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史

中國電影史

中國電影史,回顧中國電影百年以來的歷史,不難發現,每一次輝煌的潮起潮落都會伴隨著一次產業發展時期的到來。眾所公認,中國電影黃金歲月的上世紀三十年代、1949年建國後十年的“難忘的一九五九年”及新時期改革開放後又一次的電影復興,共同構成了歷史上中國電影三次的輝煌。1896年,盧米爾兄弟雇用了二十個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電影。就是這樣,電影這種擁有藝術和商品雙重價值的文化產品,在西方商人擴大市場商業策略推動下,傳入了中國。隨後,很多歐美商人見中國的放映業有利可圖,紛紛來華投資。他們經營放映業,修建及發展連鎖式影院,甚至在中國建立電影企業,攝製影片。

基本信息

概述

(圖)中國電影史中國電影史作品

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但是最早嘗試拍攝這種電影類型的豐泰照相館只屬小本經營,算不上是電影機構。直至商務印書局“活動電影部”的出現,才真正代表中國製片業的開始。在這段期間,除了“商務”之外,先後出現的電影製片機構還包括由美商投資“亞細亞影戲公司”、“幻仙”、“中國”、“上海”、“新亞”等,由於他們的成員多是來自戲劇舞台,所以當時的電影題材和內容大多源於中國戲曲和文明戲。此外,他們也開始拍攝劇情短片和長片,對電影這種藝術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嘗試。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歷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等各個歷史階段;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電影都留下了優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時期,有《孤兒救祖記》等關注社會改造的進步電影;抗日救亡時期,有《狂流》、《中華兒女》等鼓舞鬥志、弘揚愛國主義的影片;抗戰後,《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又深刻揭示社會矛盾和本質,形成現實主義的創作潮流。

(圖)中國電影史中國電影史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湧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經歷十年文革浩劫,中國電影走出低潮,拍攝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實踐、針砭社會時弊的優秀影片。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除《孔繁森》、《離開雷鋒的日子》、《喜蓮》、《那山那人那狗》等作品外,還出現了《不見不散》賀歲片喜劇片的新樣式,湧現出一大批新生力量。進入新世紀,中國電影形成了國有、集體、民營多種所有制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電影發展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鄧小平》、《可可西里》、《台灣往事》等力作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英雄》、《神話》等國產大片共同占據了中國市場的主導地位,並在世界影壇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票房奇蹟。中國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個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標誌著第三次發展高潮的到來。

百年簡史

(圖)第一部中國電影《定軍山》第一部中國電影《定軍山》

自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的誕生到2005年,中國的電影已走過了整整一百年的歷程。在這百年的中國電影歷史長河中,中國電影的發展史離不開中國武術的熔入。

中國電影從無聲、單機、黑白影片到高科技、大投入、環繞立體聲巨幕電影,乃至全球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節,以武術及以尚武崇德的俠義思想為主題的電影占據了中國電影的重要地位。因此,可以說,中國武術促進了中國電影的發展;中國電影推廣和宣傳了中國武術。

中國電影史上的三次產業發展時期

中國電影第一個產業時期是1922年—1937年。在世界電影誕生的第二年,1896年電影現身於上海開始,中國本土的電影業便從商業放映起步了。在經過蹣跚學步的萌芽期之後,到上世紀20年代,已經開始向私營化的產業發展,當時社會的資本環境與行業內的準備日漸成熟,民族工商業獲得了空前的機遇得以迅猛發展,個人/社會資本,更準確地說是“遊資”的逐漸充盈,使得很多資本家們投資的目標開始瞄準電影這一新興行業。在這個行業里,人才和技術上的儲備正在豐滿,張石川鄭正秋羅明佑黎民偉和後來的邵氏兄弟等一批電影人都是從搖籃期走過來的先驅者,他們各自不同程度地涉獵了電影行當中創作、製片甚至發行、放映幾個方面,所積攢下來的經驗使之成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電影中堅。在技術上,初期設備使用和攝製過程都要依靠外國技術人員,但有了像羅永祥董克毅吳蔚雲等最早的一批技術人才的加盟,這一局面很快就被打破。具備了上述條件,以1922年明星公司成立為標誌,電影公司迅速增長,到1924—1926年達到了高峰,據統計中國共開設有175家電影公司,僅上海一地就有141家。

在這個大浪淘沙過程中,“明星”、“聯華”、“天一”三大公司浮出水面構成了三足鼎立。老字號的“明星”在上海的成立是電影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始終當仁不讓占據著第一把交椅,將個人資本的運營方式發揮到了極致;1930年成立的“聯華”擁有院線的先天條件,形成“影院業與製片業之最初的聯合陣線”。羅明佑率先在一家私營公司里實現了制—發—放一條龍,他的經營思想在現在看來都是先進的,他試圖結束中國電影的個人資本經營時代,進入壟斷金融資本的高級階段。然而當這一超前的理念遇到戰爭炮火和尚在襁褓中的金融體系時,只能是被描繪在紙上的美好前景,羅明佑成了一位悲劇的人物;1925年成立的“天一”公司,以數量取勝的作風固然可圈可點,但它成功地開發了東南亞市場,發展到現在的“邵氏”已近80年,其生命線之長足以獨立支撐起一部私營公司發展脈絡的活歷史。與此同時,三大公司不同的製片策略也為中國電影奉獻了不同的藝術形態,“明星”是“長篇正劇”的鼻祖、“聯華”是“文藝片”的源頭,而“天一”則把“稗史、神怪片”一脈發揮得淋漓盡致,這些影片的類型直至今日仍在延續。

三大公司是電影產業鏈中上游製片業的代表,而與之同步發展的中、下游發行放映業也不甘示弱。在上海,最初的影院放映是由西方人經營的,西班牙人雷瑪斯的青蓮閣是第一個電影固定放映點,隨後建起了屬於自己的一條“院線”。到1926年雷瑪斯離滬回國時,他的動產與不動產相加總計不下百萬,足以號稱“電影大王”。雷瑪斯告老還鄉時,張石川和百代公司的經理張長福終於等到時機,立即於1926年3月份承租了雷氏的五家電影院,組成中央影戲公司,以原有中央大戲院為領銜戲院,又吸收了“中華”、“平安”,中央影戲公司直轄7家影院。這條國片院線的形成是製片商涉足放映業的標誌,同時中國電影的院線開始了新的劃分。在北方,1918年開始經營北京真光電影公司的羅明佑將其屬下3家影院,於1927年與經營西片的發行業務的英籍華人、平安電影有限公司董事長盧根屬下的3家電影院合營,定名為華北電影公司。1929年華北電影公司進入全盛時期。羅明佑除掌控以上影院的首輪、二輪中外影片上映外,還以平津為中心,在石家莊太原鄭州濟南青島,乃至瀋陽哈爾濱擁有直接或間接管轄的院線,同時開展國內外影片的代理發行的業務,短短几年時間控制了北方地區的電影發行放映,經營的影院達二十多家,把曾壟斷經營影院的洋商一概排除在外,成為影院業名副其實的“華北王”。

面對中國龐大的市場和豐厚的回報,好萊塢八大公司紛至沓來,在上海和華北地區分別設有辦事機構。關於當時電影的放映數量,有數字顯示,美國電影以每年占進口影片數量平均80%以上的絕對優勢控制著中國電影的放映市場,甚至決定著影院業的生計。儘管國產片的總生產量只是進口影片輸入量的1/3或1/4,但是就中國的放映率和客群人群來說,國產片的影響力並不遜色於以美國片為主的外國電影。

1937年後,上海電影業因時局波動而變化,以“明星”消亡、“聯華”解體、“天一”南遷為標誌,老影業逐步消亡。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個黃金歲月和產業蓬勃時期在抗戰炮火聲中戛然而止。

以前蘇聯為模式,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獨立、完整的製片生產基地”為主要目標的體制建設任務。

1949年2月,經過短期的籌備,在建國前夕的4月上旬,電影管理局在北平成立,隸屬中共中央宣傳部領導,袁牧之任局長。電影局成立後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建立國家電影製片廠。

這個時期先後建立的東北電影製片廠、北平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製片廠三大國營電影企業在歷史轉折之際,為新中國電影事業走出了第一步。在新中國電影事業的規劃中,發行、放映同樣位置顯著,實現國有化的一體制既是最初方案,又是最終目標。因而,各地影片經理公司的建立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由關外推進到中原,在時間表上,與國營製片廠的創建可以說做到了兩翼並進。據統計,舊中國有678家電影院,半數以上集中在上海、天津、北平、廣州、武漢、瀋陽等大城市,中、小城市數量很少。

1954年6月至9月,電影局及所屬各製片廠的領導幹部共9人組成赴蘇訪問團,經過長達3個月的考察,回國後向中共中央上報了《電影工作者赴蘇訪問團工作報告》。1955年中央批准了該《報告》,各電影廠(部門)便相繼開始了大規模體制建設和調整,以前蘇聯為模式,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獨立、完整的製片生產基地”為主要目標的體制建設任務。1959年共完成82部故事片,產量下降而藝術質量上升,優秀和比較優秀的影片達到近30部,占全年總數的1/3強,這一年在新中國電影的發展歷史上被稱之為“難忘的一九五九年”。

新中國電影的17年曆程有多種劃分的方法,就電影事業的發展而言,可分為兩大重要時期:從1949年開國到1957年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畫結束,為起步、初創、建設的階段;1957年以後,經過1959年的“十年獻禮”高潮,到1965年“文化部整風”及1966年的“文革”,為穩定、發展、轉變的階段。中國電影在經歷了這17年的打造後,已經擁有了一份龐大的產業,家底堅實而雄厚。

