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魯派

格魯派

格魯派(黃教)是中國[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藏傳佛教宗派。藏語格魯意即善律,該派強調嚴守戒律,故名。該派僧人戴黃色僧帽,故又稱黃教。創教人宗喀巴,原為噶當派僧人,故該派又被稱為新噶當派。格魯派產生於15世紀初。一般認為,明永樂七年(1409年)甘丹寺的建造,標誌該教派的正式形成。它是藏傳佛教中最後出現的教派,因護法王固始汗推翻噶舉派藏巴汗而成為最大的一個教派。將格魯教派傳播到蒙古的是色龍生根翁述(第十代生根活佛),色龍生根翁述於公元1429年出生在康區,他遠赴蒙古等地傳播格魯教派,致力於傳播發展格魯教派,將格魯教派傳播到蒙古,是蒙古王朝的國師。

基本信息

宗派緣起

宗喀巴曾師從14世紀西藏各大教派如薩迦、噶舉等,他針對藏傳佛教中當時僧紀廢弛、寺院生活腐化,而倡導宗教改革,提出僧人嚴格持戒、不事農作、獨身不娶,並加強僧院制度管理。關於修持,他主張顯密並重,先顯後密,強調教理和因明等都有助於解脫
其《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與阿底峽《菩提道燈論》在旨趣上一脈相承。1409年,宗喀巴在帕竹地方政權支持下,在拉薩發起大祈願法會,顯示其權威地位。
同年建甘丹寺為駐寺,故該派亦稱甘丹派。以後該派又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倫布寺等諸大寺,勢力日漸擴張。1542年,該派以索南嘉措為二世達賴的轉世,活佛轉世制度在格魯派中自此確立。16世紀索南嘉措受明廷冊封。

教義

學經制度

(圖)宗喀巴宗喀巴

格魯派重視僧人學經﹐有系統的學經制度,先顯後密。宗喀巴規定,《現觀莊嚴論》、《中觀論》、《俱舍論》、《釋量論》和《律經本論》五部經典為該派學僧必修之課稱為顯宗五部大論。。凡考取甘丹﹑哲蚌﹑色拉三大寺系統的“拉然巴格西”學位考試﹐再入推舉進入上下密院學習密宗四部(即事續﹑行續﹑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經過逐級的職位升遷﹐可升任甘丹赤巴。宗喀巴定出學習制度,規定學習內容,按部就班,循序漣進,先小後大,先顯後密。組織一套有次序有系統的學習經論理論,宗喀巴大師在噶當六論的基礎上結合實際略加更改,定按三學原則制定學習內容:戒學,學《律經》;定學,學《現觀莊嚴論》;慧學,學《中論》、《量論》(因明學)、《俱舍論》。密教學習作、行、瑜伽、無上瑜伽四部之續經講解,結合實修教授導引以便求證。規定寺內學習五部大論(在噶當的六大論上增加了抉擇正見的中觀學),是從律經論三藏中選出最有代表性的經論。三學(聞、思、修的主要內容),戒-《律經》,定-《現觀莊嚴論》(談菩薩修行證果),慧-中論(佛教的最高哲學思想),因明(鍛鍊邏輯思想、抉擇正見)俱舍(辯諸法性相為佛學入門書)。五部大論概括了經、律、論三藏的教法內容,其它學習的經論註疏文獻,各寺採用的教本不盡相同,甚至連各扎倉也不盡相同。 寺院規定僧人必須讀完顯教的五部大論,先學何經,後學何經,何時完結,均有詳細的規定,顯教學完考格西後,才能進上下密院學習密乘,密教先學事相如擺供設壇等,然後才學灌頂實修。

