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鎮

嘉陵鎮

嘉陵鎮位於徽縣城南部,距縣城23公里,古名嘉陵驛,後因嘉陵江水流經此地而得名為嘉陵鎮,是全縣七個重要建制鎮之一.全鎮轄16村79社,總人口11124人,城鎮人口525人,區域面積249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28300畝。2005年,國內生產總產值95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50元,全鎮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878萬元。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嘉陵鎮嘉陵鎮
自然環境:嘉陵鎮位於縣城東南23公里。平均海拔780米,年平均氣溫20℃,全年無霜期260天,年平均降雨量200毫米。年末常用耕地面積1845.5萬畝,鄉鎮行政區域面積25039萬畝。

行政區劃:轄村民委員會16個。

人口情況:鄉鎮總戶數2323戶,鄉鎮總人口10318人,鄉鎮從業人員4492人。

六通情況:通電的村16個,通郵的村8個,通電話的村16個,通公路的村16個,通自來水的村16個,通有線電視的村9個。

經濟指標: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4683.5萬元,糧食播種面積2546.70萬畝,糧食總產盆8406.90噸,財政總收
人149萬元,財政支出1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人1985元。

文教衛生:學校總數18所,在校學生總數1640人,教師總數90人;醫院、衛生院l所,醫生數18人,病床18張。

名優特產:有銀杏、杜仲、天麻,債油等。

旅遊景點:神奇的“三灘”自然風景區內有國家二類保護動物羚牛、大貌。

行政區劃

嘉陵鎮下轄村:周咀村、張灘村、王埡村、草灘村、田河村、嘉陵村、鐵山村、高崖村、大灘村、黃橋村、廟埡、三聯村、大山村、稻坪村、嚴坪村上灘村

資源優勢

嘉陵鎮嘉陵鎮
該鎮地處南秦嶺北麓,是以石灰岩為主的石質高山區。地形複雜,群山壁立,峽谷幽深。地勢由西北河谷區向東南逐漸抬升至縣境最高處東界山(海拔2504米),境內鐵山(又名青泥嶺)以詩仙李白的《蜀道難》而聞名於世。嘉陵江流經該鎮,其支流永寧河由永寧鄉流人,在火焰山腳註人嘉陵江。另一條支流田家河由水陽鄉流人,至河口注人嘉陵江。境內海拔高差大,氣候差異明顯。低山區濕潤溫和,高山區濕潤多雨,河谷區又接近亞熱帶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13℃左右,無霜期160至220天之間,年降水量700至900毫米,集中於夏秋兩季。有耕地3.18萬畝,約占總面積的8.5%。

鎮境“一江兩河”將全境分割為大小不等三塊,介於兩河及嘉陵江西北一塊面積約26平方公里,地形起伏平緩,土壤肥沃,海拔1000米左右,是全鎮主要的農業區;介于田家河及嘉陵江西一塊,面積約24平方公里;江東一塊面積約199平方公里,山高坡陡,垂直差大,土壤類型多,森林覆蓋面積大,頭灘、二灘、三灘一帶是縣內唯一的一片原始森林,野生動植物和金礦資源豐富。林中以銀杏最著名,該鎮田家河一帶銀杏種植廣泛,是縣內銀杏樹生長最集中的地區;野生動物羚牛、大鯢為國家二類保護動物。另外三灘一帶由於海拔差形成了森林、灌叢、草甸相間,層次分明的自然景觀。野生動物常出沒在這些景觀中,更為其秀美的風光增添了無限情趣。徽縣已對這一旅遊風景區進行開發。

嘉陵鎮月亮峽度假村
該鎮是寶成鐵路在縣境進過的兩個鄉鎮之一,設有徽縣火車站(原名淡家莊火車站),與外地交往外地。該鎮駐有小隴山林業試驗總場嚴坪林場。鄉鎮企業有供銷經理不、綜合長廠、醬油廠、建築建材工地等。1994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2910.4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36元。

該鎮村村通汽車,但山路崎嶇。有國中1所,國小31所,文化、衛生設施比較健全。境內火焰山、鐵山風光秀麗,為徽縣南鄉勝景。

通過大力實施縣委、政府提出“工業強縣,旅遊活縣”的發展戰略,礦產資源和旅遊產業的開發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建成了鴻遠公司等一批利稅骨幹企業。特別是旅遊產業得到蓬勃發展,2002年以來,先後開發建成了銀杏山、青龍山道教勝地,嘉陵江漂流月亮峽度假村以及秀水山莊等獨具特色的旅遊景點和線路,全鎮旅遊經濟和社會效益取得了雙贏的可喜成果。旅遊業已成為全鎮一項強勢的產業.特別是隨著三灘生態旅遊開發項目的實施,給嘉陵旅遊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農業發展

嘉陵鎮金銀花

在農業經濟方面,鎮黨委、政府立足鎮情,提出了“穩瓜、促藥、興牧、強林、上制種”的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總體思路,圍繞既定思路,從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入手,外出考察農產品市場,引進良種,積極示範。

