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達鋪鎮

哈達鋪鎮

哈達鋪鎮,是紅軍長征中一個重要的坐標點,原因來源於一張舊報紙。1935年9月12日,中央在甘肅省迭部縣境內的俄界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8天后,紅軍中央縱隊進駐甘肅宕昌縣哈達鋪鎮,並在此獲得一張《大公報》,報上有關於陝北紅軍和根據地的訊息。得到這個信息後,毛澤東做出了到陝北去的重大戰略決策,並整編紅一方面軍為陝甘支隊,紅軍目標明確地向陝北進發,因此,哈達鋪鎮也被稱為是“決定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命運的重要決策地”。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紅軍長征途中,曾兩次到哈達鋪,在這裡制定了揮師北上的偉大戰略決策,被譽為長征“加油站”。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長征,都經過哈達鋪。1935年9月18日,黨中央率領紅一方面軍突破天險臘子口,占領哈達鋪。20日下午,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到達哈達鋪。從當地郵政代辦所國民黨報紙上獲得陝北有紅軍和根據地的訊息,做出了把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放在陝北的重大決策。9月23日,中央率陝甘支隊離開哈達鋪北上。1936年8月9日,紅四方面軍第30軍通過臘子口後占領哈達鋪;25日紅二方面軍六軍進駐哈達鋪。9月1日,紅二方面軍總指揮部及二軍到達哈達鋪。到10月4日,相繼北上。

地理環境

哈達鋪鎮 哈達鋪鎮

哈達鋪鎮位於宕昌縣西北部,國道212線縱貫全鎮,距縣城37公里,地域開闊,交通便利,人口稠密,集市繁榮。 全鎮總面積14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96萬畝。全鎮轄29個行政村,127個村民小組,總戶數5885戶,總人口28603人,森林覆蓋率24.05%,最高海拔2473米,最低海拔2283米,年均氣溫6.3℃,年均降雨量534毫米,無霜期131天。農作物以洋芋、小麥、蠶豆為主,盛產經濟作物黃芪、紅芪、大黃、當歸、黨參、柴胡等60多種中藥材,尤以“岷歸”享譽國內外,支柱產業主要有中藥材加工、畜牧養殖、澱粉加工、旅遊業等。

區位優勢

勤勞、樸實的哈達鋪人民真誠歡迎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前來旅遊觀光、投資開發。

現存最重要的旅遊資源為哈達鋪紅軍長征舊址,由毛澤東、張聞天住過的“義和昌”藥鋪,紅一方面軍司令部及周恩來住過的小院“同善社”,一方面軍團以上幹部會議會址“關帝廟”,二方面軍總指揮部及賀龍、任弼時住過的“張家大院”,原哈達鋪“郵政代辦所”五處舊址組成,總占地面積48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700多平方米。另有“哈達鋪蘇維埃政府”、“蘇維埃哈達鋪游擊隊司令部”兩處遺址占地面積420平方米,房屋18問,216平方米。

經濟

哈達鋪鎮 哈達鋪鎮

全鎮總面積14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96萬畝。全鎮轄29個行政村,5885戶28603人,經濟農作物以洋芋、小麥、蠶豆為主。

交通條件哈達鋪鎮位於宕昌縣西北部,國道212線縱貫全鎮,距縣城37公里,地域開闊,交通便利,人口稠密,集市繁榮。

行政規劃全鎮總面積14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96萬畝。全鎮轄29個行政村,5885戶28603人。