格魯派的學位制度

格西意為善知識,或良師益友,相當於漢傳佛教的和尚、親教師,也有譯為佛學博士。格西學位傳統上只授予在顯宗學院學習有一定成就的學經僧人,而不授予修習密宗的僧人。在格魯派各寺院中對於格西的等級設定並不統一,學位名稱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說,拉薩三大寺的格西學位最權威,它的制度也最完善、最健全,所以下面僅就三大寺的四種格西學位作概要性的敘述。第一等格西是拉然巴,意思是拉薩的博學高明之士,是格西中最高等級的學位;第二等格西是措然巴,意思是全寺的卓越高明之士,比拉然巴格西要稍低一等。這兩種格西,要經過多次考試後,還要經過當時噶廈政府最後的審定方能取得。第三等格西是林賽,意思是從寺院裡選拔出來的有才學的人;第四等格西是多然巴,意思是在佛殿門前石階上經過辯論問難考取的格西。這兩種格西的考試和認定,不必經過噶廈政府的認可,由各寺自己決定。轉世隨著眾生的因緣,每一位活佛都示現不一樣的情況。但眾生因緣盡了,喇嘛則會示現圓寂或沒有講法(當眾生沒具足福德因緣或沒有眾生請法的緣起而致)。

大祖古轉世體系

格魯派四大祖古在當今有很高的地位,為所有人藏傳佛教徒崇拜。

班禪喇嘛額爾德尼,主要在後藏

達賴喇嘛,主要在前藏

章嘉呼圖克圖,主要在內蒙

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主要在外蒙

創始人

(圖)塔爾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塔爾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

創始人宗喀巴(1357-1419)出生於青海省湟中縣塔爾寺地方,本名羅桑扎巴。幼年在噶當派寺廟甲瓊寺出家,依頓珠仁欽學顯教,對噶當派教義有了初步認識。1373年他到衛藏地區學經﹐先後從薩迦﹑噶舉﹑夏魯等派僧人學習。至14世紀80年代初﹐學習各派顯宗經論﹐以後又系統地學習密宗﹐至80年代末﹐遍學藏傳佛教顯密宗各派教法。自1400~1409年﹐宗喀巴積極倡導僧人嚴守戒律﹐學經須遵循次第。著《菩提道次第論》(1402年成書)﹑《密宗道次第論》(1406年成書)﹐為創立此派奠定理論基礎。1409年藏曆正月﹐宗喀巴在帕竹地方政權闡化王札巴堅贊和內鄔宗(今拉薩西郊柳梧區)宗本南喀桑布及其侄班覺桑布的支持下﹐在拉薩發起大祈願法會﹐參加的各宗派僧人1萬餘人。法會後﹐宗喀巴又在帕竹地方政權屬下貴族仁欽貝仁欽倫布父子的資助下﹐在拉薩東北40餘公里的旺古爾山﹐建立甘丹寺﹐獨樹一派。

13~14世紀時﹐藏傳佛教薩迦﹑噶舉等宗派先後在西藏掌權﹐並得到元﹑明兩朝的正式冊封。然而﹐上層僧人追逐權勢利祿﹐耽於酒色﹐橫行不法者在所多有﹔各宗派間因爭奪權力而引起的戰亂亦屢見不鮮﹐以致藏傳佛教中占統治地位的各宗派日益衰落﹐其原有的號召力和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功能也在削弱。宗喀巴為振興佛教力挽頹風﹐積極提倡僧人嚴守紀律。他著書立說﹐授徒傳教﹐在衛藏地區有很高的聲望﹐因而此派得以最後建立。16世紀鎖南嘉錯受明廷冊封。

至清代,該派的達賴班禪兩轉世系統均由清廷扶持確認。格魯派成為西藏地方政權的執政教派,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形式自此進一步發展。格魯派除藏區四大寺,尚有青海的塔爾寺、甘肅的拉卜楞寺及今蒙古的額爾德尼召等教派中心。該派奉龍樹《中論》,持緣起性空之見。謂諸法待緣而起,畢竟空無自性。修持主教行並重,不廢戒律,兼重止觀。教法包容顯密二宗,強調先顯後密,循序漸進,學不躐等 。其學經制度嚴密系統,考核升遷章法嚴密。顯宗學僧先通五大部(《 量釋論 》、《現觀莊嚴論》、《入中論》、《戒律本論》、《俱舍論》),在三大寺獲格西學位後方可進一步修密宗四大部瑜伽密法。該派亦有嚴格寺院管理制度,僧職人員各司其職,母子寺院從屬關係嚴格。歷史上該派在藏族、蒙古族居住區流傳甚廣,影響很大。