中國電影第三次產業時期在時間和形式上與前兩次有所不同。“文革”後百廢待興,新時期的改革開放不久挽救了瀕於崩潰的電影經濟,也使中國電影迎來又一次復興。但幾十年來形成的產業痼疾困擾著電影的發展,電視及多種娛樂方式的衝擊更使電影業的經營每況愈下,改革勢在必行。隨著中國性改革的不斷深化,電影業開始重新審視市場的作用和力量。上世紀90年代的一連串的“突破”如同多米諾骨牌效應,促成了體制的變遷,這一切都是在推動市場化進程的力量下進行的。因此,這一次產業期的到來較前兩次而言,在意識上體現出了更多自覺。

進入21世紀後,對於電影業市場化的確定和認知,已經在全行業達成了思想的統一,但客觀上講這是經歷了一個過程的。1993年,10部“分賬大片”的引進和1999年中美談判結束,中國加入WTO開始進入倒計時,這兩大事件都著實給尚處於懵懂之中的中國電影業上了“市場”的一課。與狼共舞,是中國電影不得不做出的選擇,在與國際接軌的不斷磨合中,才能漸漸地觸摸到市場的脈搏。“打破橫向的區域界限,打破行業割裂狀態,在大市場、大規模、全方位和全行業的基礎上,進行縱向資產聯營,進而重組市場,實現符合電影發展規律的新格局。”2001年,隨著市場觀念的深入人心,“院線制”的建設規劃被提上議程,12月18日出台了《關於改革電影發行放映機制的實施細則》,經過2002、2003兩年的強力推動,到了2004年,“中國已建成的36條電影院線,加入影院已經達到1188家,銀幕數為2396塊,比院線成立初期增加了316家影院和815塊銀幕。票房收入超過2000萬元的影院有5家,超過1000萬元以上的達到了15家以上。”

中國電影業市場化的方向確定以後,計畫經濟時代所形成的產、供、銷關係亟待重新“洗牌”。而在電影行業本身,打破了國有企業的單一主體,民營資本和境外資金開始進入,從製片業逐步擴展到發行放映業,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2001年,華語電影《臥虎藏龍》衝進奧斯卡,斬獲多個獎項,這給了中國人製作華語大片以前所未有的機會和信心。2001年到2003年,有著海外、本土雙重投資背景的《大腕》、《英雄》、《天地英雄》、《手機》相繼問世,《英雄》贏得了2.5億的票房。2004年,具有同樣資金組合方式的《十面埋伏》、《可可西里》、《天下無賊》《功夫》,在票房榜上分別占據了前三名,《功夫》是1.7億,《十面埋伏》是1.6億,《天下無賊》為1.2億。“借水行舟”使中國電影終於嘗試著下了海,並且開始學習游泳。

武術與中國電影發展的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

中國電影第一次武術動作片高潮出現在20世紀的20年代至30年代。在當時,人們習慣稱其為“武俠電影”。 武俠電影隨著中國電影的發展而發展到了第一次高潮。這個期間各種各類的武俠電影紛紛出現。

其武俠電影的急速發展,是與當時的文化背景、武俠小說等都有一定聯繫的。1928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根據武俠小說《江湖奇俠傳》改編並攝製成武俠電影《火燒紅蓮寺》。歷史上人們也一直認為《火燒紅蓮寺》是中國第一部武俠電影。

當時紅極一時的《火燒紅蓮寺》,其票房和社會人氣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以後的3年內,為滿足觀眾的要求,《火燒紅蓮寺》的續集竟拍了有18集之多。就連現在的美國巨片《蝙蝠俠ⅰ》、《蝙蝠俠ⅱ》、《蝙蝠俠ⅲ》都會感到汗顏。《火燒紅蓮寺》說的是,湖南瀏陽平江兩地為爭碼頭而引發械鬥,涉及到武林中的崑崙派和崆峒派,以及紅蓮寺廟等。劇情可以不去深入,而《火燒紅蓮寺》的連續18集,事實上形成了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次武術動作片高潮。以後在1940年和1993年,香港又製作了兩集,從而使《火燒紅蓮寺》總共拍了20集。

在整個1929年至1931年期間,上海的50餘家影片公司,共拍了250餘部武俠電影,占全部出產影片的60%。

由於日本侵華戰爭,中國電影受到了巨大的創傷,同時也導致了中國武俠電影第一次高潮的結束。

第二次高潮

中國電影第二次武術動作片高潮出現在20世紀的50年代末至70年代。在60至70年代,武術動作片和言情電影一樣,成為支撐香港和台灣電影業的兩大支柱。在這期間,湧現了一批代表這個時期武術動作片的最高水平的演員與導演。如李小龍、洪金寶等及以後的成龍、元氏兄弟等。

1958年,香港峨嵋製片公司首先拍攝了金庸《射鵰英雄傳》《碧血劍》,之後,台灣地區也出現了武俠電影,如1960年台聯影片公司的《七劍十三俠》等。

1973年,中國武術動作片翻開了重要的一頁。《猛龍過江》是李小龍自編、自導、自演的影片,是世人公認的遠征歐洲打入世界影壇,並獲得成功的武術動作影片。同年的《龍虎爭鬥》是李小龍與美國好萊塢華納影業公司合資生產的影片,成為中國第一部與國外電影公司合作的武術動作片。《死亡遊戲》是李小龍自編、自導、自演的最後一部影片,遺憾的是李小龍並沒有拍完這部電影就去世了。

此後,雖然香港和台灣的武術動作片還繼續在生產,但作為群體性的武術動作片創作、拍攝、效應等逐步減退了。

第三次高潮

中國電影的第三次武術動作片高潮出現在20世紀的80年代初。1980年,北京電影製片廠首拍了劉曉慶主演的《神秘的大佛》,打開了武術動作片的先聲。1982年由河南開封市演出公司和香港聯華電影聯合公司攝製的、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真正掀起了武術動作片的第三次高潮。在這期間,大量的武術動作片題材的影片誕生了,如1983年的《少林寺弟子》、《武當》、《武林志》等;1984年的《自古英雄出少年》、《木棉袈裟》、《大刀王五》等。同時,武術動作片有了將動作片與民族文化相融和的意韻。

由中國內地所引發的武術動作片與香港和台灣的武術動作片有一定的不同之處。即相比較而言,在敘述故事的前提下,更多的表現了一種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思想的薰陶。

步入90年代,香港的武術動作片又有了一個新的篇章,1992年的《新龍門客棧》、1993年《東方不敗》、《獅王爭霸》等對中國電影具有較大的影響。尤其是間隔了半個多世紀的《火燒紅蓮寺》,在1993年又拍了第20集的連續系列。以及1994年的《天龍八部》等等,都對武術動作片的第三次高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所有的武術動作片中,以出生於廣東佛山黃飛鴻的武術生涯為題材的武術動作片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從1949年的《黃飛鴻傳》至今,已有了100餘部關於黃飛鴻武術生涯的故事片。

發展時期

(圖)中國第一部電影故事片《難夫難妻》中國第一部電影故事片《難夫難妻》

早期中國電影(1931年以前)

中國電影事業發端於20世紀初。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創辦人任景豐拍攝了由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斷,這是中國人自己攝製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國人經營的亞細亞影戲公司拍攝了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中國第一部有故事情節的短片《難夫難妻》。191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拍攝時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動影戲部,此後拍攝了兩部中國最早的長故事片《閻瑞生》和《紅粉骷髏》。1922年 ,張石川與鄭正秋 、周劍雲等組織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孤兒救祖記》,影片嚴肅地涉及了當時的社會實際,表現手法具有較濃的生活氣息,演技自然、親切、樸素。與此同時,出現了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長城畫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較具規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於1925年創辦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於民間故事,拍攝一批古裝片,並在上海掀起拍攝古裝片的熱潮 ,還以此立足於南洋市場 。1925~1927年間,上海先後成立140家中小型電影公司;廣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攝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開拍《火燒紅蓮寺》後又形成一股武俠片熱潮。此後的4年間上海各公司拍攝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燒”、“武俠”、“神怪”之類光怪陸離、粗製濫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華百合等影片公司組合成聯華影業公司,先後拍攝了《戀愛與義務》、《恆娘》、《桃花泣血記》等片。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聯影片公司試製成功蠟盤發音有聲影片《歌女紅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華光片上有聲電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國第一部片上發音影片《雨過天晴》。到1935年,中國完成了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的過渡。

左翼電影運動 (1931~1937)

1930年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先後於上海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九一八、一二八事變後,上海的抗日戰爭爆發,電影界的有識之士深感時代需要反映現實的影片。1932年5月,明星影片公司聘請黃子布(夏衍)、鄭君平(鄭伯奇)、錢謙吾(阿英)擔任編劇顧問,與鄭正秋、洪深等一起組成編劇委員會。1933年3月中國共產黨的電影小組成立,由夏衍任組長,成員有錢杏邨、司徒慧敏、王塵無和石凌鶴。電影小組的成立推動了明星、藝華、聯華等影片公司的電影創作,也影響了天一和其他小公司的電影創作。當年生產了《狂流》、《都會的早晨》、《春蠶》、《姊妹花》、《民族生存》、《三個摩登女性》、《小玩意》等一批優秀影片,左翼電影運動取得輝煌成就。國民黨統治當局在開展對中國革命根據地第五次軍事“圍剿”的同時,加強了對革命文化的“圍剿”。針對這種更為尖銳、複雜的形勢,左翼電影工作者進行更加隱蔽的鬥爭,創作出《漁光曲》、《新女性》、《大路》、《神女》、《生之哀歌》、《逃亡》等有影響的片目 ,與此同時 ,左翼電影工作者還開闢了新的製片陣地——電通影片公司,拍攝了《桃李劫》、《風雲兒女》等優秀影片。這個時期還創作一批優秀電影歌曲,如影片《大路》里的《大路歌》和《開路先鋒歌》,《桃李劫》里的《畢業歌》《風雲兒女》里的《義勇軍進行曲》等,隨著影片的放映,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二九運動將中國人民愛國運動推向一個新高潮,上海電影界為適應新的形勢,建立起電影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繼“國防文學”口號提出後,1936年2月,“國防電影”作為電影創作口號也被提出。1936~1937年7月,上海各電影公司拍攝出一批不同題材樣式和內容的國防電影,有《生死同心》、《壓歲錢》、《十字街頭》、《馬路天使》、《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記》、《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等影片。