經過不懈努力,全鎮共發展種植金銀花、黃姜、黃芪、柴胡等中藥材1500畝,天麻15000窩,五味子20畝。在穩定西瓜面積3000畝的同時,著力引進新品種瓜,進行品種改良,推廣發展無籽西瓜

利用山區獨特的自然條件,改造田舍,青貯飼料,發展秸稈養牛,已發展養殖戶25戶.退耕還林4100畝,造林4500畝,其中生態林300畝,水保林5D0畝,用材林1000畝,同時發展銀杏葉圃200畝。

旅遊發展

嘉陵鎮千年古銀杏樹
自古就有“秦隴咽喉,巴蜀門戶”之稱的嘉陵鎮,境內山清水秀,旅遊資源極為豐富,有“動植物王國”之稱的“三灘”自然風景區,占據全鎮約三分之一的總面積;素有“銀杏之鄉”美稱的田河村,連片生長著千年古銀杏153棵,其規模全國罕見,實為一大奇觀;清澈碧綠的嘉陵江九曲十八灣,兩岸峭壁對峙,泉鳴瀑飛,沿嘉陵江40多平方公里江峽區域,遍布著從秦漢到民國時期的眾多人文古蹟。嘉陵獨有的自然人文旅遊資源,優越的地域特徵和區位優勢成為嘉陵鎮在新形式下改變傳統經濟模式,實現經濟結構戰略性性調整,開發旅遊,大辦產業,富民活鎮的前提條件和必然選擇。

鎮黨委、政府搶抓西部大開發歷史機遇,執照市委、市政府關於“積極發展旅遊業,爭取把隴南建成功能齊全,生態環境優良的旅遊大市”的精神,確立了“農業富鎮,工業強鎮,旅遊活鎮”的經濟發展新思路,把旅遊產業開發作為富民活鎮的重中之重,超前規劃,全面實施,重點啟動,成立了由鎮黨委書記任組長的旅遊產業開發領導小組,討論制定全鎮旅遊開發的對策和措施,利用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有力營造全民參與的發展氛圍,採取政府融資和民間投資相結合的辦法,先後籌集資金8萬元,鎮上對開辦“銀杏人家”的農戶用以獎代補的辦法給每戶補助1500元,現已發展高標準“銀杏人家”旅遊接待戶24戶;鎮上在多方論證,實地考察的基礎上投資3.5萬元,開闢了嘉陵江漂流旅遊探險項目。

民生建設

嘉陵鎮嘉陵鎮
徽縣嘉陵鎮把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當作關注民生,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實施“民情走訪”工作機制,把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落到實處。2008年6月份以來,共召開協調分析會16次,化解重大矛盾糾紛28件。民情走訪共解決涉及民眾切身利益的合作醫療、土地徵用、特困戶救助、鄰里糾紛、債務糾紛等難題60多件,矛盾糾紛調處率達到97.8%,受到民眾廣泛好評。

嘉陵鎮深入開展“萬名幹部下基層集中排查調處矛盾糾紛”活動,成立了由各村包片領導帶隊,村支部書記、駐村幹部、綜治專乾、村治保調解主任以及合作社長為成員的工作隊,到村社、到農戶家中開展各類矛盾糾紛排摸調處。按照排查出的矛盾糾紛責任不落實不放過,問題不解決不放過,隱患不消除不放過,調處結論不清楚不放過,調處結束仍舊上訪不放過的“五不放過”原則,積極建立健全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長效機制,促進工作向縱深發展。在全鎮16個村設立了民眾來訪接待室,由駐村幹部和村綜治專乾輪流值班,接待解答來訪民眾各種訴求。定期召開鎮綜治辦、派出所、司法所、民政所、農技站、農經站等組織為成員單位的協調分析會,研究解決矛盾糾紛排查調處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問題。堅持開展民情走訪,進村入戶現場辦公,從源頭上防止各類矛盾糾紛發生。鎮黨委、政府還設立矛盾糾紛排查調處舉報信箱,公布投訴舉報電話,提高工作透明度。實行黨委成員信訪接待日制度,交辦轉辦民眾來信來訪,及時反饋信息,做到事事有落實,件件有回音。

