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川鄉

栗川鄉

栗川鄉位於徽縣西南部,東鄰銀杏鄉和水陽鄉,西與成縣紅川鎮毗鄰,南接大河鄉,北接伏家鎮。全鄉轄18個村,84個村民小組,總戶數3560戶,總人口14490人,有回族146人,鄉鎮府駐地田莊村,距縣城24公里。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栗川鄉栗川鄉
自然環境:栗川鄉位於徽縣城匹24公里處,平均海拔960米,年均降降雨673毫米,年平均氣溫12℃,全年無霜期208天。常用耕地面積17118萬畝,鄉鎮行政區域面積6164萬畝。

行政區劃:轄村民委員會18個。

人口情況:鄉鎮總戶數3581戶,鄉鎮總人口14508人,鄉鎮從業人員7443人。

六通情況:通電的村18個,通郵年村18個,通電話的村18個,通公路配村2個,通自來水的村7個,通有線電視的村7個。

經濟指標:2005年,國內生產總位3983.2萬元,糧食播種面積2293萬畝。糧食總產量11414噸,財政總收人190.
9萬元,財政支出190.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人2185元。

文教衛生:學校總數17所,在校學生總數1981人,教師總數93人;醫院、衛生院1所,醫生數64人。病床10張。

名優特產:“栗亭古酒”系列白酒大米、三蒜、磚瓦等建築材料。

旅遊景點:旬卜家莊宋代白塔、杜公祠等。

行政區劃

栗川鄉下轄村:郇莊村、閆莊村、范寺村、田莊村、雲壩村、山根村、草壩村、高壩村、吳灣村、栗亭村、刑莊、耿莊村、石溝村李山村尚坪村、范山村、龍溝村

資源優勢

栗川鄉徽成盆地
全鄉地處徽成盆地,洛河由西入境,與縱貫全鄉的伏鎮河交匯於雙河口。伏鎮河兩岸地勢平闊,海拔在900米左右,氣候宜人,土沃田肥,宜於各種農作物生長,為全縣兩高一優農業示範區,全縣農作物優良品種試驗示範基地,優質蔬菜基地。以洛河為界,西南地勢起伏,海拔在1000-1900米之間,森林覆蓋面積大,林深草茂,為全鄉畜牧重點產區。東西部為淺山丘陵區,海拔1000米左右,東部6村是全鄉發展烤菸的主產區,年烤菸種植1500畝左右,修建烤菸房300多個。西部4村為全鄉蠶桑產業主產區,已栽植桑樹800多畝80萬株。全鄉年平均氣溫12℃,光照充足,無霜期達200天以上。

支(旗)伏(鎮)公路,銀(杏)栗(川)公路橫穿全鄉,在栗川杜公交匯,交通便利。全鄉村村社社通路,家家戶戶通電,有7村通有線電視,電視覆蓋率達100%;18個村通電話,安裝電話800多部;鄉鎮企業發展迅速,有鄉辦企業5個,村辦機磚廠2個,採石廠2個,各類個體私營企業420多個。

全鄉有初級中學2所,五年制國小13所,在校學生2027個,建有農民文化技術學校19所。有三蒜、仔豬繁育、烤菸、蠶桑、畜牧、經濟林果6個專業研究會,有各類技術人員806人,其中:中高級職稱以上20人,農民技術員786人。

全鄉有衛生院1所,村衛生室18所,個體診所30個,民眾就醫方便。

全鄉境內有豐富的銻、金、鉛鋅、汞、鐵等金屬礦藏,聞名於世的栗亭古硯質料產於此地。

全鄉總面積61.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7750畝,其中水田901畝,川平地4516畝,水平梯田24203畝。近年來,通過大力推廣實施科技興鄉戰略,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烤菸、三蒜、蠶桑、畜牧、核桃已成為五大支柱產業,農作物播種面積達5.3萬畝,複種指數達167%。修建冬暖棚豬圈3200座,牛圈500座,生豬飼養量達1.2萬頭,仔豬繁殖達4.5萬頭,牛飼養量達2690頭,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建成高科技農業試驗示範基地2個,先後承擔徽縣玉米科技增糧工程、徽縣萬畝冬油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冬小麥條繡病防治、優質小麥試驗示範等10多個研究課題。

農業發展

栗川鄉地膜洋芋
2006年以來,栗川鄉以川平地退出小麥創建高效田為契機,努力提高土地的產出率和利用率,面對蔬菜產業消費需求量大,見效快的良好市場前景,積極栽種4500畝“三蒜”,種植的2000畝冬播地膜洋芋,品種優、產量高。新建的8座蔬菜大棚內種植的早熟西瓜,肉質甘甜、上市早。引進良種佛手瓜100畝、1500多株,備受人們青睞。這些無公害蔬菜,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遠銷陝西、四川、天水等周邊省市。