關於實修,大師在顯教方面著有《菩提道次第》廣、中、略三論,在密教方面著有《密宗道次第廣論》、作為指導實際修習之教授。

傳承

(圖)塔爾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塔爾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

宗喀巴的弟子中﹐最著名的有賈曹傑克主傑。賈曹傑繼承宗喀巴法位﹐為第一任甘丹墀巴(意為甘丹寺座主﹐實為此派教主的地位)。克主傑為第二任甘丹墀巴﹐後期此派建立班禪轉世系統時﹐又被追認為第一世班禪。宗喀巴和賈曹傑﹑克主傑被藏族佛教徒尊稱為“師徒三尊”。此外﹐宗喀巴的弟子中還有絳央卻傑是哲蚌寺的建立者﹔絳欽卻傑是色拉寺的建立者﹔根敦主是扎什倫布寺的建立者﹐也是後期被追認的第一世達賴﹔喜饒僧格是密宗寺院舉麥札倉的建立者。這些人都是積極協助宗喀巴創建此派的代表人物。到16世紀中﹐此派寺院已遍及於藏族分布的各地區。

格魯派是藏傳佛教各大教派中最後興起的一個,在公元15世紀時才興起。它一興起就迅速取代了其它各教派的地位,成為後期藏傳佛教的唯一主角,在西藏社會發展史上,它具有任何教派都無法達到的重要地位。 學修並重、講修並重的學風使其成為藏傳佛教中影響最大的派別。由於最晚出現,它幾乎吸取了以前諸藏傳佛教的各個教派的各種教法,如有名的薩迦十三金法,噶舉的大手印,寧瑪的密修馬頭明王,噶當的十六明點(又稱“十六滴”),夏魯的時輪金剛,覺域的斷法教授等等。

