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祖光(1917~  )

吳祖光(1917~  )

1937年任南京國立戲劇學校秘書,1939年起在該校任教,授《中國戲劇史》等。 1949年10月回北京,任中央電影局編導。 1960年冬回京,任中國戲曲學校實驗京劇團、中國戲曲研究院實驗劇團編劇。

吳祖光(1917~)

正文

吳祖光(1917~)中國劇作家。原籍江蘇武進,1917年4月21日生於北京。1935年入中法大學文學院,同年開始在報刊發表小說、散文。1937年任南京國立戲劇學校秘書,1939年起在該校任教,授《中國戲劇史》等。1941年任重慶中央青年劇社編導委員,1944年任重慶《新民晚報》副刊編輯,1946年任上海《新民晚報》副刊主編,同時與丁聰合辦《清明》雜誌。1947年9月離滬去香港,先後任大中華影業公司、永華影業公司編導。1949年10月回北京,任中央電影局編導。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遣送北大荒。1960年冬回京,任中國戲曲學校實驗京劇團、中國戲曲研究院實驗劇團編劇。1978年起任文化部藝術局藝術委員會委員。歷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屆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吳祖光自幼酷愛戲劇,學生時期曾長期觀看富連成班的演出,結交演員朋友。1937年冬取東北抗日義勇軍事跡寫4幕話劇《鳳凰城》,從此走上戲劇創作道路。1937~1940年間,吳祖光以宣傳抗戰、頌揚愛國主義為主題,除《鳳凰城》外,另有《孩子軍》、《正氣歌》兩部劇作問世。《正氣歌》取文天祥抗元史實,謳歌他內斗權相,外御元軍的業績,突出他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藉以抨擊抗日陣營中的投降派,在抗戰後方、淪陷區上海的演出,反響強烈,1941年獲上海《劇場藝術》雜誌徵稿首獎。1942~1944年,吳祖光的劇作有《風雪夜歸人》(1942)、《牛郎織女》(1942)、《林沖夜奔》(1943)、《少年游》(1944)、《凱歌歸》(與陳白塵等合作,1944)、《畫角春聲》(改編本,1944)6部話劇。這時期的劇作,從不同角度揭露反動統治者的專橫、暴戾,蘊含著對人民民眾的讚美;題材面開闊,已獨具風格。抗日戰爭勝利後,吳祖光創作了《捉鬼傳》(1946)、《嫦娥奔月》(1947)兩劇。前者取鍾馗傳說,以嘻笑怒罵的筆觸,嘲諷國民黨統治下醜惡的社會色相;後者以后羿和嫦娥的神話故事,把矛頭直指反動派當局。這兩部劇本反映出吳祖光鮮明的思想傾向,取得了強烈的政治效果。60年代以後,吳祖光被安排在戲曲劇團,以寫作戲曲劇本為主,話劇有反映公安戰線事跡的《咫尺天涯》(1964)和描寫評劇藝人生活的《闖江湖》(1978)兩部。

吳祖光(1917~)吳祖光(1917~)
《風雪夜歸人》是吳祖光的代表作,也是“五四”以來優秀劇本,寫京劇名伶魏蓮生與法院院長蘇弘基的寵妾玉春邂逅相識,真誠相愛。當魏蓮生經玉春點撥而省悟自己不過是權貴的玩偶時,應玉春約決定出走。事敗,魏蓮生被驅逐出境,玉春被送與鹽運使作灑掃之役,遠赴邊陲。20年後,兩人來到當年定情處,未及晤面,魏蓮生死於風雪中,玉春則不知所往。與同類題材的作品比,《風雪夜歸人》無論思想、藝術都有新意。愛情故事只是戲的軀殼,劇本的主題在於寫人的覺醒,探究人生的真諦。這齣戲的悲劇性,建立在卑賤者的覺醒與社會勢力的不容上,善良的小人物的正義要求被統治者摧毀,使作品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意義。而嚴肅的命題隱藏在富有浪漫色彩的生活背後,內容和形式得到和諧統一。1943年3月由中華劇藝社首演於重慶,賀孟斧導演,項堃飾魏蓮生,路曦飾玉春,劉郁民飾王新貴。演出受到熱烈歡迎。
《闖江湖》寫抗日戰爭勝利前後,評劇義亭班在天津、青島跑碼頭中受到的種種非人遭遇。好人受難是戲的基本內容,因而從總體上看它是悲劇;但戲裡穿插著幾個喜劇人物,對他們醜惡靈魂的嘲弄,又呈現出強烈的喜劇色彩。兩種因素互相烘托,使戲的進展豐富多姿,具有生活實感。劇中的風土人情、生活習俗刻畫得準確細緻,帶有濃厚的天津地方色彩。《闖江湖》由上海青年話劇團、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先後上演,博得好評。

吳祖光(1917~)吳祖光(1917~)
吳祖光是受中國傳統文化薰陶和“五四”新文學運動影響,在抗日洪流里成長起來的劇作家。近50年來共創作、改編各類劇本40餘部。他的劇作有地道的中國氣派,蘊含詩意,富於幽默感;結構不求繁複,情節跌宕有致;語言自然流暢,且具北京特色。

配圖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