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銀行成立於1912年2月,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銀行。從1912年至1949年的37年期間,中國銀行的職能發生了三次變化。1912-1928年,行使當時政府中央銀行的職能;1928年中國銀行被改為政府特許的國際匯兌銀行;1942年中國銀行成為發展國際貿易的專業銀行。

基本信息

公司簡介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銀行,全稱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大型國有控股商業銀行之一。中國銀行的業務範圍涵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保險領域,旗下有中銀香港、中銀國際、中銀保險等控股金融機構,在全球範圍內為個人和公司客戶提供全面和優質的金融服務。按核心資本計算,2008年中國銀行在英國《銀行家》雜誌“世界1000家大銀行”排名中列第10位。

中國銀行主營傳統商業銀行業務,包括公司金融業務、個人金融業務和金融市場業務。公司金融業務基於銀行的核心信貸產品,為客戶提供個性化、創新的金融服務。個人金融業務主要針對個人客戶的金融需求,提供基於銀行卡之上的系統服務。金融市場業務主要是為全球其他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提供國際匯兌、資金清算、同業拆借和託管等全面服務。

中國銀行全資附屬投資銀行機構——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下稱“中銀國際”)是中國銀行開展投資銀行業務的運行平台。中銀國際在中國內地、香港及紐約、倫敦、新加坡設有分支機構,擁有高水準的專業人才隊伍、強大的機構銷售和零售網路。中銀國際全球性的管理運作,可為海內外客戶提供包括企業融資、收購兼併、財務顧問、定息收益、證券銷售、投資研究、直接投資、資產管理等在內的全方位投資銀行服務。

中國銀行通過全資子公司中銀集團保險有限公司及其附屬和聯營公司經營保險業務。其中,在香港擁有中銀集團保險有限公司及其六家分公司、中銀集團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東亮保險專業有限公司和堡宜投資有限公司,在內地擁有中銀保險有限公司,澳門地區有聯豐亨保險有限公司。成立於1992年7月的中銀集團保險有限公司在香港保險市場經營一般保險業務,業務品種齊全繁多,業務量多年位居當地同業前列。

中國銀行是中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商業銀行。1929年,中國銀行在倫敦設立了中國金融業第一家海外分行。此後,中國銀行在世界各大金融中心相繼開設分支機構。目前,中國銀行擁有遍布全球29個國家和地區的機構網路,其中境內機構超過10,000家,境外機構600多家。1994年和1995年,中國銀行先後成為香港、澳門的發鈔銀行。

中國銀行所屬的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簡稱“中國銀行(香港)”或“中銀香港”),於2001年10月1日正式成立,是一家在香港註冊的持牌銀行。中國銀行(香港)合併了原中銀集團香港十二行中十家銀行的業務,並同時持有香港註冊的南洋商業銀行、集友銀行和中銀信用卡(國際)有限公司的股份權益,使之成為中銀香港的附屬機構。中銀香港是香港地區三家發鈔銀行之一,也是香港銀行公會輪任主席銀行之一。重組後的中銀香港於2002年7月在香港掛牌上市。

作為中國金融行業的百年品牌,中國銀行在穩健經營的同時,積極進取,不斷創新,創造了國內銀行業的許多第一,在國際結算、外匯資金和貿易融資等領域得到業界和客戶的廣泛認可和讚譽。

在近百年輝煌的發展歷史中,中國銀行在中國金融史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國銀行於1912年由孫中山先生批准成立,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37年間,中國銀行先後是當時的國家中央銀行、國際匯兌銀行和外貿專業銀行。中國銀行以誠信為本,以振興民族金融業為己任,在艱難和戰亂的環境中拓展市場,穩健經營,銳意改革,表現出了頑強的創業精神,銀行業務和經營業績長期處於同業領先地位,並將分支機構一直拓展到海外,在中國近現代銀行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

1949年,中國銀行成為國家指定的外匯外貿專業銀行,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1994年,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中國銀行成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與其它三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一道成為國家金融業的支柱。

2003年,中國銀行被國務院確定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試點銀行之一。圍繞“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和效益良好、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目標,中國銀行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加強風險管理和內控體系建設,整合管理流程和業務流程,推進人力資源管理改革,加快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穩步推進股份制改造工作。2004年8月26日,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掛牌成立,標誌著中國銀行的歷史翻開了嶄新的篇章,啟動了新的航程。

2006年6月1日、7月5日,中國銀行先後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掛牌上市,成為首家A+H發行上市的國有商業銀行。按截至2007年12月31日的市值計算,中國銀行為全球第四大銀行。

2004年7月14日,中國銀行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北京奧運會唯一的銀行合作夥伴。中國銀行將為國內外客戶提供高效優質的金融服務,宣傳和普及奧運精神,促進本次體育盛會圓滿成功,提升中國銀行的品牌形象。

中國銀行多年來的信譽和業績,得到了銀行同業、國內外客戶和權威媒體的廣泛認可。目前,中國銀行曾先後8次被《歐洲貨幣》評選為“中國最佳銀行”和“中國最佳國內銀行”,連續19年入選美國《財富》雜誌“世界500強”企業,多次被《財資》評為“中國最佳國內銀行”,被美國《環球金融》雜誌評為“中國最佳貿易融資銀行”及“中國最佳外匯銀行”,被《遠東經濟評論》評為“中國地區產品服務10強企業”,被《亞洲風險》雜誌評為2006年度“中國最佳銀行”。在美國知名財經雜誌《財富》與世界知名的管理諮詢公司Hay(合益)集團合作評選的25家“最受讚賞的中國公司”中,中國銀行榜上有名。在A+H資本市場整體上市後,中國銀行榮獲《投資者關係》“最佳IPO投資者關係獎”等多個重要獎項。

