮鄉,因盛產馬蓮草而得名,其河水又稱馬蓮河。1949年,因鎮政府駐地堡子壩村,而名堡子壩鎮。堡子壩鎮開發較早,上世紀50年代初,文物考察隊已發現朱家台有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遺址。此地原多系藏族同胞居住,明洪武28年,明王朝南京派兵鎮守,來將為王、郭二姓,王姓為世襲千戶長,有一叫王騰龍的任守御,郭姓為其先鋒,初到時稱“都司壩”。後子地多,王姓的王家堡,郭姓清泥灣叫“郭遍山”。到清代開始築起“城堡子”,故名堡子壩。六、七十年代,曾設季家堡鄉(政府駐地季家堡村),後合併為堡子壩鎮。

地理狀況

全鎮地勢北高南低,山大溝深,北部雄黃山海拔4187米,坐落在堡子壩、屯寨兩鎮交界處,為文縣乃至隴南地區最高山峰。水利資源豐富,馬蓮河為文縣八河之一,發源於該鎮海拔3983米的五花山(俗稱窮藥山),由45條山澗小溪匯成,流經全鎮,經石坊鎮中排、東峪口村匯入白水江,流程29.5公里,年均流量3.43立方米/秒。該鎮弋家壩村有一“水池”,水面20多畝,是因地震搖塌山崖堵塞谷口而形成。交通方便,國道通往鎮政府,鎮村公路通往馬兒河壩、長草坪農場等地。糧食作物有玉米、小麥、洋芋等。經濟作物有紋黨、當歸、花椒、生漆等。還有雄黃、石膏、黃金等礦藏。

鎮村建設

白崖山 白崖山

文縣堡子壩鎮搶抓農閒時節,廣泛宣傳動員,強化措施,確保質量,全鎮16個行政村,修通公路16條,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標。堡子壩鎮地處文縣北面,山高坡陡,大部分村社處在高半山地帶,加之長期以來,亂砍亂挖,植被破壞嚴重,導致公路建設難度大,建成的公路也是晴通雨阻,當地民眾還在過著驢馱馬載的日子,盼路通成為民眾最大的願望。2007年以來,在縣交通局的大力支持下,鎮黨委、政府從實際出發,強化組織領導,加大協調力度,落實建設責任,督促施工進度,確保工程質量,發動民眾一鼓作氣,順利完成了全長7.1公里的季家堡公路和全長1.5公里的柏樹坪兩條全鎮最後通村公路建設項目。在公路建設中,該鎮廣泛宣傳和動員民眾,使廣大民眾認識到公路交通大建設是改變城鎮落後面貌的時代需要,把公路建設轉化成了廣大民眾的內在要求,轉化成了民眾的自覺行動。及時成立了項目建設協調領導小組,由黨政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村組幹部全力抓,做到了層層靠實責任,層層抓好落實。採取了“六早”措施,即早宣傳、早介入、早溝通、早預防、早調解、早兌現。同時,協調配合施工單位,及時解決“拆遷占”問題,確保了通村公路建設的有序進行。把工程質量放在首位,嚴把施工備環節的質量關,加強施工現場管理,規範操作,確保了工程質量。

特色產業

核桃種植 核桃種植

文縣堡子壩鎮按照“特色產業富鎮”的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地域遼闊,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的地域優勢,以高樓山為基地,積極發展以核桃為主的特色產業,建成了高樓山萬畝核桃園,核桃種植面積達到15200畝。文縣堡子壩鎮圍繞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目標,結合本鎮實際,制定了以核桃為主的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確定了以高樓山為基地發展核桃產業的總體部署。為了建成萬畝核桃示範園,該鎮成立了領導小組,下設苗木調運、現場栽植、技術培訓、督查驗收四個工作組。確定了各村責任人,與農戶簽訂了責任書,召開了鎮村兩級動員大會,對村民進行技術培訓。為了保證苗木種子質量,苗木調運組到劉家坪、上丹堡等地集中收購核桃種子11000多斤,於2008年8月份全面完成了青皮核桃直播任務。為了達到栽下一株,成活一片的效果,鎮上抽調24名幹部,在6個栽植村社蹲點負責,並協調林業部門派出12名技術人員現場技術指導。為了提高民眾種植核桃的積極性,該鎮結合本地實際,發動能人大戶和退伍軍人帶頭承包荒山荒坡,發展核桃4800畝,示範帶動了高樓山6個村社民眾積極參與到核桃栽植和青皮核桃直播中來。2008年入秋以來,鎮黨委、政府與縣林業、扶貧部門緊密配合,按照不漏一塊,不漏一窩的要求,對高樓山進行了拉網式的補植,並對核桃進行了地膜覆蓋。該鎮轄區內的高樓山6個村社已栽種核桃15200畝,真正實現了核桃全覆蓋。

