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街鄉

珠街鄉

珠街鄉位於昌寧縣東北方,地處三州五縣結合部,東與大理州巍山縣接壤,南與臨滄地區鳳慶縣詩禮鄉相連,西 接昌寧縣苟街鄉,北與大理州永平縣和漾鼻縣毗鄰,鄉政府駐地地距昌寧縣城112公里。全鄉國土面積280平方公里,轄10個村委會,140個村民小組。境內群嶺縱橫、梁峁起伏,黑惠江穿境南下,氣候海拔落差較大,最高海拔2640米,高海拔山區森林覆蓋率較高,丹山碧水;最低海拔1100米,低海拔區氣溫炎熱,全鄉年平均氣溫17.2度,平均降雨625毫米。全鄉有耕地27764畝,均為山地。

基本信息

鄉情概況

珠街鄉珠街鄉
曲靖市麒麟區珠街鄉位於南盤江東畔,距曲靖城區7公里,沾潦公路穿境而過。國土面積151平方公里,由壩區、半山區、山區組成。轄12個村委會,61個自然村,7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8417人,總戶數12397戶。有漢、彝2個世居民族和苗族、白族、回族、壯族、納西族、佤族、拉古族等12個徙居民族。鄉政府地處東經103°53′15″~104°00′20″,北緯25°23′29″~25°36′30″之間,跨經度9′49″經緯139′01″。海拔在1852-1900米之間,最高點為與沿江鄉交界的曹家大山,海拔2455.2米;最低點在西海下河村,海拔1852.2米,相對高差603米。屬北亞熱帶暖溫帶混合氣候類型,年平均降雨量1008毫米,年均氣溫14.5℃,平均蒸發1157.9—1161.2毫米,年日照時數2079.1小時,全年日照率48%, 年平均霜期108天,平均無霜期257天,年平均風速3.1米/秒, “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如春”。耕地面積55045畝,其中水田24547畝,旱地30498畝,農民人均占有耕地0.85畝;有森林面積105516畝,森林覆蓋率為45.3%。2004年,珠街鄉被國家環保總局命名為“全國環境優美鄉”榮譽稱號。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建築用石料、瓦用粘土、紅土、鐵礦、石油天然氣等儲量豐富,開發潛力巨大。珠街鄉自然資源豐富,主要以建築建材、烤菸、花椒種植、優質大米種植、林果業、養殖業為主,以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休閒娛樂為依託,經濟活躍。2006年經濟總收入為5555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17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34元,是曲靖壩子有名的“魚米之米”。
珠街鄉珠街鄉

水利資源充沛,珠江流域南盤江水系穿境,地下水儲量豐富,各類小(二)型水庫蓄水量164萬立方米。2006年珠街供電所負責珠街、沿江片區1.57萬用戶的供用電服務工作,共有10KV配電線路8條,配電變壓器253台,總容量27416KVAA,全年供電量為2000萬千瓦時。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區直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鄉黨委、政府團結和帶領全鄉各族人民,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突出更好更快發展,圍繞全區“兩最、兩率先、九個排頭兵”的戰略目標和珠街鄉“四鄉、三率先”發展目標,增強發展組團、與中心城區接軌的組團意識,突出城鎮化、工業化兩個主旋律,打牢路、水、田三個基礎,培育珠街建築建材經濟、打工經濟、組團經濟、生態經濟四大特色經濟,為把珠街鄉建設成為環境優美之鄉、全省文明和諧之鄉、全市休閒觀光之鄉、全區建築建材之鄉及率先在農村實現“十化”(農業現代化、農田水利化、生態綠色化、村內道路硬化、公路通達化、能源沼氣化、信息數位化、生活城市化、管理民主化、村容整潔化)、率先發展和諧文化、率先發展特色產業而努力奮鬥。

位置區劃

珠街彝族鄉位於昌寧縣東北部,古名“豬街”,以我國“十二生肖”紀年紀日法得名,後雅化為“珠街”。鄉政府駐珠街村,座落在黑惠江畔,距縣城112公里。珠街彝族鄉地處“三州五縣”結合部,全鄉國土面積280平方公里,東與大理州巍山縣相連,南與臨滄市鳳慶縣毗鄰,西接昌寧縣耈街彝族苗族鄉,北與大理州永平縣、漾濞縣兩縣接壤。全鄉轄岔河、慶美、珠街、子堂、金寶、黑馬、比此、谷滿、羊街、從崗10個村民委員會,140個村民小組。