基本信息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簡稱 中國銀行

股票代碼 601988

總股本 25383916.20萬股

流通股 25383916.20萬股

發行日期 2006-06-20

上市日期 2006-07-05

所屬行業 其他商業銀行

所屬地區 北京

所得稅率 25.00%

法人代表肖鋼

聯繫人 張秉訓

主承銷商 中國銀河證券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復興門內大街1號

郵司電話 (010) 66596688

公司傳真 (010) 66593777

電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公司網址 www.boc.cn

郵政編碼 100818

經營範圍

吸收人民幣存款;發放短期、中期和長期貸款;辦理結算;辦理票據貼現;發行金融債券;代理發行、代理兌付、承銷政府債券;買賣政府債券;從事同業拆借;提供信用證服務及擔保;代理收付款項及代理保險業務;提供保管箱服務;外匯存款;外匯貸款;外匯匯款;外幣兌換;國際結算;同業外匯拆借;外匯票據的承兌和貼現;外匯借款;外匯擔保;結匯、售匯;發行和代理發行股票以外的外幣有價證券;買賣和代理買賣股票以外的外幣有價證券;自營外匯買賣;代客外匯買賣;外匯信用卡的發行和代理國外信用卡的發行及付款;資信調查、諮詢、見證業務;組織或參加銀團貸款;國際貴金屬買賣;海外分支機構經營當地法律許可的一切銀行業務;在港澳地區的分行依據當地法令可發行或參與代理發行當地貨幣;經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等監管部門批准的其他業務;保險兼業代理。

行標

0

中國銀行行標於1986年經中國銀行總行批准正式使用。

行標從總體上看是古錢形狀代表銀行;“中”字代表中國;外圓表明中國銀行是面向全球的國際性大銀行

中文行名:中國銀行中文行名字型由郭沫若先生題寫,標識由香港著名設計師靳埭強設計。

發展戰略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行面臨的市場環境有利於銀行業的發展。全球經濟保持平穩增長,世界貿易和跨國投資迅猛發展,資本市場繼續繁榮。中國經濟繼續保持快速成長,全球化程度越來越高,市場化進程越來越快,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和消費結構的升級推動國內需求和金融市場的快速增長,銀行客戶的全球化和客戶需求的多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基於對國際國內市場的全面分析,中國銀行確定了建設國際一流銀行的戰略目標,並致力於以下戰略重點:

·立足本土,實施重點發展戰略,進一步拓展全球業務以加強跨境服務。

·鞏固多元化的金融業務平台,持續推進產品創新,加強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及其它金融業務的交叉銷售。

·重點發展有吸引力的客戶群,致力於成為大型企業和中高端個人客戶的首選銀行,並有選擇地在具有成長性的中小企業客戶中開拓業務機會。既面向一般客戶提供標準化的通用類產品和服務,又面向中高端客戶提供個性化的專業類產品和服務。

·實行穩健、適中的風險政策,嚴格控制風險成本,保持業務可持續發展。

·加強基礎建設,推進業務和管理流程整合,加快IT藍圖實施。

·加強人才規劃,注重員工培訓與發展,完善激勵機制,增強人才競爭優勢。

·與戰略投資者合作創造協同效應,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力。

主要業務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銀行擁有一個獨特的全方位金融服務平台,提供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資產管理、飛機租賃和其他金融服務,能夠滿足不同客戶的複雜業務需求。

商業銀行業務

商業銀行業務是中國銀行的傳統主營業務,包括公司金融業務、個人金融業務及金融市場業務(主要指資金業務)。

公司金融業務

公司金融業務為中國銀行業務利潤的主要來源。2007年,公司金融繼續以完善客戶服務體系、促進業務整體聯動、加強產品創新及實施管理轉型為重點,組建公司金融板塊,加強條線管理。中國銀行實行服務重點大型優質公司客戶的發展戰略,關注於與大型優質客戶的長期合作關係,同時明確中小企業業務是公司金融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致力成為中小企業高效、專業、能夠滿足全面需求的合作夥伴。

存款業務

中國銀行積極應對資本市場快速發展對人民幣公司存款業務的衝擊,大力發展人民幣公司存款業務。

貸款業務

中國銀行繼續強化貸款結構調整,加大對重點支持類行業的投入,實現信貸資源最佳化配置。

金融機構業務

中國銀行注重與金融機構的全面合作,通過互薦客戶、資源共享和共同開發新產品,為客戶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務。
中國銀行亦通過紐約、法蘭克福和東京分行進行美元、歐元和日元清算,上述分行和新加坡分行均為當地一級清算銀行。

國際結算及貿易融資業務

國際結算業務是中國銀行優勢業務。中國銀行加強境內外機構聯動,實現國際結算及貿易融資業務快速發展。

其他公司金融業務

中國銀行提供支付結算業務,主要包括銀行匯票、本票、支票、匯兌、銀行承兌匯票、委託收款、托收承付、集中支付、支票圈存票據託管等。

產品服務創新

中國銀行配合公司客戶最新業務需求,組合和創新公司金融產品;加大與金融同業的產品合作,積極開展同業間公司信貸資產的轉讓業務;推出融易達(基於應收賬款的融資服務)、通易達(應收賬款質押開證)、融信達(基於投保出口信用險的應收賬款的融資服務)和融貨達(貨物質押融資)等產品,進一步豐富了“達”系列貿易融資產品種類;推出隱蔽型出口保理、D/A銀行保付票據項下福費廷等新產品;順應全球貿易主流結算方式的變化,在中國內地同業中首批加入SWIFT組織服務設施平台(TSU),實現國內首筆TSU真實交易。

中國銀行汲取國內外同業成功做法,藉助戰略投資者的經驗,改進中小企業業務模式;修訂中小企業授信政策制度,簡化中小企業信貸業務操作流程;根據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的特點,推出中小企業融資產品“快富易”,為中小企業客戶提供短期融資支持。

中國銀行整合清算資源,在中國內地首家推出融海外分行與代理行服務於一體的系列支付產品“全額到賬”、“台灣匯款”、“優先匯款”、“特殊匯款服務”,實現海外行與代理行業務共同發展,最大限度擴展了產品的覆蓋面,填補了市場空白。其中,“台灣匯款”產品改變了該項業務一直由代理行包攬的局面,拓展了業務市場。

個人金融業務

個人金融業務為中國銀行戰略發展重點之一。中國銀行繼續完善個人金融業務的經營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組建個人金融板塊,加強個人業務條線管理;重點推進網點經營方式轉型、客戶分層服務體系建設,以及零售貸款行銷方式和審批流程改革;加強產品和服務創新,最佳化業務結構和收入結構,擴大利潤來源。

