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祖光

吳祖光

吳祖光,現代著名劇作家、導演,出生於1917年,原籍江蘇武進。主要作品包括《正氣歌》、《風雪夜歸人》、《牛郎織女》、《林沖夜奔》等更是聲震劇壇,以上作品均收入《吳祖光戲劇選》。建國後吳祖光出版了戲劇集《風雪集》、散文集《藝術的花朵》,同時還執導了多部藝術影片,其中的《梅蘭芳舞台藝術》、《洛神》、《荒山淚》等為後世留下了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程硯秋的珍貴資料。1960年回北京實驗京劇團和中國戲曲研究院任編劇,創作了《三打陶三春》、《三關宴》等京劇劇本。“文革”後,吳祖光創作了取材於妻子新鳳霞生活經歷的話劇《闖江湖》。吳祖光曾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協理事。

基本信息

吳祖光吳祖光
吳祖光,劇作家,影劇編導江蘇武進人。北平中法大學肄業。曾任江安戲劇專科學校秘書、講師,中央青年劇社編導委員,中華劇藝社編導,重慶、上海《新民晚報》編輯,香港大中華、永華影片公司編導。建國後,歷任中央電影局編導,中國戲曲學校實驗京劇團中國戲曲研究院、文化部劇本創作室、北京京劇院編劇,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中國劇協第三屆常務理事、第四屆副主席,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是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有《吳祖光劇作選》、《吳祖光論劇》等。

個人簡介

吳祖光吳祖光夫婦
現代著名劇作家、導演。原籍江蘇武進,吳祖光又名吳召石、吳韶,祖籍江蘇武進,1917年4月21日出生於生於北京東城小草廠的一所大宅院裡,家庭為吳祖光提供了一個文學的環境。其父吳瀛,曾參加創辦故宮博物院,精於詩文書畫、篆刻和古文物鑑賞,對吳祖光的文學生涯有深刻影響,同年吳祖光畢業於北京孔德學校。在中法大學文學系學習一年後,應聘任南京戲劇專科學校校長室秘書。1934年發表的小說《宮娥怨》,是其處女作。七七事變後,隨劇校到湖南四川擔任語文和中國戲劇史的教學。1936年於中法大學文科肄業。1937年,吳祖光任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校長室秘書,同年創作抗日話劇《鳳凰城》,成為全國戲劇界與日本侵略者進行鬥爭的有力武器。隨後幾年間,他創作了《正氣歌》、《風雪夜歸人》、《林沖夜奔》、《牛郎織女》和《少年游》等劇作聲震劇壇,以上作品均收入《吳祖光戲劇選》。1945年,他主編的《新民晚報》副刊率先發表了毛澤東的詞作《沁園春·雪》。1946年,他在上海創辦《新民晚報》“夜光杯”副刊和《清明》雜誌,還創作《捉鬼傳》和新劇《嫦娥奔月》,聲討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後受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逃亡香港。1947年,他在香港編導了《國魂》、《莫負青春》、《山河淚》、《春風秋雨》和《風雪夜歸人》等電影。新中國成立後,吳祖光陸續創作出反映紡紗女工的電影《紅旗歌》和兒童劇《除四害》等作品。1954年後,吳祖光導演了電影《梅蘭芳舞台藝術》、《洛神》、《荒山淚》,為梅蘭芳程硯秋兩位京劇藝術大師留下了極其珍貴的資料。1963年,他與妻子新鳳霞合作改編了評劇《花為媒》,成為了評劇舞台上的成功佳作。此外他還創作了《武則天》、《三打陶三春》、《闖江湖》、《新鳳霞傳奇》《三關宴》等大量作品。

1937年─1948年吳祖光任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講師,重慶中央青年劇社、中華劇藝社編導,《新民晚報》副刊編輯,《清明》雜誌主編,香港大中華影片公司編導,香港永華影業公司導演。1949年後吳祖光任中央電影局、

