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峽鎮

石峽鎮

石峽鎮地處土石質山塬峽谷位於縣城東南部,距縣城31公里,氣候高寒濕潤,河谷溫暖,高差懸殊,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年平均氣溫9至10度。境內溝壑縱橫,坡徒溝深,土壤貧瘠,氣候乾旱。年均降雨量500毫米,無霜期200天,石峽鎮東鄰本縣六巷鄉和成縣紙坊鎮,南鄰西高山鄉,西與洛峪鎮相鄰,北與十里鄉接壤,總面積91.1平方公里。全鎮14個行政村,58個村民小組,2144戶,10640人,總勞動力7083人,剩餘勞動力3860人,2008年人均純收入1250元。總耕地23779畝,主要農作物以小麥、玉米、洋芋為主,經濟作物以核桃、花椒為主。居住民族以漢族為主,有回族數十戶。 石峽鎮地當秦隴入蜀孔道,古龍門水(今石峽河)流經其境,兩岸群峰聳立,山峽踞險。每逢農曆三、六、九為集市貿易日,成交商品有糧食、百貨、日雜、山貨、成衣及農特產品等,市場繁榮。西和至成縣公路直穿其境,交通便利。境內有初級中學1所,完小6所,教學點8個,衛生院1所。鎮西有八峰崖石窟,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壇土關有唐代開元年間鐫刻的《新路頌》摩崖和雙石寺石龕,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石峽鎮概述

石峽鎮,西和縣轄鄉。1949年設石峽鄉,1958年改為公社,1983年復設鄉。位於縣境東南部,石峽河兩岸,距縣城31公里。面積99平方公里,人口0.9萬。西(和)成(縣)公路過境。轄石峽、川兒、包家窯、潘灣、楊灣、庫跟、焦山、土橋、青壩、雙廟、高河、小石溝、高燈、岐安、牛兒坪15個村委會。農業主產小麥、玉米、馬鈴薯,盛產核桃、花椒。境內有北魏置龍門戊(唐改龍門鎮),唐代詩人杜甫留有《龍門鎮》及《石龕》詩,八峰崖石窟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概況

1949年初設石峽鄉,1953年改為石峽公社,1983年又改為石峽鄉,2004年撤鄉換鎮時改為石峽鎮。

行政區劃

全鎮14個行政村58個社,分別為:川兒、潘灣、楊灣、庫根、石峽、土橋、雙廟、青壩、壇土、高燈、高河、牛兒、大李、四坪村。

資源狀況

土資資源

全鎮土地總面積91.1平方公里。13.6萬畝,合13.6650畝,其中農業用地2.4萬畝,占總面積的17.6%;林地1.2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8.8 %; 牧草地4.9萬畝,占總面積的36%,其它用地3.9成雙畝,占決面積的28.7%,不可利用地1.2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8.8%。

農畜資源

主要有小麥、玉米、洋芋、蕎、菜籽等農產品,其中小麥為石峽鎮的主導產業。2008年全鎮小麥種植面積達到1.56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65%。鎮黨委、政府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以核桃、花椒為主的特色產業,2008年全鎮出產核桃148.4噸,花椒81.4噸。2008年9月成立了“核桃產業行銷協會”,為今後石峽核桃、花椒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林業資源

境內有林業用地面積15611備,其中有林地12000畝,灌木林11000畝,疏林地500畝,非林業用地550畝,南有四旁樹139.5萬株,其中核桃、花椒等經濟林85萬多株。

招商引資

引資項目

1、核桃產品深加工項目

2、八峰崖石窟旅遊景點開發項目

3、壇土關唐代開元年間鐫刻《新路頌》摩崖景點開發

4、壇土關雙石寺石龕景點開發項目

5、燒香台旅遊景點開發項目

在建項目

1、舊農貿市場改造工程

2、400戶沼氣池建設項目

3、川兒至燒香台公路硬化工程

4、石峽街300戶危房改造工程

5、高河村大石萬畝生態林建設項目

6、大李、四坪村鄉村公路建設項目

7、石峽鎮九年制學校建設項目

8、牛兒片5000畝核桃示範園

發展方向

總體思路

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以及市、縣黨代會精神,以科學發觀為指導,以實現農民增收為重點,以保增長,調結構、強基礎、惠民生為根本目的,以強管理、抓住關健、突出重點,統籌兼顧,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奮力推進全鎮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奮鬥目標

2009年全鎮生產總值增長11.3%,達到961萬元,糧食總產量增長18.4%,達到1045萬斤;農民人均收入淨增110元,達到1360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