儲蓄存款業務

中國銀行順應個人金融資產保值增值的需要,主動調整經營策略,推進儲蓄業務與理財業務的協調發展。

個人貸款業務

中國銀行大力推廣“直客式” 行銷服務,推廣並完善線上集中審批系統。

個人中間業務

中國銀行個人中間業務包括:本外幣匯款、個人結售匯、外幣兌換、代理保險和基金業務、代收付業務等。

個人結售匯和個人國際匯款業務是中國銀行傳統優勢業務。中國銀行不斷擴大結售匯業務受理網點,加強與國際匯款公司的合作,增加了外匯業務來源。進一步細分個人外匯業務市場,將眾多的外匯產品整合為“一站式”服務,創建了“中銀匯兌”品牌。

中國銀行緊緊抓住資本市場快速擴容、各類新興投資產品迅速發展的良好機遇,大力發展基金代銷、代理保險等業務,實現了代理業務收入跨越式增長。

中銀理財”服務

中國銀行積極拓展個人理財業務,致力於“中銀理財”專業化建設。統一標準的理財中心已達366家,並擁有1,000餘家理財工作室及眾多的網點理財專櫃,形成了廣泛覆蓋、多層次的個人客戶理財服務渠道;組建了一支由200多名理財投資顧問和2,500多名理財經理組成的專業化理財隊伍,向客戶提供投資理財方案和投資理財系列產品等專業化服務;在境內主要城市機場開通“中銀理財”貴賓專享通道,進一步完善“中銀理財”客戶增值服務體系。

私人銀行業務

中國銀行為個人金融資產在100萬美元以上的高淨值個人客戶提供私密、專享、創富、高質量的服務,成為中國銀行個人金融業務新的發展平台。中國銀行私人銀行客戶及管理資產快速增長,先發優勢明顯。

銀行卡業務

中國銀行繼續加大銀行卡產品的研發、行銷、服務和系統建設力度。

渠道建設

中國銀行中國內地機構擁有10,145個營業網點,是中國銀行重要的戰略資源。中國銀行全面推廣網點轉型項目,分類別賦予網點核心功能,最佳化業務流程,實施關鍵績效指針考核。

中國銀行繼續加大對ATM等自助設備投入,並進一步最佳化設備布局和功能。

產品服務創新

依託全球服務網路和多元化服務平台,中國銀行為客戶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不斷創新推出本外幣理財新產品。繼續推動海外財富管理專櫃業務,為客戶跨境資產配置提供了便利。

進一步細分客戶在消費和投資經營領域的融資需求,推出了“安心寶”二手房交易資金委託監管業務及“安易寶”二手房交易資金委託管理業務等與零售貸款相關的中間業務服務,提升了“理想之家”零售貸款品牌的影響。

加強銀行卡產品推廣,推出銀聯單幣種長城公務卡、國航知音中銀VISA奧運信用卡、中銀攜程信用卡安利中銀信用卡等特色產品,分別覆蓋國內企事業單位公務支出、航空常旅客、商務旅遊和商務採購等市場需求;推出中銀大中聯名卡、長城理想之家聯名卡、長城中國人壽聯名卡等細分市場聯名卡產品。不斷提升信用卡產品核心功能,開通長城人民幣卡向中銀信用卡自動還款功能;完成長城國際卡的EMV標準改造升級。

金融市場業務

中國銀行金融市場業務主要包括:本外幣金融工具的自營交易與代客業務、本外幣各類證券或指數投資業務、債務資本市場業務、代客理財和資產管理業務、金融代理及託管業務等。中國銀行主要通過在北京、上海、香港、倫敦及紐約設立的五個交易中心經營資金業務。

全球投資

中國銀行全球投資主要包括外幣投資和本幣投資。

中國銀行外幣投資主要包括政府債券、機構債券、信用債券、住房貸款抵押債券(MBS)、資產抵押債券(ABS)、貨幣市場資金拆放等。

全球交易

中國銀行交易主要分為自營交易、做市報價交易和相關代客交易。

在做市報價業務方面,中國銀行強調業務發展與市場流動性風險控制的平衡,在銀行間市場,中國銀行保持了在結售匯、貴金屬、人民幣債券及人民幣掉期業務的領先地位。

在代客交易方面,中國銀行積極把握人民幣利率上行以及匯率波動加劇的市場時機,加大了對遠期結售匯、人民幣結構性利率掉期等保值類工具的推廣力度,帶動了非利息收入的增長。

資產管理

中國銀行本外幣結構性理財推出331款產品。人民幣資產管理推出16期8款產品。

債務資本市場

中國銀行進一步最佳化客戶服務,於年內推出了融資顧問業務。

基金代銷與託管

中國銀行緊緊抓住資本市場快速發展的有利時機,大力拓展基金代銷、託管和年金、社保、保險、QDII、QFII、信託、專戶理財、直接投資基金等各類資產託管業務,同時加強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不斷提升代銷和託管業務的信息科技水平和服務質量,實現了基金代銷與託管業務的持續、快速增長。

企業年金管理

中國銀行於2007年成功獲得了企業年金賬戶管理人資質,具備了賬戶管理人和託管人雙資質,為企業年金業務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產品服務創新

新產品的設計與報價能力是中國銀行金融市場業務主要競爭優勢之一。中國銀行始終秉持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創新理念,憑藉在外匯業務方面的豐富經驗及戰略投資者的專業知識,致力於通過開發創新及度身訂造的資金產品及服務吸引客戶。

中銀香港業務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銀行通過屬下子公司中銀香港在香港經營商業銀行業務。中銀香港是香港主要商業銀行集團之一,通過設在香港的280多家分行、450多部自動櫃員機和其他銷售渠道,向零售客戶和企業客戶提供全面的金融產品與服務。中銀香港是香港三家發鈔銀行之一。中銀香港在中國內地設有15家分支行、在海外設有1家分行,為其在香港、中國內地、境外客戶提供跨境銀行服務。持有中銀香港全部股權的中銀香港控股於2002年7月25日開始在香港聯交所主機板上市。中國銀行持有其65.77%的股權。

2007年是中銀香港在港服務90周年。在90年的歷史進程中,中銀香港與香港同呼吸、共命運、齊發展、共繁榮,贏得香港各界的廣泛支持和由衷信賴,成為香港金融界一支重要力量。2007年也是中銀香港實施2006-2011戰略計畫的第二年。中銀香港將憑藉在香港的雄厚基礎,鞏固在中國內地的地位,在區域市場建立戰略據點,致力成為最佳金融服務集團。