吳祖光吳祖光
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牡丹江文工團編導,中國戲曲學校、中國戲曲研究院、北京京劇院編劇,文化部藝術局專業創作員,中國文聯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副主席,友誼出版公司名譽董事長。1957年曾被錯劃為右派,下放北大荒勞動。1960年回到北京,先後在中央戲曲學校實驗京劇團和北京京劇團任編劇,寫有《武則天》、《鳳求凰》和《三打陶三春》等劇目。1979年調文化部藝術局從事專業創作。粉碎四人幫以後,寫了京劇《紅娘子》和話劇《闖江湖》,都頗受歡迎。他是第五屆至八屆全國政協委員。建國後吳祖光出版了戲劇集《風雪集》、散文集《藝術的花朵》,同時還執導了多部藝術影片,其中的《梅蘭芳舞台藝術》、《洛神》、《荒山淚》等為後世留下了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程硯秋的珍貴資料。1960年回北京實驗京劇團和中國戲曲研究院任編劇,創作了《三打陶三春》、《三關宴》等京劇劇本,所改寫的評劇《花為媒》的電影劇本堪稱傳統戲翻新的典範之作。“文革”後,吳祖光創作了取材於妻子新鳳霞生活經歷的話劇《闖江湖》。2003年4月9日,因冠心病發作,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作品簡介

1·《三打陶三春》
20世紀60年代吳祖光作品,1983年被長春電影製片廠拍為彩色舞台藝術故事片。

吳祖光《三打陶三春》
五代時,流落江湖的好漢鄭恩路經蒲城縣,因偷西瓜,遭到看瓜女陶三春的痛打。趙匡胤見她才貌出眾,從中撮合,鄭恩與陶三春訂下姻緣。周世宗柴榮登基後,封趙匡胤為南平王,鄭恩為北平王,並恩準鄭恩與三春完婚。三春自別後也日夜思念鄭恩,欽差要她進京完婚,她不穿鳳冠霞帔,騎一頭小毛驢,領弟弟陶虎趕往京城。他們來到汴京城外十里堡,遇到趙匡胤和鄭恩派出的大將高懷德。高懷德喬裝成紅鬍子響馬,揚言要陶三春做他的壓寨夫人。陶三春聞言大怒,與之交手,經過一番酣戰,陶三春擊敗了“響馬”。高懷德在無奈之中,吐出了真情。陶三春聞訊後,怒火中燒闖入皇宮,欲找鄭恩算賬。鄭恩見陶三春闖入金殿,悄悄躲藏起來。柴榮見三春目無朝綱,命御林軍將她拿下,御林軍又被三春打得落花流水,大將高懷亮也被打得一敗塗地。柴榮只得命趙匡胤連夜去找鄭恩,給他們成婚。鄭恩詢問十里堡戰果如何?高懷德謊稱他暗射鵰翎箭,把三春射下坐騎。鄭恩聽後,以為煞了三春的威風,隨即回府完婚。鄭恩為擺王爺架子,在洞房中連稱口渴,要三春給他倒茶。三春強壓怒火,不予理睬。當他發現桌上放著賣油梆子,以為三春有意羞辱於他,要丫環取家法懲治三春。三春忍無可忍,與鄭恩動起手來,幾個回合就把鄭恩打翻在地。鄭恩自知不敵,跑出洞房,連呼高懷德助陣。高懷德已跑得不知去向。柴榮、趙匡胤聞訊後趕來勸架。陶三春當著他們的面,立賣油梆為鄭家家法,以示永不忘本。鄭恩跪地賠禮認錯,夫婦言歸於好。柴榮封陶三春為一品勇猛夫人,準予參與朝政。

2·《花為媒》
1963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吳祖光編劇,此電影劇本被譽為傳統戲翻新的典範之作。