旅遊

哈達鋪鎮 哈達鋪鎮

哈達鋪紅軍長征舊址坐落在由382家店鋪組成的一條長約1200多米的街道上,這是紅軍在長征途中走過的最長、保留當年原貌最完整的一條街。《經濟日報》常務副總編輯羅開富在“黨必須指揮槍”一文中稱這條街為“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第一街”。“義和昌”藥鋪地處上街,該藥鋪由三間北房和十一間南面臨街鋪面組成,均為平瓦房。北房為原建築,中間正廳是當時中共中央辦公室,左間是毛澤東住室,右間是張問天住室。房門中央上方懸掛著中共中央原總書記胡耀邦題寫的“哈達鋪紀念館”匾額。臨街鋪面是按原貌修建的,當年為藥鋪。“郵政代辦所”在西距 “義和昌”藥鋪約10米的斜對面,有兩間臨街鋪面。“同善社”在“義和昌”藥鋪東南200多米處的下街,是一座緊湊的小四合院,北房是三間土木結構的二層樓房,樓下是紅一方面軍司令部和周恩來住室,東西廂房紅軍警衛和通信兵居住。所有房屋均為原有建築。“關帝廟”在離“同善社”東面約200多米之外的下街,舊建築毀於“文革”,現大殿、左右偏殿及過廳均為1989年按原貌恢復重建。“關帝廟”東南約100米即“張家大院”,東、西、南三面房屋均是原有建築,北房是按原貌恢復的三間二層木結構樓房,樓上是賀龍住室,樓下是任弼時、劉伯承、肖克、關向應住室;東廂房是李達住室;西廂房由警衛員居住。大門上掛著原紅二萬面軍副總指揮肖克將軍1995年題寫的“紅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匾額。哈達鋪是紅軍長征北上的里程碑,萬里長征即將勝利完成的轉折點,它以其特殊的地位,名載中國革命的光輝史冊,被楊成武將軍稱為紅軍長征的“加油站”。 紅軍長征紀念館

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位於宕昌縣哈達鋪鎮,西距迭部臘子口70公里。

肖華將軍有詩讚云:“紅軍越岷山,哈達大整編。萬里雲和月,精兵存六千。導師指陝北,軍行道花妍。革命靠路線,紅星飛滿天。”哈達鋪已成為中國革命歷史文化名鎮,史稱“紅軍長征,哈達鋪報紙定方向”。可以說,提長征,基本上就會提及哈達鋪,哈達鋪已成全國著名的地方,也是宕昌旅遊最知名的一個品牌。

哈達鋪鎮 哈達鋪鎮

哈達鋪鎮被譽為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的“加油站”,被列為我省紅色旅遊景點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78年,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建成,之後分別被命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也是全國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和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

哈達鋪鎮 哈達鋪鎮

哈達鋪鎮位於甘肅南部的宕昌縣,地處國道212線的交通要道上,南距縣城35公里,北距岷縣縣城35公里。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長征都曾經過這裡。1935年9月20日,黨中央在這裡召開重要會議,作出了去陝北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戰略方針。在國務院公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稱“哈達鋪是決定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命運的重要決策地”。

哈達鋪是紅軍在甘肅省長征途中革命文物陳列最多,原貌保存最完整的一處故址。現館記憶體有文物52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件、國家二級文物8件、國家三級文物14件。

文化教育

哈達鋪鎮 哈達鋪鎮

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籌建於1978年,1981年10月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以來,對幾處主要舊址按原貌先後進行了恢復和維修。1985年10月正式建館。建館以來,先後接待了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國際友人,港澳台同胞,國內各級黨、政、軍領導,解放軍、武警部隊,大中專院校和中國小學生,各種社會團體及各界來此參觀旅遊的人士共20多萬人次。老紅軍作家陳靖、著名作家魏巍、美國著名作家索樂等很多作家、藝術家、畫家、攝影家都曾到哈達鋪進行過長征路上的實地考察、採訪。

1994年12月,哈達鋪長征紀念館被中共甘肅省委命名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0年5月被甘肅省國防教育委員會命名為甘肅省國防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全國20多家電影、電視、報刊都相繼播放(映)、刊登了有關哈達鋪紀念館的紀錄片、電視專題片和論文、專題文章。哈達鋪紀念館己成為全國人民民眾和青少年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全民國防教育的課堂,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視窗之一。

2001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務院分別命名、公布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年有數萬人前來參觀旅遊,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轄區內有中國小校32所,衛生院(所)3個,交通、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完善。

城鎮建設

哈達鋪鎮 哈達鋪鎮

近幾年來,鎮黨委、鎮政府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提出了“弘揚長征精神,振興地方經濟”的發展思路,團結帶領廣大幹部民眾,銳意進取,紮實苦幹,不斷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合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努力為民眾創辦實事,開創了全鎮各項工作的新局面。社會各項事業都取得了可喜成績。2001年先後被地委、行署評為“三五普法先進集體”、“地級文明鄉鎮”,被縣委、縣政府連續3年評為“六好先進鄉鎮黨委”、“先進基層黨組織”、“黨管武裝先進單位”。