代理業務

中銀香港持續最佳化股票業務服務平台並提升服務水平,代客買賣股票業務表現突出。此外,新推出的私人配售服務亦受到客戶歡迎。

香港地區的人民幣業務

中銀香港獲得中國人民銀行授權繼續擔任香港銀行人民幣業務的清算行。並繼續拓寬服務範圍,積極推廣人民幣綜合理財服務。2007年,配合香港獲得發行人民幣債券的機遇,中銀香港陸續成功擔任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銀行發行的人民幣債券的聯席牽頭行及簿記行和配售銀行之一,進一步鞏固市場地位。

資金產品業務

包括結構性票據和股票衍生權證產品,以及中國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產品。新產品獲得客戶歡迎,銷售成績理想。2007年,中銀香港進一步擴展了現金管理的服務平台,為重點客戶提供量身定做的現金管理服務。

中國內地業務

中國內地業務方面,中銀香港在積極發展自身業務的同時,繼續與中國銀行發揮聯動效應,雙方通過相互的業務轉介,互利共贏。

作為中銀香港 “雙線並進”中國業務發展策略的重要一步,南洋商業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商中國”)已於2007年12月24日正式開業。南商中國總行設於上海,經營全面的銀行業務,包括人民幣零售銀行業務。中銀香港及集友銀行的內地分行繼續以現有外資銀行分行模式經營,重點發展企業銀行和外匯業務。

投資銀行業務

中國銀行通過中銀國際控股集團(以下簡稱“中銀國際”)經營投資銀行業務。中銀國際通過其在中國內地、香港、美國、英國及新加坡設立的分支機構為國內外客戶提供包括上市融資、收購兼併、財務顧問、證券銷售、投資研究、定息收益、衍生產品、結構產品、資產管理、直接投資、槓桿及結構融資、私人財富管理等廣泛的投資銀行產品和服務。

業務經營

中銀國際全力推進“商人銀行”發展戰略並取得突破性進展,產品線持續拓寬,服務品種不斷增加,戰略轉型成效顯著,與本集團的業務聯動日益密切,核心競爭力與品牌知名度與日俱增,在動盪加劇的資本市場和日趨白熱化的市場競爭中創下公司成立以來的經營業績新高。

承銷與財務顧問

中銀國際以全球協調人、賬簿管理人、保薦人或牽頭經辦人的身份成功完成了多個上市項目的公開發售工作。按照承銷額計算,中銀國際在香港2007年新股承銷榜上蟬聯第三名。
證券銷售交易 中銀國際建立了全球化的機構客戶網路。得益於香港和內地資本市場的迅速發展,中銀國際在股票銷售及交易市場繼續保持旺盛的增長勢頭,中銀國際與中銀香港通力合作,通過其廣闊的分銷網路加強證券銷售及交易業務。年內躋身港股現貨市場交易量前三名。

定息收益

中銀國際於2007年以安排行、聯席全球協調人和簿記行等身份成功在香港為多家企業及金融機構發行債券(包括人民幣債券),並在中新集團的首次海外債券發行中首創了債券連線期權證的產品結構,榮獲《亞洲貨幣》雜誌頒發的“2007年度最佳高收益債券獎”。

資產管理

中銀國際旗下合資的資產管理公司-中銀保誠的業務繼續保持香港市場前列,2007年管理的總資產增至433億港元,較上年上升51%。中銀保誠在香港聯交所主機板推出了第一隻以滬深300指數為標的境外交易所買賣基金產品,引起市場的廣泛關注。

直接投資

2007年,渤海產業投資基金成功參股包括天津鋼管集團等數個大型項目,在人民幣產業投資基金領域繼續保持領先優勢,並榮獲《亞洲資產管理》雜誌頒發的“2007年度中國最具創新產品獎”。

槓桿及結構融資

中銀國際致力於為客戶設計和提供高質量的融資策劃方案,專注於財務顧問、過橋融資、槓桿融資、結構融資等服務,為槓桿收購、企業重組、策略性併購、項目建設及其他投融資活動提供資金支持。

私人財富管理

中銀國際密切關注亞洲財富管理市場的發展趨勢,2007年在香港組建了私人財富管理部,向擁有高資產淨值的合資格個人客戶提供全面投資諮詢、證券買賣、資產組合諮詢以及一系列量身定製的產品和服務。

中國內地業務

中銀國際通過中銀國際證券經營內地業務。中銀國際證券主要經營證券發行、上市保薦與承銷業務,證券經紀業務,債券自營業務,證券資產管理業務,證券投資諮詢(包括財務顧問)業務等,在中國內地17個主要城市設有20家營業部。中銀國際證券是內地主權政府債券及中國公司及金融機構債券的承銷商。2007年,以中國主權政府債券和政策性金融債券承銷份額計算,中銀國際證券在內地券商中蟬聯第一。

中國銀行的客戶基礎與業務網路為中銀國際進一步擴展中國內地業務提供了廣闊的平台。2007年,中銀國際證券成功擔任了中國部分大型企業首次公開發售項目的主承銷商,在承銷業務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得到了投資者的廣泛認可。由中銀國際和中銀國際證券擔任主承銷商的中國第一個“先A後H”的首發項目-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開創了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的全新發行方式,體現了中國銀行投資銀行跨境業務運作的優勢。

中銀集團保險有限公司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銀行通過在香港註冊的全資子公司中銀集團保險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銀集團保險”)經營保險業務。中銀集團保險主要經營一般性保險業務,並通過與中銀香港控股共同持有的中銀集團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銀集團人壽”)經營人壽保險業務。中銀集團保險目前在香港擁有6家分公司,在香港財險市場處於主導地位。2007年,標準普爾給予中銀集團保險“A-”的信用評級,肯定了中銀集團保險穩健的財務實力。

香港一般保險業務

2007年,面對香港保險市場激烈的價格戰,中銀集團保險一方面避免參與惡性競爭,另一方面通過開拓及改良產品,提升產品的深度和廣度,擴大行銷網路,以加強競爭實力。開發並改良了包括:“康兒住院保險計畫”、 “航空險”、 “核心綜合保障”等產品。在不影響整體業務的前提下,對險種結構進行了調整,大力拓展低風險業務,收窄高風險業務的承保條件。通過最佳化業務組合,擴大醫療保險等低風險業務量,有效的降低車險、船舶險等業務占比。