吳祖光《花為媒》
王俊卿與表姐李月娥,青梅竹馬,兩小情篤,相誓永結百年之好。王母思孫心切,托 阮媽為俊卿說親,阮媽為他說合了才貌出眾的張五可,俊卿不從。王母幾經詰問,俊卿吐露真情,非月娥不娶,絕不移情他人。王母無奈,又托阮媽去月娥家說親。月娥之父李茂林認為男女私情,有失大體,堅決不允婚事。俊卿得悉此情,病況日重。王母憂心如焚,阮媽獻計,慫恿俊卿去張家花園相親,她認為只要俊卿見到五可,定會喜愛五可,便可玉成此事。但俊卿病重,不能前往。阮媽又生一計,請其表弟賈俊英代為相親。俊英與五可在花園會面,五可見他一表人才,舉止瀟灑,贈與定情信物紅玫瑰一朵,以示相許。俊英將紅玫瑰轉贈俊卿,俊卿堅拒不受,阮媽又向王母獻策,不妨先將五可娶來,俊卿勢必就範,王母頷首,相約定期迎娶。月娥聞訊,不勝痛苦,月娥母深諳女兒心事,乘其父不在家中,採用冒名送女之計,搶先將月娥送到王家與俊卿拜堂成親,待五可花轎到來時,他們已經完婚。五可見狀,怒不可遏。她大鬧花堂,隨即闖進洞房,嚴詞質問俊卿,俊卿語塞。阮媽見此情狀,不知如何是好,忽然發現站在一旁的賈俊英,即將他拖入洞房。於是,兩對情人,笑逐顏開,各遂所願。

《花為媒》精彩唱詞選段

贈君玫瑰君莫笑
(張五可唱)叫一聲王俊卿你來得正好,顧不得女孩兒家粉面發燒;我的心止不住撲撲突突地亂跳,有句話我要問問你呀,仔細你聽著,婚姻事應不應得我不惱,好不該說我不值半分毫;你說我心不靈,我這手不巧,又說我貌醜無才我的身段不苗條。今日裡到花園我們見了面,我讓你仔仔細細把花瞧;你看看紅玫瑰,再看看含羞草,你看看這藤蘿盤架,再看看柳彎腰,你看看蘭花如指,再看看芙蓉如面,看一看我這滿園的鮮花美又姣。走一步,鳳展翅;走兩步,彩雲飄;五可走了一個連環步,釵環響亮聲音高,可笑你小小的書生為花顛倒,意懸懸眼灼灼你魂散魄消。

這才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吳祖光《花為媒》
(張五可唱)張五可用目瞅,從上下仔細打量這位閨閨女流;只見她的頭髮怎么那么黑﹖梳妝怎么那么秀﹖兩鬢蓬鬆光溜溜,何用桂花油﹖高挽鳳纂不前又不後,有個名兒叫仙人髻。銀絲線穿珠鳳在鬢邊戴,明晃晃走起路來顫悠悠,顫顫悠悠恰似金雞亂點頭。芙蓉面,眉如遠山秀,杏核眼靈性兒透,她的鼻樑骨兒高,相襯著櫻桃小口,牙似玉,唇如朱,不薄也不厚,耳戴著八寶點翠叫的什麼赤金鉤。上身穿的本是紅繡衫,拓金邊又把雲子扣,周圍是萬字不到頭,還有個獅子解帶滾繡球。內套小襯衫,她的袖口有點瘦;她整了整妝,抬了一抬手,稍微一用勁,透了一透袖;露出來十指尖如筍,她這腕似白蓮藕,人家生就一雙靈巧的手,巧娘生下這位俏丫頭下身穿八幅裙掐百褶是雲霞皺,俱都是錦繡羅緞綢。裙下邊又把紅鞋兒露,滿幫是花,金絲線鎖口,五色的絲絨繩又把底兒收。巧手難描,畫又畫不就,生來的俏,行動風流,行風流,動風流,行動怎么那么風流。猜不透這位好姑娘是幾世修﹖美天仙還要比她醜,嫦娥見她也害羞。年輕的人愛不夠,就是你,七十七、八十八、九十九……年邁老者見了她,眉開色悅,贊成也得點頭。世界上這樣的女子真是少有,這才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風雪夜歸人》
本劇為吳祖光代表作,完成於1942年,1948年由吳祖光親自導演拍成電影,由香港大中華影業公司出品。

