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化縣

循化縣

循化縣位於青海省東部黃河谷地,是全國唯一的撒拉族自治縣,總面積2100平方公里,海拔在1760米到4635米之間,平均海拔2300米,年均氣溫10.0攝氏度, 年均降雨量為268.6毫米, 無霜期約220天,耕地面積14.28萬畝(其中水澆地7.29萬畝),草場面積213萬畝,森林覆蓋率為20.5% 。全縣轄八鄉一鎮154個行政村,總人口為12.2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58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32% 。在總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占94% ,其中撒拉族7.59萬人,占總人口的62% ;藏族2.87萬人,占23.4% ;回族1.03萬人,占8.4% ;漢族7216人,占5.94% ;其它民族人口220人。民眾主要信奉伊斯蘭教和藏傳佛教,基本上是全民信教地區。

基本信息

簡介

循化縣循化縣

循化縣位於青海省東部,東接甘肅省臨夏回族州,南臨甘肅夏河縣和青海同仁縣,西與尖扎縣為鄰,北連化隆縣,與民和縣相望。總面積約1750平方公里,現有15425戶8.69萬人。其中藏族占25%,為自治縣第二個主要民族,大部分居住在西部的文都、尕楞、崗察和東南部的道幃4個地區。傳說文都、尕楞、道幃三個地區的頭人均系西藏薩迦昆氏家族後裔。縣城距西寧省會163公里,東臨甘肅省臨夏市112公里,有循同、臨平公路縱貫全境。上有黃河李家峽、公伯峽水電站,下有劉家峽及即將上馬的積石峽水電站,中有3一5座中型梯級水力發電站可供開發建設。

基本概況

一是多民族聚居地區。循化縣內居住著撒拉、藏、回、漢等多個民族,全縣轄四鎮六鄉154個行政村,總人口為11.7萬人。其中撒拉族7.27萬人,占62.1%;藏族2.74萬人,占23.4%;回族9821人,占8.3%;漢族6953人,占5.9%;其他民族218人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有獨特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民族風情,旅遊資源品位高、景觀質量好、組合度豐富。

二是農業地區。

循化縣循化縣

全縣農業人口10.47萬人,占總人口的91%;耕地面積14.28萬畝(其中水澆地7.29萬畝)。主要農作物有小麥、青稞豌豆油菜馬鈴薯蔬菜等;經濟作物有辣椒、花椒、果品、瓜類等。2004年,農業總產值達到14200萬元,牲畜飼養量萬頭39.4萬(只),畜牧業產值7273萬元。

三是貧困地區。近年來,循化縣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經濟總量小,貧困人口多,最大的縣情就是縣窮、民不富。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為4.955億元,人均為410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000餘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為176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36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為3372萬元。全縣尚有近6萬人處於新劃定的貧困標準以下,貧困面仍然很大,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四是循化是國家確定的扶貧開發重點縣,是青海唯一的國家22個人口較少民族地區,全省旅遊扶貧開發示範縣,,是全省農業綜合開發重點扶持縣,是全省14個小城鎮建設重點縣之一,也是全省小流域生態治理重點縣和省政府確定的以旅遊為主的風景園林化城市;二是區位優勢比較明顯。循化縣黃河沿岸光、熱、水充足,氣候條件獨特,發展“兩椒一果”種植及加工為主的特色經濟前景廣闊。隨著平大、清孟、循同公路的建成,循化縣公路狀況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出縣公路四通八達,通鄉公路全面實現了黑色化,為下一步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三是民營經濟優勢,以畜產品加工、特色農產品生產、民族工藝、建築建材、客貨運輸、餐飲服務為主的非公有制經濟在全縣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占90%以上,以成為推動我縣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四是具有豐富的水利資源。黃河流經縣90多公里,發展水電業前景廣闊,先已列入國家規劃和正在建設的大中型電站有公伯峽、積石峽、蘇只、黃豐電站,總裝機容量300餘萬千瓦,其中公伯峽電站已於2004年8月實現第一台機組發電,蘇只電站將於進年7月開始蓄水電,積石峽電站即將動工。