栗川鄉瞄準林業特色產業的市場潛力,按照領導包村包點、幹部包社抓戶的辦法,採取地埂栽植、耕地栽植、房前屋後栽植共栽植優質核桃38000株、6300畝,其它經濟林果1000畝,新建成20畝苗木盆景示範園1個。與此同時,依託隴南富通公司、南通新絲路公司等龍頭企業,採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發展訂單農業,栽植桑園1537畝,修建蠶室69個,形成產業大戶53戶,新建成白塔、閆莊、栗亭蠶桑專業村3個。2007年又依託南通新絲路公司,採取反租倒包方法,在栗亭新建300畝,500萬株優質苗育基地一處。針對烤菸產業的廣闊前景,菸農種植積極性高漲,種植總面積達到2050畝,2007年菸葉烘烤後畝均可賣1300多元,收入可觀。

栗川鄉桑園
徽縣栗川把發展蠶桑產業作為一項特色產業來抓,緊緊抓住西桑東移政策的有利時機,依託隴南富通公司這一龍頭企業,採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按照訂單式農業要求,發展蠶桑產業,他們外引內聯,多方籌資,引進江蘇南通公司,採取反包倒租的方式與栗亭村簽訂契約,新建300多畝、500萬株優質蠶桑育苗基地一處,自籌資金建成白塔河村20畝55萬株桑園一處。全鄉累計發展桑園面積達1537畝,建成蠶桑白塔村、閆莊村、栗亭村3個專業村和蠶室69座、小蠶共育室2座8間,發展養蠶大戶53戶。

為了確保蠶桑產業的健康發展,栗川鄉優先解決蠶農修建蠶室的土地審批手續;積極協調信用社採取小額貸款解決民眾發展蠶桑產業的資金問題;通過辦培訓班、印發資料等形式,提高蠶農管理技術。在銷售方面,由公司組織人員統一收購,降低市場風險。僅白塔河村2006年43戶蠶農栽植地埂桑416畝,養蠶185張,采蠶繭7350公斤,實現收入就達12.79萬元,其中胡兵宏、唐斌等養蠶大戶收入均超過6600元。

特色經濟

栗川鄉栗川鄉
徽縣栗川鄉轄18個村,84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27000畝,總人口14857人,現有勞動力9040人,其中富餘勞動力3500人。栗川鄉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積極實施縣委、縣政府按照“發展抓項目、產業抓特色、增收抓勞務”的統一部署,經過多方面的努力,全鄉外出務工人數達到2000人左右,務工總人數占到了全鄉農村剩餘勞動力的57.1%,輸出點主要包括廣東、西安、新疆、寶雞、蘭州等以及周邊市縣,2004年全鄉勞務總收入420萬元,2008年預計可達到700多萬元,僅勞務輸出這一項使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出現迅速增長的良好勢頭。栗川鄉黨委、政府還把勞務輸出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首先成立了栗川鄉勞務領導小組和勞務站,由鄉領導任站長專門負責全鄉的勞務輸轉日常工作。同時,建立了務工人員花名冊等管理檔案,在健全各種管理制度的同時,切實做到了勞務輸轉工作真正有人抓、有人管。

緊隨著社會突飛猛進的發展,科技套用在逐漸地替換著“體力型”作業流程,各行業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是越來越高。面對這一嚴峻的形勢,栗川鄉黨委、政府一班人理清思路、立足實際,把強化培訓、努力提高勞動者的科技文化素質和業務技能作為勞務輸轉過程中的首要環節來強抓、狠抓。同時採取舉辦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班,動員農村青年報考農廣校、農職校等職業技術院校。通過培訓,不但提高了務工人員的自身素質和業務技能,使輸轉前的崗位培訓工作落到了實處,而且還使務工人員在“體力型”向“技能型”的轉換上邁出了突破性的步伐。爭取每戶輸出1人,即可達到3500人左右,使全鄉農民經濟收入又上一個新台階,使廣大農民切實體會和認識到發展勞務經濟的現實意義和潛在的“致富經”。勞務產業還應快速與市場接軌,及時了解和掌握相關輸出點勞務市場動向,全面掌握用工需求,及時發布勞務信息,基本實現農村勞務輸出的跨越式發展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同步提高。

