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坪鄉

劉家坪鄉

劉家坪鄉,是甘肅省文縣海拔最高、面積最大、人口最少的邊遠偏僻鄉之一,面積僅次於上丹鄉和店壩鄉。位於文縣東南,摩天嶺北麓,讓水河上游。東鄰店壩鄉,南鄰四川省青川縣,西接上丹鄉、丹堡鄉,北靠橫丹鄉。東西長35公里,南北寬19.5公里,地域面積345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6.9%,在全縣25個鄉鎮中名列第三。鄉政府駐地劉家坪村,距縣城45公里,海拔1200米。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劉家坪鄉劉家坪鄉
全鄉轄4個行政村(劉家坪關口關頭深溝),17個村民小組,32個自然村,均坐落在高半山和深溝峽谷,民眾居住十分分散。全鄉有498戶,1863人(內有藏族65人),平均每平方公里僅有5.7人。由於經濟基礎薄弱,一些村民搬遷他鄉,男到外鄉女家落戶等諸多原因,人口呈負增長,是全縣三個人口下降的鄉之一,比10年前減少了200多人。耕地面積5011畝,其中水澆地435畝,旱地4576畝,水平梯田150畝,經濟林果園面積650畝,黨參235畝,農民人均占有耕地2.7畝,是全縣人均有耕最多的鄉。2000年,全鄉基本解決溫飽。2001年全鄉經濟總收入262萬元,多種經營收入141萬元,糧食總產93萬公斤,農民人均占有糧402公斤,人均純收入600元。

自然資源

劉家坪鄉讓水河
劉家坪鄉,以性氏集居而定名。境內的讓水河為文縣八河之一,發源於該鄉摩天嶺,橫貫劉家坪、店壩、范壩鄉,在范壩鄉草壩匯入碧口水庫,流程68.8公里,年平均流量11.8立方米/秒。山高林密,溝壑縱橫,天池梁山海拔2345米,坐落在懷劉家坪、橫丹、店壩鄉交界處。全縣最大的縣鄉公路“何馬公路”穿境而過,南下通往店壩、范壩、碧口,北上通往縣城,每天有交通車營運。全鄉4個行政村和一些合作社均通公路,但由於邊遠偏僻,依然顯得交通不便。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東南部有森林和灌木。糧食作物以玉米、小麥、洋芋、蕎為主。經濟作物有紋黨、核桃、獼猴桃、木耳、菌類、薇菜、蕨菜、天然銀耳等。經濟用材林有松、柏、漆、樺、椴、青等樹種。

劉家坪鄉屬於白水江自然保護區,是全縣植被最好的鄉之一,被前來考察的專家譽為“地球上難得的一塊綠地”。密林中棲息著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等國家一類保護珍稀動物,還生長著香果、珙桐等珍稀樹種,讓水河中棲息著國家二類保護動物大鯢,設有白水江自然保護區劉家坪保護站。境內大嶺梁海拔2100多米,設有護林防火潦望哨。保護區管理局在大嶺梁建起了經濟林基地,營造杜仲、核桃等經濟林3000多畝。

歷史遺蹟

劉家坪鄉馬家窯文化遺址
該鄉曾是當年的陰平古道,三國魏將鄧艾伐蜀偷渡陰平途經此地,留下眾多遺蹟,讓水河兩岸懸崖上古棧道遺址隨處依稀可見。據傳,七信溝是鄧艾傳遞書信的營寨。鄧家壩無一戶鄧氏村民,據說是當年鄧艾屯兵之地,村名因此而得。劉家坪石嶺下有馬家窯文化遺址

劉家坪鄉讓水河上游的七信溝,有一清涼寺,為明代初所建。清嘉慶八年(1803年)頗具規模,有石土“一斤”,僧人“洪海”住其間。深山寶剎,建有正殿、老君店、娘娘店和岩寺一處,細緻石板作料,20米見方巨石蓋頂,四間暗室綴點,三尊大佛如生,四百羅漢絢麗,十八羅漢精湛。規模宏大,塑像石雕,精妙絕倫,曾雲集四方高僧,勝極一時,名聲遠播,頗有“隴南敦煌”之巧喻。風雨飄搖幾多春秋,今古寺雖略顯衰敗,但寺院、洞窟、高僧墳冢依在,仍依稀可辨當年恢宏之氣勢。多有遊人慕名遠足此地,一飽遊興。

經濟建設

劉家坪鄉劉家坪鄉
農村實行責任制後,劉家坪鄉發展多種經營,改善生產條件。縣上包鄉單位和白水江自然保護局積極開展幫扶,鄉黨委和鄉政府帶領民眾治窮致富,取得顯著成效。全鄉興修水利設施17項,可灌地500畝;修築鄉村公路4條45公里。在保護局的扶持下,架通丹堡至劉家坪農電線路,88戶農民用照明磨麵用上電。全鄉經濟、文化、教育、衛生都有所發展。