佛教活動

1958年,全縣有大小藏傳佛教寺院33座,其中格魯派寺院28座,寧瑪派寺院5座(其中尼姑寺2座)。另有文都鄉的王倉麻本教活動點1處。上述寺院中,位於今文都鄉的8座,即屬格魯派的文都寺鬥合道寺多吾寺撒毛寺康毛寺中庫寺,屬寧瑪派拉兄俄康多洛塘尼姑寺;位於今尕楞鄉的9座,即屬格魯派的尕楞靜房尕楞寺、洛揚塘寺、比塘寺曲卜藏寺秀日寺仁務寺,屬寧瑪派的旦波切俄康拉多俄康;位於今崗察鄉的崗察寺,屬格魯派;位於道幃鄉的12座,即古雷寺、木洪寺、東那寺、多什則寺、寧巴寺、比侖寺牙木寺、鐵孕楞寺、吾曼寺東灣寺張沙寺旦麻尼姑寺,除旦麻尼姑寺屬寧瑪派外,其他均為格魯派寺院,位於今白莊鄉的夕昌寺夕昌修行院以及位於積石鎮的賽如拉康,均屬格魯派。除上述34座外,古寺遺址有5處,即位於今道幃鄉的魯加寺、安格修行院、吾曼道寺、賀龍堡寺和噶丹修行處。循化縣委統戰部1958年11月17日統計資料,當時全縣有格魯派僧人1265人(其中活佛12人,管家19人,僧官43人,從德33 人,引經師12人,乾巴93人)、寧瑪派僧人和尼姑242人,本教法師23人。全縣藏傳佛寺共占有水地2797.07畝,山地163 8.39畝,牛936頭,騾20頭。1958年後,保留文都寺(7人);古雷寺(22人),其餘取締。1962年西北民族工作會議以後,增開夕昌寺(7人)、崗察寺(5人)、道幃旦麻尼姑寺(5 人)。“文革”初期,寺院基本拆毀,僧人全部還俗。1980年後,各寺陸續開放,現批准開放27座,自行開放1座。未開放或已消亡的6座,即文都鄉的多洛塘尼姑寺、尕楞鄉的尕楞靜房、尕楞寺、曲卜藏寺、秀日寺以及白莊鄉的夕昌修行院。

現有寺院中,屬格魯派的23座,住寺僧人519人,寧瑪派4座(其中尼姑寺1座11人),另有本教活動點1處。

歷史沿革

古為羌地,漢時為河關縣轄地,隋隸達化縣,唐隸米川縣,元為積石軍、鎮西軍地,五代時為土蕃地,宋屬吐蕃廝政權轄地,金、夏設積石州,元代仍為積石州,隸屬吐蕃等處宣尉司元帥府,明為千戶所轄地,清設循化廳,民國二年(1913)年改為循化縣,隸甘肅西寧道,1929年青海建省為省直轄縣。1949年循化解放。1953年改設循化撒拉族自治區,1955年改為自治縣,1978年劃歸海東地區。循化縣的行政歸屬幾經變動:解放初至1958年由省直轄;1959年至1961年劃歸黃南藏族自治州代管;1962年歸省直轄;1978年起,歸海東地區行政公署管轄。

1966年以前循化縣行政區劃更異十分頻繁。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以後,全縣劃分為城關公社、黃河公社、紅旗公社、永豐公社、東風公社、崗察公社。1996年底,全縣轄1鎮、9鄉(4個藏族鄉)。

2000年,循化縣轄1個鎮、5個鄉、4個民族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04452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積石鎮 24647 道幃藏族鄉 11481 白莊鄉 16801 清水鄉 7488 孟達鄉 2274 街子鄉 15694 查汗都斯鄉 11381 文都藏族鄉 7960 尕楞藏族鄉 5082 崗察藏族鄉 1644

2001年底,循化縣轄1個鎮、5個鄉、4個民族鄉,1個居委會、154個村(牧)委會。

2005年,循化治縣轄1個鎮、5個鄉、4個民族鄉。

2006年8月,撤銷孟達鄉,併入清水鄉。

鄉鎮簡介

積石鎮】 縣府駐地。位於黃河北岸,縣境北部,小積石山下。人口2.4萬,以撒拉族為主,占42.4%,回族占30%,還有漢族、藏族等。總面積128平方千米。轄東街、西街、上草灘壩、下草灘壩、瓦匠莊、托壩、線尕拉、沙壩塘、西溝、石頭坡、丁匠、大別列、尕別列、乙麻目、新建、河北、加入17個村委會。解放前為積石鎮,1949年設循化市,1953年改為城關鎮,1956年改稱積石鎮,1958年併入黃河公社,1961年分設城鎮公社,1984年復改積石鎮。