吳祖光《風雪夜歸人》
上世紀40年代末期,在一個酷寒的風雪之夜,一個人踉踉蹌蹌地從坍塌的圍牆缺口走進富家蘇弘基的花園,手扶著那株枯萎了的海棠樹,似在找尋他過去留在這兒的影子。20年前,這座大城市裡有一個出身貧寒的京劇男演員魏蓮生,以演花旦紅極一時。達官貴人、妙齡男女,甚至一般市民都被他的聲色所傾倒。他交往甚廣,常為窮苦的鄰居紓危濟困,頗受人們的敬慕。以走私鴉片起家的法院院長蘇弘基,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他的四姨太玉春原是個煙花女子,後被蘇弘基贖出為妾。玉春懷著一顆爭取自由幸福的火熱的心,不甘心於囚籠般的富貴生活。她以學戲結識了魏蓮生,向他傾訴了自己悲慘的身世,後趁蓮生到蘇府祝壽演出之前,將他請到自己的小樓上。他們二人過去的遭遇相近,又都淪為闊老們消愁解悶的玩意兒,失去做人尊嚴,因而由憐生愛,並商定私奔,走向自由。這時,蓮生從視窗摘下一枝海棠花送給了玉春。不料這一切都被由蓮生推薦給蘇家當管事的王新貴窺見。善於阿諛的小人竟忘恩負義將此事稟報了蘇弘基。當玉春按約出走之際,王新貴帶領幾名打手把玉春抓回,蓮生則被驅逐出境。二人依依話別,從此天各一方。20年後,蓮生拖著過早衰老的病體重回故土,但已物是人非,玉春已被蘇弘基送給天南鹽運使徐輔成為妾。蓮生感慨萬分,在那個風雪交加的夜晚,悄然死在海棠樹下。

個人軼事

二流堂”奇冤

吳祖光吳祖光和新鳳霞九十年代初合影
對於自己的際遇,吳祖光在生前也有過檢視和回憶。“二流堂”是他無法擺脫的創傷記憶。

1913年出生的畫家黃苗子,80年代末旅居澳州近十年,擔任昆士蘭格里菲斯大學客座教授,他是二流堂的親歷者和見證人。他說:二流堂是一個荒誕的滑稽劇。二流堂最初的形成和一個叫唐瑜的人有關。唐瑜是仰光華僑,1930年代初期便活躍於上海的電影界。據說是由於反對家庭包辦的親事,逃婚到上海,然後輾轉到了重慶。唐瑜有一個胞兄在仰光,是富有的商人,這個富有的哥哥重手足之情,對兄弟關懷備至,唐瑜的哥哥給了他一把金梳子,跟他說如果沒錢了,就折一個梳齒可以換錢。唐瑜拿著這把梳子突發奇想,把金梳子賣了,用換來的錢蓋房子。新房不斷修建起來,建屋就地取材,大都採用當地極易取得的巨大的竹子捆綁起來做成屋架、門、窗,然后里外抹灰,加蓋屋頂,便成為居室,這種在當地統稱為“捆把房子”的建築經過細緻的加工,完全可以成為漂亮的西式住宅。唐瑜先後修建起不止兩三處住房,都是提供給朋友居住,他的第一套房子“依廬”就是給夏衍一家住的。

吳祖光在他的回憶二流堂的文字中寫道:唐瑜最後建造的最大的一幢房子,就在中一路四德里下坡的四德村,有一個很寬敞的大客廳和三間住室,裝修比較考究,取了一個名字,叫做“碧廬”。“碧廬”與“壁爐”同音,唐瑜特別喜歡壁爐,大客廳里砌了一個很講究的漂亮壁爐。黃苗子說,唐瑜的碧廬,在重慶文藝界是一個引人的去處,朋友們都願意到這裡來聚,碧廬就像現在的沙龍或者俱樂部。那段時間吳祖光是碧廬的活躍人物,重慶的歲月是吳祖光人生中鼎盛的時期。在重慶,話劇成了最受大眾歡迎也最為時尚的文化活動,吳祖光創作的《正氣歌》、《少年游》、《牛郎織女》都成了一時的熱門好戲。碧廬在鼎盛的時候住過十幾位房客。有一天徐冰(徐冰在解放以後是統戰部長,當時在重慶分管文藝)和郭沫若來碧廬,住在那裡的人還沒起床。徐冰就說這些二流子真是懶惰,實際上當時大家都參加演出,結束的時候都是半夜三四點鐘。那時候大家剛學會了一個陝北詞“二流子”,郭老就說給他們起個名字就叫“二流堂”吧。“二流堂”的名字就叫起來了。