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電影 (1937~1945)

在國民黨統治區,1938年,周恩來代表中國共產黨參加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的領導工作,直接地推動了抗戰電影的發展。中國電影製片廠在政治部三廳領導下,由陽翰笙擔任編導委員會主任委員,迅速投入抗戰電影的攝製及其他工作。先後在武漢重慶拍攝了《保衛我們的土地》、《八百壯士》、《勝利進行曲》、《青年中國》、《塞上風雲》、《還我故鄉》、《警魂歌》等表現軍民英勇抗戰的影片,以及《民族萬歲》等新聞紀錄片。國民黨直接領導的中央電影攝影場和1935年成立於太原的西北影業公司也拍攝了宣傳抗日的故事片和新聞紀錄片。

香港到1937年6月底為止,成立了南洋、大觀等50多家拍攝粵語片的電影公司。隨著抗日戰爭爆發,香港愛國電影工作者拍攝了抗戰題材的影片。

從1937年11月中國軍隊撤離上海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帝國主義軍隊進入上海租界為止,上海被稱為“孤島”時期。這一時期,1938年有新華、藝華、國華等私營電影公司拍攝影片。隨著新華攝製的影片《木蘭從軍》上映後的賣座,形成了古裝片拍攝浪潮。1941年,時裝片取代古裝片,新華、藝華、國華、金星等10幾家影片公司,出品80多部影片,時裝片有60部。萬籟鳴萬古蟾(見萬氏兄弟)繪製完成的卡通片《鐵扇公主》是中國第一部較長的卡通片。

在日本占領區,日本帝國主義1937年8月21日在長春成立“滿洲映畫株式會社”(簡稱“滿映”)。後在北平(今北京)成立華北電影股份有限公司。1939年於上海成立中華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偽將新華等幾家影片公司合併,成立中華聯合製片有限公司(簡稱中聯)。1943年5月12日將以上電影機構合併,成立中華電影聯合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影)。中聯和華影在4年中拍攝近130部故事片,有宣揚所謂“中日親善”、“共存共榮”的《春江遺恨》等影片,為迷惑中國觀眾,也拍攝了不少以戀愛為中心的影片。

在抗日根據地,1938年,在八路軍總政治部領導下,由延安電影團袁牧之擔任編導,吳印鹹、徐肖冰、吳本立擔任攝影 ,用僅有的兩部攝影機拍攝長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1942年又完成長紀錄片《生產與戰鬥結合起來》,以及一些反映當時延安重大社會政治生活的新聞片。還建立一個放映隊,在陝甘寧邊區、晉綏邊區前線一帶放映電影。新四軍淮北根據地於1942年購得16毫米攝影機,拍攝了有關新四軍生活的影片素材,1946年剪接完成長紀錄片《新四軍的部隊生活》。

(圖)電影《小城之春》電影《小城之春》

解放戰爭時期的中國電影(1945~1949)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宣傳部和國防部分別接管了上海、北平、長春、南京等地的電影產業。在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的領導下,一部分革命和愛國的電影工作者進入由中央電影攝影場改組的中央電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電)各廠,利用國民黨的電影基地,拍攝進步影片;另一部分參加進步電影的基本陣地崑崙影業公司,對文華、國泰、大同等民營影片公司也採取團結、支持、爭取和協作的方針,使之拍出進步影片。這樣,在1946~1949年間拍攝了《一江春水向東流》、《萬家燈火》、《烏鴉與麻雀》、《松花江上》、《夜店》、《還鄉日記》、《遙遠的愛》、《幸福狂想曲》、《小城之春》等優秀影片。這一時期上海共有20多家小電影公司,拍攝了約40部影片,其中大部分渲染謀殺、間諜、偵探、心理變態或描寫所謂家庭愛情糾葛等。

在解放區,1946年成立延安電影製片廠。1947年以該厂部分人員為基礎,組成西北電影工學隊前往東北。1946年10月在晉察冀軍區成立華北電影隊。1946年長春解放後,中共中央東北局指派舒群田方等人接管“滿映”。1946年10月成立東北電影製片廠(簡稱東影),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完成17輯大型新聞紀錄片《民主東北》,以及木偶片《皇帝夢》、科教片《預防鼠疫》、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卡通片《瓮中捉鱉》、翻譯片《普通一兵》。1949年4月,東影遷回長春,1955年改為長春電影製片廠。北平、上海解放後,在北平、上海軍事管制委員會領導下,接管了在北平、上海的國民黨製片機構,分別成立北平電影製片廠(後改為北京電影製片廠)和上海電影製片廠。1949年4月,成立中央電影事業管理局,擔負領導中國電影工作的任務。

新中國電影事業 (1949年以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進入一個新時期。50年代初期,上海原各私營電影製片廠聯合組建為公私合營的上海聯合電影製片廠,於1953年併入上海電影製片廠。這樣,故事片的生產完全由長春、北京、上海3家國營廠承擔。為了培養人才,上海、北京先後成立電影學校,北京的電影學校後成為中國唯一的高等電影專業學府——北京電影學院。與此同時,成立了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籌建了保定電影膠片廠,南京、哈爾濱、上海都建立了電影機械廠,以及八一電影機械廠和北京電影洗印廠等電影工業企業。新中國電影從1949年製作第一部以工人階級作為解放了的主人翁的影片《橋》開始,在很短的時間,拍攝了《白毛女》、《鋼鐵戰士》、《上饒集中營》、《新兒女英雄傳》、《翠崗紅旗》、《我這一輩子》、《腐蝕》等優秀故事片,以及新聞紀錄片《百萬雄師過大江》、《紅旗漫捲西風》等。但是,由於在電影創作指導思想方面過分強調電影的政治宣傳作用,造成題材單一的傾向。對《武訓傳》等影片的批判,挫傷了部分創作人員的積極性,導致了創作拘謹、產量下降。1953年,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有關領導提出改進領導方法,鼓勵藝術家發揮各自長處,從各方面反映革命的歷史和現實。1956年,毛澤東同志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文學藝術和科學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為了貫徹這一方針,電影局從指導思想、領導、體制等多方面進行改革,取得積極成果,故事片生產由1951年年產10多部逐漸增加到1957年年產40多部,1957年文化部舉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第一次優秀影片評獎 ,獎勵了1949~1955年攝製的《南征北戰》、《智取華山》、《渡江偵察記》、《雞毛信》、《董存瑞》、《祝福》、《李時珍》、《神筆》(美術片)、《淡水養魚》(科教片)等69部優秀影片。1957年,隨著反右派鬥爭的擴大化,對一些影片和藝術家也進行了錯誤的批判。1958年又拍攝了許多報導性宣傳大躍進中某些虛假的“新事物”的影片,又一次干擾了電影的創作。不久,中央逐步糾正了大躍進中“左”的錯誤,周恩來對電影界也提出了注意影片質量的要求,促使中國電影事業在1959年形成一個繁榮時期,拍攝了《林則徐》、《聶耳》、《萬水千山》、《青春之歌》、《林家鋪子》、《老兵新傳》、《五朵金花》等題材風格多樣、在思想與藝術上達到了較高統一的影片。但是不久,在反右傾運動中,電影界又批判所謂的資產階級人性論和人道主義。加之三年自然災害,膠片、器材等嚴重短缺,電影生產又逐步下降。1961年,文化部和中共中央宣傳部重申堅決貫徹雙百方針,糾正了違背藝術規律,對文藝創作進行簡單粗暴的批評干預的“左”的思潮,制定了改善文藝工作和電影工作的一些管理條例。使60年代初期的電影走入正軌,到1965年,形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第二個電影創作高潮,生產了《甲午風雲》、《革命家庭》、《紅旗譜》、《舞台姐妹》、《小兵張嘎》、《英雄兒女》、《農奴》、《白求恩大夫》、《早春二月》、《楊門女將》等優秀影片,以及優秀美術片《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等。與此同時,電影放映單位從1949年的400多個發展到1965年的20363個。到1965年為止,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共發行1213部長短影片。中國自己的電影工業也已具備相當規模,可以生產洗印、錄音、攝影、放映機等各種設備、器材,並基本達到自給。但在1966年爆發了文化大革命,電影界百花凋零,萬馬齊喑。

粉碎四人幫後,電影事業獲得發展。1979年10月鄧小平代表黨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藝路線基本是正確的,總結了歷史的經驗教訓,糾正了過去提出的“文藝服從政治 、文藝從屬政治”的偏頗提法 ,重申執行雙百方針。1977年電影生產開始復甦,1980~1984年平均年產量達120部左右,每年觀眾人次平均在250億左右,中國電影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 。其主要特點:①堅持和發展革命的現實主義道路,堅決執行雙百方針,題材廣泛,反映生活中各類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如《天雲山傳奇》、《喜盈門》、《人到中年》 、《高山下的花環》 、《血,總是熱的》、《傷逝》、《駱駝祥子》等影片。②尊重藝術的客觀規律,創造出各種真實生動的銀幕形象,塑造了各類不同的典型性格。如《南昌起義》、《西安事變》、《廖仲愷》等影片對革命領導人進行了多角度的刻畫,對蔣介石等歷史人物能實事求是地按照歷史本來面目表現。③在風格與樣式上趨於多樣化。由於題材領域的擴展,使藝術家們可以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特長,探索自己最適宜的風格、樣式,表現最完美的內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編導拍攝了一批有一定實驗意義的探索性影片,如《黃土地》、《青春祭》、《良家婦女》、《黑炮事件》、《獵場札撒》、《老井》、《紅高粱》、《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霸王別姬》等。在電影創作繁榮的同時,電影理論研究也空前活躍,並在相當多的創作人員中發生影響。