尕楞藏族鄉】 

循化縣循化縣

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府駐地25千米。人口0.5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9%。面積226平方千米。轄牙尕、麻尕、洛哇、相沙、比唐、哇龍、建設堂、曲卜藏、秀日、仁務、宗占11個村委會。解放前為第一區邊都鄉轄地,1950年設尕楞鄉,隸屬第三區,1953年屬文都藏族自治區,1957年為縣直轄鄉,1958年與蘇志鄉合併成立紅旗公社,1961年分設尕楞公社,1984年改設尕楞藏族鄉。

街子鄉】 位於縣境北部,距縣府駐地6千米。人口1.5萬,以撒拉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7%。面積62.1平方千米。轄三蘭巴海、托隆都、團結、三立房、羊苦浪、洋巴扎、上房、沈家、馬家、孟達山、波拉海、果哈拉、果什灘、波立吉、古及來、塘坊、蘇哇什、吾土貝那亥、牙木曲乎19個村委會。解放前為第一區轄地,1950年設街子鄉,1958年與文都鄉合併成立永豐公社,1966年改為街子公社,1984年復設街子鄉。

查汗都斯鄉】 位於縣境西部,黃河南岸,距縣府駐地26千米。人口1.2萬,以撒拉族為主,占總人口的87.5%。面積69.3平方千米。轄阿河灘、牙藏、哈大亥、蘇只、新村、下莊、中莊、大莊、新建、團結、古什群、贊上莊、贊中莊、贊下莊、繁殖場、乙麻亥16個村委會。1949年沿舊制為蘇志鄉轄地,1950年從蘇志鄉分設為和平鄉,1956年併入蘇志鄉,1958年又併入紅旗公社,1961年分設查汗大寺公社,1984年改設查汗都斯鄉。

【文都藏族鄉】 位於縣境西部,距縣府駐地15千米。人口0.8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4%。面積218平方千米。轄拉兄、毛玉、河哇、王倉麻、抽子、拉代、旦麻、相玉、白草毛、拉龍哇、公麻、江加、牙訓、日芒、哇庫、修藏16個村委會。解放前為邊都鄉轄地,1950年設文都鄉,1958年與街子鄉合併成立永豐公社,1961年分設文都公社,1984年改設文都藏族自治鄉。

清水鄉】 因清水河流經境內而得名。位於縣境東北部,距縣府駐地5千米。人口0.8萬,以撒拉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1%。面積159平方千米。轄下灘、阿什匠、阿麻叉、乙麻亥、上莊、下莊、紅莊、大寺古、瓦匠莊、唐賽、石巷、田蓋12個村委會。1949年沿舊制為新芳鄉轄地,1951年設清水鄉,1958年與白莊、科哇、道幃等鄉合併為東風公社,1961年分設清水公社,1984年復設清水鄉。

【崗察藏族鄉】 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府駐地35千米。人口0.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9%。面積402.5平方千米。轄崗察、卡索、蘇化3個牧委會。解放前稱崗察百戶部落,1949年建政時隸屬第三區,1950年改設特別行政區,1953年建崗察鄉,1959年與縣牧場合併成立崗察公社,1984年改設崗察藏族鄉。

【孟達鄉】 位於縣境東北部,東與甘肅省接壤,距縣府駐地20千米。人口0.3萬,以撒拉族為主,占總人口的89.5%。面積118平方千米。轄大莊、索同、木廠、塔沙坡、專堂5個村委會。解放前屬第一區轄地,1951年設孟達鄉,1958年與他鄉合併成立東風公社,1961年分設孟達公社,1966年併入清水公社,1984年復設孟達鄉

【道幃藏族鄉】 位於縣境東南部,東部和南部與甘肅省接壤,距縣府駐地35千米。人口1.2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71.4%。面積562.9平方千米。轄古雷、張沙、起台堡、夕沖、賀隆堡塘、賀莊、寧巴、多哇、多什則、俄加、立倫、旦麻、克麻、加倉、牙木、吾曼、鐵尕楞、吾曼道、王家、比隆、拉木龍哇、循哇、木洪、賀隆堡、拉科、德曼、三木倉27個村委會。解放前為第二區轄地,1950年設道幃鄉,1953年成立道幃藏族自治區(鄉級),1958年併入東風公社,1961年分設道幃公社,1984年改設道幃藏族鄉。