哈達鋪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優越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藥材資源,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洋芋澱粉加工和中藥材加工規模空前,紅軍長征旅遊產業開發全面展開。

基本鎮情

哈達鋪鎮位於宕昌縣西北部,距縣城35公里。全鎮總面積148平方公里,全鎮29個行政村127個村名小組,5985戶28800人。耕地面積4.31萬畝(人均耕地1.53畝),其中山地41640畝,川地1460畝;森林面積30084.7畝,覆蓋率24.05%,年均氣溫6.3℃,絕對最高氣溫34.4℃,絕對最低氣溫-16.9℃。按照甘肅省氣候分區屬於隴南溫帶濕潤區。年日照時數為2095h,年日照百分率為51%,年均無霜期為160天左右,最大凍土深度可達35cm,年均降水量633.8mm。全鎮共有黨支部38個,黨員886人,其中男748人,女138人,村級黨員活動室29個。

特色農作物主要有中藥材和馬鈴薯兩大類。其中藥材主有當歸、紅芪、黃芪、柴胡、大黃、黨參、羌活八個品種,尤以當歸(岷歸)最為馳名。

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曾兩次到達哈達鋪,被譽為紅軍長征的“加油站”,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百個經典紅色旅遊勝地之一,也是甘肅省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哈達鋪鎮有國道一條(212線)、通鄉公路2條(牛家至大舍、理川至哈達鋪)、通村路29條(村村通車路).建成便民橋3座(葉家咀大橋、金木橋和聶仁橋),通固定電話村29個,通行動電話村25個,6個村完成了村道硬化,自來水受益村27個,沼氣池1330座,涉及全鎮12村46社。災後重建1597戶。

哈達鋪鎮的鄉鎮企業有:王家中華鱘魚養殖場、力藏機磚廠、下街養豬場、下街養雞場、撮布溝採石場、哈達鋪紅軍鞋廠、宕昌縣哈達鋪馬鈴薯良種繁育農民專業合作社等。

災後重建項目:哈達鋪中心衛生院門診大樓、哈達鋪國小教學樓及附屬工程、哈達鋪中學教學樓、宿舍樓及附屬工程。

社會事業情況:全鎮現有各級各類學校19所,其中初級中學1所,六年制完全國小11所,教學點6所,九年制學校1所。衛生院一所,個體門診32個,文化大院及農家書屋6個,鄉村敬老院、五保大院4座。29個村通廣播電視,絕對貧困戶1002戶4453人,占全鎮比重15.46%,低收入戶1623戶7222人,占全鎮比重28.08%,五保戶480戶570人,低保戶2041戶8170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戶5889戶28339人,參合率98.4%。

服務業情況:個體工商戶307戶,從業人數1595人,運輸36戶116人,餐飲業31戶258人,百貨經營108戶366人,家電汽車維修9戶24人,賓館(旅社)10戶27人,其他1戶5人。