中國美術片從形式到內容都極富有民族風格和特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美術片是中國影片在國際上獲獎最多的一個片種。新聞紀錄片已向縱深發展,充分利用豐富的資料,系統地編輯一些重要的文獻片,並對民眾普遍關心的問題與重要事件進行綜合報導、專題報導;還注意表現人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抓住真人真事中豐富的細節,以情動人。科教片也有新發展。電影廠在原有的基礎上陸續增建八一電影製片廠兒童電影製片廠珠江電影製片廠西安電影製片廠峨嵋電影製片廠、瀟湘電影製片廠、內蒙古電影製片廠、天山電影製片廠、福建電影製片廠、廣西電影製片廠、青年電影製片廠、深圳影業公司、雲南電影製片廠13個主要生產故事片的電影製片廠和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譯製廠和中國農業電影製片廠。1958年在北京建立了中國電影資料館,1989年在該館基礎上建立了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並創辦《當代電影》和《電影信息報》。電影工業和科研方面都有相當大的發展。國產電影器材已基本上可以解決放映和製片需要,還研製成功立體電影、環幕電影等。中國放映單位已達14萬之多,比1949年增長了350倍。1960年成立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1979年改組為中國電影家協會,頒發電影金雞獎;影協下設中國電影出版社;還編輯出版《大眾電影》,舉辦電影百花獎評選活動 。自1980年起每年由文化部(1986年起改由廣播電影電視部)對上年度的優秀影片頒發政府獎。中國電影發展的關鍵在於提高質量,開拓新的題材和體裁,繼承和發揚中國電影的優秀傳統,借鑑外國影片的經驗,創作出既有中國特色、民族風格又有國際水平的影片。

發展趨勢

(圖)電影《臥虎藏龍》電影《臥虎藏龍》

武俠電影的發展趨勢

從《定軍山》到《臥虎藏龍》再到2005年周星馳《功夫》、徐克的《七劍》的中國電影百年的發展史中,可以看到武俠電影的發展趨勢。

重視電影節的評選與獎項

世界上形形色色的電影節有3000多個,而國際製片人協會承認的國際A級電影節一共是11個。在這林林總總的電影節中,其中奧斯卡是國際A級電影節中舉足輕重的國際電影節,同時也是商業性最強的電影節之一。中國的電影界對此

對於中國電影來講,奧斯卡不僅僅是一個在世界面前亮相的好機會,更是一個爭奪世界電影市場的契機。參加奧斯卡,得獎不易,既使獲得提名也同樣具有意義。而如果獲得獎項,則對中國電影的整體形象提升和世界電影市場的定位都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2001年的73屆在奧斯卡的獎項,稱為中國武術功夫電影的《臥虎藏龍》再一次使中國武術動作片亮相全球影壇。《臥虎藏龍》是由李安導演的,李安有著中國內地、中國台灣和美國的生活經歷。而整個劇組有中國內地、中國台灣和中國香港的演員以及美國和馬來西亞的華人演員組成。在獲獎的時刻,輿論界稱其為“世界華人的電影藝術成就”。

在奧斯卡的獎項提名中,《臥虎藏龍》得到了10個獎項的提名。最終得到了最佳外語片獎、最佳美術指導獎、最佳攝影獎、最佳原作音樂獎等4項大獎。這是中國電影首次在國際A級電影節奧斯卡中的舉足輕重的獎項。

有意思的是,這部配英文字母的華語片還在美國引發了學中文的熱潮,甚至有的學校將《臥虎藏龍》劇本當教材用。

2005年,中國電影有了一個嶄新的評選活動——中國電影排行榜。排行榜4個項目,每個項目有5個提名。人們發現最佳製片人中的5部電影有2部是武術動作片,它們是《功夫》和《十面埋伏》。其中《十面埋伏》有3個項目的提名。

電影市場的票房價值槓桿

從票房價值來看,《臥虎藏龍》僅在北美就達到了近2 億美元的票房、台灣的會宇多媒體以8位數即千萬元的價格取得了《臥虎藏龍》全球獨家動畫著作權、包括碟片和商業性合作的授權等,《臥虎藏龍》得到數億美元的收入是毫無疑問的。

同樣,《英雄》在2004年的76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之後,在美國兩個周末的票房達到了1800萬美元,最後在全球達到了1.7621億美元的票房奇蹟,而《英雄》在國內的票房收入僅占其中的17.24%。《十面埋伏》的海外著作權被“索尼經典”購買了以後,其票房突破了7200萬美元。來自影片發行方中影發行放映分公司的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7月29日開始放映的徐克的《七劍》,中國首個周末三天票房總計2600萬元人民幣,這個成績和《頭文字D》的首周票房基本持平。同時頭3天在東南亞已取得過4000萬的票房成績,發行負責人翁立表示,“從《七劍》的首周表現來看,總票房達到七八千萬難度不大。”因此《七劍》的中國電影排行榜估計也將是前列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電影排行榜以電影的票房收入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指標。

娛樂性的武術動作片將異軍突起

《我的功夫女友》被譽為2005年的中國“首部現代功夫喜劇”。它糅合了浪漫、搞笑、功夫、勵志等多種元素。《我的功夫女友》是繼韓國影視明星張娜拉的電視劇《明朗少女成功記》創下收視高峰,並捧紅了張娜拉的亞洲小天后地位之後的又一巨作。圈內人把其稱作是中國版的《明朗少女成功記》。雖然由於檔期的原因,張娜拉最終未能出演此劇,但《我的功夫女友》將中國功夫與喜劇的結合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許多海外的影片商也看好該片,希望引進現代功夫喜劇《我的功夫女友》影片。

2005年3月香港引進內地的首部電影叫《精武家庭》。它是集武打、動作、喜劇溫情於一體的武術動作電影。該片由成龍監製,“成家班”參加了全部的拍攝工作。總投資為4000萬元的《精武家庭》有驚險的跳樓場面和高難度的武打動作。

而香港另一武術動作片的明星洪金寶也在2005年的4月推出了“洪式”的喜劇功夫電影《龍威父子》。《龍威父子》取景於雲南和廣西一帶,秀美的自然風光和壯觀的瀑布河流更襯托出了中國武術動作影片的傳奇色彩。

在2005年的賀歲片市場裡,以周星馳為主演的,作為新年賀歲片的中國功夫電影《功夫》展現了“電腦功夫”和武術真功夫的結合。此外,影片使這賀歲功夫片不同於普通的功夫片。《功夫》一片投資1.5個億港幣,片中仿效了不少好萊塢影片的經典段落,十分搶眼。

沉寂了3年以後的徐克又推出了武俠巨片《七劍》。該片目前拍攝完畢,已經於2005年7月29日與觀眾見面。

徐克認為,兵器之王,象徵著中國武俠文化的精神,劍中蘊涵著俠義的風度和修養,並且有一種浪漫蕩漾在其中,無論在攻擊時和防守時,你會發現那其中藏有哲學。關於劍,徐克認為有很多內容可以發展,一招一勢讓人們重新認識劍,劍不僅僅是一個打鬥的工具,它應該有七種精神,有七種顏色。

雖然《七劍》一直被稱為2005年最受期待的香港電影。但是,一部《琴魔》日前在香港試映後,有搶走《七劍》的風頭的趨勢。《琴魔》是一部古裝武術動作片,耗資數千萬,光道具“天音琴魔”就花費了10萬以上。業內人士評論,《七劍》和《琴魔》這兩部動作片的競爭,將帶動整個香港電影市場的進一步復甦。

武術與中國電影發展的互存互進

中國電影的發展離不開武術的源泉。武術的全球化宣傳與推廣離不開中國電影。在《定軍山》成功拍攝之後100年的中國電影風風雨雨中,中國電影的發展始終與中國武術發展互存互進。

20世紀70年代,功夫巨星李小龍使世界認識了中國武術,形成了一個中國功夫的熱潮。

80年代,李連杰的《少林寺》掀起了中國的武術浪潮,據不完全的統計,在《少林寺》及其他武術動作片放映之後的數年內,中國的武術業餘學校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出來,竟達到了萬所之多,少林寺的所在地,河南登封地區有100餘家武術學校。其中有不乏規模較大和檔次較高的武術學校。比如塔溝武校的習武學生超過了萬人等。同時,全球的武術熱也再一次升起。

2001年獲得奧斯卡4項大獎的武術動作片《臥虎藏龍》,無論在全球電影界的影響力、票房收入的市場因素,還是在中國電影和中國武術的宣傳與推廣,都達到了一個空前的程度。

在中國電影發展的100年中,武術動作片的走向中國、走向世界,不僅僅有提升中國電影的國際地位,擴大電影的市場效應的作用,而且更有宣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橋樑作用和宏揚民族精神的教育作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通過電影進行宣傳,從而使中國走向世界,使世界認識中國。如奧斯卡、嘎那、東京電影節等等是中國影片成為世界各國了解中國的一個視窗。再如電影《霍元甲》的放映,使無數國人為之傾倒,從而使民族的凝聚力,民族的自豪感大大提高。

中國電影是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的橋樑,中國武術是中國電影發展的源泉。兩者的互存互進將永遠延續下去。

發展狀況

(圖)電影《功夫之王》電影《功夫之王》
2008年中國電影發展狀況

2008年共有44部影片出口到61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票房收入總計超過2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5%。其中《功夫之王》取得6.7億元、《赤壁》1.936億元、《長江7號》1.497億元。研究制訂了《廣播影視服務貿易中長期發展規劃》,積極協調商務部,對36家重點企業和39個重點項目從信用保險、資金獎勵等方面予以支持。繼續牽頭組織國內影視機構聯合參加坎城國際影視節展,重點加強海外行銷和宣傳推廣力度。2008年各影視機構僅通過參加國際影視節展,出口額已經達到近千萬美元。