香港人壽保險業務

中銀香港控股和中銀集團保險分別持有中銀集團人壽51%和49%的股權。目前,中銀集團人壽在香港經營個人和團體人壽保險業務,於北京設有代表處。

2007年,中銀集團人壽與中銀香港繼續加強合作,逐步顯現協同效益。中銀集團人壽配合中銀香港客戶的需要,利用中銀香港的銷售及市場網路,推出多項保險新產品,積極推廣期付保費及投資相連保險產品,不斷最佳化產品結構。

中國內地業務

中銀集團保險於2005年1月成立全資子公司中銀保險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銀保險”),在內地經營保險業務。2007年,中銀保險的註冊資本金增至20億港元,償付能力顯著增強。

2007年是中銀保險尋求發展與突破的一年,中銀保險加快了機構建設及業務拓展,增設了車輛保險部,形成了工商保險、個人保險、水險和車輛險四大業務單元,調整完善了分公司的組織架構。於年內完成了12家內地分公司的籌建工作。至2007年底,中銀保險已經在16個省份設立了分公司,業務覆蓋了全國的大部分地區。

中銀保險與多家國際知名的保險經紀公司和再保險公司建立了廣泛的業務合作關係。與國內多家企業開展了大型項目合作。

中銀集團投資有限公司

中國銀行通過全資子公司中銀集團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銀投資”)從事直接投資和投資管理業務。中銀投資是中國銀行對外直接投資和投資資產管理的重要載體,中銀投資在港澳地區、中國內地和海外等進行多種形式的投資活動,涵蓋企業股權投資、不動產投資、不良資產收購及處置、資產管理等領域。

業務經營

2007年,中銀投資服務於中國銀行發展戰略,大力提高自主經營和市場化運作能力,豐富投資組合,拓展投資領域,以提高核心競爭力為重點,不斷強化內部機制建設,實現了業務的全面發展與提升。

2007年,中銀投資審時度勢,審慎開展投資業務,合理規避價格波動風險,確保實現穩定收益;加強投資項目價值管理,提高經營回報,實現保值增值。同時,科學判斷市場走勢,把握機遇,適時增值退出,取得了滿意的投資回報。2007年,中銀投資進一步加強了與知名投資銀行、專業基金、資產管理公司、內地政府部門及戰略合作夥伴等在相關業務領域的合作,促成了多項企業股權投資。

中銀投資延伸價值創造鏈,嘗試以新的模式作為業務發展擴大的基礎。2007年,中銀投資在壯大IPO投資基礎上,拓展私募投資,擴大了基金投資規模,開展境外投資市場考察,取得了實質成效;在經濟快速增長、資產質量持續改善等大環境下,中銀投資基於獨資買斷、合資買斷、結構交易等成熟模式,探索推出收購權益、收購抵債資產、資產平移等新業務模式,在發揮自身平台作用,協助處置系統內資產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向兼併重組方向進一步推進。

中銀航空租賃私人有限公司

2006年12月15日,中國銀行成功收購了亞洲領先的飛機租賃公司-新加坡飛機租賃有限責任公司(Singapore Aircraft Leasing Enterprise Pte. Ltd)。這是中國銀行首次大規模的海外收購,標誌著中國銀行成為中國首家進入全球性飛機租賃業務的銀行。在收購後不久,該司更名為“中銀航空租賃私人有限公司”。

截至2007年年末,中銀航空租賃的飛機投資組合共有76架飛機,分別服務於19個國家的29家航空公司。公司共有來自多個國家的63名員工,其中,新加坡總部有55名員工,歐洲和美國各有4名員工。

2007年至2012年,空中客車公司和波音公司將陸續向中銀航空租賃交付60架飛機,其中有45架已出租給各航空公司。中銀航空租賃成功把握了有利的市場條件,形成了一個強勁和持續的租賃收入渠道。中銀航空租賃將積極捕捉市場機會,通過收購資產和提供全能服務增加收益,其中包括為全球航空公司提供購機預付款融資。

中銀航空租賃積極推動中國銀行進一步開拓在國際飛機融資市場的業務機會。2007年上半年,通過中銀航空租賃的工作,中國銀行倫敦分行為英國航空公司(British Airways)的4架空客A321飛機提供了債務融資。

中銀航空租賃通過一年的成功運營,有力地證明了其對中銀集團所創造的價值。憑藉中國銀行的資源和財力,中銀航空租賃已做好準備躋身於飛機租賃領域的全球領先公司之列,並將繼續致力於幫助提升中國銀行在全球飛機金融市場中的地位。

中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中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銀基金”)是中國銀行於2008年1月8日收購中銀國際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分別持有的67%和16.5%的股權,與貝萊德投資管理(英國)有限公司合資成立的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目前中銀基金的主要業務包括為境內投資者發行和管理基金產品,並致力於為機構及個人客戶提供各類投資管理及顧問等服務。

中國銀行高度重視拓展資產管理業務,中銀基金作為中國銀行在中國內地大力拓展資產管理業務的重要力量,將充分藉助中國銀行強大的網路資源、客戶資源等優勢擴大銷售渠道、發展業務,進一步提升綜合競爭力。

業務經營

中銀基金管理的“中銀中國”、“中銀貨幣”、“中銀增長”、“中銀收益”四隻開放式基金在2007年均取得了較好的投資業績,得到了投資者的廣泛認同。中銀中國基金及中銀增長基金被《證券時報》連續評為五星級基金,中銀中國基金榮獲“2007年度中國明星基金獎”。

中銀貨幣市場基金始終將安全性和流動性放在首位,在2007年貨幣市場基金普遍面臨巨大贖回壓力和流動性風險的情況下,中銀貨幣基金有效地防範了流動性風險,得到了廣大投資者的認同。

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

風險管理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銀行遵循“適中型”的風險偏好,並按照“理性、穩健、審慎”的原則處理風險和收益的關係。中國銀行風險管理的目標是在滿足監管部門、存款人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對銀行穩健經營要求的前提下,在可接受的風險範圍內,實現股東利益的最大化。