劉家坪鄉上一屆黨委和政府堅持兩個文明建設一齊抓,推動了全鄉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一是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糧食總產達到100萬公斤,人均有糧300公斤,農業總產值250萬元,鄉鎮企業產值7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95萬元。二是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堅持以水促農,加快農業綜合開發,大打扶貧攻堅戰,全鄉基本解決溫飽。三、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修建了前山、深溝兩社農機道路,架通劉家坪至柏樹山、劉家坪至關頭壩兩社農機道路,建成七信溝、黃家山2座小水電站,建成碉樓河、白貢山、九元壩微型電站3座。續建修通九元壩水渠,新增水澆地80多畝,建成一些村社人飲工程。四、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修建了劉家坪中心國小教學樓,基本實現計畫生育“三為主”、“三結合”,建成劉家坪、關頭村“村村通”工程。五、保持了全鄉社會穩定,開展了嚴打、禁毒專項鬥爭,狠抓了“三五”普法,開展了收槍治暴工作。

發展規劃

劉家坪鄉劉家坪鄉
劉家坪新一屆黨委和政府工作指導思想是: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人民生浩水平為根本出發點,搶抓西部大開發機遇,以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為重點,以水利、交通、電網建設為突破口,堅持“農業穩鄉,營林富鄉,科教興鄉,依法治鄉”戰略方針,以水促土,以土促農。圍繞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繼續強化農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大扶貧力度,不斷推進市場化,使全鄉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抓好六方面工作。

一、以農業為基礎,最佳化結構。1、因地制宜,一村一品,面向市場,規模經營,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展經濟作物,使傳統農業單一結構向現代化農業的多元化結構轉變。2、壯大支柱產業,立足資源優勢,重點建設核桃、花椒、杜仲、食用菌、養殖業等基地,形成規模優勢和經濟優勢。3、強化基礎,大辦水利,水土並舉,建管並舉,大搞農田基建,努力實現梯田化目標。4、大力推進科技興農,搞好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引導農民科學耕作、管理、經營,大力推廣地膜覆蓋、中低產田改造。5、打好扶貧攻堅戰,爭取扶貧資金傾斜,確保全鄉穩定脫貧,並向小康邁進。6、切實搞好減輕農民負擔工作,落實減負政策,嚴格執行農民合理負擔定向限額一定三年不變的政策,搞好農村稅費試點。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在交通上,重點抓好全鄉農機道路改造和橋樑建設,新修和維修相結合,實現社社通公路,處處有橋過,抓好全鄉4座鐵索橋、3個社農機道路建設,做好班各河橋開工準備工作。電力建設上,爭取大電網延伸,採取國家扶持、部門支持、民眾興辦小水電的辦法,實現全鄉社社通電。大力加強郵電通訊、廣播電視、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爭取丹堡到劉家坪光纜工程,實施好廣播電視“村村通”,力爭劉家坪學校操場硬化,保護站到衛生院道路硬化。建成文化圖書室。

三、狠抓產業結構調整,認真實施退耕還林戰略。

四、認真落實基本國策,鞏固“三為主”,促進“三結合”。

五、做好社會穩定工作,創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1、搞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認真開展“安全村”、“文明戶”、“遵紀守法戶”創建活動,大力開展普法宣傳。2、切實抓好減輕農民負擔工作,鞏固完善土地二輪承包,依法推進村民自治。3、妥善安置困難民眾生活。4、高度重視防汛抗旱和防火、防盜工作,嚴厲打擊種毒、吸毒、販毒活動和農村惡勢力,確保全鄉社會穩定,民眾安居樂業。