對外交流合作程度不斷加深。2008年共有270部次影片參加116個國際電影節,其中有39部影片在23個國際電影節上獲得68個獎項。在日本國際電影節期間舉辦的“2008東京中國電影展”上,日本首相麻生太郎會見了中國代表團並全程觀看了中國影片《赤壁》。主辦了中國-東協廣播電視高峰論壇,發表了推動中國與東協廣播電視領域更深入廣泛合作的《北京聲明》。加強與開發中國家的交流合作,培訓了80多個開發中國家的300多名廣播影視從業人員。抓住奧運契機,加強了與境外主流媒體的交流合作。

禁演影片

(圖)《十七歲的腳踏車》《十七歲的腳踏車》

1、《十七歲的腳踏車》(2000年)

該片是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王小帥的最新作品。王小帥在沒有拿到審片結論之前便攜片參加了柏林國際電影節,贏得一尊銀熊,卻被禁止在國內公映。

2、《鬼子來了》(2000年)

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審會獎。影片以獨特的視角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者的兇殘本性,圈內口碑不錯。

3、《蘇州河》(2000年)

荷蘭鹿特丹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日本銀座影展大獎。影片以王家衛的電影風格敘述了一個愛情悲劇故事,表現對愛的執著和愛之意義的探討。

4、《過年回家》(1999年)

獲1999年第56屆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這是一個關於寬容和愛的故事,主人公過年回家,傾訴了17年的難言人生。

5、《趙先生》(1998年)

本片獲第51屆瑞士洛迦諾電影節“金豹獎”導演:呂樂

攝影:王大麟主演:施京明 張芝華 陳怡南 蔣雯麗

第5代最傑出的攝影師之一呂樂試圖通過拍攝處女作《趙先生》,像他的同門師兄張藝謀一樣成功轉型成電影導演。但這一努力卻並未取得太大的成效,雖然本片在瑞士洛加諾電影節獲得金獎。他執導的第二部電影《小說》據說因為情節晦澀,映射中國百姓悲慘生活,也處在封存狀態中。

6、《小武》(1997)

導演賈樟柯憑藉《小武》在國際影壇一舉成名,成為青年導演中後來居上的代表人物。他的拍片方式與其他一些人並無二致,都是走國際融資與發行的道路,基本與本土電影市場不發生任何關係。

7、《郵差》(1995年)

這部電影是導演何建軍得到鹿特丹電影節的一個基金的資助拍攝,並在歐洲完成後期製作的。這就決定了本片不可能在國內獲得放映的機會。從國外電影節或電影基金獲取資金支持是不少青年電影導演的基本運作方式,也是他們完成的電影無法與觀眾見面的重要原因。

8、《活著》(1994年)

獲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審會獎和男演員獎。根據余華小說改編,表現人在極端艱難的生存環境下可悲的頑強和堅韌。

9、《東宮、西宮》(1996年)

阿根廷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編劇、攝影大獎。根據王小波的小說改編,講述一對同性戀者複雜的心路歷程,涉嫌宣傳腐化思維,迄今未被準許上映。

10、《藍風箏》(1993年)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大獎。以悲哀、灰暗的基調講述幾十年的故土舊事,透視埋在歷史灰燼下的人的命運,審查未通過即參賽,導致中國電影代表團退出東京電影節。

代表人物

(圖)李小龍 李小龍

武術動作片中出現了許多代表人物

李小龍

在20世紀60至70年代期間,李小龍從武術的詠春拳開始創造截拳道,而後進入影視圈,轟動世界影壇。從而使中國武俠電影又進入了第二次高潮。

李小龍作品有童年時期的作品《富貴浮雲》、《細路祥》、《人之初》、《雷雨》、《人海孤鴻》;1969年《醜聞喋血》;1971年《唐山大兄》;1972年《精武門》;1973年《猛龍過江》、《龍爭虎鬥》;1973年《死亡遊戲》(未完)。

在李小龍的電影中尤其是《唐山大兄》這部武術動作片,是由香港嘉禾電影公司所製作。該片成功塑造的中國英雄人物“唐山大兄”帶動了中國電影進入世界電影市場,主角李小龍由此而成為了一代國際電影巨星。

成龍

成龍出生於1948年的成龍,數十年的從影使其成為全球的公眾人物。他的電影有很多,基本以《警察故事》系列、《醉拳》系列為他奠定了武術動作片的地位。此外,具有影響力的電影有《群龍譜》、《A計畫》、《蛇形刁手》、《奇蹟》、《紅番區》、《霹靂火》、《簡單任務》、《我是誰》、《一個好人》、《尖峰時刻》等等。成龍1995年就獲得了香港浸會大學的榮譽社會學博士。他的《醉拳ⅱ》赫然登上了美國《時代》雜誌,被評為十大電影佳片。成龍熱心於慈善事業和公益事業,尤其是為2008年的北京奧運當形象大使。

李連杰

1996年在英國倫敦舉行了“李連杰作品專輯展映”,出現了異常熱烈的鬨動場面,反映了李連杰已成為繼李小龍、成龍之後在歐洲備受矚目的中國功夫明星。李連杰的武打動作,除了傳統的中國功夫之外,又加入了好萊塢的動作特技效果。李連杰成功地打入了德國比利時、美國、日本等西方國家。

李連杰作品有1982年《少林寺》;1984年《少林小子》;1986年《南北少林》;1988年《中華英雄》;1989年《龍在天涯》;1991年《黃飛鴻》;1992年《黃飛鴻ⅱ》、《笑傲江湖》等;1993年《獅王爭霸》、《方世玉》、《太極張三峰》等;1994年《洪熙官》、《精武英雄》及2004年《英雄》、2005年即將上映的《霍元甲》等。

李連杰的身價隨著其名聲業越來越高,從1982年《少林寺》的數百元,到1996年香港龍祥電影公司永勝娛樂公司簽下了《黑俠》、《黃飛鴻ⅵ》等三部片子,達到了3600萬港幣;而以後的影片也在千萬美元之巨。

其他代表人物

《武當》中的司馬劍(趙長軍飾)、《塞外奇俠》中的卓已航(原文慶飾)、《武林志》中的東方旭(李俊峰飾)等。在眾多的武術動作影片中,以《黃飛鴻》為題材的影片可以說是達到了武術動作之最。而飾演《黃飛鴻》的演員也幾乎囊括了所有的武術動作片名演員。如成龍、李連杰、洪金寶、元彬、甄子丹趙文卓、王群、邱建國等;還有不少其他名星。如譚永麟、劉家輝、梁小龍等。在這其中《黃飛鴻》中的黃飛鴻(關德興飾)。1940年開始,關德興飾演《黃飛鴻》,一直到1970年,整整演了99部以《黃飛鴻》題材的電影。

中國電影史上的10大女明星

1、阮玲玉(1910~1935)

阮玲玉是中國第一位得到社會廣泛讚譽的女演員。阮玲玉自1927年主演第一部影片《掛名夫妻》起,在29部影片中飾演角色。她的出現標誌著中國的電影表演藝術擺脫文明戲模式化表演桎梏、走向現實主義真實表演道路的開始。阮玲玉在短暫的一生中創造了舊中國各個社會階層的婦女形象,尤其是她在《神女》中飾演的那位被污辱被損害的女性,在表演上最為出色。

2、胡蝶(1907~1989)

胡蝶的表演生涯一直從20年代末延續到60年代。然而,她最輝煌的時期是在三四十年代。30年代初,她主演了中國第一部有聲片《歌女紅牡丹》,她把一個忍受丈夫虐待與壓榨而毫無反抗、心地善良又有幾分愚昧的女性刻畫得相當成功。在第一部左翼電影《狂流》中,她塑造的秀娟不但富有反抗精神,而且內心世界十分豐富,受到好評。她主演的《姐妹花》是她表演藝術的高峰。胡蝶飾演過娘姨、慈母、女教師、女演員、娼妓、勞動婦女等多種角色,她的氣質華貴脫俗,表演上溫良敦厚,一度被觀眾評為“電影皇后”。胡蝶橫跨默片和有聲片兩個時代,成為三四十年代中國最優秀的演員之一。

3、白楊(1920~1997)

白楊的成名作是1936年主演的《十字街頭》。在這部影片中,她與趙丹配戲,扮演一紗廠教練員楊藝英,比較成功地塑造了這一充滿幻想、幼稚的資產階級青年女性形象。40年代,她主演《八千里路雲和月》與《一江春水向東流》。白楊的藝術生涯一直延續到60年代,先後拍攝了《為了和平》、《祝福》、《金玉姬》、《冬梅》等影片。特別是1956年她在《祝福》中塑造的祥林嫂形象達到了她表演藝術的高峰。白楊在後期的藝術實踐中,逐步形成了優美、自然、含蓄、鮮明的表演風格,透露出東方婦女特有的神韻。

4、上官雲珠(1922~1968)

一個眼神,幾個動作,能使一個小角色的性格在銀幕上熠熠發光,並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上官雲珠就有這樣的藝術功力。她是一位可塑性強、戲路子寬,有表演才華的性格演員。上官的表演“情於中,形於外”,有一種出自內心的魅力。雖然她個子矮小,可是上官善於揚長避短,藏拙顯優,感情的流露分寸得當,能把角色的神韻細膩地表達出來。她在攝影機前一站,往往使導演感到她“神”了。在她短暫的一生里,她塑造了各種身份、性格、氣質迥異的人物形象,如《天堂春夢》里演漢奸的妻子、《一江春水向東流》中演“接收夫人”、《萬家燈火》中演含辛茹苦的家庭婦女、《舞台姐妹》中演人老珠黃的“戲子”和《早春二月》中演柔弱的寡婦、《南島風雲》中演抗日游擊隊的女護士符若華等,這些角色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周璇(1920~1957)