中國銀行董事會及其風險政策委員會,管理層下設的內部控制委員會、反洗錢工作委員會和資產處置委員會,風險管理部、授信執行部、司庫、法律與合規部等相關部門共同構成中國銀行風險管理的主要組織架構。

中國銀行積極加強全面的風險管理。信用風險管理方面,實行授信集中審批,風險分類集中審核,建立了專業審批人制度,加強授信發放審核和貸後管理工作,加大對不良資產的清收和處置力度。市場風險管理方面,制定了《市場風險管理政策》,明確了市場風險的度量、限額結構、限額監控等。流動性風險管理方面,堅持集中管理原則,總行對全行的流動性風險負責,管理政策和風險衡量標準實行高度統一。

內部控制

中國銀行建立了內部控制三道防線:全行各級機構、各業務管理部門和每個員工在承擔業務發展任務的同時也承擔內部控制的責任,是內部控制的第一道防線,通過自我評估、自我檢查、自我整改、自我培訓,實現自我控制。法律合規部門與業務條線部門負責統籌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指導、檢查、監督和評估第一道防線的工作,是內部控制第二道防線。稽核部門負責通過系統化和規範化的方式,檢查評價全行經營活動、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適當性和有效性,是內部控制的第三道防線。

反洗錢

中國銀行於2001年成立反洗錢工作委員會,作為全行反洗錢工作的最高決策機構,境內外機構也相應成立了反洗錢小組。制定了《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政策》,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反洗錢制度體系和組織架構,反洗錢系統已初具規模,全面嚴格履行反洗錢義務。

公司治理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銀行建立了由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構建的現代股份制公司治理架構,不斷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股東大會是中國銀行的權力機構。中國銀行建立了與股東溝通的有效渠道,確保所有股東享有平等地位,確保所有股東對銀行重大事項的知情權、參與權和表決權。

董事會是中國銀行的決策機構,對股東大會負責。主要職責包括制訂中國銀行的戰略方針和經營計畫,審批年度財務預算、利潤分配等重大方案,聘任專業委員會委員和高級管理人員,審定中國銀行基本管理制度,聽取高級管理層的工作匯報並檢查高級管理層的工作等。目前,董事會由15名成員組成,除董事長外,還有4名獨立非執行董事、7名非執行董事和3名執行董事。

監事會是中國銀行的監督機構,對股東大會負責。監事會依據《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規定,負責監督中國銀行的財務事宜,監督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履職行為的合法、合規性。中國銀行監事會現有監事5名,包括3名股東代表監事和2名職工代表監事。

高級管理層是中國銀行的執行機構,對董事會負責。高級管理層以行長為代表,副行長等高級管理人員協助行長工作。行長的主要職責包括主持中國銀行的日常行政、業務、財務管理工作,組織實施董事會決議,擬訂中國銀行的經營計畫和投資方案,擬訂中國銀行的基本管理制度及具體規章,提名其他高級管理人員人選,擬訂中國銀行的薪酬福利和獎懲方案等。

發展史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中國政府接管了中國銀行,同年12月中國銀行總管理處由上海遷至北京。1950年中國銀行總管理處歸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領導。1953年10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公布《中國銀行條例》,明確中國銀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特許的外匯專業銀行。

1979年3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中分設出來,同時行使國家外匯管理總局職能,直屬國務院領導。中國銀行總管理處改為中國銀行總行,負責統一經營和集中管理全國外匯業務。1983年9月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隨後中國銀行與國家外匯管理總局分設,各行其職,中國銀行統一經營國家外匯的職責不變。至此,中國銀行成為中國人民銀行監管之下的國家外匯外貿專業銀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銀行的各項業務得到了長足發展,跨入了世界大銀行的前列。1994年初,根據國家金融體制改革的部署,中國銀行由外匯外貿專業銀行開始向國有商業銀行轉化。

2003年,國家選擇中國銀行作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兩家試點銀行之一。

2004年8月26日,經國務院、銀監會批准,中國銀行以匯金公司獨家發起的方式,整體改建為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在此基礎上,引進了戰略投資者,進一步加強內部管理,深化內部改革,切實轉換經營機制,取得了長足進步。

2006年6月1日和7月5日,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分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2004年7月14日,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北京奧運會唯一的銀行合作夥伴。

歷史背景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鴉片戰爭後,外國銀行湧入中國,通過壟斷國際匯兌業務、資本輸出、政治貸款、發鈔、經營中國對外賠款等手段,扼住了中國金融、財政的咽喉。1895年甲午戰爭後,外國資本大量湧進國門,中國的金融、財政狀況更加惡化。19世紀末,國內有識之士倡導興辦銀行,“以中國之銀,供中國之用”。

中國銀行的前身是中國第一家國家銀行——戶部銀行。光緒30年元月28日(1903年3月14日),奕劻上奏“試辦大清戶部銀行推行銀幣”。經過一年多的籌備,中國歷史上第一家國家銀行——戶部銀行於1905年8月在北京成立。1906年,戶部更名為度支部。1908年2月,戶部銀行改為大清銀行,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到1911年,大清銀行在全國各省省會和通商口岸設立分支機構35處,成為清末規模最大的銀行。

大清銀行為官商合辦的股份制銀行,股本總額1000萬兩白銀,官商各占半數。辛亥革命爆發後,作為清政府中央銀行的大清銀行,除上海分行外,分支機構絕大部分已經停業。為了保全商本,以大清銀行秘書長項藻馨為主的大清銀行股東,於1911年11月5日成立了股東聯合會,並於11月14日發布公告,公告的主要內容為:接各處分行報告,軍政府有誤認大清銀行全系官股,取去現洋莊折等要件,甚至將行員拘留,賬款紊亂,事機萬急;要求股東於11月18日到漢口路開會商討對策。參加股東會一系列活動的主要是大清銀行浙江籍股東及部分高級負責人。1911年12月4日,股東聯合會改名為“商股聯合會”。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宣告成立。大清銀行副監督陳錦濤經時任政府司法總長的伍廷芳提名,出任臨時政府財政總長。此時,迅速建立新政府的中央銀行,是非常緊迫的事情。大清銀行本來就是清政府的國家銀行,實力雄厚,將大清銀行改為中央銀行是再合適不過了,正如陳錦濤在致臨時參議院咨文中所說“借已有之基礎,應目前之急需,既可以增長民國之實力,又可因其資金為通融,實為民國國家與銀行股東兩得兼利之道。”於是陳錦濤常駐上海,於漢口路大清銀行樓上專門籌劃此事。陳錦濤開始藉助大清銀行“商股聯合會”的力量,著手將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建立政府中央銀行。