基礎設施

珠街鄉種植
珠街鄉作為珠江源大城市建設“三組團”之首,基礎設施進一步得到加強和改善。投資276萬元修建了長3.2公里、寬7米的珠磨公路;投資50萬元維修了長4公里,寬8米的珠曲公路;投資70萬元修建了長1.42公里寬6米的水廠路。珠街、三源片區“三村四化”新農村建設有效推進。各項投資3000餘萬元,解決了行路難、趕集難、住房難、吃水難、發展難等問題。2006年,全鄉已修建縣(區)鄉公路(曲珠公路、沾潦公路) 2條,珠街段總長12.67公里,硬化鄉、村公路12條、長121.5公里,實現壩區村村通水泥路面,山區村村通沙石路面的目標。曲靖市“千村扶貧,百村整體推進”工程青龍村委會“866”工程預計投資400萬元。投資100餘萬元完成湧泉、珠街桂花三源村級組織活動陣地建設。完成了607口沼氣池建設,三配套率達94%。

一是投資200萬元規劃建設聯合三家肉牛及小營盤肉羊養殖小區;二是農田水利化程度進一步提高,投資753萬元完成各類農田水利工程89件,改善了5920畝農田的灌溉及排澇條件,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32平方公里,解決了620人、860頭牲畜的飲水困難問題;投資331萬元的青龍村委會3583畝基本煙(農)田建設工程,投資80萬元的堡子500畝基本煙(農)田建設工程,投資430萬元的西海農業綜合開發工程,受益面積7300畝;投資89萬元的中所2000畝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工程,極大的改善了項目區水利條件;三是工業項目進一步增加。投資500餘萬元完成大豐純淨水廠建設,投資750萬元新建湧泉、中所、小河灣3個免燒磚廠,投資85萬元新建鐵件加工廠、墩子餌塊加工廠等,沙石料企業投資2000萬元新增裝載機70餘台、大小挖機5台。四是城鎮建設進一步推進。投資953萬元建設停車場、糧食市場,投資130萬元完成了長410米的明珠路二期瀝青路面鋪築工程,新裝路燈91盞,形成了長1040米、寬32米的明珠路大街;新規劃村莊面積1305畝,全鄉城鎮化率由2005年的23.26%增長到24.87%,增1.61個百分點。投資2000萬元的大豐休閒園已建成,“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有效實施,建設農家店17個。

發展經濟

珠街鄉
2006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55558萬元,增長10%;農民人均經濟總收入11934元,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3517元,增長10.3%。
2006年,糧食總產量2380萬公斤。花椒經濟效益明顯,21100畝花椒基地已成為雲南省最大的花椒基地,省內外享有盛譽,2006年花椒掛果9000畝,產鮮椒70萬公斤,產值420萬元,成為兩個山區村委會的主要支柱產業之一;務工經濟進一步增強,2006年務工人數6692人,占總人口的14%,人均務工年收入5000元;中所村500畝連片優質葡萄即將掛果;改良水果品種3500畝,總產量30噸,總產值60萬元;大力發展水生蔬菜(蓮藕、茨菇)2500畝,產量375萬公斤,產值750萬元;壩區20000畝優質稻產量穩中有升,現正在積極申請無公害優質稻認證工作;烤菸支柱產業地位明顯,2006年全鄉種植烤菸3900畝,收購菸葉52.5萬公斤,實現產值630萬元,均價12元,成為兩個山區村委會的支柱產業之一;全鄉有養殖面積2357.94畝,產量960噸,產值960萬元;有專業養殖小區3個,存欄大牲畜5964頭(匹),存欄生豬36972頭,存欄山綿羊5126隻,存欄兔10064隻,出欄肉豬71902頭,肉牛1133頭,肉羊2220隻,肉禽175100隻,肉兔12347隻,牧業收入6774萬元,牧業產值7426萬元。

截止2006年底,轄區內有建築企業7戶,其中上規模工業企業3戶,建築企業實現總產值突破6億元,占珠街鄉各行業總產值的51.19%。7個建築企業中,壹級資質企業一個,二級資質企業四個,三級資質企業二個,建築企業各種優勢居雲南省鄉鎮之首位,三個集團公司同時躍入雲南省建築企業百強之中。在以建築企業為龍頭的帶動下,珠街鄉交通運輸、商飲服務業、勞務產業得到了全面發展,促進了珠街經濟的騰飛。2006年企業發展到1444個,實現鄉鎮企業營業收入141501萬元,實現工業現價總產值20178萬元,實現利潤10196萬元,實交國家稅金1543萬元。長年務工人員達6992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6%,實現工資性收入2733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4.9%。