但吳祖光對這個名詞沒有什麼好感,他寫作一直勤奮,也不愛過多地聚眾聊閒天。抗戰勝利之後,大家各奔前程。1947年,吳祖光去了香港,到香港後,他改行做起了電影導演,這項工作給他帶來了新的知名度和豐厚的收入。吳祖光回到北京是在1949年9月。在他面前是一個新的國家,同時等著他的,還有一份美滿姻緣。那時演員戴浩與虞靜子夫婦在東單西觀音寺34號租了一所老式的大洋房,進門是一排六間平房,相連一幢寬大的樓房,分租一間樓房給盛家倫,樓下一大間住的是音樂家鄔析零全家,另外還有一個跨院的兩間平房由黃苗子和郁風租住,老朋友又在這裡聚頭了,還是當年碧廬舊人。於是馬上就傳播開,都說是“二流堂”在北京重建起來了。

吳祖光吳祖光和新鳳霞八十年代合影
吳祖光租住了進門六間一排的平房。他和新鳳霞就是在這裡結婚的。新鳳霞從小被賣到天津,生長在一個天津的貧民窟里。父親是賣糖葫蘆的,母親大字不識,一家人靠她唱戲養活。她6歲學戲,14歲就當了主演。1949年,新鳳霞22歲的時候開始到北京闖天下。在北京她認識了吳祖光。在北京,吳祖光和新鳳霞的婚姻名動一時。吳祖光在“二流堂”是個活躍人物,經常有藝術青年到他那裡去。杜高、錢莊、陶冶常聚在他的周圍。這批人就被當成“二流堂”的“小家族”。

1954年,深受“二流堂”人際之累的吳祖光新買了一所坐落在帥府園馬家廟9號有18個房間的四合院,他把住在上海的父親和母親接來北京同住,那時父親已中風臥病多年。“二流堂”在“肅反”運動中出了事。當時有人覺得這個地方很奇怪,為什麼很多藝術家都在那裡出出進進。老的齊白石、梅蘭芳,年輕的杜高、田莊這些人,藝術界的音樂界的,那么多人聚在一起。很多人就開始懷疑。隨後,“二流堂”的“小家族”的成員被定性為“胡風反革命集團”成員,來往於“二流堂”的人被認為是“胡風集團”的外圍組織受到審查。

1957年“二流堂”再度受到審查,一個特偵組來問:你們在這兒乾什麼?其實沒幹什麼,就是談談文藝,聊聊天。特偵組不信。畫家張仃在1957年之初很想辦一本雜誌,當時就等著批覆申請。這個事情也讓特偵組記錄在案,說“二流堂”要辦機關刊物。很多人追問為什麼建立“二流堂”的組織,被問到的人都說,根本就沒有這個組織。但是有人故意落井下石,說“二流堂”有堂印。因為盛家倫找王彥祥的哥哥刻了一個篆刻““二流堂””,當時就說是堂印。吳祖光買了幾幅年畫,年畫畫的是幾個小孩,題名叫“玩不厭”。吳祖光喜歡那個“玩不厭”,給每個朋友送了一份。他把“玩不厭”掛在牆上,別人都沒有掛,那幅“玩不厭”就被人當成“二流堂”的堂徽。當時匈牙利出現了“裴多菲俱樂部”事件。“二流堂”就被看成中國的“裴多菲俱樂部”。1957年反右開始以後,“二流堂”不少人就被劃為“右派”。這年5月間黨中央發出號召,要求大家幫助黨整風,“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吳祖光已經停止了他一向不感興趣的電影工作,急於寫出新的話劇本,已定名為《吹皺一池春水》。但是家裡不斷來人,屢屢打斷他的寫作,有很多報紙雜誌的記者,有很多議論當前形勢的朋友,甚至有老前輩擔任文化領導的人物,要吳祖光陪著去民間小劇團“放火”,更有說明白是奉命來要吳祖光發表意見,寫文章給領導提意見。而吳祖光對文藝界領導也確是意見不少;但是吳祖光在他的家裡遇到了阻力。

