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子鄉[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街子鎮]

街子鄉[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街子鎮]

街子鄉位於甘肅省天水市北道區,地處國家級名勝麥積山風景旅遊區,雄踞東柯河畔,街亭古鎮,素有“隴上聖地”之美譽。境內氣候溫和,土地肥沃,耕地面積47459畝。全鄉轄14個行政村,84個村民小組。全鄉總戶數4117戶,總人口19991人。全鄉14個村全部通路、通郵、通電、通水。有衛生院1所,醫護人員20人,病床12張。初級中學1所,國小13所,在校學生3580人,教師201人。

基本信息

1、四川省崇州市街子鄉

概述

街子場在崇州城西北25公里的鳳棲山下,是川西旅遊環線的一個重要交通樞紐,北與都江堰、青城古鎮相連,西與崇州市九龍溝風景旅遊區和雞冠山森林公園緊鄰,南與大邑西嶺雪山貫通。它既得山靈水秀之惠,又有以唐代古剎光嚴禪院為中心的32座寺廟等古蹟,融自然風景與人文景觀為一體,是個值得一去的旅遊勝地。

介紹

街子是個歷史悠久的古鎮,五代時名'橫渠鎮',因橫於味江河畔而得名。據《崇慶縣誌》載:後蜀孟昶廣政12年(949年),割晉原郭信等8鄉入橫渠鎮,置徵稅院,廣政16年(953年),升徵稅院為永康縣,隸屬蜀州,橫渠鎮成了縣治的所在地。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1283年),廢永康、江源兩縣入崇慶州,橫渠易名'四界鎮'。元末社會動盪,群雄逐鹿,元惠宗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明玉珍在蜀稱帝(國號夏)復置永康縣。明洪武后,省永康入州,仍襲用四界鎮舊名。由於元末明初兵伐擾攘不止,生產力遭到破壞,加之政治、經濟中心的轉移,人煙漸稀,百業蕭條。到萬曆四十二年(1615年),僅存河街子一條街了,故更名'街子場'。因其地理位置特殊,由崇慶、灌縣分管。灌縣管上場,崇慶管下場。到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因'盜賊潛蹤,州捕逃縣,縣捕逃州,改歸崇慶縣管',清末屬懷遠鎮,1935年設立街子聯保。1940年建立街子場,旋即改鎮為鄉,建國後仍名街子鄉,1991年撤鄉建鎮至今。
2009年1月23日上午,崇州市委副書記、市長郭建平率四大領導班子代表到崇陽、三朗、街子慰問鄉鎮幹部職工,表達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對鄉鎮幹部的關懷。郭建平肯定了各個鄉鎮在2008年所取得的喜人成績,特別三郎、街子這兩個重災鄉鎮在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所付出的艱辛和努力。最後,郭建平市長還向全體鄉幹部致以節日的問候,送上了美好的祝願。同時勉勵全體機關幹部一定要堅守崗位,做好維穩工作,確保廣大人民民眾過一個歡樂、祥和的春節。

2、四川省綿陽市遊仙區街子鄉

基本概況

街子鄉現轄九個村1萬2千餘人。隋唐時有巴西第一聖景的芙蓉溪穿境而過,現政府就駐於溪畔。街子在明朝時只有現在街子鄉政府駐地的復興村,在清康熙乾隆年間,由於人口發展,復興村久居成市,形成一條小場市,因又只有一條街長短,故留名街子場。在清末民國年間,設立街子場聯保。解放後,設為街子鄉,一直劃歸綿陽市中區(也就是綿陽縣)新橋區管,1996年,政府機構改革,撤縣建鎮,將原來的綿陽市中區下轄的十幾個區並為涪城區、遊仙區和高新三個縣級區,原新橋區改為鎮,街子鄉改為辦事處,依舊歸新橋鎮管轄。2000年,政府又建鄉建鎮,將街子從新橋鎮獨立出來建為街子鄉,與鎮平級。

