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瀛

吳瀛(1891年---1959年),字景洲,江蘇常州人,出身世代書香家庭,其父吳稚英任職清朝著名洋務派領袖張之洞幕府。景洲先生畢業於張之洞創辦的湖北方言學堂,英文專業。景洲先生不僅有精湛的國學基礎,而且有深厚的西畫及傳統畫功底,可謂學貫中西。

基本信息

文物鑑定家

他曾任京都市政都辦公署坐辦(相當市府秘書長),27歲便以其出類拔萃的學識參與創建故宮博物院,任常務委員、古物審查專門委員,並擔任《故宮書畫集》、《故宮周刊》首任主編。解放後被陳毅元帥聘為上海市人民政府文物管 理委員會古物鑑別委員,董必武先生曾親自登門拜訪。

吳景洲先生早年受孫中山革命的影響,具有強烈的愛國民主思想。景洲先生的舅父莊蘊寬先生曾擔任1925年至1927年故宮博物院臨時董事會董事和“維持會”副會長。由於這一層關係及其後首任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的邀請,景洲先生被聘到故宮博物院兼職,參與了“清室善後委員會”對清宮財產的清點和博物院的創建工作。1926年,曾任“故宮博物院維持會”常務委員。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特派易培基為“接收北平故宮博物院委員”,易先生因病不克北上,電囑馬衡、景洲先生等為代辦,與奉系軍閥操縱下的“故宮博物院管理委員會”辦理交接。1929年,易培基被正式批准為院長,景洲先生擔任“古物審查會專門委員”。1931年,鑒於日本帝國主義已占我東北,華北危急,為保護文物安全,故宮博物院遂決定精選部分文物南遷,景洲先生參與其事,為首批南遷文物監運員。直至1933年,易院長為人中傷,以“故宮盜寶案”被迫辭職,他才不得已而離開了故宮。

故宮博物院的最初十年,是風風雨雨狂飈迭起的十年。為了保護這個幼弱的民主革命新生兒不致在搖籃里就遭到扼殺,許多愛國民主人士、專家教授及當時故宮同仁,冒著被綁架、坐牢、暗箭中傷等危險,四處奔走呼號,與各種惡勢力展開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在這場民主與封建、進步與倒退、正義與罪惡的鬥爭中,景洲先生始終是“以保存數千年文化淵藪為職志”,站在鬥爭的最前列,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所撰寫的《故宮博物院五年經過記》,不但真實地記述了最初的艱難創業歷史,同時也洋溢著他一片愛國主義的熱忱。

畫家

(1922—1977)原名吳耘,上海人。擅長漫畫、短篇連環畫。曾在上海美專學習,1940年加入新四軍在解放軍中做美術工作。歷任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漫畫》編輯部主任,中國美術館展覽陳列部副主任。作品有《紅軍的媽媽》、《抗美援朝的怒火》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