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壘鄉

玉壘鄉

玉壘鄉位於甘肅文縣東南部,白水江下游,碧口水庫上游,東連碧口鎮,南接范壩、店壩鄉。西依橫丹鄉,北靠口頭壩鄉。東西長39公里(是全縣最長的鄉),南北寬8公里,地域面積238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2.89%。鄉政府駐地玉枕村,距縣城46公里,海拔700米。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玉壘鄉碧口水庫
自然環境:玉壘鄉位於碧口水庫畔,平均海拔700米,屬亞熱帶泥潤性氣候區。年末常用耕地面積533萬畝,鄉鎮行政區域面積23800萬畝。

行政區劃:轄村民委員會12個。

人口情況:鄉鎮總戶數1485戶,鄉鎮總人口5907人,鄉鎮從業人員3335人。

六通情況:通電的村11個,通郵的村12個,通電話的村8個,通公路的村5個,通自來水的村12個,通有線電視
的村2個。

經濟指標: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333萬元,糧食播種面積883萬畝,糧食總產量1803噸,財政總收人46.16萬
元,財政支出46.1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人960元。

文教衛生:學校總數12所,在校學生總數662人,教師總數45人,醫院、衛生院1所,醫生數17人,病床2張。

名優特產:有黑木耳、油桐、生漆、核杉飛等。

行政區劃

全鄉轄12個行政村(蒿坪、齊心壩、馬家溝、何家坪、徐家灣、李家坪、余家、玉壘、筏子壩、黃路、大山、冉家坪),56個合作社,156個自然村,1273戶,5637人,民眾居住分散。耕地面積10300畝,其中水田273畝,水澆地2665畝,旱地7362畝,梯田3950畝,高山耕地占86%,經濟林果1230畝,農民人均耕地1.75畝。全鄉經濟總收入587萬元,多種經營收入270萬元,糧食總產223萬公斤,農民人均有糧381公斤,人均純收入786元。

歷史文化

玉壘鄉玉壘關
玉壘鄉,因境內有玉壘關而得名。全鄉在白水江兩岸,國道212線穿境而過。素有“四多四少”,山大林少,坡多壩少,水多地少,崖多路少。氣候乾燥,土地瘠薄,自然條件差。境內草壩山海拔2158米,坐落在與范壩鄉交界處。糧食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麥、黃豆;經濟作物有油桐、木耳、核桃、生漆核桃等。1975年,因修建碧口水電站,淹沒川壩良田2000多畝,搬遷到高半山18個村、100多戶、500多人。碧口水庫建成後,玉壘成為“水澤之鄉”,水產養殖隨之興起,庫內溝灣有珍稀動物水獺棲息。庫區水面為農民提供了便捷的水上運輸,水上運輸隨之興起,有機動木船20餘艘,農民到碧口趕集,運送山貸等土特產均用木船。境內有省水文總站蒿坪水文站。

境內古玉壘關,是文縣著名四大雄關之一,位於關頭壩大橋下一公里處,兩崖峭壁,勢極陡險,為唐宋以來置戍守處。舊省志稱為“秦蜀咽喉”。其關隘險道有詩為證,明代詩人張其亮《玉壘關》詩曰:天開一塹鎖咽喉,控制西南二百州。御冠有方泥不靖,重門無警析長收,岩前月白雞啼嘵,林外風清雁瞰秋,瞻彼路傍來往客,誰騰紫氣駕青牛。三國時魏將郭淮所築的郭淮城遺址在關頭壩,今俱淹沒於碧口水庫底。鄉政府駐地原名“玉枕”。據說山崖間有一石,狀如玉筍,色白光亮如玉,可望而不可及,人力難取,故而得名“玉枕”。宋代詩人鮮于先《玉枕》詩曰:群山聳秀抱孤峰,一枕依稀玉色同。織女不知機石墜,嫦娥翻覺海蟾空。明代設有驛站,故又名玉枕驛。