經濟發展

堡子壩鎮黨委和政府開拓進取,促進了全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全鎮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加強,退耕還林勢頭良好,計生工作多次受到地縣表彰,文教衛生和其它各項事業都取得好成績。一是大搞農田水利和科技興農,進一步夯實農業基礎。新增水澆地4100多畝,其中建起寺陡坪、柏樹坪2個集雨節灌群,新增水澆地1600畝;建起白崖山、八字河、馬兒河壩3處管引工程,新增水澆地1700多畝;新修和維修水渠23條,總長12公里,新增水澆地800多畝。三年新修梯田1200畝,推廣地膜玉米14658畝。二是加大了以紋黨為主的支柱產業開發,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新種紋黨1743畝,三年來紋黨銷售總收入495萬元,占全鎮總產值的22%。營造花椒、核桃、蘋果等經濟林9600畝,新植花椒26萬株、核桃9550株。種植蔬菜580畝,建日光溫室2座。全鎮多種經營收入由1998年的428萬元增加到2001年的507萬元。三是法制建設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不斷加強。嚴厲打擊了盜竊搶劫、抗糧抗稅、種植毒品等違法犯罪行為,開展收槍治暴,收槍382支。四是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有新突破,投入資金43萬元,其中民眾捐資3萬多元、木頭86根,投工2860多個,新建牌坊、月元、八字河、馬兒河壩等幾所村學,建築面積680平方米,維修堡子坪、陶家壩等17所學校,打圍牆900多米,添置課桌凳320套,新聘23名教師,建成教學大樓,全鎮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創造了教書育人的良好環境。五是計畫生育實現“三為主”,全鎮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9%,2001年經驗收被評為全縣第一名。醫療衛生、廣播電視等其它各項社會事業都有新發展,建成13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多方籌資2.8萬元、水泥82噸,硬化鎮政府至學校全長420米的街道,改善了堡子壩集市環境。

發展構想

堡子壩鎮黨委和政府工作指導思想是:圍繞經濟建設這箇中心和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以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為目標,進一步夯實農業基礎,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強環境保護,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戰略;積極興建以經濟林為主的綠色企業;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推進全民道德規範教育,大搞科技興農,突出扶貧攻堅,堅持開放搞活,搶抓各種機遇,推動經濟建設快速發展,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協調發展社會各項事業,促進社會全面進步。

奮鬥目標是:整體穩定解決溫飽,糧食自給,大部分村通電、通路;力爭全鎮農業總產值增長11%,達到253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00元,糧食生產總量增長8%,達到643.5萬公斤,人均占有糧460公斤。

著力抓好十方面工作,一是繼續堅持“以水促農”方針,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抓住長治機遇,推動全鎮農田水利建設,堅持國家、集體、個人一齊上,“多方籌資,民辦公助,誰辦誰有”的政策,並對現有水利設施進行產權改革,形成“以水養水,有償服務,產權明確,責權利結合”的水利設施管理新機制。二是加大農業科技含量,提高農業發展水平。大力推廣適應的農作物良種、地膜栽培等農業實用技術,及時調整作物布局;加大農業科技培訓,真正實現科技興農,科技富民,科技興鎮。三是搞好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支柱產業開發,由單一經濟向多種經營轉變。穩定紋黨面積,提高質量,加工增質,強化行銷,保住名牌。大力發展以花椒、核桃、油橄欖、杜仲為主的經濟林果,發展大棚蔬菜、水產養畜牧殖、野藥家種等多種經營。四是進一步加快路、電、水、通訊、市場等基礎設施建設。五是強化資源與環保意識,樹立憂患防範意識,加大對現有土地、植被保護力度,嚴厲破壞森林和植被行為,抓住西部大開發退耕還林還草的機遇,加快退耕還林步伐,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六是抓好計畫生育,嚴格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七是加大教育投資力度,改善教學環境,提高教學質量。八是加快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綜合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設步伐。九是求真務實推進社會各項事業發展。

風景名勝

雄黃山 雄黃山

堡子壩鎮風景優美,主要有福場村的艾溝風光,人稱“七十二艾溝”,原生態風光,山清水秀。長草坪風光亦是無限美好,一派草原風光。境內雄黃山是全隴南市最高的山峰,文縣八景之一的“素嶺奇花五彩秀”便是此山。終年積雪,風景優美。