隴南市的鄉鎮

隴南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邊陲,是甘肅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也是甘肅唯一的四大地理區域的南方地區。東連陝西,南接四川,北靠天水,西連甘南,為甘肅南下東出之要衝。總面積2.79萬平方公里。全市轄一區八縣,分別為武都區、成縣、徽縣、兩當縣、宕昌、文縣、康縣、西和縣、禮縣,有242個鄉鎮、3422個行政村,居住著漢、回、藏、滿、壯等23個民族。2010年8月12日凌晨以來隴南發生的特大暴雨,引發土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致使多處交通要道受損,電力、通信設施中斷,機關單位、廠礦企業和居民住房進水或倒塌。援助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讓我們了解一下隴南市的行政區劃和它的鄉鎮。
武都區
宕昌縣
文縣
禮縣
陳院鎮
洛塘鎮
成縣
碧口鎮
丹堡鄉
劉家坪鄉
玉壘鄉
范壩鄉
口頭壩鄉
尖山鄉
臨江鄉
梨坪鄉
舍書鄉
堡子壩鄉
石坊鄉
西和縣
店村鎮
馬河鄉
固城鄉
湫山鄉
上坪鄉
江口鄉
兩當縣
西坡鎮
伏家鎮
江洛鎮
泥陽鎮
嘉陵鎮
銀杏樹鄉
水陽鄉
栗川鄉
榆樹鄉
大河店鄉
徽縣
哈達鋪鎮
康縣
沙灣鎮[隴南市宕昌縣]
屯寨鄉
上丹鄉
蘇元鄉
三倉鄉
五庫鄉
郭河鄉
阿塢鄉
賈河鄉
車拉鄉
拋沙鎮
平洛鎮
石雞壩鄉
岸門口鎮
長道鎮
洛峪鎮
石堡鄉
稍峪鄉
馬元鄉
曬經鄉
太石河鄉
六巷鄉
陽壩鎮
祁山鄉
望關鄉
永坪鄉
寺台鄉
崖城鄉
羅壩鄉
大南峪鄉
洮坪鄉
迷壩鄉
王壩鄉
雷王鄉
龍林鄉
中壩鄉
沙金鄉
草坪鄉
雷壩鄉
肖良鄉
三峪鄉
灘坪鄉
碾壩鄉
站兒巷鎮
豆壩鄉
雲屏鄉
白楊鄉
太石鄉
銅錢鄉
黃渚鎮
紅川鎮
尚德鎮
安化鎮
小川鎮
麻沿河鄉
桔柑鄉
沙壩鎮
虞關鄉
佛崖鄉
盧河鄉
裕河鄉
外納鄉
鐔河鄉
八力鄉
中廟鄉
西高山鄉
木耳鄉
顯龍鄉
龐家鄉

何家堡鄉
磨壩藏族鄉
豆坪鄉
蒲池鄉
新城子藏族鄉
永寧鎮[甘肅省隴南市]
竹院鄉
三河壩鄉
甘江頭鄉
索池鄉
何壩鎮
石峽鎮
王磨鎮
韓院鄉
理川鎮
臨江鋪鄉
店壩鄉
鐵樓藏族鄉
好梯鄉
柏林鄉[武都區]
肖家鄉[文縣]
宕昌鎮
馬街鄉[武都區]
漢林鄉
南陽鎮[宕昌縣]
官亭鎮[宕昌縣]
隆興鄉[武都區]
龍壩鄉[武都區]
橋頭鄉[文縣]
官鵝藏族鄉
金木鄉
牛家鄉[宕昌縣]
中寨鄉[文縣]
南河鄉[宕昌縣]
漢源鎮[西和縣]
金廠鄉
馬營鄉[武都區]
姜席鎮
池壩鄉
大舍鄉
錦屏鄉[武都區]
西峪鄉
蘇合鄉
簸箕鄉
興隆鄉[西和縣]
琵琶鄉[武都區]
將台鄉[宕昌縣]
月照鄉[武都區]
十里鄉[西和縣]
大橋鄉[西和縣]
蒿林鄉
楓相鄉
盤底鄉
渭河鄉
坪埡鄉

鹽官鎮[禮縣]
石橋鎮[甘肅省禮縣]
白河鎮[禮縣]
寬川鄉[禮縣]
永興鄉[禮縣]
草河鄉
興化鄉[宕昌縣]
紅河鄉[禮縣]
城郊鄉[武都區]
秦峪鄉
化馬鄉[宕昌縣]
新寨鄉[宕昌縣]
獅子鄉[宕昌縣]
五馬鄉[武都區]
三河鄉[武都區]
大堡鎮[康縣]
西支鄉[武都區]
兩河鎮[康縣]
長壩鎮[康縣]
雲台鎮[康縣]
東江鎮[武都區]
漢王鎮[武都區]
透防鄉
兩水鎮[武都區]
龍鳳鄉[武都區]
玉皇鄉
宋坪鄉
甘泉鄉[武都區]
楊店鄉[兩當縣]
左家鄉
店子鄉[康縣]
魚池鄉[兩當縣]
張家鄉[兩當縣]
紙坊鎮[成縣]
泰山鄉[兩當縣]
金洞鄉[兩當縣]
角弓鄉
鐔壩鄉
大坪鄉[成縣]
支旗鎮
柳林鎮[徽縣]
魚龍鄉[武都區]
水泉鄉[成縣]
二郎鄉[成縣]
南康鄉[成縣]
熊池鄉
黃坪鄉[武都區]
高橋鄉[徽縣]
石門鄉[武都區]
化埡鎮
黃陳鎮
隴南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