顯教實修次第

(圖)達賴喇嘛達賴喇嘛

依《菩提道次第論》而為修學。菩提道就是成佛之道,由於眾生的根器和意樂不同,從凡夫到成佛還有階段,所以菩提道內容包括了三個階段,即三類土夫的修學之道。初學佛的人面臨幾個問題,首先學佛如何下手,學哪種法,怎樣學習等等。法門廣大無邊,必有明師為指路,所以學佛開始就是要依止善知識,此為道之根本。依什麼樣的善知識,如何觀師、擇師,如何依止,論中均有詳述。既有學佛的願望,就要想暇滿的意義。所謂暇就是有空閒時;滿就是條件具足圓滿。若是忙於生活,或無權自主,或諸根殘缺,或地處偏僻,都無暇聽聞佛法,這種無閒共有八種,稱八無暇。條件具足圓滿者,指能生而為人,有佛法之地,有說法聽法之機會,諸根完全,非盲聾痴等,這種圓滿共有十圓,為十圓滿。既然有閒暇,又條件圓滿,便應思維,人生不只是穿衣吃飯,必定要過得有點意義,不讓空過。在佛教來說修學佛法就是為完成人身大義,不要把暇圓的人身浪費了。為了不浪費時光,就應思維,人生壽命無常,剎那即過,何時將死,不能預知,既知人生難得,佛法難聞,就應珍惜時間,勤奮苦學,克實求證。今生不能解脫,死後仍墮輪迴六道之中生於地獄餓鬼之趣,苦不堪言,要解脫惡道之苦,只有依三寶求其救度,故要皈依三寶。為求後世利樂,不以皈依只靠三寶便為滿足,尚須勤行業果取捨。佛教是因果論,種因必有果,善因善果,惡因惡果,若畏惡果,故應廣大修善。然上面所說,僅是得人天福報,屬下士所修(下士道),為人天乘,不是佛法的真實目的。佛說法的目的在令眾生永出輪迴,共同成佛,上面所說思人身難得,念無常,念輪迴苦,皆非解脫正因。故尚應進一步追求解脫輪迴這道,此求出離所修即為中士道。正修此心,即依苦、集二諦,生起求解脫之心。抉擇解脫之道,即依滅、道二諦。此四諦或十二有支佛雖為小乘所說,但是這些是三乘人均應修習為共通之法。無論小乘大乘,首先對世間不生厭倦,無出離心,則什麼都說不上。四諦就是苦、集、滅、道,先知三界輪迴猶如火宅,是痛“苦”之源,苦又是由煩惱和業所“集”,只有“滅”除苦、集、乃得安樂,其能滅除之“道”即戒、定、慧三學。外道不知出離心,無論他的方便有多好,修證有多高,但終究不出輪迴,仍墮生死。又出離心只為中士道所修學,屬於小乘,仍只有自己出離輪迴,尚未想到一切父母有情還在輪迴中受苦,我應發大慈悲大菩提心,修六度行,度一切眾生皆出輪迴。要心懷大志,才是大乘菩薩,才是上士之道,才是真正佛道。上士道的修心次第以要發大心,專為利他最為重要,只有不住自利之心,方能脫離小乘,突破狹隘的自利,進入大乘的最高精神境界。何為大乘之門,即波羅蜜多乘和蜜乘。波羅蜜多乘就要廣修六度,學菩薩學處,受菩薩戒,尤其是要學習止觀,止是修定,觀是修慧,無戒不定,無定不慧,止觀必須雙運。止出輕安,觀慧通達一切諸法皆是緣起性,證悟空性。若無觀慧則不能斷生死輪迴根本之實質,自己尚不能出輪迴,遑言度眾生,所以大師總結菩提道次第為三要: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出離心和菩提心,此二是噶當派所提出。只有出離心和菩提心,不能出輪迴生死,大師又提出空性見,有空性見才能破除無明實執,斷生死輪迴之根本。但不知輪迴苦,不生厭離,不求出世,無出離心,連自己出不生起厭倦輪迴之苦更不能發菩提心度廣大眾生出輪迴,那么不求出輪迴,修了空性又有何用?故首先要有強烈出離心和菩提心,然後才能斷生死輪迴根本之實執,求出生死之空慧正見。有了正見才能斷除二障現證空性,直趨佛位。若輪迴都出不了,哪裡還能成佛。總之,三藏一切大小乘經典,均為成佛之支分,前前為後後作準備條件,因此不可偏廢。這些要點全包括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之中,是求佛道者真正之教授。從眾生成佛必須經過這三種道次,不能躐等,或妄行取捨。菩提道中最重要者為止觀雙修,若只修止,縱然得到最好的三摩地,也出不了生死輪迴,修到了四禪天的地位也終有墮落之一日,所以由止獲得輕安,為修觀奠定基礎,始易生觀慧。如已修止進而必須修觀,生起空性正見,方能對治生死輪迴根本實執,解脫輪迴,其次修大乘行,應重視空性與大悲和四無量心相結合,重視業果,重視緣起,緣起性空必須雙運,若欲即生成就,必須急速圓滿二種資糧,方能成一切種智,圓滿三身。然欲急速成就,若無善巧方便,獨依顯教修習,亦難成辦。故大師又特著《密宗道次第廣論》,並提出許多實修方便,如此顯密雙重結合修習,則必有成就之日。這些都是大師的殷殷教導,一切詳見大師所著二種《道次》之中。