吳祖光新鳳霞 吳祖光 花鳥 六屏
阻力來自妻子新鳳霞,新鳳霞聽到吳祖光的一些意見,十分反感,甚至害怕。她認為,在舊社會受盡苦難,多虧共產黨救了她才翻了身;今天的領導方式儘管有問題,也比舊社會強多了。吳祖光說:“這回是共產黨要大家提意見的,為了改進工作,又是毛主席讓提的。”她說:“那也不許你提!”5月31日,周揚、陽翰笙邀請吳祖光出席全國文聯的一個會議,而且派人派車來接,汽車在大門外撳喇叭,接的人在一旁催,一向溫順的妻子卻一反常態堅持不肯放行。新鳳霞叉著腰站在門口不許吳祖光出去,事情毫無轉彎的餘地,吳祖光狠狠勁一把把妻子推開就走了。他聽見妻子哭了,但是他沒有回頭,跑出院子,出了大門,上了車。吳祖光回憶說:“這是我平生第一次對女人這么粗暴,真夠我一生後悔的。”從後果來說,妻子的攔阻是對的。那天的與會者只有馬思聰金山等五六個人,吳祖光在那次會議的發言後來被前輩田漢先生加了一個標題:《黨“趁早別領導藝術工作”》,在報上公開發表,成為吳祖光反黨的鐵證。

吳祖光被打成了“右派”,並註明是反革命右派分子。1958年早春的一個凌晨,大雪紛飛,吳祖光到父母親的住室去和老人告別。他要和一個有500人的龐大的右派大隊去北大荒勞動改造。早在幾個月前吳祖光開始受批判時,就把一切有關的報紙刊物收起來不讓父親看見,因此病中的父親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他也不知兒子要到什麼地方去,分別時他是笑著的。那時吳祖光也不知這是與父親的永別。第二年父親去世,吳祖光在春耕的大田裡勞動時收到北京的報喪電報已經過了半個月。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了,最初,風暴並沒有波及到吳祖光頭上,當“走資派”和當權者們統統被揪出來後,老右派們才重又被拎了出來。“二流堂”的問題又被提了出來,這次,堂主已不再是吳祖光了,夏衍成了後台老闆,而實際上的鬥爭矛頭則指向了周恩來。“二流堂”就被政治化了。開始還是思想意識的問題,“文革”時就被定性為“反黨、反革命、反社會主義集團”受到批判。這次來頭就大了。江青親自抓這個案子。“二流堂”的人就被關起來了。吳祖光再次下放勞動,黃苗子和郁風被關到監獄,戴浩被勞改。1979年6月19日文化部複查委員會辦公室發布撤銷《關於““二流堂””組織活動情況的報告》的通知。而此時,“二流堂”“小家族”里的劇作家汪明,備受折磨,死於安徽勞改地。戲劇家田莊,熬不過年年苦難,英年早逝。而黃苗子郁風夫婦被關了7年的監牢。

最後歲月

吳祖光新鳳霞 吳祖光 梅花春風十萬家
在夫人新鳳霞去世後不久,吳祖光由於心情鬱悶和年邁,血管硬化引起腦血管栓塞,曾先後三次住院。但他依然保持著樂觀的生活態度。平日,他經常站在自家的陽台上眺望,看車水馬龍、人來人往,臉上流露出笑容……他還經常坐在輪椅上,由保姆陪著下樓去遛彎兒或去理髮館刮臉洗頭,這是他認為最愜意的時光。吳祖光從小就與結下了不解之緣。幾年前,他雖然把他和新鳳霞的藏書捐給了北京戲曲學校,可後來他收集的書又把家中的書櫃裝得滿滿的。