【白莊鄉】 位於縣境東部,東接甘肅省,距縣府駐地20千米。人口1.8萬,以撒拉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1%。面積154.3平方千米。轄白莊、上白莊、下白莊、塘樂尕、上張尕、下張尕、立莊、上拉邊、下拉邊、扎木、昌克、團結、山根、乙日亥、朱格、米牙亥、條井、上科哇、下科哇、蘇乎沙、麻日、牙日、格達、來塘、吾科、江布日、強寧27個村委會。解放前為崖曼鄉轄地,1950年設白莊鄉,1956年將崖曼、勝利、人民等鄉併入白莊鄉,1958年與清水、道幃等鄉合併成立東風公社,1961年分設白莊公社,1984年復設白莊鄉。

旅遊資源

循化縣地處黃河上游大陸腹地,是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四面環山,山谷相間,地勢南高北低,海拔1780米一一4635米,黃河流貫縣境北部流長79公里,境內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降水量小,光、熱、水的垂直變化明顯,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氣候溫和,日照時間長,年均氣溫10.0攝氏度,年均降雨量為268.6毫米,無霜期約220天。但就全省而言,是種植條件最好的地區之一,森林覆蓋率為20%。縣境內海拔在1760米到4635米之間,平均海拔2300米。森林覆蓋率為20.3%。是撒拉族的發祥地,也是十世班禪大師和佛學大師西饒嘉措的故鄉,有被譽為“青藏高原西雙版納”的孟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撒拉族東遷遺蹟駱駝泉和百餘座建築風格各異的清真寺佛教寺院,有雄偉壯觀的積石峽古什群峽及黃河大峽谷丹霞地貌等。

●街子清真寺
是青海第二大清真寺,它位於海東地區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縣城以西5公里的街子鄉,為撒拉族的祖寺。它的南面是充滿神話色彩的奧土斯山,北面是洶湧澎湃的黃河,四周田園阡陌,炊煙裊裊,杏紅柳綠,果梨花香。這裡交通方便,市場繁榮,真是人壽年豐的好地方。

羊圈溝拱北


拉於循化縣城東南6公里處的南山腳下,是四位道祖者歸真後,當時穆民有感先哲洪德而點香紀念,至今香火不斷,是循化庵古錄拱北的東大門之一,至今已有800餘年的歷史,其座北朝南,占地約240平方米,建築形制為八掛圓頂穹隆式,頂部大圓寶塔由18根水泥石柱支撐,石柱間17座門洞自成一體,四周牆壁由虔誠的穆斯林信徒不惜筆墨題有天道、人道等方面的論理詩句,整個建築具有典型的阿拉伯風格。珍珠泉、拱北、四周山體彼此照映,成為南山腳下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每年吸引著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的穆斯林信徒及國內外遊客前來朝拜或觀光旅遊。

●南台灘農林區

位於清水鄉下灘村,東鄰塘賽山塬,北靠黃河,南連南山,西往積石鎮,距縣城2、5公里海拔1800米,東西長800米,南北寬250米,約有20萬平方米,氣候溫和,日照時間長,該區域現已正式立項開發,不久將來這裡將是沃野縱橫,林木蔥鬱,瓜果飄香,避暑休假的絕好去處。

清水灣山莊

該區位於遠近聞名的黃河清水灣風景區。俗稱“黃河在這裡拐了個彎’,其背依小積石山,南臨滔滔黃河水,地勢十分險要,這裡氣候溫和,光照時間長,春、夏、秋時節步入該區,四周綠樹成蔭,草木叢生,鳥語花香,頗有“世外桃源”之情趣,周邊旅遊景點星羅棋布,廣為分布。小積石山鮮紅色的岩石山體,崢嶸挺拔,姿態不凡,丹霞景色十分瑰麗。附近山腳下有一萬丈深淵,形似夾縫,人在其中,蔭天蔽日,仰望天空,只見“彎月”狀。其來歷有一段神奇的傳說,據說是一位藏族活佛謝吉央貢修煉的地方,不失為一大人文景觀。對面,河中間為清水灣“寶島”景點,其四面環水,是黃河河床在縣境段唯一裸露於地表的部分,“島”上儘是形似各異,鵝卵大小的黃河石,每當周末或節假日,到此處扎帳住宿、游泳、垂釣、宰牲野炊、尋找奇石者絡繹不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