周璇委婉、甜潤、動人的“金嗓子”和真摯、自然、感人的銀幕形象一直鐫刻在廣大觀眾的心裡。人們為她的藝術才華所讚嘆和迷戀;又為她悽苦的一生所哀憐和惋惜……她童年被賣為周家養女,1931年參加上海明月歌舞團,因主演歌舞《特別快車》而嶄露頭角。1934年在上海各電台聯合舉辦的歌星比賽中名列前茅,成為十大歌星之一,被譽為“金嗓子”。1935年從影,1937年拍攝的《馬路天使》,使周璇一躍而成為電影明星。給觀眾印象最深的是影片的兩首插曲《四季歌》和《天涯歌女》。八一三事變後參加大型話劇《保衛盧溝橋》的演出。後隨上海劇藝社赴菲律賓宣傳抗日救亡。1938年任上海國華影業公司演員,主演《孟姜女》、《李三娘》、《董小宛》、《西廂記》等近二十部影片。1943年在中華電影聯合股份有限公司,主演《漁家女》、《紅樓夢》等影片。抗戰勝利後赴香港,相繼主演《長相思》、《各有千秋》、《憶江南》、《清宮秘史》等影片。1950年回上海。周璇短暫的一生是悽慘的,她是舊社會最後一個犧牲品。

6、秦怡(1922~)

秦怡天生麗質,兩隻大眼睛特別吸引人。著名劇作家吳祖光說:“她的美麗身姿和特別明亮的一雙眼睛把許多人吸引住了。”電影界漂亮的女明星不少,但像秦怡這樣有成就的不多。她從不以天生麗質為滿足、為本錢,她更注重勤奮進取,她的成功靠的是真本事。在抗戰時期,她就與白楊、舒繡文張瑞芳,一起被稱為抗戰大後方的重慶影劇舞台上的“四大名旦”。1947年,抗戰勝利後秦怡回到上海,作為特約演員,先後在《忠義之家》、《無名氏》、《遙遠的愛》、《母親》、《失去的愛情》等影片中飾演主要角色。新中國成立後,秦怡任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演員劇團副團長,曾主演《農家樂》、《馬蘭花開》、《兩家春》、《摩雅傣》、《北國江南》、《夢非夢》等影片,並在《女籃5號》、《鐵道游擊隊》、《林則徐》、《青春之歌》、《雷雨》、《海外赤子》等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1983年由她主演的電視連續劇《上海屋檐下》(兼任藝術顧問),再度向世人展示了她那不同凡響的表演技巧和具有東方女性魅力的風韻。她參演過30幾部影片,無論是大角色、小角色,甚至是“跑龍套”的民眾角色,她都全心全意去演,以真實、自然,毫無矯揉造作的演技征服了幾代影迷。

7、劉曉慶(1951~-)

她曾經是中國最著名的電影明星,先後拿過6次“金雞”和“百花”獎,就是現在,她也還身處影視攝製第一線。她又不僅僅是一個電影演員,和同齡人一樣,她經歷過20世紀下半葉中國所有重要的歷史時段:三年自然災害、“文革”、改革開放,下過鄉,當過農民、工人、解放軍,比多數同齡人幸運的是,由於她的表演天賦、個人努力和機遇,劉曉慶成功地改變了個人命運,由一個普通的只受過中等教育的川妹子,成為眾所矚目的電影明星。作為女演員,她得到的評價是“表演戲路寬廣,善於捕捉形象,運用生活細節刻畫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徵”。

8、林青霞(1954~)

有“永遠的東方美人”之稱的林青霞,是國際影壇知名的華人女星,縱橫電影界20年,獲得不少影后頭銜,卻選擇在40歲那年嫁給香港商人邢李源,從此淡出影壇,她戲劇性的生涯轉變,讓人印象深刻。林青霞16歲豆蔻年華之際,以電影《窗外》的女主角江雁容迅速走紅,成為影壇最閃亮的一顆新星。1975年,21歲的她在中影《八百壯士》中,飾演泅水渡江為八百壯士贈旗的女童子軍楊惠敏,隔年就獲了第22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獎。最讓影迷印象深刻的,應該是她演《我是一片雲》、《月朦朧鳥朦朧》等瓊瑤小說改編的電影,與秦祥林秦漢兩位銀幕情人搭檔,尤其她與秦漢的一段情,更是影壇的一段佳話。雖然年紀輕輕就功成名就,但林青霞一直很努力轉型,1980年赴美進修表演,1984年又到美國聖地亞哥國際大學進修表演的相關課程。1990年更以《滾滾紅塵》,獲得第27屆金馬獎影后。林青霞塑造了無數經典形象,至今仍被奉為走下神壇的大美人。

9、鞏俐(1965~)

稱得上中國影壇的一個奇蹟,由於與著名導演張藝謀的成功合作,在短短四五年的時間裡,她從戲劇學院的學生成長為一名國際知名影星。她是中國女星的國際代言人。她創造了中國影人闖蕩世界影壇的奇蹟。她是第一個在威尼斯電影節上獲獎的中國女演員,第一個代言法國化妝品品牌歐萊雅的中國女星,榮獲法國騎士榮譽勳章,被“peoplemagazine”收錄為世界上最美麗的50個人之一,加拿大蒙特婁世界電影節上的特別獎,第51屆坎城電影節的特邀嘉賓,被奧斯卡委員會接納為會員,還是柏林、威尼斯、東京等國際電影節的評審會主席。當年從紅花轎中走下來的九兒,呼啦一下就把這么多的耀眼光環都攬於懷中。使鞏俐的表演邁向高峰的是1992年張藝謀執導的《秋菊打官司》,片中演員賦予角色的生活實感深深打動了觀眾,秋菊不僅使鞏俐榮膺“金雞”、“百花”雙料皇后,而且在第4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女演員獎,這是大陸女演員首次榮獲國際大獎。

10、張曼玉

張曼玉最大的優點就在於,能在塑造千面人物的同時又展示出屬於角色的特有魅力,而能做到其中的一點,就足以使一個演員獲得成功了。張曼玉獲過4次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4次台灣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獎項,《阮玲玉》里她的美麗哀愁、《滾滾紅塵》中她的靈動慧黠、《新龍門客棧》里的她潑辣狐媚、《花樣年華》里她的隱忍孤寂……張曼玉20年的演藝人生讓人們更深刻地理解了一句話:“所謂美女,是時光雕刻成的!”一個女人在歲月與鏡頭裡不斷地修正著自己,讓人們知道了什麼叫做不會隨時光被遺忘的優雅風骨與美麗。

二十四章經

(圖)《會說話的風箏》會說話的風箏

《定軍山》———1905年,無聲戲曲紀錄片,中國電影發端之作。

《難夫難妻》———中國第一部故事短片。

《閻瑞生》———1921年,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

《大鬧畫室》———1926年,中國第一部卡通片。

《歌女紅牡丹》———1931年,中國第一部有聲片。

《三個摩登女性》———1933年,“新興電影運動”的開山之作。

《馬路天使》———1936年,被稱為30年代中國電影探索的集大成者。

《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年,全景式地反映了八年抗戰中中國人的命運,觀眾人次創造了中國電影史上空前紀錄。

《烏鴉與麻雀》———1949年,遭國民黨禁演,解放後上映。

《武訓傳》———1951年,在中國範圍內受到自上而下的大規模批判。

《林則徐》———1959年,中國電影史上燦爛美好的一年,這是當年眾多優秀電影中的一部。

《紅色娘子軍》———1962年,獲首屆“百花獎”。

《李雙雙》———1963年,以人民公社為背景,講述了一個落後丈夫和他的先進妻子的故事。

《早春二月》———1964年,被作為“毒草”批判,並禁演。

《沙家浜》———8個革命樣板戲之一,1966年到1972年,除此全國沒有拍過一部故事片。

《白毛女》———1972年,由同名芭蕾舞劇改編成電影,為8個革命樣板戲之一。

《創業》———表現新中國石油工人艱苦創業主題。

《苦惱人的笑》———1979年,“撥亂反正”後最早的“傷痕電影”之一。

《天雲山傳奇》———1980年,“文化大革命”後反思歷史、揭露現實生活題材電影的代表作。

《人到中年》———1982年,契合了當時關注知識分子命運的社會思潮,引起轟動。

《喜盈門》——1982年,家庭倫理道德片,觀眾人數1.7億,創新中國電影票房紀錄。

《黃土地》———第五代電影的里程碑。

《紅高粱》———1988年,第五代電影作品的高峰,獲38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生死抉擇》———1999年,“反腐敗”題材,為近年較少的受到各界廣泛關注的電影。

史上第一

(圖)《暖春》《暖春》

第一次電影放映:、1896年(清光緒22年)8月11日,在上海徐園內的“又一村”放映的西洋影戲。

以中國為題材的第一部紀錄片:1896年美國繆托斯柯甫公司拍攝的《李鴻章在格倫特墓前》。

中外合拍的第一部影片:1902年,美國文列文同邵醉翁合拍《慈禧太后》

第一部獨立拍攝的影片:1905年在北京豐泰照像館拍成的由京劇著名武生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斷。

第一個電影放映場:北京西單的“文明茶園”掛牌為“北京電影”。

第一部電影故事短片: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難夫難妻》。它首映是1913年9月底。

