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嘴白鷺

黃嘴白鷺

黃嘴白鷺(學名:Egretta eulophotes)是鸛形目鷺科的鳥類,中型涉禽。全長約體長46~65厘米,體重320~650克。身體纖瘦而修長,嘴、頸、腳均很長。體羽白色,雌雄羽色相似。虹膜淡黃色,腿黑色。為候鳥,棲息于海岸峭壁樹叢、潮間帶、鹽田以及內陸的樹林、河岸、稻田,以魚、蝦和蛙等為食,有結群營巢、修建舊巢和與池鷺、夜鷺、牛背鷺混群共域繁殖的習性。過去分布廣泛,現已稀少,繁殖於遼東半島、山東及江蘇的沿海島嶼。目前已被列入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我國亦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屬二類保護動物。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黃嘴白鷺圖片欣賞黃嘴白鷺圖片欣賞

黃嘴白鷺是中型涉禽。全長約體長46~65厘米,體重320~650克。身體纖瘦而修長,嘴、頸、腳均很長。體羽白色,雌雄羽色相似。虹膜淡黃色,腿黑色。幼鳥無細長的飾羽,嘴呈褐色但基部黃色,腿和眼先皮膚呈黃綠色。繁殖季節有細長的飾羽:後頭的冠羽長而密,肩羽延伸至尾部但末端平直,下頸飾羽呈長尖形,復蓋胸部;嘴黃色,腿黃色,繁殖臉部裸露皮膚藍色,虹膜黃褐色,嘴黑色,下基部黃色,腳黃綠至藍綠色。

生活習性

黃嘴白鷺黃嘴白鷺

黃嘴白鷺棲息於沿海島嶼、海岸、海灣、河口及其沿海附近的江河、湖泊、水塘、溪流、水稻田和沼澤地帶。單獨、成對或集成小群活動的情況都能見到,偶爾也有數十隻在一起的大群。

白天多飛到海岸附近的溪流、江河、鹽田和水稻田中活動和覓食,晚上則飛到近岸的山林里休息。常一腳站立於水中,另一腳曲縮於腹下,頭縮至背上呈駝背狀,長時間呆立不動,行走時步履輕盈、穩健,顯得從容不迫。飛行時頭往回收縮至肩背處,頸向下曲成袋狀,兩腳向後伸直,遠遠突出於短短的尾羽後面,兩個寬大的翅膀緩慢地鼓動飛翔,動作顯得從容不迫,十分優美。

中國古代《毛詩·周頌》中就用“振鷺于飛,於彼西雍。”來形容它的飛翔時的氣勢不凡。每年4月和11月進行春秋兩季的遷徙活動。主要以各種小型魚類為食,也吃蝦、蟹、蝌蚪和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通常漫步在河邊、鹽田或水田地中邊走邊啄食,它的長嘴、長頸和長腿對於捕食水中的動物顯得非常方便。捕食的時候,它輕輕地涉水漫步向前,眼睛一刻不停地望著水裡活動的小動物,然後突然地用長嘴向水中猛地一啄,將食物準確地啄到嘴裡。有時也常佇立於水邊,伺機捕食過往的魚類。

分布情況

黃嘴白鷺黃嘴白鷺

分布狀況:過去分布廣泛,現已稀少,繁殖於遼東半島、山東及江蘇的沿海島嶼。過去曾有記錄在海南島繁殖,在香港的繁殖於1980年已停止。數量下降的原因是上世紀末期人們採集其絲狀羽,但至今種群數量尚未完全恢復。有記錄迷鳥見於東部沿海遠及河北和遼寧。遷徙時見於西沙群島。

分布範圍:全球性瀕危。繁殖於北韓西部沿海島嶼及中國東部島嶼。越冬主要在菲律賓,極少至婆羅洲及馬來半島。

國內分布:於東北南部旅順、鴨綠江,山東、江蘇、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均為旅鳥或偶見種類。在遼寧東溝、金縣、大連、旅順(蛇島、海貓島),河南信陽、大別山北坡和淅川丹江口水庫,江蘇連雲港和蘇州以及廣西北部灣北部沿海地區,為夏候鳥;浙江溫嶺、瑞安、文成、洞頭、樂清,內蒙古赤峰為旅鳥。