特色產業

珠街鄉珠街鄉烤菸業
產業化富鄉。珠街鄉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依託滇中現代農業示範工程、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工程、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等建設,在壩區建成2萬畝優質商品糧基地,米質好,口感好,在市場上很受消費者歡迎。在小河灣、莊家屯、西海村委會推廣種植水生蔬菜2500畝,年產量3750噸,產值750萬元;在山區青龍、聯合兩個村委會累計種植花椒21100畝,年產鮮椒70萬噸,總產值420萬元;在半山區引進水果新品種,改造、新植果園3500畝,年總產量30噸,總產值60萬元,在中所建成500畝優質葡萄基地,成為麒麟區最大的鮮食葡萄生產基地。
推進工業化強鄉。珠街建築企業通過改制重組為大豐華麟萬達三大建工集團,並先後相繼增加了曲靖市大豐商砼公司、雲南大豐天然飲品有限公司,成立了雲南省首家石料管理協會,整合非煤礦山資源,年產石料150萬立方米,占曲靖城市建設總需量的80%以上。在以建築企業為龍頭的帶動下,推動了珠街鄉交通運輸、商飲服務業、勞務產業的全面發展,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11531人,促進了珠街經濟的騰飛。建設休閒觀光之鄉。注重規模化集群發展,重點打造二線四片:即曲珠路至水廠沿線,以景中園農家樂為帶動的莊家屯片區,以福海為帶動的西海片區,以大豐水廠休閒園為帶動的三源片區;沾潦路沿線,以500畝葡萄、湧泉苗木基地、汪家寺秀峰休閒園為帶動的中所和湧泉片區。

人文地理

珠街鄉珠街鄉
珠街是雲南省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堡子扁窟坑碳化稻遺址的發現,表明早在3500年前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南盤江兩岸就有人類居住,並且成功地進行了人工水稻的種植栽培,且已進入了農耕文明。據曲靖地名志載,堡子曾為古夜郞地也,隋改置協州。紅軍長征時中央紅軍軍委縱隊、紅一軍團、紅五軍團、紅六軍團經麒麟區以東的烏柴溝,進至珠街、堡子、湧泉、西海一帶宿營,並留下了搪瓷臉盆、大刀、紅軍三大政綱等歷史文物。且有"開倉濟貧"遺址現存於珠街國小。堡子民居、四合院、雕樓等古建築仍有跡可尋,洞經、龍獅舞、木偶戲、秧歌、京劇、花燈等民間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和發揚,馬蹄鐵、馬鞍、趕香等傳統工藝歷史悠久。珠江流域南盤江水系穿境,烏蒙山系喀斯特地貌特徵明顯,普明禪寺呈祥寺八塔台古墓群、五台山森林公園等景點風景秀麗。現已形成山區看椒、半山區嘗果、壩區品菜的休閒觀光農業的格局,全國“環境優美鄉”建設日臻完善。

科教文衛

文化基礎設施條件不斷改善,體育事業健康發展。對農村文化戶(聯合體)扶持力度加大,政府引導、農民自發組織的文藝團體不斷湧現,呈現出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態勢,在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推動文化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豐富民眾文化生活,倡導文明風尚等方面發揮了很好作用。全鄉擁有文化團體24個,文化個體戶12戶,從業的農村富餘勞動力750人,每年演出240多場,觀眾達3萬人次以上,創收6.5萬元。辦學條件逐步改善,教育改革全面推進,教育的整體水平明顯提升,中考成績名列全區各鄉鎮及全市同類學校前茅,辦學聲譽明顯提高。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普及率100%、普高升學率82%。“兩免一補”政策得到全面落實。

2006年末,全鄉有居民總戶數13197戶,其中農業戶12235戶,非農業戶962戶。總人口49417人,其中農業人口48969人,總人口中男性24538人,女性24879人。其中漢族48468人,占98%; 彝族899人,占1.8%;回族12人,白族9人,壯族7人,納西族3人,土族2人,拉祜族4人,傈僳族3人,水族3人,瑤族2人,布依族2人,佤族1人。在總人口中,勞動力2674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 16943人,從事第二產業6354人,從事第三產業3445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27人。2006年出生人口558人,新生兒性別比100:104,人口自然增長率5.7‰。新增農村人口獨生子女辦證94戶。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健全,服務水平和突發性衛生事件應急能力進一步提高。深入開展衛生防疫和愛國衛生運動,確保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全面推進。2006年,農民參加合作醫療11275戶46555人,參合率85%。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