隴南市的鄉鎮

隴南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邊陲,是甘肅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也是甘肅唯一的四大地理區域的南方地區。東連陝西,南接四川,北靠天水,西連甘南,為甘肅南下東出之要衝。總面積2.79萬平方公里。全市轄一區八縣,分別為武都區、成縣、徽縣、兩當縣、宕昌、文縣、康縣、西和縣、禮縣,有242個鄉鎮、3422個行政村,居住著漢、回、藏、滿、壯等23個民族。2010年8月12日凌晨以來隴南發生的特大暴雨,引發土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致使多處交通要道受損,電力、通信設施中斷,機關單位、廠礦企業和居民住房進水或倒塌。援助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讓我們了解一下隴南市的行政區劃和它的鄉鎮。
武都區
宕昌縣
文縣
禮縣
陳院鎮
洛塘鎮
成縣
碧口鎮
丹堡鄉
劉家坪鄉
玉壘鄉
范壩鄉
口頭壩鄉
尖山鄉
臨江鄉
梨坪鄉
舍書鄉
堡子壩鄉
石坊鄉
西和縣
店村鎮
馬河鄉
固城鄉
湫山鄉
上坪鄉
江口鄉
兩當縣
西坡鎮
伏家鎮
江洛鎮
泥陽鎮
嘉陵鎮
銀杏樹鄉
水陽鄉
栗川鄉
榆樹鄉
大河店鄉
徽縣
哈達鋪鎮
康縣
沙灣鎮[隴南市宕昌縣]
屯寨鄉
上丹鄉
蘇元鄉
三倉鄉
五庫鄉
郭河鄉
阿塢鄉
賈河鄉
車拉鄉
拋沙鎮
平洛鎮
石雞壩鄉
岸門口鎮
長道鎮
洛峪鎮
石堡鄉
稍峪鄉
馬元鄉
曬經鄉
太石河鄉
六巷鄉
陽壩鎮
祁山鄉
望關鄉
永坪鄉
寺台鄉
崖城鄉
羅壩鄉
大南峪鄉
洮坪鄉
迷壩鄉
王壩鄉
雷王鄉
龍林鄉
中壩鄉
沙金鄉
草坪鄉
雷壩鄉
肖良鄉
三峪鄉
灘坪鄉
碾壩鄉
站兒巷鎮
豆壩鄉
雲屏鄉
白楊鄉
太石鄉
銅錢鄉
黃渚鎮
紅川鎮
尚德鎮
安化鎮
小川鎮
麻沿河鄉
桔柑鄉
沙壩鎮
虞關鄉
佛崖鄉
盧河鄉
裕河鄉
外納鄉
鐔河鄉
八力鄉
中廟鄉
西高山鄉
木耳鄉
顯龍鄉
龐家鄉

何家堡鄉
磨壩藏族鄉
豆坪鄉
蒲池鄉
新城子藏族鄉
永寧鎮[甘肅省隴南市]
竹院鄉
三河壩鄉
甘江頭鄉
索池鄉
何壩鎮
石峽鎮
王磨鎮
韓院鄉
理川鎮
臨江鋪鄉
店壩鄉
鐵樓藏族鄉
好梯鄉
柏林鄉[武都區]
肖家鄉[文縣]
宕昌鎮
馬街鄉[武都區]
漢林鄉
南陽鎮[宕昌縣]
官亭鎮[宕昌縣]
隆興鄉[武都區]
龍壩鄉[武都區]
橋頭鄉[文縣]
官鵝藏族鄉
金木鄉
牛家鄉[宕昌縣]
中寨鄉[文縣]
南河鄉[宕昌縣]
漢源鎮[西和縣]
金廠鄉
馬營鄉[武都區]
姜席鎮
池壩鄉
大舍鄉
錦屏鄉[武都區]
西峪鄉
蘇合鄉
簸箕鄉
興隆鄉[西和縣]
琵琶鄉[武都區]
將台鄉[宕昌縣]
月照鄉[武都區]
十里鄉[西和縣]
大橋鄉[西和縣]
蒿林鄉
楓相鄉
盤底鄉
渭河鄉
坪埡鄉

鹽官鎮[禮縣]
石橋鎮[甘肅省禮縣]
白河鎮[禮縣]
寬川鄉[禮縣]
永興鄉[禮縣]
草河鄉
興化鄉[宕昌縣]
紅河鄉[禮縣]
城郊鄉[武都區]
秦峪鄉
化馬鄉[宕昌縣]
新寨鄉[宕昌縣]
獅子鄉[宕昌縣]
五馬鄉[武都區]
三河鄉[武都區]
大堡鎮[康縣]
西支鄉[武都區]
兩河鎮[康縣]
長壩鎮[康縣]
雲台鎮[康縣]
東江鎮[武都區]
漢王鎮[武都區]
透防鄉
兩水鎮[武都區]
龍鳳鄉[武都區]
玉皇鄉
宋坪鄉
甘泉鄉[武都區]
楊店鄉[兩當縣]
左家鄉
店子鄉[康縣]
魚池鄉[兩當縣]
張家鄉[兩當縣]
紙坊鎮[成縣]
泰山鄉[兩當縣]
金洞鄉[兩當縣]
角弓鄉
鐔壩鄉
大坪鄉[成縣]
支旗鎮
柳林鎮[徽縣]
魚龍鄉[武都區]
水泉鄉[成縣]
二郎鄉[成縣]
南康鄉[成縣]
熊池鄉
黃坪鄉[武都區]
高橋鄉[徽縣]
石門鄉[武都區]
化埡鎮
黃陳鎮
隴南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