吳祖光還特別喜歡看足球比賽,幾乎場場都看。其女兒吳霜笑著說:“爸爸年紀大了,看電視經常打瞌睡,可是看足球、拳擊、京劇從來就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尤其是看足球比賽,儼然一位20幾歲的青年,嘴裡不時地嘟囔著:‘犯規’……他雖然年邁體弱,大腦不像以前那樣好使喚,可看起球來表情卻很豐富。”吳祖光偏愛甜食,尤其愛吃漢堡包。為讓老人笑口常開,吳霜還特意養了一對小寵物———Baby和PP。吳老最喜歡PP,每當他見到PP滿屋跑淘氣時,臉上總露出舒心的微笑,這兩隻可愛的小動物已成為他的“寵兒”。吳祖光時常摸摸它們,逗逗它們,詼諧地說自己家裡現有“八口”——自己、女兒、女婿、外孫、兩位保姆還有Baby與PP。

相關書籍

吳祖光絕配:吳祖光與新鳳霞
《絕配:吳祖光與新鳳霞》
頁數: 229
出版:人民日報出版社
裝幀:平裝
出版年:2004-9-1
簡介 :一個為神童才子,一個為共和國美女;一個編導那樣純熟,一個演技如此精湛;兩地精英,一對伉儷。真乃絕配!
作者簡介: 吳歡:全國政協委員,世界華人書畫家收藏家聯合會主席、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理事、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吳祖光、新鳳霞之子。有“京城才子”、“香江神筆”之稱。著名作家書畫家。主要著述有:《驢唇馬嘴集》、《吳歡論壇》、《西皮流水》、《奇俠》等。主要書畫作呂有:《吳歡書畫》、《吳氏三代書畫選》等。小說曾獲“當代文學獎”劇作曾獲中央電視台、中外電視“優秀劇作獎”。

個人著作

鳳凰城(劇本)1939,生活
正氣歌(劇本)1942,文藝獎助金管委會出版部
牛郎織女(劇本)1943,啟文書局
夜奔(劇本)1944,未林出版社
孩子軍(兒童劇本)1944,新聯出版公司
風雪夜歸人(劇本)1944,新聯出版公司
夜奔(劇本)1944,未林出版社
少年游(劇本)1945,開明
後台朋友散文集)1946,上海出版公司
嫦娥奔月(劇本)1947,開明
林沖夜奔(劇本)1947,開明
捉鬼傳(劇本)1947,開明
藝術的花朵(散文集)1955,新文藝
風雪集(劇本)1955,人文
畫家齊白石(報導)1956,北京

吳祖光吳祖光 書法

荒山淚(京劇)改寫,1957,戲劇
踏遍青山(戲曲本)1979,民眾
求凰集(劇本)1980,四川人民
咫尺天涯(劇本)1980,四川人民
闖江湖(劇本)1980,戲劇
吳祖光劇作選 1981,戲劇
童童(劇本 )1981,陝西人民
花為媒(電影文學劇本)1981,河北人民
枕下集(詩集)1981,山西人民
吳祖光論劇(論文)1982,戲劇
吳祖光散文選 1982,江蘇人民
牛女集(劇本)1982,寧夏人民
吳祖光悲歡曲(傳記)1986,四川文藝

研究資料書目
《風雪夜歸人》的舞台藝術(王正等編)1984,戲劇
吳祖光悲歡曲(許國榮張潔)1986,四川文藝

領袖姻親

塵世滄桑,百年一瞬。由於種種原因歷史的真實常常會風消雲散,需要後人補寫。世人有所不知,90年前,毛澤東與這個吳氏家族曾有過一段很深的緣。

1919年,五四運動浪潮席捲全國,12月18日,26歲的青年毛澤東作為“驅逐湖南軍閥張敬堯赴京請願團”的學生代表,肩負湖南人民重託進京。張敬堯畢竟是執掌湖南的一方大吏。即使來到北京,想要撼動他的統治,又談何容易。往何處?見何人?怎樣開展工作實現驅張目標?對於毛澤東這個年輕人而言,都是巨大難題。倘若萬一驅張不成,固然無顏見家鄉父老,自己的身家性命也受到威脅。毛澤東深知所謂革命,正是把項上之頭托在掌心的事業,此番也是他第一次的重大革命行動,已經抱定了捨生取義,殺身成仁的決心。