經過大清銀行南北方商股的充分醞釀籌劃,大清銀行“商股聯合會”於1912年1月初正式上書孫中山,建議“就原有之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重新組織,作為政府的中央銀行。”“一面停止大清銀行貿易,實行清理。其原有之官股500萬兩,即行消滅,備抵此次戰事地點各行所受損失及一切濫賬;一面組織中國銀行,以大清銀行房屋生財等項,統歸接收套用。股東等原有之大清銀行股份500萬兩,仍承認為中國銀行股份,照票面價額,換給股票作為舊股,另再加招商股500萬兩。”報告還對大清銀行如何改為中國銀行的具體辦法提出了意見:“一方面另設大清銀行清理機關,附屬於中國銀行內,另置簿據,劃分界限;另一方面自財政部批准之日起,作為籌備期間,由財政總長委任正副監督會同大清銀行股東代表籌辦一切。”

孫中山見到報告後,立即面示陳錦濤:“新政府既已成立,凡商民已得舊政府正當之權利,自宜分別準予繼續。所請將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添招商股500萬兩,認為新政府之中央銀行,由部籌款,以雄財力,並請派正副監督,先行開辦,剋期成立。凡新舊營業賬款,請分電各省都督力加保護,並將該行原有房屋、器具、簿據等項先行發還各節,大致尚屬妥協,著即準行。”

陳錦濤立即以財政部名義,於1912年1月24日將上述指示書面批覆大清銀行“商股聯合會”。同時委任吳鼎昌、薛頌瀛為正副監督。1912年1月28日大清銀行“商股聯合會”召開股東大會,傳達了批示。大會決定由股東會職員組成中國銀行臨時理監事會,負責與正副監督籌訂章程,並管理全行事務。

歷史沿革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銀行於1912年1月24日由孫中山總統下令批准成立。1912年2月5日正式開業。其由1905年清政府成立的戶部銀行(1908年起改稱大清銀行(Ta Ching Goverment Bank),負責整頓幣制、發行貨幣、整理國庫,行使中央銀行權利)改組而來。故中國銀行為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銀行之一。

民國政府時期

中國銀行自民國時期早年成立後一直擔負中央銀行職責直至1928年,此時國民政府另外設立中央銀行,並修訂中國銀行條例和章程,“經國民政府之特許為國際匯兌銀行”。當時總行亦從北京(時稱為北平)遷往上海辦公。此時的中國銀行是官商合辦的股份制銀行。早期的中國銀行在限制北洋軍政府開支,抵制袁世凱停兌令,支持民族經濟發展,組織愛國華僑支援國內抗戰等方面作了很多工作。

1935年4月間,國民政府再次修訂中國銀行條例,導致中國銀行的實際控制權事實落入四大家族中,成了官僚資本主義聚斂財富的工具。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中國銀行。原總管理處隨民國政府遷往台灣,至1960年在台重新開業。在台機構部門於1971年改名為中國國際商業銀行(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2006年8月間和台灣交通銀行(Chiao Tung Bank)合併為兆豐國際商業銀行(Mega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Bank)。留置大陸地區的各分支機構部門收歸國有,繼續以中國銀行行名營業存續。

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1950年4月,中國銀行總管理處劃歸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領導。

1953年10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中國銀行條例》,明確中國銀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特許的外匯專業銀行。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銀行作為中國人民銀行領導的一個職能部門,利用信貸、結算、匯率等多種手段促進對外貿易事業發展,使國家外匯收入不斷增加;積極參加反對美國政府凍結美元資產的鬥爭,抵制美國政府對中國實行的經濟封鎖;支持交通部門逐步建立遠洋船隊,支持企業通過進口設備和原材料來增加產量和質量;認真履行國家外匯專業銀行的職責,加強外匯管理髮展與國際金融界的交往。

改革開放時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銀行的各項業務得到了長足發展,跨入了世界大型銀行的前列。

1979年3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中分設出來,同時行使國家外匯管理總局職能,直屬國務院領導。中國銀行與國家外匯管理局對外兩塊牌子,內部一套機構,由中國人民銀行代管。中國銀行總管理處改為中國銀行總行,負責統一經營和集中管理全國外匯業務。

1983年9月,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隨後中國銀行與國家外匯管理總局分設,各行其職,中國銀行統一經營國家外匯的職責不變。至此,中國銀行成為中國人民銀行監管之下的國家外匯外貿專業銀行。中國銀行的身份發生根本性變化,由原中國人民銀行一個分支部門、國家金融管理機關,轉為以盈利為目標的企業。

1994年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國家外匯由外匯管理局經營,中國銀行由外匯外貿專業銀行開始向國有商業銀行轉化。各外匯業務銀行在外匯業務經營方面享有平等地位,中國銀行正式結束了國家外匯專業管理,不再在外匯業務享有壟斷地位。中國銀行做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與其它三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一道成為國家金融業的支柱。

股份制改革

中國銀行於200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試點銀行之一。圍繞“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和效益良好、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目標,中國銀行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加強風險管理和內控體系建設,整合管理流程和業務流程,推進人力資源管理改革,加快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穩步推進股份制改造工作。

2004年8月26日,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掛牌成立,標誌著中國銀行的歷史翻開了嶄新的篇章,啟動了新的航程。中國銀行成為了國內首家H股和A股全流通發行上市的公司。作為國內A股市場IPO最大、市值最大、流通股份最多的上市公司,中行上市沒有分拆任何資產,而是採取了整體上市方式,為國有銀行改制試點創造了一個成功範例。整體上市不留存續公司,有利於建立和鞏固良好的治理機制,實現中國銀行品牌的統一經營,提高其國際競爭力。這既符合中行適應金融改革、開放、發展的需要,也符合自身公司治理結構最佳化、股權投資多元化的需要,更符合股東利益最大化的需要。