六、從嚴治政,加強作風建設。

隴南市的鄉鎮

隴南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邊陲,是甘肅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也是甘肅唯一的四大地理區域的南方地區。東連陝西,南接四川,北靠天水,西連甘南,為甘肅南下東出之要衝。總面積2.79萬平方公里。全市轄一區八縣,分別為武都區、成縣、徽縣、兩當縣、宕昌、文縣、康縣、西和縣、禮縣,有242個鄉鎮、3422個行政村,居住著漢、回、藏、滿、壯等23個民族。2010年8月12日凌晨以來隴南發生的特大暴雨,引發土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致使多處交通要道受損,電力、通信設施中斷,機關單位、廠礦企業和居民住房進水或倒塌。援助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讓我們了解一下隴南市的行政區劃和它的鄉鎮。
武都區
宕昌縣
文縣
禮縣
陳院鎮
洛塘鎮
成縣
碧口鎮
丹堡鄉
劉家坪鄉
玉壘鄉
范壩鄉
口頭壩鄉
尖山鄉
臨江鄉
梨坪鄉
舍書鄉
堡子壩鄉
石坊鄉
西和縣
店村鎮
馬河鄉
固城鄉
湫山鄉
上坪鄉
江口鄉
兩當縣
西坡鎮
伏家鎮
江洛鎮
泥陽鎮
嘉陵鎮
銀杏樹鄉
水陽鄉
栗川鄉
榆樹鄉
大河店鄉
徽縣
哈達鋪鎮
康縣
沙灣鎮[隴南市宕昌縣]
屯寨鄉
上丹鄉
蘇元鄉
三倉鄉
五庫鄉
郭河鄉
阿塢鄉
賈河鄉
車拉鄉
拋沙鎮
平洛鎮
石雞壩鄉
岸門口鎮
長道鎮
洛峪鎮
石堡鄉
稍峪鄉
馬元鄉
曬經鄉
太石河鄉
六巷鄉
陽壩鎮
祁山鄉
望關鄉
永坪鄉
寺台鄉
崖城鄉
羅壩鄉
大南峪鄉
洮坪鄉
迷壩鄉
王壩鄉
雷王鄉
龍林鄉
中壩鄉
沙金鄉
草坪鄉
雷壩鄉
肖良鄉
三峪鄉
灘坪鄉
碾壩鄉
站兒巷鎮
豆壩鄉
雲屏鄉
白楊鄉
太石鄉
銅錢鄉
黃渚鎮
紅川鎮
尚德鎮
安化鎮
小川鎮
麻沿河鄉
桔柑鄉
沙壩鎮
虞關鄉
佛崖鄉
盧河鄉
裕河鄉
外納鄉
鐔河鄉
八力鄉
中廟鄉
西高山鄉
木耳鄉
顯龍鄉
龐家鄉

何家堡鄉
磨壩藏族鄉
豆坪鄉
蒲池鄉
新城子藏族鄉
永寧鎮[甘肅省隴南市]
竹院鄉
三河壩鄉
甘江頭鄉
索池鄉
何壩鎮
石峽鎮
王磨鎮
韓院鄉
理川鎮
臨江鋪鄉
店壩鄉
鐵樓藏族鄉
好梯鄉
柏林鄉[武都區]
肖家鄉[文縣]
宕昌鎮
馬街鄉[武都區]
漢林鄉
南陽鎮[宕昌縣]
官亭鎮[宕昌縣]
隆興鄉[武都區]
龍壩鄉[武都區]
橋頭鄉[文縣]
官鵝藏族鄉
金木鄉
牛家鄉[宕昌縣]
中寨鄉[文縣]
南河鄉[宕昌縣]
漢源鎮[西和縣]
金廠鄉
馬營鄉[武都區]
姜席鎮
池壩鄉
大舍鄉
錦屏鄉[武都區]
西峪鄉
蘇合鄉
簸箕鄉
興隆鄉[西和縣]
琵琶鄉[武都區]
將台鄉[宕昌縣]
月照鄉[武都區]
十里鄉[西和縣]
大橋鄉[西和縣]
蒿林鄉
楓相鄉
盤底鄉
渭河鄉
坪埡鄉

鹽官鎮[禮縣]
石橋鎮[甘肅省禮縣]
白河鎮[禮縣]
寬川鄉[禮縣]
永興鄉[禮縣]
草河鄉
興化鄉[宕昌縣]
紅河鄉[禮縣]
城郊鄉[武都區]
秦峪鄉
化馬鄉[宕昌縣]
新寨鄉[宕昌縣]
獅子鄉[宕昌縣]
五馬鄉[武都區]
三河鄉[武都區]
大堡鎮[康縣]
西支鄉[武都區]
兩河鎮[康縣]
長壩鎮[康縣]
雲台鎮[康縣]
東江鎮[武都區]
漢王鎮[武都區]
透防鄉
兩水鎮[武都區]
龍鳳鄉[武都區]
玉皇鄉
宋坪鄉
甘泉鄉[武都區]
楊店鄉[兩當縣]
左家鄉
店子鄉[康縣]
魚池鄉[兩當縣]
張家鄉[兩當縣]
紙坊鎮[成縣]
泰山鄉[兩當縣]
金洞鄉[兩當縣]
角弓鄉
鐔壩鄉
大坪鄉[成縣]
支旗鎮
柳林鎮[徽縣]
魚龍鄉[武都區]
水泉鄉[成縣]
二郎鄉[成縣]
南康鄉[成縣]
熊池鄉
黃坪鄉[武都區]
高橋鄉[徽縣]
石門鄉[武都區]
化埡鎮
黃陳鎮
隴南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