第一位女演員:受傳統禮教的影響,中國的戲曲舞台上一向遵循著男扮女裝的規則。即使是在甲午戰爭後誕生的 “文明戲”中,也沒有打破男扮女裝的傳統。1905年問世的中國電影自然也難以擺脫這一文化習俗。直到1913年《難夫難妻》這部以婚姻關係為內容的影片中,所有的男女人物依然都是由男演員扮演的。中國銀幕上的第一位女演員來自和《難夫難妻》同年拍攝的香港短故事片《莊子試妻》。影片取材於明清傳奇,描述莊周詐死,以試其妻子是否忠貞的故事。也許是因為香港長期處在英國統治之下,得西方風氣之先,故能夠接受男女同台演出。結果,導演黎民偉的妻子嚴姍姍在片中扮演了莊周妻子的使女,雖然還不是主角,但這已足以使嚴姍姍獲得中國電影史上第一位女演員的殊榮。

攝製的第一部長故事片:1922年上映的《閻瑞生》,任彭年導演。該片以當時上海閻瑞生謀斃王蓮英的轟動社會案件為依據,寫的是真人真事,上映盛況空前。

第一個電影文學劇本: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個比較完整的電影劇本問世於1925年,即電影在中國誕生後整整20年後。它是由洪深編寫的歷史題材劇《申屠氏》,發表於當年《東方雜誌》22卷1-3月號上。

第一部卡通片:卡通片是美術片中的一種重要類型。中國的美術片就是從動畫電影開始的。1920年,上海的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兄弟(人稱“萬氏兄弟”)在影院中看到了《大力水手》、《勃比小姐》等早期美國卡通片後,對這種藝術形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開始研製中國的動畫電影。1926年,萬氏兄弟克服了資金、場地、資料等多方面的困難,終於研製成功了中國第一部卡通片《大鬧畫室》;它也是中國美術片的開始。

第一部出國的影片:新亞公司拍攝的《紅粉骷髏》,管海峰導演,除在上海、天津、北京上映外,還到日本、越南等國放映。

第一個電影公司:亞細亞影戲公司

第一首電影插曲:1930年12月3日,聯華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閒花》上映,該片以蠟盤配音的方法為影片配製了一首由孫瑜作詞、孫成壁作曲的電影歌曲《尋兄詞》,它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首電影插曲。

第一部蠟盤發音片:《歌女紅牡丹》(1931年)。

第一部片上發聲片:《雨過天晴》(1931年)。

第一部獲得國際榮譽的影片:《漁光曲》,榮獲“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第一部音樂喜劇片:袁牧之編導的《都市風光》,完成於1930年10月。

第一部採用管弦樂隊演奏的影片:《都市風光》。

第一個由政府設立的電影獎:1932年,由當時中國教育界和電影界熱心人士共同倡議,在南京建立中國教育電影協會。中國教育電影協會於次年舉行了第一次影片評選活動,《人道》和《自由之花》被評為優秀影片。此後又舉行了幾次評選。由於當時協會的領導者中有不少具有政府黨政高層官員身份,因此可以說這是中國電影史上最早的具有政府色彩的電影獎。

第一位電影皇后:1933年,開辦於上海的《明星日報》以“鼓勵諸女明星之進取心,促成電影之發展”為宗旨,發起了一次評選“電影皇后”的活動。這也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次具有較大影響的電影明星評選。在參選的諸明星中,來自明星公司的胡蝶、聯華公司的阮玲玉和來自天一公司的陳玉梅呼聲最高,選票也比較接近。經過長達兩個月的評選,胡蝶得票21,334張,陳玉梅得票10,028張,阮玲玉得票7,290張。胡蝶由此登上了中國第一位“電影皇后”的“寶座”。

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1935年3月,由蔡楚生編導的影片《漁光曲》在蘇聯舉辦的莫斯科國際電影展覽會上獲得了榮獲獎,這是中國電影第一次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漁光曲》遂成為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

第一部恐怖電影:1937年,新成立的新華影片公司推出了一部深受歡迎的影片《夜半歌聲》,這是中國銀幕上出現的第一部國產恐怖電影,它不但在當時製造了轟動效應,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歲月,其價值和魅力依然能夠得到驗證。

第一部抗戰影片:《保衛我們的土地》是抗日戰爭爆發後完成的第一部表現抗戰的故事片,史東山編導、吳蔚雲攝影,完成於1938年1月。

第一部彩色電影: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是1948年拍攝於上海的戲曲片《生死恨》,由華藝影片公司出品,費穆導演,主演梅蘭芳,著名攝影師黃紹芬為攝影指導,李生偉任攝影師。

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抗戰勝利後,中國共產黨派出文化幹部前往東北接管偽“滿洲映畫協會”(日本侵略中國後在東北建立的電影製片廠),1946年10月,在“滿映”的原址上成立東北電影製片廠,後更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1949年,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東影拍出了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

第一部譯製片:1949年5月,由東北電影製片廠譯製的蘇聯電影《普通一兵》。

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中國美術片:1956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木偶片《神筆》獲第八屆國際兒童影片節兒童娛樂片一等獎,這是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中國美術片。

建國後第一部中外聯合攝製的影片:中國北京電影製片廠與法國加朗斯影片公司聯合攝製的兒童片《風箏》,1958年6月上映。

第一部彩色寬銀幕電影:1958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海燕廠)拍攝了中國第一部35毫米彩色寬銀幕立體聲故事片《老兵新傳》。這是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影片,也是中國大陸第一部寬銀幕電影。

第一部彩色寬銀幕故事片:《魔術師的奇遇》,1962年由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攝製。

第一部彩色遮幅寬銀幕故事片:《青春》,1976年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

第一部寓言樣式的卡通片:《誇口青蛙》

第一部在國際電影節上獲最高獎的故事片:1988年,由張藝謀執導,鞏俐和姜文主演的中國影片《紅高粱》在第38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高獎金熊獎;這是第一部在國際a類電影節上獲得最高獎的中國電影。

第一部獲得世界吉尼斯紀錄的影片:2002年12月12日,世界吉尼斯英國總部正式授予中國電影《廬山戀》世界上在同一影院連續放映時間最長的電影”的金氏世界紀錄。這是第一部創造了世界吉尼斯紀錄的中國電影,到目前為止,也是惟一的一部。

中國第一個由專業影人評選的電影獎:在中國電影三大獎中,電影金雞獎是由專業電影人員評選的專業性電影獎。金雞獎始創於1981年中國農曆雞年,由中國電影家協會主辦,獎盃為一尊引頸高唱的金雞,以金雞啼曉象徵百家爭鳴,同時亦包含著激勵電影工作者聞雞起舞、奮發前進的意義。該獎每年評選一次。由電影藝術家、電影評論家擔任評審。在這一類別的電影獎中它不僅是第一個,也是惟一的一個。它也是中國電影界專業性評選的最高獎。

經典兒童電影

(圖)《三毛流浪記》《三毛流浪記》

1、《三毛流浪記》

日期:1949年

導演:趙明 嚴恭

演員:王龍基 黃晨 關宏達 朱今明 韓仲良

本片根據張樂平的同名漫畫改編而成,講述了孤兒三毛的辛酸遭遇。漫畫人物搬上銀幕,兒童電影再出經典,1983年榮獲葡萄牙第十二屆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評審獎。數十個一線明星甘當配角,可說是中國電影史上演員陣容最豪華的影片。三根毛髮的奇異造型保留了漫畫風格,從而創造了假定情境,增強了影片的觀賞效果。三毛雖然寒無衣,飢無食,居無定所,買報不成,推車無俸,只能流浪街頭,但三毛不想學偷竊,不願成寵物的倔強,和他樂觀詼諧頑皮滑稽的性格,卻贏得了人們的加倍喜愛和珍惜。影片的風格並非一味的悽苦,而是保持了諷刺和幽默的漫畫特色。張樂平是位造詣很高的藝術家,一生創作了大量漫畫,並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代表作《三毛流浪記》無情地鞭撻了舊社會人間的冷酷、殘忍、欺詐和不平。頌揚了在極度悽苦無依困境中,依然意志堅強、樂觀、善良、機敏、幽默的“三毛精神”。三毛的故事激起了一切善良人們的共鳴。

2、《雞毛信》

時間:1954年

導演:石揮

主要演員:蔡元元、馬立、蔡安安、舒適、李保羅

放羊娃機智勇敢斗鬼子,一封信十萬火急傳戰報。50年代的小觀眾大都被《雞毛信》中的海娃深深地吸引過,小海娃的倔強、機智、勇敢感染過萬千兒童。經典兒童故事片《雞毛信》是上海電影製片廠著名電影藝術家張駿祥根據華山同名小說改編,著名電影大師石揮執導,影片以海娃送雞毛信作為全片的主要線索,結構單純,情節曲折,在曲折跌宕的驚險情境中,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堅貞頑強、機智勇敢的抗日小英雄海娃的藝術形象。小演員蔡元元生動細緻表演,眾多電影藝術家合力奉獻,影片《雞毛信》在1955年獲英國第九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優勝獎,成為新中國第一部獲國際大獎的兒童影片。扮演海娃的蔡元元也因此成為了新中國電影史上一顆耀眼的童星。

3、《英雄小八路》

時間:1961年

導演:高衡

主要演員:洪兆森盧寧吳立民何立己

《英雄小八路》描寫發生在福建的一個戰爭故事。作為戰鬥題材的故事片,這部影片也許是普通的,但它的主人公們卻注定了這決不是一部普通的影片,它的好看性就在於出沒於戰爭前沿和後方的一群小八路軍,在和平年代,他們或許正熱衷於流行音樂和麥當勞,但在戰爭年代,他們卻演繹了如此驚心動魄的人生,其中也不乏流血、犧牲,用生命去冒險……