街子鄉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11586
5887
5699
家庭戶戶數3674
家庭戶總人口(總)11406
家庭戶男5779
家庭戶女5627
0-14歲(總)2195
0-14歲男1127
0-14歲女1068
15-64歲(總)8421
15-64歲男4291
15-64歲女4130
65歲及以上(總)970
65歲及以上男469
65歲及以上女501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1392
 經過2007至2008兩年時間對項目村的建設,石廟村村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極大改善,徹底解決了當地農民出行難、用水難等問題,農業生產效益得到明顯提高。在以工代賑項目的帶動下,項目村建設共投入資金682.43萬元,其中,以工代賑項目資金150萬元,農民投工投勞及發展產業投入資金532.43萬元。2008年,該村農業總產值同比增加2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比增加527元,高於全鄉平均水平。

3、青海省循化縣街子鄉

街子鄉位於海東地區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縣城以西5公里,其轄區內的清真寺,是青海第二大清真寺,,為撒拉族的祖寺。它的南面是充滿神話色彩的奧土斯山,北面是洶湧澎湃的黃河,四周田園阡陌,炊煙裊裊,杏紅柳綠,果梨花香。這裡交通方便,市場繁榮,真是人壽年豐的好地方。
街子,撒拉語稱“阿勒提歐里”,意為“祖瑩之地”。相傳,在700年前,中亞撤馬爾罕地方,居住著一個創建過英雄業績的部落,他們是烏古斯撒魯爾的一支。內有尕勒莽和阿合莽兄弟二人,因他們在部落中威望很高,便引起撒馬爾罕國王的忌恨,千方百計設法陷害他們,決心要置他們於死地。兄弟二人得到先哲的啟示,率領18個族人,牽了一峰白駱駝,馱著一罐清淨的故鄉水,裝上一袋故鄉土,還帶了一本《古蘭經》,毅然離開了撒馬爾罕,向東進發,去尋找新的樂土。他們沿天山北路,經嘉峪關、涼州(武威)、寧夏,到秦州(天水),折而西返,然後輾轉到達甘肅夏河的甘河灘。尕勒莽兄弟二人離開故鄉時,又有45位同情者隨後跟來,這些人經天山南路入青海,沿青海湖南岸向東南行進,終於在甘河灘與尕勒莽匯合。經過暫短休整後,他們牽著駱駝繼續前進,通過循化的夕昌溝,上了奧土斯山。這時天色己晚,蒼茫中突然走失了駱駝,他們趕快點起火把在山上尋找,直到天明(後人就把這個山坡叫“奧特貝納赫”,意為“火坡”)。黎明時,他們眺望山下,啊!好一塊地方:地勢平坦,清流縱橫,黃河奔騰,川道秀麗。大自然的美景把他們牢牢地吸引住了。下坡後,發現失走的駱駝,靜靜地盤臥在清澈見底的泉水之中,走近一看,駱駝已經化為白石。眾人試量了這裡的水、土,與他們所帶的質色完全一樣,認定這裡是真主指點的歸宿。當地至今尚存在的名勝古蹟“駱駝泉”、“駱駝石”,蓋源於這個傳說故事。於是眾人就在泉邊搭起帳房,正式定居下來。尕勒莽、阿合莽去世後,撒拉族民眾,為了紀念他們的豐功偉績,就在駱駝泉邊各建了一座四面留窗不蓋頂的拱北,成為“祖瑩之地。”

4、甘肅省天水市北道區街子鄉

2000年糧食總產量5990.3噸,農業總產值19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26元。旅遊景點:杜甫草堂、崇福寺、溫泉 度假村、黃家峽等。

5、四川 廣安市武勝縣街子鄉

武勝縣轄鎮。清屬恩永里,1913年設街子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92年永勝鄉併入置鎮。位於縣境南部,距縣城11公里。面積30.3平方公里,人口2.1萬。轄奶子山、米市、柏樹埡、屏風、字型檔、乾壩子、陸家觀、九石坎、何家寨、山河片、張家灘、王家鞍、涼風埡、青龍灣、甘霖、九灣16個村委會和街子場鎮居委會。農業主產水稻、玉米、小麥。養殖業以蠶、生豬為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