但毛澤東畢竟是一代偉人,以一介普通學生之身首戰功成,居然完成了驅張大任,為他日後改變中國歷史奠定了重要基礎。而在北京接待毛澤東,並鼎力支持他完成此大任的,正是吳祖光的父親、故宮博物院創辦人吳瀛和他的姻親家族

吳殿英創建湖北新軍促成辛亥革命

吳瀛出生在江蘇常州著名世代書香的官宦人家,直系祖上出過18位文武進士,著名的有吳宗達——官至大學士即宰相,吳中行則執掌過翰林院,吳殿英清末曾在浙江任錢塘知府加鹽運使,是兩江總督張之洞的部下。後因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吳隨張來到湖北創建湖北新軍,具體執行軍隊改革。

正是這支湖北新軍,後來打響了辛亥革命武昌首義,敲響了清王朝喪鐘。而吳殿英卻因支持“戊戌變法”和革命黨,被滿族人打擊排擠撤職,在辛亥革命前抱憾而逝。

成了革命遺孤的青年吳瀛,1914年隨母親莊還女士從湖北到北京投奔黎元洪和舅父都肅政史莊蘊寬,被任命為京都市政督辦公署坐辦(相當於今北京市政府秘書長),時年僅24歲,具體主管著大量北京市政方面的工作,包括監管住在紫禁城尚未搬走的遜帝溥儀,與北洋政府高層關係密切,人脈豐沛。

吳瀛與毛澤東緣自“李氏芋園”

吳瀛之所以接待毛澤東,有雙重原因,一則“驅張運動請願團”總代表、毛澤東的班主任、湖南長沙師範教員易培基是他早年在湖北方言學堂英文系的同班同學;二則更重要的是,學生代表毛澤東帶來了一份重要托請——長沙“李氏芋園”女主人吳琴清和丈夫李青崖的重託。

吳琴清是吳瀛大姐,其夫李青崖是長沙一位器重毛澤東的法文老師。 據《毛澤東與他的二十四位老師》所載,“清明時節陽光明媚……。毛澤東匆匆往李氏芋園趕路,走進南門口,通過大古道巷,到了天心閣腳下,再往北走,就到了瀏陽門正街。來到一個黑漆的院門前,門頂上有‘李氏芋園’四個字,毛澤東走了進去。這是一個很大的花園,幾棟樓台館舍,頗為精巧,園內亭閣花榭,池塘假山,顯得十分玲瓏雅致。前些年這裡建了一個‘衡萃’女校。如今學校遷出去了,這裡就做了第一師範和別的幾個學校教師的公寓。毛澤東知道,住在這裡有這樣幾位先生,修身教師楊昌濟,歷史教師黎錦熙,國文教師袁仲謙,數學教師王立庵,以及校長張乾,學監主任方維夏和教育實習主任徐特立等”。

處世觀念

吳祖光生於一九一七年,彼時軍閥混戰,國家處於貧弱交加內外交困時期;及至成年,恰又逢上日寇侵華,民族危亡;待到新中國成立,吳祖光正處盛年,是創作的黃金時期,按理,作為少年即得大名,當時中國文壇屈指可數的優秀劇作家之一,本應該是寫出更多能夠揭示時代面貌的戲劇作品的時候。但很不幸,沒過多久,整個國家就被推進到一種只準說夢話嚴禁說真話的狀態,再後就是眾所周知的十年浩劫。能夠最終劫後遺存,進入晚年,是惟一的那么一點點蒼涼的幸運;我平常一直認為,像吳祖光先生這輩人確實是生不逢時的。想來,和吳祖光一樣有那些時代經歷的人,有這種“生不逢時”的人生慨嘆者,當不在少數。吳祖光的好友、書畫家黃苗子,曾贈語吳祖光:“生不逢時,才氣縱橫。”這八個字,一方面自然評的是吳祖光,贊其之才,嘆其之遇,另一方面又何嘗不可以為黃苗子的自況呢。但吳祖光不同意他這位好友的贈語,自下斷語曰:“生正逢時,死不介意。”吳祖光時常同友人表達這樣一種觀念

相關條目

吳祖強 葉小綱 俞伯牙張小夫 趙元任 周龍 冼星海 滕矢初 瞿小松 寧峰 朱載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