隴南市的鄉鎮

隴南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邊陲,是甘肅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也是甘肅唯一的四大地理區域的南方地區。東連陝西,南接四川,北靠天水,西連甘南,為甘肅南下東出之要衝。總面積2.79萬平方公里。全市轄一區八縣,分別為武都區、成縣、徽縣、兩當縣、宕昌、文縣、康縣、西和縣、禮縣,有242個鄉鎮、3422個行政村,居住著漢、回、藏、滿、壯等23個民族。2010年8月12日凌晨以來隴南發生的特大暴雨,引發土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致使多處交通要道受損,電力、通信設施中斷,機關單位、廠礦企業和居民住房進水或倒塌。援助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讓我們了解一下隴南市的行政區劃和它的鄉鎮。
武都區
宕昌縣
文縣
禮縣
陳院鎮
洛塘鎮
成縣
碧口鎮
丹堡鄉
劉家坪鄉
玉壘鄉
范壩鄉
口頭壩鄉
尖山鄉
臨江鄉
梨坪鄉
舍書鄉
堡子壩鄉
石坊鄉
西和縣
店村鎮
馬河鄉
固城鄉
湫山鄉
上坪鄉
江口鄉
兩當縣
西坡鎮
伏家鎮
江洛鎮
泥陽鎮
嘉陵鎮
銀杏樹鄉
水陽鄉
栗川鄉
榆樹鄉
大河店鄉
徽縣
哈達鋪鎮
康縣
沙灣鎮[隴南市宕昌縣]
屯寨鄉
上丹鄉
蘇元鄉
三倉鄉
五庫鄉
郭河鄉
阿塢鄉
賈河鄉
車拉鄉
拋沙鎮
平洛鎮
石雞壩鄉
岸門口鎮
長道鎮
洛峪鎮
石堡鄉
稍峪鄉
馬元鄉
曬經鄉
太石河鄉
六巷鄉
陽壩鎮
祁山鄉
望關鄉
永坪鄉
寺台鄉
崖城鄉
羅壩鄉
大南峪鄉
洮坪鄉
迷壩鄉
王壩鄉
雷王鄉
龍林鄉
中壩鄉
沙金鄉
草坪鄉
雷壩鄉
肖良鄉
三峪鄉
灘坪鄉
碾壩鄉
站兒巷鎮
豆壩鄉
雲屏鄉
白楊鄉
太石鄉
銅錢鄉
黃渚鎮
紅川鎮
尚德鎮
安化鎮
小川鎮
麻沿河鄉
桔柑鄉
沙壩鎮
虞關鄉
佛崖鄉
盧河鄉
裕河鄉
外納鄉
鐔河鄉
八力鄉
中廟鄉
西高山鄉
木耳鄉
顯龍鄉
龐家鄉

何家堡鄉
磨壩藏族鄉
豆坪鄉
蒲池鄉
新城子藏族鄉
永寧鎮[甘肅省隴南市]
竹院鄉
三河壩鄉
甘江頭鄉
索池鄉
何壩鎮
石峽鎮
王磨鎮
韓院鄉
理川鎮
臨江鋪鄉
店壩鄉
鐵樓藏族鄉
好梯鄉
柏林鄉[武都區]
肖家鄉[文縣]
宕昌鎮
馬街鄉[武都區]
漢林鄉
南陽鎮[宕昌縣]
官亭鎮[宕昌縣]
隆興鄉[武都區]
龍壩鄉[武都區]
橋頭鄉[文縣]
官鵝藏族鄉
金木鄉
牛家鄉[宕昌縣]
中寨鄉[文縣]
南河鄉[宕昌縣]
漢源鎮[西和縣]
金廠鄉
馬營鄉[武都區]
姜席鎮
池壩鄉
大舍鄉
錦屏鄉[武都區]
西峪鄉
蘇合鄉
簸箕鄉
興隆鄉[西和縣]
琵琶鄉[武都區]
將台鄉[宕昌縣]
月照鄉[武都區]
十里鄉[西和縣]
大橋鄉[西和縣]
蒿林鄉
楓相鄉
盤底鄉
渭河鄉
坪埡鄉

鹽官鎮[禮縣]
石橋鎮[甘肅省禮縣]
白河鎮[禮縣]
寬川鄉[禮縣]
永興鄉[禮縣]
草河鄉
興化鄉[宕昌縣]
紅河鄉[禮縣]
城郊鄉[武都區]
秦峪鄉
化馬鄉[宕昌縣]
新寨鄉[宕昌縣]
獅子鄉[宕昌縣]
五馬鄉[武都區]
三河鄉[武都區]
大堡鎮[康縣]
西支鄉[武都區]
兩河鎮[康縣]
長壩鎮[康縣]
雲台鎮[康縣]
東江鎮[武都區]
漢王鎮[武都區]
透防鄉
兩水鎮[武都區]
龍鳳鄉[武都區]
玉皇鄉
宋坪鄉
甘泉鄉[武都區]
楊店鄉[兩當縣]
左家鄉
店子鄉[康縣]
魚池鄉[兩當縣]
張家鄉[兩當縣]
紙坊鎮[成縣]
泰山鄉[兩當縣]
金洞鄉[兩當縣]
角弓鄉
鐔壩鄉
大坪鄉[成縣]
支旗鎮
柳林鎮[徽縣]
魚龍鄉[武都區]
水泉鄉[成縣]
二郎鄉[成縣]
南康鄉[成縣]
熊池鄉
黃坪鄉[武都區]
高橋鄉[徽縣]
石門鄉[武都區]
化埡鎮
黃陳鎮
隴南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