玉壘鄉白龍江
境內白龍江與白水江交匯處一公里的老玉壘鄉(現玉壘坪前),古有陰平橋,為鐵鏈式吊橋,是通往蜀道咽喉。三國魏將伐蜀以後橋址多次變遷,明朝末年(1643年)被匪寇焚毀,清朝康熙辛已年(1702年)復建木橋,清朝鹹豐六年(1856年)重建玉壘關木橋,多次維修其橋雄姿姿,堪為一景,稱之為秦蜀咽喉。1949年12月,國民黨部隊為阻止解放軍南下將橋焚毀,後遺址淹於碧口庫區。

玉壘境內古棧道處處皆是。文州郡守楊詩《題玉枕驛》曰:棧道險復險,客懷愁更愁。萬山俱絕壁,一水不通舟。
玉壘關為陰平古渡。1963年。甘川公路通車後,改設木船汽車渡口。1975年碧口水庫蓄水,公路改線於北岸,遷設輪機渡口於關頭壩。每年五至十月碧口電廠防汛泄洪,庫內水位下降,拖輪停渡,過往旅客行人只能乘小船過江攀崖上公路,叫苦不迭。玉壘關公路吊橋始建於1985年5月,1988年9月18建成通車,歷時3年多,也稱關頭壩大橋,是一座加勁式桁架雙鏈式汽車吊橋,總投資870多萬元,全長212米,淨跨180米,橋面寬7.5米,自重1000噸,可供20噸重型汽車雙向行駛,在國內同類橋樑中是第三座,恰似一條鋼鐵長龍騰空飛舞,使天塹變通途,對改善文縣交通狀況、促進外貿出口、旅遊起著重大作用。境內的玉壘坪鐵索橋,也是白龍江上最大的鐵索橋之一。

經濟發展

玉壘鄉橙子
玉壘鄉堅持“穩定農業,發展經濟,夯實基礎,科技興農,保持穩定”的方針,基本實現解決溫飽。一是大搞農田水利建設,農業基礎加強。新修全長13公里的何家坪、玉珍、徐家灣、黃路、蒿坪等5條水渠,新建總容量2000立方的漢坪壩、齊心壩、張家山雨水集灌蓄水池45個,新增水澆地1000多畝。新修平崖、大山、松林山、漢坪山水溝山、上陽山、王家山、余家、蔡家石、黃路壩、冉家坪黃路壩、筏子壩等15處人飲工程,解決17個合作社、540戶、2480人、620頭大牲畜飲水難問題。創辦了黃路、冉家、姚家水溝、張家山、玉壘坪、左家溝、徐家灣等7個農建點,修梯田1700多畝。二是交通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新修了全長1500多米的蒿坪楊家壩、何家灣、何家坪、姚家水溝、黃路半山、筏子壩等5條鄉村農機路,新建筏子壩、玉壘坪2處碼頭,新建全長11公里的漢坪咀至那下山、青崗坪、黃路壩、大溝4處農電線路。解決了當地民眾行路難、照明難、加工難問題。三是支柱產業開發穩步發展,栽植花椒、核桃、橙子、板栗等各種經濟樹29萬株,發展蔬菜、西瓜600多畝。

鄉鎮建設

玉壘鄉重建房基地
文縣玉壘鄉為解決災後重建房基地、建築材料等緊缺的實際問題,不等不靠,因地制宜,獨出心裁,全力推進重建進度。

一是組織民眾自製水泥磚。在該鄉余家行政村余家社重建點,筆者看到村民自己購買了制磚器械,以家庭為單位,兩人一組,用沙子、石塊和水泥鑄制建房用磚,平均每天可鑄制250多塊,這種磚一塊大小相當於普通紅磚四塊半,每塊成本1.8元。該村村民袁福勤準備修建五間房子共128平方米,他家房基已打好,正在鑄制磚塊的他自信地說:“用紅磚碼牆的話五間房要用近3萬塊,每塊紅磚按0.7元算,光磚就得花2萬多元,而這種自製水泥磚有6000塊足夠了,能節省1萬多元的費用。”