主要分布省份: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河南、廣東、廣西、海南、台灣、香港

分布在以下保護區:升金湖、內伶仃島--福田、東寨港紅樹林、董寨鳥類、雞公山、興凱湖、萬江河大鯢、東洞庭湖、莫莫格、鹽城國家級珍禽、蛇島--老鐵山、雙台河口、達里諾爾鳥類、榮成天鵝湖、蘆芽山、靈空山、歷山、瀘沽湖(雲南)、衡水湖濕地和鳥類、南靖南亞熱帶雨林

分布在以下山脈湖泊:長白山、大別山、五指山、石臼湖

國外分布:於俄羅斯、朝鮮、韓國、日本、緬甸、泰國,主要越冬地在菲律賓巴拉望、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和印度尼西亞的占碑及南蘇門答臘。

生長繁殖

黃嘴白鷺黃嘴白鷺

每年5~7月繁殖期間,黃嘴白鷺的各種奇特行為更是妙趣橫生。一般成年雄鷺都有屬於自己的領域,這個領域神聖不可侵犯,當雌鷺闖入其領域時,雄鷺會機警地伸展冠羽、蓑羽和胸羽進行威嚇,這時,雌鷺必須耐心等待。當雄鷺收縮蓑羽,表示同意雌鷺停留在其領域的邊緣時,它們之間的戀情才算拉開序幕。起初是雙方默默對視,嘴喙相碰,然後雙雙起飛,在空中長時間地比翼翱翔。待飛回落到枝頭或岩石上後,它們互相追逐,有時也會相對翩翩起舞,以此來表示彼此的愛慕和信任。雌鷺產卵後,雌雄鳥要輪班看守鳥蛋,絕不允許其他鳥類進入自己的領地。

雛鳥降生後,成鳥到海島下面的淺水處覓食魚蝦,把食物儲存在自己頸項的喉囊中,然後飛回窩巢吐出食物,再用嘴將食物撕碎,餵食雛鳥。待未成年鳥長成初羽鳥時,成鳥為了鍛鍊它們的生存能力,常常在覓食回來以後降落在樹枝上,抖動翅膀“嘎……嘎!”地歡叫,讓初羽鳥從窩巢中爬出來,向上跳躍著領取食物。

營巢於近海岸的島嶼和海岸懸岩處的岩石上或矮小的樹杈之間。喜歡成群地在一起營巢,有人曾經在一塊僅有大約20平方米的懸岩的岩頂上,竟發現了14個巢,而且在相鄰的一塊僅有10多平方米的懸岩的岩頂上,還有11個巢,每個巢之間的距離僅為14~76厘米。

從前在台灣,也曾有黃嘴白鷺和白鷺、牛背鷺、夜鷺和蒼鷺等混群營巢的現象。它的巢的形狀為淺碟形,結構較為簡單,主要以枯草莖和草葉構成。巢築於矮樹上,距地面的高度最高的也不超過1米,也有在矮樹下的草叢間築巢的。每窩產卵2~4枚,卵的形狀為卵圓形,顏色為淡藍色。孵化期為24~26天。

種群現狀

黃嘴白鷺黃嘴白鷺

黃嘴白鷺(Egretta eulophotes)是中國一種瀕危的珍稀水禽,屬於鸛形目的鷺科鳥類,和朱、琵鷺是同屬一支的表親。在國外,它被稱做“唐白鷺”(Chinese Egret)。唐,當然指的是中國,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它主要分布在中國。黃嘴白鷺主要繁殖在俄羅斯的遠東地區、朝鮮、韓國和中國的東部地區,越冬地主要在菲律賓、馬來半島、新加坡、蘇門答臘和越南等地。1976年,中國鳥類學家鄭作新報導,黃嘴白鷺在中國分布於東北的旅順和鴨綠江、山東青島、江蘇東海、沙衛山島、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島、西沙群島以及台灣等地。黃嘴白鷺曾經是南部沿海地區常見的夏候鳥,但隨著人為的干擾,棲息地的日漸縮小,黃嘴白鷺的數量也越來越少。1990和1992年,國際水禽研究局組織的亞洲隆冬水鳥調查表明,1992年在中國見到143隻黃嘴白鷺,在東南亞見到448隻,總計591隻。由於數量稀少、分布區域狹窄,黃嘴白鷺被列入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ICBP)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同時還被列入中國和俄羅斯的紅皮書內,在亞洲鳥類紅皮書內被列為易危種。