公開上市進程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1990年代,中行踏入財務重組階段。 

1998年,中國銀行獲中央政府注資425億元人民幣。

1999年和2000年中行以出售不良資產方式,獲注資2674億元。 

2003年,中央匯金(全稱為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向中行注資1864億元#,成為中行主要股東。 

2004年中行出售總帳面值2720億元的不良貸款。

2005年8月,蘇格蘭皇家銀行以30.48億美元入股中行9.61%,淡馬錫全資附屬公司亞洲金融控股以15.24億美元入股4.8%。同年10月,亞洲開發銀行以7374萬美元入股0.23%。

2006年6月1日,中國銀行在香港交易所(3988-HK)上市,首次公開招股(IPO)255.69億股,每股最後定價2.95港元,首日收市價為3.40港元。

2006年7月5日,中國銀行在上海證券交易所(601988-SH)上市,每股最後定價3.08人民幣,同日成為上證綜指成股。

2006年12月4日,中國銀行成為恒生指數成份股,創下最短時間成為香港藍籌股的股份公司。 

2011年中國500強榜單(二)

《財富》雜誌中文版網站剛剛公布了2011年中國500強名單,中石化居首,中石油第二,中國移動(微博)第三。
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山東恆邦冶煉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海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航天通信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三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廣東美的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中工國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江西銅業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大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百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內蒙古包鋼稀土(集團)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撫順特殊鋼股份有限公司
通威股份有限公司
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中金嶺南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藍星化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外高橋保稅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雙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冠城大通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交運股份有限公司
廣發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棟樑新材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
江蘇開元股份有限公司
廈門鎢業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電力國際發展有限公司
北京華聯綜合超市股份有限公司
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南方建材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移動有限公司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紫江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招商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福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廣州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榮盛房地產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內蒙古霍林河露天煤業股份有限公司
中芯國際積體電路製造有限公司
浙江英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中孚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氯鹼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江蘇寧滬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
湘潭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寶勝科技創新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紡織品進出口股份有限公司
廈門信達股份有限公司
山東海化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泰達股份有限公司
青島雙星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恆源煤電股份有限公司
廣州廣船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西寧特殊鋼股份有限公司
唐山冀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申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廣州市廣百股份有限公司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綠城中國控股有限公司
大昌行集團有限公司
鄭州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500強]
北京首都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葫蘆島鋅業股份有限公司
山東海龍股份有限公司
兗州煤業股份有限公司
華電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柴油機股份有限公司
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
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海外發展有限公司
青海鹽湖鉀肥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長虹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煙臺張裕葡萄釀酒股份有限公司
海馬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光大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華北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恆大地產集團有限公司
華東醫藥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糧油控股有限公司
南京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國際海運貨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長江精工鋼結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大同煤業股份有限公司
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北車股份有限公司
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
百度公司
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
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
內蒙古億利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東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建投能源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山東金正大生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廣東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浙大網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焦作萬方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盛大互動娛樂有限公司
江蘇中南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神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新疆天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
山花椰菜科技創業股份有限公司
珠海華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貴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
武漢中百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宏潤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瀋陽工具機股份有限公司
雲南雲維股份有限公司
神馬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風神輪胎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電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濱江房產集團股份有司
廣東電力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合肥百貨大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山東華泰紙業股份有限公司
雲南雲天化股份有限公司
雲南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高速傳動設備集團有限公司
江西正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凌源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機電股份有限公司
華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大唐華銀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保定天威保變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濟南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中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雲南銅業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建築國際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葛洲壩集團股份有限有限公司
柳州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東方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山煤國際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中化國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外運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中材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中央商場(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
武漢武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華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九陽股份有限公司
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豫光金鉛股份有限公司
無錫小天鵝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北辰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山東太陽紙業股份有限公司
鞍鋼股份有限公司
華能國際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五礦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有色金屬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東方國際創業股份有限公司
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
慶鈴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山推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長春一汽富維汽車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貴州輪胎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醫藥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順鑫農業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王府井百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國旅股份有限公司
龍建路橋股份有限公司
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龍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鄭州煤礦機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步步高商業連鎖股份有限公司
鄭州煤電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中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合景泰富地產控股有限公司
復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美特斯邦威服飾股份有限公司
TCL通訊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際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華電國際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本鋼板材股份有限公司
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南車股份有限公司
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遠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實業控股有限公司
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聯想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寶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雅戈爾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
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
新湖中寶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燃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大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瀋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東北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蘇州新區高新技術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長春歐亞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雙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無錫威孚高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蘇泊爾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豐原生物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遼寧曙光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光明乳業股份有限公司
龍元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上市公司

中信銀行 大唐發電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建設銀行 中國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石油 中國南車 中國建築國際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 中冶集團 中鋁集團 北辰實業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神華集團 北礦磁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國投中魯 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中房置業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城鄉貿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北人股份 北京王府井百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航天長峰 京能置業 中電廣通 北京市西單商場股份有限公司 兆維科技 信達地產 用友軟體 天地科技 京能熱電 金自天正 中國軟體與技術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國藥股份 中金黃金 中創信測 空港股份 中兵光電 三元股份 中遠航運 華勝天成 北京動力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巴傳媒 首開股份 華聯綜超 中墾農業資源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藍星新材 大恆科技 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外運發展 北京城建投資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路橋建設 首旅股份 萬通地產 華業地產 有研矽股 大唐電信 中牧股份 中國玻纖 福田汽車 天壇生物 大龍地產 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東方紅衛星股份有限公司 清華同方 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 雙鶴藥業 五礦發展 中國醫藥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 萬東醫療 歌華有線 中國石化 民生銀行 華夏銀行 華能國際 首創股份 中國國際貿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北陸藥業 鼎漢技術 久其軟體 東方雨虹 中國全聚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石基信息 北斗星通 北緯通信 瑞泰科技 東華軟體 中工國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雙鷺藥業 中國中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中科三環 安泰科技 首鋼集團 清華紫光 北京中關村科技發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華北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服裝股份有限公司 華聯集團 順鑫農業 中信國安 北京京西風光旅遊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中水集團遠洋股份有限公司 北新建材 中國有色金屬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經緯紡機 綿世股份 四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賽迪傳媒 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中成股份 北方國際合作股份有限公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