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立

翁立

翁立,1950年生於北京,曾任中影《中外電影市場動態》責任編輯、廣電部《中國廣播影視》雜誌社副社長、中影廣告公司經理,現為中國電影公司發行分公司副經理。《北京的胡同》一書出版後,應邀為在京的各國大使、文化參贊等百餘人講授北京的“胡同文化”。

基本信息

(圖)翁立翁立

翁立,1950年生於北京,曾任中影《中外電影市場動態》責任編輯廣電部《中國廣播影視》雜誌社副社長、中影廣告公司經理,現為中國電影公司發行分公司副經理。自1980年以來先後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瞭望》等中國全國性報刊上發表過論文、述評、通訊等二百餘篇,多篇獲獎。作品連續榮獲中國電影電視記者協會好新聞一等獎。1990年應邀在北京電影學院管理系講授了《電影宣傳學》課程,所撰講義印發為教材。《北京的胡同》一書出版後,應邀為在京的各國大使、文化參贊等百餘人講授北京的“胡同文化”。

這是翁立30餘年致力於胡同秘密的探究獲取的成果之一。對北京的胡同來說,他是生於斯,長於斯。他對胡同懷有深厚的感情,胡同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仿佛都和他息息相關,血脈相連  

 翁立對胡同的熱愛,更多地受到父親的影響。很小的時候,他就隨著父親串胡同,耳濡目染,養成了他對胡同的情有獨鍾。父親在彌留之際還傷心於自己六大箱北京史地資料在“文革”中的被焚毀,他拉著翁立的手,囑咐他務必完成自己未竟的事業。
有一段時間,翁立告別了胡同,插隊到了京郊懷柔縣。返城後,他便開始了對胡同及其相關歷史的追尋。那時他在首都電影院拿著手電筒為觀眾引座,工作之餘,他則騎著那輛破舊的腳踏車一條胡同一條胡同地探訪。為了弄清一條胡同的來歷和歷史沿革,他與許多胡同里的老人都成了朋友,他喜歡聽這些老人講發生在胡同里的種種有趣的故事。
胡同是翁立的精神寄託,為北京胡同立傳,是一個延續了兩代人的夢。隨著北京城市改造與建設步伐的加快,作為老北京城市最重要象徵的胡同與依託於胡同而生的四合院,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片成片地、永久地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這不能不引起翁立的憂慮與感傷,他覺得自己肩負的責任更加重大。他說:“我寫書的目的,不是為了四合院和胡同的消逝唱一曲輓歌,只是想給歷史多做些留存,為研究、探討四合院和胡同多提供些參考資料。而研究探討的目的,正是為了在現代化建設中充分認識四合院和胡同這種建築形式的人文、美學、歷史價值,以便在當前城市改造中吸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內涵,繼承祖國輝煌的古代建築經驗。”
1992年,翁立所著《北京的胡同》一書出版。這本書以豐富翔實的史料、生動平易的語言和獨具匠心的結構,描繪了北京胡同的歷史沿革、建築形式、命名方法、佚聞趣事以及與之相關的舊北京城的城市規劃和老北京人的生活,涉及北京胡同的方方面面,被譽為一部“北京胡同的百科全書”。書一出版,就在廣大讀者中引起了熱烈反響,從專家學者到平民百姓,包括那些喜愛北京文化的外國友人,都對《北京的胡同》發生了濃厚的興趣。首印1萬冊書三天之內全部發了出去,截至目前,銷量已經超過10萬冊。作為一本人文地理讀物,在眾多的同類書中它的成績是首屈一指的。溥儀先生當年曾即興為翁立題詞:“深入胡同研求,弘揚民族文化。”北京大學的侯仁之先生更在序中指出,《北京的胡同》的出版,“不僅可以滿足海外讀者的要求,實際上也正是我自己所殷切期待並以先睹為快的”。
應當說,《北京的胡同》給翁立帶來了巨大的成功。在北京,對胡同有感情的人,鮮有不知道胡同的。但他不認為此事已經了斷,可以給他的夢想畫上句號了。後來的十幾年,我們常常還能看到他騎著車穿行於古街幽巷,於是有了不同的《北京的胡同》,最近問世的是“圖文珍藏版”。書中增添了翁立的最新研究成果,但更多的,還體現了編輯思想、裝幀設計以及印刷方面所取得的進步。與初版不同的是,新版《北京的胡同》選配了近200幅照片和地圖,其中既有珍貴的歷史照片和老地圖,也有攝影家丁幼華先生拍攝的胡同藝術照片,從視覺上豐富了作為歷史文化景觀的北京胡同的舊日風貌。作者和編輯還在資料及信息的完備方面動了不少腦筋,除了隨書奉送一幅四開彩印30年代北京城市詳圖外,還附有當年的“北平街巷更名一覽表”、“北平電車站一覽表”、“北平遊覽處所一覽表”、“各地會館詳表”等,增添了該書的可讀性和收藏價值。讀者一書在手,既可以作為了解舊北京城市文化的參考,又可以作為遊覽北京胡同名勝的指南。
胡同已經越來越少了,若干年後,我們站在煥然一新的北京街頭,手捧此書,我們會有怎樣的感想?我們還能聞到書中滲透的翁立先生的汗味兒嗎?不過,翁立先生對此已沒有更多的希求,他的夢想與北京胡同、四合院已融為一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