地理位置

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石峽鎮

隴南市的鄉鎮

隴南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邊陲,是甘肅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也是甘肅唯一的四大地理區域的南方地區。東連陝西,南接四川,北靠天水,西連甘南,為甘肅南下東出之要衝。總面積2.79萬平方公里。全市轄一區八縣,分別為武都區、成縣、徽縣、兩當縣、宕昌、文縣、康縣、西和縣、禮縣,有242個鄉鎮、3422個行政村,居住著漢、回、藏、滿、壯等23個民族。2010年8月12日凌晨以來隴南發生的特大暴雨,引發土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致使多處交通要道受損,電力、通信設施中斷,機關單位、廠礦企業和居民住房進水或倒塌。援助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讓我們了解一下隴南市的行政區劃和它的鄉鎮。
武都區
宕昌縣
文縣
禮縣
陳院鎮
洛塘鎮
成縣
碧口鎮
丹堡鄉
劉家坪鄉
玉壘鄉
范壩鄉
口頭壩鄉
尖山鄉
臨江鄉
梨坪鄉
舍書鄉
堡子壩鄉
石坊鄉
西和縣
店村鎮
馬河鄉
固城鄉
湫山鄉
上坪鄉
江口鄉
兩當縣
西坡鎮
伏家鎮
江洛鎮
泥陽鎮
嘉陵鎮
銀杏樹鄉
水陽鄉
栗川鄉
榆樹鄉
大河店鄉
徽縣
哈達鋪鎮
康縣
沙灣鎮[隴南市宕昌縣]
屯寨鄉
上丹鄉
蘇元鄉
三倉鄉
五庫鄉
郭河鄉
阿塢鄉
賈河鄉
車拉鄉
拋沙鎮
平洛鎮
石雞壩鄉
岸門口鎮
長道鎮
洛峪鎮
石堡鄉
稍峪鄉
馬元鄉
曬經鄉
太石河鄉
六巷鄉
陽壩鎮
祁山鄉
望關鄉
永坪鄉
寺台鄉
崖城鄉
羅壩鄉
大南峪鄉
洮坪鄉
迷壩鄉
王壩鄉
雷王鄉
龍林鄉
中壩鄉
沙金鄉
草坪鄉
雷壩鄉
肖良鄉
三峪鄉
灘坪鄉
碾壩鄉
站兒巷鎮
豆壩鄉
雲屏鄉
白楊鄉
太石鄉
銅錢鄉
黃渚鎮
紅川鎮
尚德鎮
安化鎮
小川鎮
麻沿河鄉
桔柑鄉
沙壩鎮
虞關鄉
佛崖鄉
盧河鄉
裕河鄉
外納鄉
鐔河鄉
八力鄉
中廟鄉
西高山鄉
木耳鄉
顯龍鄉
龐家鄉

何家堡鄉
磨壩藏族鄉
豆坪鄉
蒲池鄉
新城子藏族鄉
永寧鎮[甘肅省隴南市]
竹院鄉
三河壩鄉
甘江頭鄉
索池鄉
何壩鎮
石峽鎮
王磨鎮
韓院鄉
理川鎮
臨江鋪鄉
店壩鄉
鐵樓藏族鄉
好梯鄉
柏林鄉[武都區]
肖家鄉[文縣]
宕昌鎮
馬街鄉[武都區]
漢林鄉
南陽鎮[宕昌縣]
官亭鎮[宕昌縣]
隆興鄉[武都區]
龍壩鄉[武都區]
橋頭鄉[文縣]
官鵝藏族鄉
金木鄉
牛家鄉[宕昌縣]
中寨鄉[文縣]
南河鄉[宕昌縣]
漢源鎮[西和縣]
金廠鄉
馬營鄉[武都區]
姜席鎮
池壩鄉
大舍鄉
錦屏鄉[武都區]
西峪鄉
蘇合鄉
簸箕鄉
興隆鄉[西和縣]
琵琶鄉[武都區]
將台鄉[宕昌縣]
月照鄉[武都區]
十里鄉[西和縣]
大橋鄉[西和縣]
蒿林鄉
楓相鄉
盤底鄉
渭河鄉
坪埡鄉

鹽官鎮[禮縣]
石橋鎮[甘肅省禮縣]
白河鎮[禮縣]
寬川鄉[禮縣]
永興鄉[禮縣]
草河鄉
興化鄉[宕昌縣]
紅河鄉[禮縣]
城郊鄉[武都區]
秦峪鄉
化馬鄉[宕昌縣]
新寨鄉[宕昌縣]
獅子鄉[宕昌縣]
五馬鄉[武都區]
三河鄉[武都區]
大堡鎮[康縣]
西支鄉[武都區]
兩河鎮[康縣]
長壩鎮[康縣]
雲台鎮[康縣]
東江鎮[武都區]
漢王鎮[武都區]
透防鄉
兩水鎮[武都區]
龍鳳鄉[武都區]
玉皇鄉
宋坪鄉
甘泉鄉[武都區]
楊店鄉[兩當縣]
左家鄉
店子鄉[康縣]
魚池鄉[兩當縣]
張家鄉[兩當縣]
紙坊鎮[成縣]
泰山鄉[兩當縣]
金洞鄉[兩當縣]
角弓鄉
鐔壩鄉
大坪鄉[成縣]
支旗鎮
柳林鎮[徽縣]
魚龍鄉[武都區]
水泉鄉[成縣]
二郎鄉[成縣]
南康鄉[成縣]
熊池鄉
黃坪鄉[武都區]
高橋鄉[徽縣]
石門鄉[武都區]
化埡鎮
黃陳鎮
隴南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