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賊鷗

中賊鷗

中賊鷗(Pomarine Jaeger),鸛形目、鷗科、賊鷗屬。是繁殖於北極的大型冬候鳥。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中賊鷗中賊鷗
中賊鷗的羽毛有淡色型和暗色型。淡色型額、頭頂、枕、短的羽冠和臉前部黑色。耳覆羽、頰、後頸和頸側淡黃色;背、腰和翅上覆羽暗褐色。有時腰和尾上覆羽具白色橫斑。初級和次級飛羽黑褐色。內側及外側基部羽緣白色,在翅上形成白色翅斑。2至7枚飛羽羽軸淡黃白色,先端褐色。三級飛羽、翅上覆羽和小翼羽褐色,尾黑色。尾羽12枚。中央一對尾羽較長,明顯突出於外側尾羽,尖端擴大,且向上突出。頦、喉和胸白色。胸的兩側有暗色縱紋,喉的下部有一暗色頸圈。下腹和尾下覆羽暗褐色,有時具白色橫斑。翅下黑褐色,有時腋羽具白斑。

暗色型上體黑色,下體暗褐色或黑揭色,有時具窄的淡色羽緣。

幼鳥通體呈暗褐色和皮黃色斑雜狀。下體和尾上覆羽具黑褐色和皮黃色橫

中賊鷗中賊鷗
斑。

虹膜暗褐色,嘴淡青鉛色。先端黑色。跗跖黑色,側扁,前面被盾狀鱗,後面被網狀鱗,前趾間有蹼相聯。爪彎曲而銳利,特別是中爪。

大小量度為:體重雄性700—770克;雌性730克;體長雄性175—550毫米,雌性515~515毫米;嘴峰37—44毫米,翅334—882毫米,尾160—243毫米,跗跖48—59毫米。

分布範圍

中賊鷗繁殖於北極地區,越冬在印度洋、太平洋,南到紐西蘭沿海,也越冬於南大西洋,裏海和紅海。在中國偶見於哈爾濱、山西解縣、江蘇東海、香港和廣東沿海。

生活習性

中賊鷗中賊鷗
中賊鷗繁殖期主要犧息於靠近海岸的苔原河流與湖泊地帶,非繁殖期主要棲息於開闊的海洋和近海岸洋面上。遷徙期間有時亦出現於大的內陸河流
中賊鷗中賊鷗
與湖泊。單獨或成小群活動。善飛行,喜游泳,在陸上行走亦很靈活。飛行時常呈直線飛行,兩翅頻繁地輕微煽動。飛行顯得較慢。但當它去搶奪其他鳥類的食物時,飛行卻極快而敏捷,飛行技巧極為高超。能不斷的轉彎和上下翻飛。

中賊鷗主要通過奪取其它海鳥的食物為食。它也自己在水面和在陸地上捕食魚,鳥卵、雛鳥和鼠類為食。此外它也吃動物屍體,常伴隨輪船在海上和沿海岸飛行,吞吃從船上扔下的廢棄物和動物屍體。

生育繁殖

中賊鷗中賊鷗

中賊鷗的繁殖期為6-7月。繁殖於北極苔原地帶。營巢於河流和湖泊附近苔原地上。常成對營巢繁殖。巢系苔原地上的淺坑,內墊以乾的苔蘚、地衣、枯草。有時墊有柳葉。每窩產卵2枚。卵的形狀為卵圓形或尖卵圓形,顏色為橄欖褐色或赭褐色,具有稀疏的黑褐色斑點或條紋。卵的大小為50-72×40-47毫米。雌雄輪流孵卵。

歷史發現

2006年10月9日,在內蒙古包頭市南海子自然保護區南海子湖南面距岸約100m湖面一艘底朝上的船上發現1隻中賊鷗,隨後於10月11日、23日又先後在同一地點同一船上發現並對其進行了觀察和拍攝。該鳥體型較大,長約500 mm,嘴強直具鉤狀,淡青鉛色,尖端黑色,跗踱、趾、蹼、爪均黑色,頭頂黑色,頰及頸側略呈黃白色,上體黑褐色,翅長而尖,初級飛羽黑色,黑褐色的中央尾羽特延長,末端膨大,胸及脅部羽色略淺於上體,具棕色橫紋,腹部過渡為白色。應為淡色型。性別不明。單只棲息於湖面船上,時而行走,時而停臥。周圍湖面開闊,有成片蘆葦群落散布湖中,當時湖中有紅嘴鷗、漁鷗等活動。發現該鳥的生境為開闊湖面,湖周邊由蘆葦、香蒲檉柳沼澤地構成。

中賊鷗在中國的數量稀少,主要棲息於沿海陸地,稀見於淡水湖泊中,在內蒙古屬於罕見旅鳥。在以往的文獻中,內蒙古未見其分布的報導,故為內蒙古的鳥類新紀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