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江

白水江

白水江,其實稱不上是江,叫江,是人們的雅頌。“白”,彝語為神林,“水”為祭。實為彝胞祭神林之地.白水江位於甘肅省隴南地區,是嘉陵江上游最大的支流。白水江發源於甘川交界岷山山脈南端的弓桿嶺,自西北向東南流經四川省九寨溝縣和甘肅省文縣,於文縣玉壘鄉關頭壩匯入白龍江碧口水庫。流域面積8316平方公里,幹流全長296公里,其中四川境內189公里,甘肅境內107公里,河道平均比降10.1%。

簡介

白水江白水江位於甘肅省隴南地區,是嘉陵江上游最大的支流。白水江發源於甘川交界岷山山脈南端的弓桿嶺,自西北向東南流經四川省九寨溝縣和甘肅省文縣,於文縣玉壘鄉關頭壩匯入白龍江碧口水庫。流域面積8316平方公里,幹流全長296公里,其中四川境內189公里,甘肅境內107公里,河道平均比降10.1%。
白水江地處岷山余脈,最高峰海拔3530米,除溝谷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外,大部分暖溫帶濕潤氣候,植被為熱帶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高山草地。野生動物有450餘種,動物區系屬古北界和東洋界的過渡地帶。是中國大熊貓、 金絲猴、扭角羚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分布的最北界。白水江自然保護區於1978年建立,面積19萬餘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大熊 貓、金絲猴、羚牛及森林生態系統,現在已經是屬於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範圍。
白水江,其實稱不上是江,叫江,是人們的雅頌。“白”,彝語為神林,“水”為祭。實為彝胞祭神林之地。白水江漂筏、行船,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史料載:明清時期,皇家修建故宮圓明園頤和園,曾在這一帶伐木,當時陸上沒有交通大道,伐下的圓木全是從水上漂流運去的。伐木人按皇家要求,在這古木參天的森林裡,選上好的大樹,伐下,裁截,把它推進水裡,一路由白水江進入橫江,再進入長江漂流到運河,再由通惠河逆流而上北京。由於交通問題,故宮的修建經歷兩朝,數百年,僅就在烏蒙山區伐木就長達四百年之久。今天,世人只看到故宮建築的輝煌,而背後的故事,卻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記得有人說過:人世間的無數輝煌,都是由許許多多的無名者創造的。叩問故宮的房梁木柱,也許它還能圓你烏蒙白水夢。故宮開放,展示了中華文明。欣賞之餘,請別忘了貢獻建築材料的烏蒙山和搬運的白水江。應該說,游故宮,尋覓建築之謎,烏蒙、白水是你不得不遊覽、考察之地。因為,這裡藏著千古之謎。
白水江邊的楠木(地名),自古即有楠木樹而名。楠木,辭海載:楠,“常綠喬木。建築和制器具良木,富香氣。”此樹種屬樟科,有楩楠、楨楠等。南方大木,《漢書·司馬相如傳上》:楩楠豫樟。”書說北京“神木”為旃檀色。辭書說:“旃,赤色。”檀,植物名,檀香,一名“旃檀”、一名“白檀”,常綠小喬木。葉對生,長卵形,花初黃色,後變血色。”想來就是赤黃紅,混合之色了。當地傳:“丁木不上房,楠木不造床”。說造床,睡之會把人扯歪,只能修房。此木富香氣,又三色合一。皇家選木修建紫禁城,當是首選的了。

其它

永樂四年(1406),朱棣下令明年五月起修建宮殿。派四川大臣到此伐木,奇蹟出現。當年大臣到四川採辦木材,還未動手,便有大木從山上滾入江中,等待上北京了。帝聞大喜,便命名此山為神木山,那幾棵木材使是神木了。《大清統一志》:“神木”橫臥於地,是建紫禁城余木,叫“樟偏頭”,直徑3米,長6丈余,上刻“王二姐”、“混江龍”、“嫌河窄”、“張點頭”幾個江湖諢號。木質旃檀色,花紋如同疊雲卷浪,用手一敲,音清脆有樂感。
傳說那年的一天深夜,通惠河水暴漲,漫上河岸。在驚天動地的電閃雷鳴中,南海的蝦兵蟹將簇擁著一株巨大的神木逆流而上,剛走到二閘,突然公雞打鳴,蝦兵蟹將知道不能再往前行,丟下了神木。他們離開,雲開日出,大水退去,神木不得已留在了原地。
清乾隆年間。一天,乾隆正在紫禁城內睡午覺,忽夢金色神龍在空中盤鏇,垂淚哀求:“請你救救我吧,那熊熊大火快把我烤焦了。”乾隆一夢驚醒,馬上派人到金龍說的廣渠門外通惠河邊去找,發現這棵神木如巨龍橫臥於地,其東面有九眼燒磚之窯。乾隆即降旨。熄火拆窯,並賜“九龍山”名,永保神木。修建亭欄保護時,乾隆御題《神木謠》:“遠辭南海來燕都,甲乙青氣鎮權輿。”神木一去不復還,空留山名在霧都。
19 70年翻造天安門時,所用斗拱木材均是從東直門運來的楠木。當地苗族同胞善歌,以楠木為題材的居多。錄一以證,歌曰:“隔河看見楠木林,楠木開花十二層,楠木開花十二朵,朵朵開來都愛人。”可以說,“神木山”,就在白水江楠木。這正是:燕京烏蒙天作合,世間無巧不成書。
牛街白水江行船歷史不遠,也不長。鎮雄州志載:“舊用刳木以濟民,簡槽容人無幾,行人者病之,乾隆三十五年,分防牛街千總劉惠昌,眾捐置板舟,每歲責令舟人,量留渡錢,以新朽敗。”這是最早的橫渡船。之後則疏河貨運。川貨從橫江進牛街,逆水而上,全靠縴夫拉著而行,當地的土特產又隨其入川。千年古鎮牛街成了商品集散地,帶來了她的興旺發達。而今,木船作古,船工號子留在了兩岸岩石的記憶里,足跡印在了岸邊的石縫裡。再過百年,恐怕連船工的子孫們都會說,那是天方夜譚,說來就是聊齋故事。
牛街古鎮,在白水江上,依山傍水而建。古時均是木結構吊腳樓。這些木屋,既有江浙的建築韻味,又有川風的麻辣,亦具江南水鄉之美。每當夜晚,月上枝頭,燈耀水波,水月交輝,金光燦爛。漫步牛街古鎮小巷,讀著用江石砌成的古牆,用木、竹裝飾的古屋,仿佛讀著一部厚重的歷史。
白水江水,聽似無聲勝有聲。她滋潤兩岸的沃土,養育著代代白水人。兩岸橘林、竹木爭茂,芳草茸茸。玉米、稻谷芬芳,香飄萬里。秋日,橘如燈籠,霜葉紅似二月花。這裡,山美、水美,人更美。白水如玉,她養育了微雕藝術家陳守仁,當代英雄徐洪剛。人們說:白水江,出藝人,出英雄,更出美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