4、《小兵張嘎》

時間:1963年

導演:崔嵬、歐陽紅櫻

主要演員:安吉斯、吳克琴、張平、葛存壯、王澍、於紹康

60年代,大導演崔嵬執導了深受讚譽的兒童片《小兵張嘎》,他慧眼識星地選中土家族男孩安吉斯扮演嘎子,神貌俱佳的表演贏得了小觀眾們的喝彩和厚愛,只可惜安吉斯沒有從事演員這一職業,嘎子成為兒童電影畫廊中熠熠生輝的形象。《小兵張嘎》最大的成功,就是它塑造了張嘎這個形象,這個形象現在仍然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可,是因為他代表著一種典型的個性,代表了中國人民的勇敢和智慧。與其說是張嘎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不如說是這種典型性格、個性在感召著他們。嘎子不安於現狀的進取精神,是不會過時的,它讓整箇中華民族永遠生機勃勃。

5、《閃閃的紅星》

時間:1974年

導演:李俊、李昂

主要演員:祝新運 高保成 薄貫君 劉 江 趙汝平 劉繼忠

進入70年代後,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電影成為乾涸期,兒童影片鳳毛麟角,《閃閃的紅星》的升起,令那一年代的孩子們歡呼雀躍,潘冬子和椿伢子走進萬千兒童心中,兩位童星祝新運和劉繼忠在中國影壇冉冉升起。《閃閃的紅星》是一部於中國電影史上,從七十年代至今一直膾炙人口的經典電影,該片改編自同名小說,講述一個農村小朋友如何在逆境中成長的故事,三十年間陪著數代的兒童成長。這部兒童片以在30年代艱難困苦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少年英雄潘冬子為人物中心安排情節,設定矛盾,體現了主人公在黨和前輩的教育、幫助下,逐漸成熟起來的過程,將他愛憎分明、不畏艱險、機智勇敢、純潔質樸的性格特徵刻劃得比較突出。影片利用電影手段,將許多畫麵點染成深遠的意境,比如,用紅軍帽上的紅星,象徵革命和希望,寄託了少年主人公對紅軍父親的思念和追隨革命的信念。影片有著濃郁的抒情氣息,清新而不失凝重。片中插曲格調昂揚向上,節奏鮮明,有力地烘託了影片主題。

6、《黃河少年》

時間:1975年

導演:陸建華、李光惠

主要演員:劉繼忠、李俊海、史可夫、成梅

抗日戰爭時期,少年趙志燕參加了抗日游擊隊,擔任送情報、帶領兒童團站崗放哨的任務。一次,上級決定配合主力部隊攻打馬頭鎮敵人,派趙志燕把有關信件送給游擊隊隊長。途中,趙遇敵被捕。他臨危不懼,設法逃脫,並在交通員和兒童團員的幫助下,完成了送信任務。戰鬥打響後,趙志燕又引開了敵人火力,掩護游擊隊突圍,保證了戰鬥的勝利進行。

7、《兩個小八路》

時間:1978年

導演:朱文順

主演:馬刃、李建軍、史可夫、李瑛、李文偉、鄭在石、包斯爾、隋紅旗

1943年,八路軍某部獨立三團的小通訊員孫大興,在一次戰鬥中腿部負傷,組織決定派小衛生員武建華護理孫大興,到敵占區我地下黨員家中養傷。於是,大興和小武分別以木匠靳錫武的國小徒和劉大爺的外孫身份在劉集隱蔽下來。一天,老靳帶著大興和小武去偵察敵情,大興巧妙地鑽進敵人據點,摸清了敵人的真正意圖。為保護情報,老范英勇犧牲,老靳為掩護兩個小八路也被捕。獨立三團得到小武送來的情報,立即行動,三島中隊受到我軍殲滅性的打擊。在解放劉集時,兇殘的三島被兩個小八路擊斃。大興和小武又雄赳赳地行進在八路軍的隊伍中。

8、《飄揚的紅領巾》

時間:2003年

導演:於立清、潘辰

主演:楚翹、胡安、李達、李海濤

建國以來第一部以少年兒童運動和少先隊歷史為題材的少年兒童電影故事片,讓中國一億三千萬少先隊員一起回憶那段難忘的歷史。《飄揚的紅領巾》從一個側面反映、再現了少先隊建隊初期的勞動童子團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成長和艱苦奮鬥的歷程,紅領巾不僅僅代表紅旗一角、烈士的鮮血,它更是一個時代的象徵,象徵著少年先鋒隊的前身勞動童子團在艱苦的環境中一腔熱情投入到革命事業的感人故事,在革命事業中,在黨組織的教育下勞動童子團經歷了血與火的考驗,堅強、獨立、勇敢的為正義而戰,在銀屏上為少年先鋒隊的前身勞動童子團留下了光輝的一幕。

9、《報童》

時間:1979年

導演:錢江 趙元

主要演員:韓淑清 孫銘 王笑 李振華 高當忠

《報童》以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製造的“皖南事變”事件為背景,描寫了重慶《新華日報》的一群小報童,在周恩來的教育、關懷下,在鬥爭中迅速成長的故事。《報童》塑造了幾個身世不同的報童形象,又通過他們的生活和鬥爭再現了抗戰時期“大後方”的社會生活及其複雜的政治鬥爭。而在這複雜的鬥爭中,又著力刻畫了周恩來和孩子們親如一家的關係。《報童》獲第二次中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評獎一等獎。

10、《四個小夥伴》

上映:1981年

導演:琪琴高娃李偉

主演:熊亦飛王朔何勇盧桂蘭任申

電影《四個小夥伴》拍攝於1981年,故事講述的是四個小朋友本想學雷鋒做好事,但是總是幫倒忙,在最後他們終於明白了“瞧不起小事,也做不成大事”的道理。而當年這部完全由4個不到10歲的小演員主演的電影,也獲得了不少的國際獎項,在1982年的義大利第十二屆吉福尼國際兒童和青年電影節上獲得了最佳榮譽獎、共和國總統銀質獎章,1983年獲法國郎市青年觀眾電影節青年觀眾獎,1986年獲伊朗第十六屆國際教育電影節榮譽獎。不過可惜的是,影片中的4位小演員後來都沒有在影視方面再有什麼突破。

11、《自古英雄出少年》

時間:1983年

導演:牟敦沛

主要演員:郝勇 張小燕 胡益林 葉道清 李殿方

清末時期,朝廷腐敗,義軍蜂起。天地會以“反清復明” 為宗旨,救民於水火之中。由於內奸告密,天地會總舵被毀,留下死難弟兄的遺孤多人。總舵主之子二毛與護送他的黃婆婆被清廷派出五名大內高手追殺。途中得到富人子弟“大丈夫”幫助,共同演繹一出少年英雄的好戲。

12、《草房子》

時間:2000年

導演:徐耿

主演:曹丹 杜源 吳琴琴 金喜榮

這部“兒童片”的觀眾對象顯然不只是孩子而已。雖然整部電影講的只是一個孩子的童年回憶,但是這種回憶卻滲入了一種關於時光流逝、關於人情冷暖的感喟。影片的攝影出色,把片中的鄉間風景拍得格外優美自然;導演徐耿的場面調度能力亦相當不俗,片中有多幅場景可以拍下來當壁畫擺在家裡。《草房子》是這般尋常,一如鄰家男孩臉上的雀斑或是耳根的泥垢,而當我們跟著小主人公桑桑走過這一個個尋常的小故事時,你會驀然發現石級縫隙里司空見慣的小草,竟也會如此美麗而動人心魄。

13、《媽媽沒有走遠》

時間:2001年

導 演:石建都

主 演:彭博李丁劉敏濤方子哥

由中國電影集團投資拍攝的《媽媽沒有走遠》是導演石建都處女作。影片講述了一個母親為了給幼小的女兒小雅留下一個完整的成長環境,在去世前寫下大量書信,由小雅的父親按期寄出。小雅一心以為媽媽在很遠的地方,終能回到她身旁。本片熱情謳歌了一位偉大的母親,同時也提出當今不少父母只顧事業、忽視孩子所造成的兒童心理問題。片中的鵬鵬因為父母忙於工作,沒有時間陪他,孤單的他幻想自己是一隻大甲克蟲,心理和行為都顯得有點怪異。後來父母終於醒悟,在父母的關愛中,鵬鵬也找到了童年的快樂。這是一部親情電影,影片中充滿了感人的細節。

14、《暖春》

時間:2003年

導演:烏蘭塔娜

主演:田成仁張妍 郝洋 於偉傑

一個發生在偏僻大山裡的故事,影片圍繞著一個無家可歸的孤兒小花展開,她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一個簡單的故事卻暗示了一個很深的道理,導演在影片的敘事過程中通片採用溫馨、細膩和樸實的創作手法,使影片在優美流暢的畫面中真實地敘述著一份感動。從故事到畫面無需任何的“化妝”,因為真實,所以觀眾得到的感動和震憾也是真實的。《暖春》劇本經歷4年時間創作完成,在送給觀眾痛徹心肺的故事和天然渾成的畫面的同時,也憑藉影片本身的一份美麗、一份真實獲得“第27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影片的主演張妍也因此而獲得“第27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的殊榮。

15、《會說話的風箏》

時間:2004年

導演:周勇

主要演員:鄭羅茜 韓竣 卞愷祺 呂軻 王金明 袁曼芬 熊婷

《會說話的風箏》由倍受歡迎的感人電影《網路媽媽》導演周勇執導,是一部反映農村國小生學習生活、展示農村樸素鄉俗民情,以弘揚科學文明為武器,反對封建愚昧陋習,消除偽科學的生動有趣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新一代國小們熱愛科學、追求科學、堅持真理、勇於探索的真實可信的感人形象,影片以一系列輕鬆、樸實的故事,告訴青少年朋友要尊重科學、崇尚科學的道理;同時也啟示人們,只有相信科學、運用科學來提高生產里,才能達到脫貧致富的目的。該片主題積極鮮明,故事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逼真,貼近現實生活,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是一部具有很強的社會教育意義和時代氣息的影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