二是創造性地用水泥沙漿澆鑄石塊砌牆。在該鄉蒿坪行政村有36戶重建戶都是用這種方法。蒿坪村有大量硬度適中、薄厚勻稱、大小較統一的青石塊,村民們只需花點工夫從山坡上、河道邊把它們撿來即可使用。在該村楊家壩重建點,村民張浩文家的三間房子牆已砌到兩米多高,他說:“石塊的成本很低,就是多用點沙子、水泥和細鋼筋,修三間房子可少花4000多塊錢,而且除了圈樑、柱子外在牆體裡也壓有細鋼筋,很牢靠的。”

三是充分利用荒廢的土石堆積地作為房基地。2005年漢坪咀電站修建時在水庫下遊河灘堆積了大量土石,經過幾年的外力作用這片廢地已很實靠,當地政府平整後作為該鄉何家坪社26戶受災民眾整體搬遷的房基地。即利用了荒廢土地,也為民眾節省了重建資金。

計生工作

玉壘鄉玉壘鄉
文縣玉壘鄉把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當作全鄉的重點工作來抓,依照國家政策,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了切合鄉情的政策方針,並認真落實到實際工作中。

為了更好地搞好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針對流出人口多且分散的特點,玉壘鄉探索和制定出了流動人口計畫生育管理措施:設立專門的流動人口計生信息員,及時上報外出人員計生信息,在春節流動人員返鄉期間組織孕環檢,採取流出前宣傳,流出後跟蹤的管理模式,對於可疑信息,組織人員外出核實。這種管理方式使得玉壘鄉的計畫生育工作得以順利推進,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推進計生工作的過程中,玉壘鄉始終把控制人口增長,穩定低生育水平作為計生第一任務,嚴把生育審核關、孕檢關、手術關。由於措施得當,有效減少了政策外二孩和三孩的出生。截至目前,全鄉共出生34人,完成結紮手術13例,其中二女戶結紮4例,計畫生育率達到了94%。累計完成獨生子女領證戶38戶,投保19戶,獎勵扶助21戶。全鄉累計二女戶154戶,結紮152戶,投保54戶。

隴南市的鄉鎮

隴南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邊陲,是甘肅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也是甘肅唯一的四大地理區域的南方地區。東連陝西,南接四川,北靠天水,西連甘南,為甘肅南下東出之要衝。總面積2.79萬平方公里。全市轄一區八縣,分別為武都區、成縣、徽縣、兩當縣、宕昌、文縣、康縣、西和縣、禮縣,有242個鄉鎮、3422個行政村,居住著漢、回、藏、滿、壯等23個民族。2010年8月12日凌晨以來隴南發生的特大暴雨,引發土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致使多處交通要道受損,電力、通信設施中斷,機關單位、廠礦企業和居民住房進水或倒塌。援助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讓我們了解一下隴南市的行政區劃和它的鄉鎮。
武都區
宕昌縣
文縣
禮縣
陳院鎮
洛塘鎮
成縣
碧口鎮
丹堡鄉
劉家坪鄉
玉壘鄉
范壩鄉
口頭壩鄉
尖山鄉
臨江鄉
梨坪鄉
舍書鄉
堡子壩鄉
石坊鄉
西和縣
店村鎮
馬河鄉
固城鄉
湫山鄉
上坪鄉
江口鄉
兩當縣
西坡鎮
伏家鎮
江洛鎮
泥陽鎮
嘉陵鎮
銀杏樹鄉
水陽鄉
栗川鄉
榆樹鄉
大河店鄉
徽縣
哈達鋪鎮
康縣
沙灣鎮[隴南市宕昌縣]
屯寨鄉
上丹鄉
蘇元鄉
三倉鄉
五庫鄉
郭河鄉
阿塢鄉
賈河鄉
車拉鄉
拋沙鎮
平洛鎮
石雞壩鄉
岸門口鎮
長道鎮
洛峪鎮
石堡鄉
稍峪鄉
馬元鄉
曬經鄉
太石河鄉
六巷鄉
陽壩鎮
祁山鄉
望關鄉
永坪鄉
寺台鄉
崖城鄉
羅壩鄉
大南峪鄉
洮坪鄉
迷壩鄉
王壩鄉
雷王鄉
龍林鄉
中壩鄉
沙金鄉
草坪鄉
雷壩鄉
肖良鄉
三峪鄉
灘坪鄉
碾壩鄉
站兒巷鎮
豆壩鄉
雲屏鄉
白楊鄉
太石鄉
銅錢鄉
黃渚鎮
紅川鎮
尚德鎮
安化鎮
小川鎮
麻沿河鄉
桔柑鄉
沙壩鎮
虞關鄉
佛崖鄉
盧河鄉
裕河鄉
外納鄉
鐔河鄉
八力鄉
中廟鄉
西高山鄉
木耳鄉
顯龍鄉
龐家鄉