如今,黃嘴白鷺的情形似乎要比1992年調查統計的數量要樂觀一些。據2001年的報導,全世界黃嘴白鷺的總體數量估計在2600~3400隻左右,其中,俄羅斯100隻,朝鮮900~1300隻,韓國600~1000隻,中國1000隻。我們之所以說“似乎樂觀”而不是“非常樂觀”,是因為我們對黃嘴白鷺的科研保護工作做得還很少,並沒有對黃嘴白鷺的整體生存狀況做出全面的調查評估,而只能憑推測。

致危因素

黃嘴白鷺在全世界迅速減少的原因:

一是沿海灘涂養殖業的發展和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特別是對繁殖地及濕地的過度開墾和越冬地的海岸開發,使黃嘴白鷺的棲息地遭受嚴重的破壞;

二是在黃嘴白鷺的繁殖產卵季節,趕海的漁民及外地遊客經常上島觀光和撿拾鳥卵,使黃嘴白鷺無法完成繁殖活動;

三是19世紀末,人們採集、買賣黃嘴白鷺的絲狀羽毛,大量捕殺造成黃嘴白鷺的數量急劇減少,至今不能恢復元氣。

保護措施

1992年國際水禽研究局組織的亞洲隆冬水鳥調查,分布區域窄狹,數量減少,已被列入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我國亦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屬二類保護動物。

瀕危信息

CITES瀕危等級: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IUCN

瀕危等級: 瀕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瀕危等級: VU C1 生效年代: 2003年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瀕危 生效年代: 1996

鸛形目百科

鸛形目(Ciconiiformes) 鳥綱的1目,為中型涉禽。頸和腳均長,腳適於步行;嘴形側扁而直;眼先裸出;脛的下部裸出;後趾發達,與前趾同在一平面上。棲於水邊或近水地方。覓吃小魚、蟲類及其他小型動物。在高樹或岩崖上營巢。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鳥綱

更多鳥類百科,詳見微百科:中國鳥類百科 更多鳥類百科,詳見微百科:中國鳥類百科
角赤頸鵜鶘(所有種)、鰹鳥(所有種)、海鸕鶿黑頸鸕鶿黃嘴白鷺岩鷺海南虎斑(開鳥)、小葦(開鳥)、彩鸛彩䴉白琵鷺黑臉琵鷺紅胸黑雁白額雁天鵝(所有種)、鴛鴦、其他鷹類隼科(所有種)、黑琴雞柳雷鳥岩雷鳥鐮翅鳥花尾榛雞雪雞(所有種)、血雉紅腹角雉藏馬雞藍馬雞黑鷳白鷳原雞勺雞白冠長尾雉錦雞(所有種)、灰鶴沙丘鶴白枕鶴蓑羽鶴長腳秧雞姬田雞棕背田雞花田雞銅翅水雉小杓鷸小青腳鷸灰燕鴴小鷗黑浮鷗黃嘴河燕鷗黑嘴端鳳頭燕鷗黑腹沙雞綠鳩(所有種)、黑頦果鳩皇鳩(所有種)、斑尾林鴿鵑鳩(所有種)、鸚鵡科(所有種)、鴉鵑(所有種)、灰喉針尾雨燕鳳頭雨燕橙胸咬鵑藍耳翠鳥鸛嘴翠鳥黑胸蜂虎綠喉蜂虎犀鳥科白腹黑啄木鳥闊嘴鳥科(所有種)、八色鶇科(所有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