密乘實修次第

格魯派格魯派

依《密宗道次第廣論》而修學,規定先學顯教後學密乘,意思就是要學人在學顯教大乘中首先注重發菩提心,學密是為利益眾生急速成佛,現證三身,,才能廣大利益眾生,故發菩提心最為首要,如此學密才有基礎。學密前先依止具德上師,方堪為大阿闍黎,求其灌頂。未得灌頂者,不得講聽密法教義,更不能隨便亂修。關於作淨、設壇、儀軌事相,論中均有詳細的規定。灌頂後受三昧耶戒及別解脫律儀,須嚴謹守護,若不持戒連人天善趣亦不能得,遑雲成佛。其次則須精研密教教理,密教的經典分續部,即作、行、瑜伽、無上瑜伽四部。四部的道次第首先講事部。事部以外部事相為主。如身語之沐浴作淨、設壇設供等外事,而內心則兼修瑜伽住三摩地,其灌頂以花、水、冠三灌為主,隨加授記、慶慰、隨許。其授三昧耶戒與行部同。事部中對有無自身明現為天身或自己對面生起天身這方面頗有異義,大師許有自起天身。修十真實作承事,四支念誦靜慮修六天與及住火、住聲等靜慮或加供養懺悔,修四無量心等。大師指出在修密中無論四種續部皆要貫徹修真實之義,所謂修真實,即運用緣起性空的觀點來作修習。行部。外部事相與內瑜伽交相為重。行部灌頂於花、水、冠上加入金剛鈴、杵、名等灌頂,隨即作授記等同事部。授三昧戒,其戒即恆念皈依和發心,斷四黑法,行四白法及菩薩根本戒與支分戒,其它續部所說之三昧耶戒亦應守護。正行有有相瑜伽和無相瑜伽、承事法、求悉地法等。瑜伽部。專示內修三摩地法。灌頂法於行部灌頂上加金剛阿闍黎灌頂和秘密灌頂,連同隨許、授記等共十一項。授三昧耶戒,當守皈依學,菩薩學,乃至密咒十四根本戒及依根本和解釋經所說五部之三昧耶戒等。本尊有五部如來,正修法分有相和無相二種三摩地。有相瑜伽有四座修、無相瑜伽、修佛部等四部為主修法,善承事已修悉地法。此又分為靜慮、念誦、護摩和修悉地法。無上瑜伽部。專顯內瑜伽最勝三摩地之修法,除此更無過者,故名無上。其灌頂法在未灌之前先修曼荼羅,有自起對起之分,乃至七合等修法,修習各種儀軌,然後灌頂。無上部有四大灌頂,即寶瓶、秘密、智慧、句義等灌頂。授三昧耶戒、有十四根本戒、八粗罪二十五禁行和諸禁等。正修即修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關於本尊本派有《大威德》、《勝樂》、《密集》和《時輪》等。修生起次第自觀天身,生起佛慢,可以打破耽著,斷生死輪迴根本,同時密乘觀修,直觀佛的果德如五現證等,即生成佛之意,圓滿次第又有二規,依父續修幻身光明,通過金剛誦等三遠離,由最細風心成就幻身,再入光明中清淨,身現自加持之虹身,心成勝義真實,現證雙運之身。依母續修樂空雙運,成樂空無別,即大樂心與空性身二者體性無別清淨一切塵垢之無二智。此智則為無明永盡,微塵清淨無礙之空色身,亦即相好莊嚴之報身此身與不變妙樂之心結合成為雙運之佛身。欲證樂空之見,首先應證空性正見,若無空見所攝,絕不能得真正之樂空。

學經制度

該派重視僧人學經﹐有系統的學經制度。先顯後密﹐循序漸進﹐學不躐等﹔所學經論及考核﹑升遷等規定自成體系。學經僧人須學顯宗五部大論﹕《量釋論》《現觀莊嚴論》《入中論》《戒律本論》《俱舍論》。學完即可通過格西學位考試。凡考取甘丹﹑哲蚌﹑色拉三大寺系統的第一等格西﹐再入舉堆札倉或舉麥札倉研習密宗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經過逐級的職位升遷﹐可升任甘丹墀巴。

特點

格魯派格魯派

在密教方面,噶當雖有密法,但未廣傳。大師闡發密乘精要意義,提出許多實修方便。由於無上瑜伽方面對幻身光明的修法提出不共教授,造《密宗道次第》對學習密教的過程,詳作規定,特別是規定無論顯教密乘均須按規遵守律戒,這樣就形成了獨特的風規,奠定了格魯派的基礎。
在見地方面,大師得薩迦派僧仁達瓦的幫助,通達了中觀應成派見。藏傳佛教教派除格魯派外,還有寧瑪、噶舉、薩迦、覺囊等諸派承認世俗性空、真如本性、如來藏屬勝義不空、勝義有論。大師提出應成派見,認為無論勝義、世俗皆是由分別心假名安立,除假名外皆非實有,成立畢竟空說。格魯派本著中觀應成派立論提出了與其他派別不同的八點作為本派特點:

(1) 不許有阿賴耶識。
(2) 不許有自證。
(3) 在勝義雖不可得,在世俗中施設外境是有,不破外境
(4) 立敵共許所依法,不必言陳盡同,故不取自立之因而立量,隨順他宗說應成語,亦成正比量。
(5) 三乘各自資糧道中即生一切法無自性見,各自得聖道即已是一分證二無我。
(6) 執諦實以三毒一分為性,非所知障而為煩惱障。故執實屬煩惱障。
(7)滅法待因而生,故是有法。
(8)因滅法有故,過未二者非有為非無為,現在成就是實(一般承認滅法是無為)。

格魯派認為成佛證涅盤即證諸法法性、空性,為勝義諦;寧瑪、噶舉、薩迦、覺囊認為成佛為見佛性、見自心本性、本有,為勝義諦。在世俗諦上各派均同為緣起性空論,在勝義諦上則兩種觀上尖銳地對立,一主空,一主有。這空有這爭在印度也持續了數百年之久,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本來,說“空”是佛說的,說“有”也是佛說的,各有經論作為根據,釋迦牟尼說法四十九年,在早期他說的四法印:苦、無我、無常、不淨,在涅盤時又一反前說,說常、樂、我、淨。可見既同為佛說,即應皆是佛教而非外道。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龍樹在前,無著在後,其間相隔一二百年。既有龍樹的空宗,何以又來無著的有宗?空、有二宗,號稱二大車乘,可見二宗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這就是結論。

寺院管理

此派很重視寺院管理制度。母子寺院從屬關係嚴格﹔僧職人員各司專職﹐不得越權﹔寺院管理實行委員議事的形式﹐任何個人不得壟斷寺政。這種嚴密的寺院管理制度﹐有助於保持寺院組織的相對獨立性﹐而避免某一個世俗封建統治者對寺院的操縱。

轉世制度

16世紀中葉﹐該派開始實行轉世制度﹐表明此時已形成獨立的寺院經濟勢力。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哲蚌寺的索南嘉措正式稱活佛﹐以繼承具前世根敦嘉措的地位。明萬曆六年(1578)﹐索南嘉措應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之請﹐到青海傳教﹐受俺答汗贈予達賴喇嘛的稱號﹐是為達賴名號的開端。索南嘉措被認為達賴三世。崇禎十五年(1642)蒙古和碩特部固始汗受此派領袖人物達賴五世羅桑嘉措和羅桑確吉堅贊之請﹐出兵擊敗該派各敵對勢力集團﹐從而位居其它宗派之上。清順治二年(1645)﹐固始汗贈羅桑確吉堅贊以班禪博克多的稱號﹐從而建立了班禪轉世系統﹐羅桑確吉堅贊被認為班禪四世。順治九年﹐達賴五世到北京﹐翌年受清朝正式冊封。班禪四世去世後﹐羅桑意希被認作他的轉世。康熙五十二年(1713)班禪五世羅桑意希也受到清朝正式冊封為班禪額爾德尼。乾隆十六年(1751)﹐清朝正式授權達賴七世格桑嘉措管理西藏地方政務﹐此派遂成為西藏的執政宗派。歷史上﹐此派在藏﹑蒙古族地區流傳較廣。外蒙古(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哲布尊丹巴(原屬覺囊派﹐清初改宗格魯派)和內蒙古的章嘉呼圖克圖同為該派著名的活佛。由於該派禁止僧人娶妻和參加生產勞動﹐嚴重地影響流傳地區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1959年後﹐此派在西藏原有的封建特權和封建剝削制度﹐經過民主改革而被廢除。

四大活佛轉世體系

達賴喇嘛(前藏)、班禪額爾德尼(後藏)、章嘉呼圖克圖(內蒙古)、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外蒙古)

寺院

格魯派的三大寺指位於拉薩的三個格魯派寺廟,分別是:

甘丹寺(黃教母寺)

哲蚌寺

色拉寺

格魯派的四大寺

扎什倫布寺,位於西藏日喀則

格魯派的六大寺

塔爾寺,位於今青海西寧市附近

拉卜楞寺,位於今甘肅夏河縣

六大寺中都有顯教的佛學院。

其他格魯派管理的有名寺廟有:

大昭寺,位於西藏拉薩(儘管大昭寺是各教派共尊的神聖寺院,但現在以格魯派為主)

大藏寺,位於今四川阿壩州大乘寺,位於尼泊爾

六大寺院

(圖)格魯派格魯派相關書籍

甘丹寺全稱直譯為喜足尊勝洲,又稱噶丹寺。位於拉薩東面達孜縣境內的拉薩河南岸旺古爾山坳。明永樂七年(1409年)由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咯巴興建,為格魯派第一座寺院。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世宗御賜寺名“永泰寺”。因該教派的僧人都帶黃色僧帽,故又稱黃帽派,簡稱黃教。全寺分夏孜、絳孜兩個扎倉,僧人定額為3300人。與哲蚌寺、色拉寺合稱拉薩“三大寺”。歷世格魯派教主甘丹赤巴即居住在此寺中。寺內主要建築有措欽大殿、宗喀巴寢殿、羊八犍經院、宗喀巴靈塔祀殿、絳孜扎倉以及夏孜扎倉、23個康村、20個米村,以及佛堂僧舍共50多個建築單位組成。此外,甘丹寺中還設有九個辯經場,以適應春、夏、秋、冬四季法會和平時辯經的需要。措欽大殿的規模相當大,由108根大柱組成,約1600平方米,可容3500喇嘛在殿內誦經。這個大殿主要供奉彌勒佛像和宗喀巴像等,造型精美,技術精湛。寺內所藏文物甚多,其中以清乾隆帝所賜盔甲和明永樂皇帝所賜錦鍛繡塘最為著名,還有保存宗喀巴和甘丹赤巴等遺體的靈塔90餘座。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哲蚌寺原名是吉祥永恆十方尊勝州,位於西藏拉薩城西約5公里的根培烏孜山下,海拔3800米,始建於1416年,為宗喀巴弟子嘉樣曲法所建。全寺占地面積約20萬平方米,建築雄偉壯麗,最盛時僧侶達到萬人之眾,是藏傳佛教最大的寺廟。寺內主要經殿有六個:甘丹頗彰、措欽大殿、密宗院、洛賽林院、郭芒院、德陽院。和四個扎倉(經學院):羅賽林扎倉、古馬扎倉、德揚扎倉以及阿巴扎倉。另外寺廟四大僧院中有三個顯宗和一個密宗院。哲蚌寺是達賴二世至五世的居所,歷世達賴均以此為母寺。錯欽大殿可同時容納六七千人,殿內有文殊像、白傘蓋像、彌勒像等,供有哲蚌寺的主要信仰物——右鏇法螺。大殿里還保存有一至四世達賴喇嘛的靈塔。大殿3層是強巴佛(未來佛)殿,這尊強巴佛像是當年宗喀巴在世的時候由他親自開光的,極為著名。寺內主尊佛像有:見解彌勒佛通追、金剛怖、不動佛。還有金寫甘珠爾、大展佛芒,和不計其數的各種鍍金佛像、唐卡、佛經等珍貴文物。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格魯派格魯派