何家堡鄉
磨壩藏族鄉
豆坪鄉
蒲池鄉
新城子藏族鄉
永寧鎮[甘肅省隴南市]
竹院鄉
三河壩鄉
甘江頭鄉
索池鄉
何壩鎮
石峽鎮
王磨鎮
韓院鄉
理川鎮
臨江鋪鄉
店壩鄉
鐵樓藏族鄉
好梯鄉
柏林鄉[武都區]
肖家鄉[文縣]
宕昌鎮
馬街鄉[武都區]
漢林鄉
南陽鎮[宕昌縣]
官亭鎮[宕昌縣]
隆興鄉[武都區]
龍壩鄉[武都區]
橋頭鄉[文縣]
官鵝藏族鄉
金木鄉
牛家鄉[宕昌縣]
中寨鄉[文縣]
南河鄉[宕昌縣]
漢源鎮[西和縣]
金廠鄉
馬營鄉[武都區]
姜席鎮
池壩鄉
大舍鄉
錦屏鄉[武都區]
西峪鄉
蘇合鄉
簸箕鄉
興隆鄉[西和縣]
琵琶鄉[武都區]
將台鄉[宕昌縣]
月照鄉[武都區]
十里鄉[西和縣]
大橋鄉[西和縣]
蒿林鄉
楓相鄉
盤底鄉
渭河鄉
坪埡鄉

鹽官鎮[禮縣]
石橋鎮[甘肅省禮縣]
白河鎮[禮縣]
寬川鄉[禮縣]
永興鄉[禮縣]
草河鄉
興化鄉[宕昌縣]
紅河鄉[禮縣]
城郊鄉[武都區]
秦峪鄉
化馬鄉[宕昌縣]
新寨鄉[宕昌縣]
獅子鄉[宕昌縣]
五馬鄉[武都區]
三河鄉[武都區]
大堡鎮[康縣]
西支鄉[武都區]
兩河鎮[康縣]
長壩鎮[康縣]
雲台鎮[康縣]
東江鎮[武都區]
漢王鎮[武都區]
透防鄉
兩水鎮[武都區]
龍鳳鄉[武都區]
玉皇鄉
宋坪鄉
甘泉鄉[武都區]
楊店鄉[兩當縣]
左家鄉
店子鄉[康縣]
魚池鄉[兩當縣]
張家鄉[兩當縣]
紙坊鎮[成縣]
泰山鄉[兩當縣]
金洞鄉[兩當縣]
角弓鄉
鐔壩鄉
大坪鄉[成縣]
支旗鎮
柳林鎮[徽縣]
魚龍鄉[武都區]
水泉鄉[成縣]
二郎鄉[成縣]
南康鄉[成縣]
熊池鄉
黃坪鄉[武都區]
高橋鄉[徽縣]
石門鄉[武都區]
化埡鎮
黃陳鎮
隴南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