隴南市的鄉鎮

隴南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邊陲,是甘肅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也是甘肅唯一的四大地理區域的南方地區。東連陝西,南接四川,北靠天水,西連甘南,為甘肅南下東出之要衝。總面積2.79萬平方公里。全市轄一區八縣,分別為武都區、成縣、徽縣、兩當縣、宕昌、文縣、康縣、西和縣、禮縣,有242個鄉鎮、3422個行政村,居住著漢、回、藏、滿、壯等23個民族。2010年8月12日凌晨以來隴南發生的特大暴雨,引發土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致使多處交通要道受損,電力、通信設施中斷,機關單位、廠礦企業和居民住房進水或倒塌。援助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讓我們了解一下隴南市的行政區劃和它的鄉鎮。
武都區
宕昌縣
文縣
禮縣
陳院鎮
洛塘鎮
成縣
碧口鎮
丹堡鄉
劉家坪鄉
玉壘鄉
范壩鄉
口頭壩鄉
尖山鄉
臨江鄉
梨坪鄉
舍書鄉
堡子壩鄉
石坊鄉
西和縣
店村鎮
馬河鄉
固城鄉
湫山鄉
上坪鄉
江口鄉
兩當縣
西坡鎮
伏家鎮
江洛鎮
泥陽鎮
嘉陵鎮
銀杏樹鄉
水陽鄉
栗川鄉
榆樹鄉
大河店鄉
徽縣
哈達鋪鎮
康縣
沙灣鎮[隴南市宕昌縣]
屯寨鄉
上丹鄉
蘇元鄉
三倉鄉
五庫鄉
郭河鄉
阿塢鄉
賈河鄉
車拉鄉
拋沙鎮
平洛鎮
石雞壩鄉
岸門口鎮
長道鎮
洛峪鎮
石堡鄉
稍峪鄉
馬元鄉
曬經鄉
太石河鄉
六巷鄉
陽壩鎮
祁山鄉
望關鄉
永坪鄉
寺台鄉
崖城鄉
羅壩鄉
大南峪鄉
洮坪鄉
迷壩鄉
王壩鄉
雷王鄉
龍林鄉
中壩鄉
沙金鄉
草坪鄉
雷壩鄉
肖良鄉
三峪鄉
灘坪鄉
碾壩鄉
站兒巷鎮
豆壩鄉
雲屏鄉
白楊鄉
太石鄉
銅錢鄉
黃渚鎮
紅川鎮
尚德鎮
安化鎮
小川鎮
麻沿河鄉
桔柑鄉
沙壩鎮
虞關鄉
佛崖鄉
盧河鄉
裕河鄉
外納鄉
鐔河鄉
八力鄉
中廟鄉
西高山鄉
木耳鄉
顯龍鄉
龐家鄉

何家堡鄉
磨壩藏族鄉
豆坪鄉
蒲池鄉
新城子藏族鄉
永寧鎮[甘肅省隴南市]
竹院鄉
三河壩鄉
甘江頭鄉
索池鄉
何壩鎮
石峽鎮
王磨鎮
韓院鄉
理川鎮
臨江鋪鄉
店壩鄉
鐵樓藏族鄉
好梯鄉
柏林鄉[武都區]
肖家鄉[文縣]
宕昌鎮
馬街鄉[武都區]
漢林鄉
南陽鎮[宕昌縣]
官亭鎮[宕昌縣]
隆興鄉[武都區]
龍壩鄉[武都區]
橋頭鄉[文縣]
官鵝藏族鄉
金木鄉
牛家鄉[宕昌縣]
中寨鄉[文縣]
南河鄉[宕昌縣]
漢源鎮[西和縣]
金廠鄉
馬營鄉[武都區]
姜席鎮
池壩鄉
大舍鄉
錦屏鄉[武都區]
西峪鄉
蘇合鄉
簸箕鄉
興隆鄉[西和縣]
琵琶鄉[武都區]
將台鄉[宕昌縣]
月照鄉[武都區]
十里鄉[西和縣]
大橋鄉[西和縣]
蒿林鄉
楓相鄉
盤底鄉
渭河鄉
坪埡鄉

鹽官鎮[禮縣]
石橋鎮[甘肅省禮縣]
白河鎮[禮縣]
寬川鄉[禮縣]
永興鄉[禮縣]
草河鄉
興化鄉[宕昌縣]
紅河鄉[禮縣]
城郊鄉[武都區]
秦峪鄉
化馬鄉[宕昌縣]
新寨鄉[宕昌縣]
獅子鄉[宕昌縣]
五馬鄉[武都區]
三河鄉[武都區]
大堡鎮[康縣]
西支鄉[武都區]
兩河鎮[康縣]
長壩鎮[康縣]
雲台鎮[康縣]
東江鎮[武都區]
漢王鎮[武都區]
透防鄉
兩水鎮[武都區]
龍鳳鄉[武都區]
玉皇鄉
宋坪鄉
甘泉鄉[武都區]
楊店鄉[兩當縣]
左家鄉
店子鄉[康縣]
魚池鄉[兩當縣]
張家鄉[兩當縣]
紙坊鎮[成縣]
泰山鄉[兩當縣]
金洞鄉[兩當縣]
角弓鄉
鐔壩鄉
大坪鄉[成縣]
支旗鎮
柳林鎮[徽縣]
魚龍鄉[武都區]
水泉鄉[成縣]
二郎鄉[成縣]
南康鄉[成縣]
熊池鄉
黃坪鄉[武都區]
高橋鄉[徽縣]
石門鄉[武都區]
化埡鎮
黃陳鎮
隴南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