色拉寺全名為色拉大乘寺,位於西藏拉薩北郊色拉烏孜山南麓,由格魯派祖師宗喀巴委派其八大弟子之一的釋迦益西於1419年建造。色拉寺占地面積達110多平方米,整座建築群由佛殿、經堂、扎倉(僧院)、僧舍和康村及策墨林和熱振等著名大活佛的剌章宮殿等建築組成。其中措欽大殿、麥巴扎倉、阿巴扎倉、吉扎倉為該寺的主體建築。措欽大殿在寺院東北部,高四層,由殿前廣場、大經堂和五個佛殿組成。主供強巴(彌勒)佛,高六米,雕塑精湛,神態安祥。西側為羅漢殿,主供十六羅漢,每座羅漢體內有釋迦益西從中國內地帶來的木雕羅漢一尊。東側為大威德金剛神殿,南牆珍藏著永樂版大藏經,這是我國第一次木刻印刷的經書,是明成祖親自饋贈的傳世之寶。藏在措欽大殿的200餘函《甘珠爾》、《丹珠爾》經書全是用金汁抄寫的,十分珍貴。色拉寺有一個盛大的節日叫“色拉崩欽”,是其獨有的金剛杵加持節。每年的藏曆12月27日,來色拉寺等待擊頭加持的信徒數以萬計。色拉寺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扎什倫布寺,也稱“吉祥須彌寺”,位於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區西北的尼瑪山腳下,由宗喀巴的弟子一世達賴根敦珠巴於1447年倡建。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四世班禪羅桑確吉堅贊任該寺住持時又加以擴建。是歷代班禪的駐錫地和宗教活動場所。全寺建築面積約30萬平方米。錯欽大殿為該寺最早的建築。殿前有一500平方米的講經場,是班禪講經和僧人辯經的場所。大殿內同時可容2000多人誦經。大彌勒殿位於寺院西側,殿高30米,供奉1914年由九世班禪確吉尼瑪主持鑄造的彌勒坐像,總高26.2米,共享黃銅231400斤,黃金6700兩,是世界上最大的銅佛坐像。歷世班禪靈塔大小不一,塔身都飾有珍珠玉石。每座靈塔都燃點數量不等的大小酥油燈,終年不熄。塔內藏有歷世班禪的舍利肉身,以四世班禪的靈塔最為豪華。該寺有脫桑林、夏孜、吉康、阿巴四個札倉(經學院)。此外,時輪殿、印經院、漢佛堂等也頗具規模。寺內還珍藏有歷代皇帝贈送的無數禮品。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爾寺藏語稱“兗本賢巴林”意為“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位於青海省湟中縣魯沙爾鎮西南隅的蓮花山坳中,始修於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明萬曆五年(1577年)落成。因先建塔後建寺,故名塔爾寺。相傳這裡是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誕生地。整個寺院依山勢而建,依山勢起伏,由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小花寺、大經堂、大廚房、九間殿、大拉浪如意寶塔、太平塔、菩提塔、過門塔等大小建築,1000多個院落,4500多間殿宇,是一處漢藏藝術風格相結合的建築群。塔爾寺的主殿是大金瓦寺,面積約450平方米。塔爾寺最宏偉的建築是大經堂。這是一座藏式平頂建築,面積達1981平方米。殿內矗立著 108根大柱子,柱子上部都雕有優美的圖案,外裹彩色毛毯,並綴以各色刺繡飄帶、幢、幡等。上千尊小七精緻的銅質鎦金佛像置於四壁的神龕中。經堂內鋪蒲團上千個,可供2000多喇嘛集體誦經之用。酥油花、繪畫、堆繡被譽為塔爾寺的藝術三絕。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拉卜楞是藏語“拉章”的譯音,意思是“佛宮”。拉卜楞寺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境內,是歷代嘉木樣活佛的佛宮,為甘南藏族地區最大的寺院。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拉卜楞寺占地1234畝,擁有經堂6座,佛殿84座,藏式樓31座,佛宮31處,經輪房500餘間,僧舍10000餘間。此外,還有辯經場、印經院、藏經樓、鎦金銅塔等建築,總建築面積達40多萬平方米。寺內有莊嚴雄偉的壽禧寺、高不可及的銅鑄彌勒佛、金碧輝煌的大經堂、奇巧瑰麗的舍利塔,喇嘛最多時達3000餘人。寺院內設聞思、續部下、時輪、醫藥、喜金剛、續部上六大學院,藏經6萬餘卷,其中佛教大百科全書200多卷。拉卜楞寺尤以六大學院著稱,成為藏傳佛教高僧的培養基地,是世界最大的藏傳佛教學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藏地之旅

走進西藏,一起去旅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