鴴形目

鴴形目

鴴形目(Charadriiformes)或被稱之為“鷸形目”。主要包括了兩大類中小型涉禽,即鴴類和鷸類,俗稱“鴴鷸類”(waders)。包括2亞目18科。眼先被羽;嘴細而直,間亦向上或向下彎曲。頸和腳均較長,脛的下部裸出;趾間蹼不發達或付缺,後趾小或缺,存在時位置亦較他趾稍高。多數結群。主食蠕蟲、昆蟲或其他水生動物。大多為候鳥。早成性。雌雄鳥相似。

基本信息

中國歷史記載

古人對其早有認識。《戰國策•燕策》云:“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擒之”。引出一段“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的故事。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禽二•鷸[[][[]]集解]》(1596)曰:“今田野間有小鳥,未雨則啼者是矣。”章炳麟《原儒》有“鳥知天將雨者曰鷸”的記載,表達的是同樣的意思。顯然,鴴鷸類與人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種類。

形態解剖學特徵

鴴形目鳥類大多為中小型涉禽。羽毛的顏色多為灰色或灰褐色,常隨季節和年齡而變化。跗蹠修長,脛下部亦裸出。中趾最長,趾間具蹼或不具蹼,後趾形小或退化。翅形尖長,第1枚初級飛羽退化,形狹窄,甚短小;第2枚初級飛羽較第3枚長或者等長(麥雞屬Vanellus除外)。三級飛羽特長。尾形多樣,大多短圓,尾羽大都12枚。嘴形變異較大,或細或粗,或直或曲(上翹或下彎),或端部隆起,或成勺狀。

頭骨為裂齶型(schizognathous)。蠟膜存在或較小。尾脂腺被(冉羽)。雌雄大多相似。

上述特徵具有特殊的生態適應性,如平淡的羽色與棲息地和營地面巢的環境色彩相吻合;翅形尖長適於跨洋旅飛;或腿脛裸露,便於涉食於沼澤;或四趾修長,不會深陷泥潭;或嘴峰細長(或彎曲)而多敏感細胞,可以在泥水中“探囊取物”等。

生物學特徵

鴴形目大多是遷徙性鳥類,具有極強的飛行能力。通常沿海岸線、河道遷徙。生活環境多與濕地有關,離不開水。棲息于海濱、島嶼、河灘、湖泊、池塘、沼澤、水田、鹽湖等濕地之中。在複雜的海岸線生態系統中,不同生境鴴鷸類的組成是不同的(王天厚錢國楨,1988;李湘濤等,1996)。在遷徙季節,潮間泥灘以濱鷸屬(Calidris)為主,沙錐屬(Gallinago)則隱匿於河道附近的沼澤之中。有時鴴形目喜歡結合成混合群,相互之間是存在利益分配的,如報警和不同的取食策略等(尚玉昌,1998)。但是,鴴屬(Charadrius)的種類更喜歡單獨覓食或只在稀疏的群體中覓食,而不是象鷸類(Scolopacidae)喜歡集群活動。原因是前者依賴視覺(foragedvisually)和快速跑動來搜尋沙灘表面的小型無脊椎動物,集群顯然會造成較大的干擾;而後者則通過觸覺(tactile;敏感的嘴端)埋頭在泥水中搜尋食物,移動速度慢,集群則比較有利於防範天敵。

取食的動作也有許多不同。例如,勺嘴鷸(Eurynorhynchuspygmeus)喜歡“左右掃射濾食式”,黑翅長腳鷸、反嘴鷸和青腳鷸等也會這樣;而杓鷸、塍鷸、沙錐、半蹼鷸、濱鷸等大多採用“觸摸式”,可以在淤泥中搜尋獵物;翻石鷸顧名思義常常在石塊下面尋找食物;䴉嘴鷸的嘴適合於在山溪鵝卵石隙中取食底棲生物;瓣蹼鷸則是利用其特有的“鏇轉式”游泳技巧,將水下生物淘出水面;燕鴴更善於在空中像燕子一樣一邊快速飛行一邊捕捉昆蟲。

鴴鷸類主要以甲殼類、軟體動物、魚類、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

繁殖期在地面營巢,其巢大多很簡單,有時沒有任何鋪墊。窩卵數較多產4枚。而且,鴴鷸類的卵通常比較大(Rahnetal.,1975),例如中杓鷸的每枚卵的重量可以達到雌鳥體重的12%(Grant,1991)。這對雛鳥的早熟和快速獨立十分有益。鴴形目具有複雜多樣的婚配和育雛模式。包括單配製和多配製(一雌多雄或多雄多雌等);牢固或變更的配偶關係。一些種類的雄鳥不如雌鳥強大,在孵化和育雛的過程中常常是由雄鳥承擔主要角色。許多種類的繁殖地在北極圈附近,繁殖季節短暫。在那裡雌鳥對雄鳥有較大的支配權,這有利於在很短的時間內,與多個雄鳥交配並快速產下多窩卵(分別由多個雄鳥孵化和撫育),以便產生更多的後代。雛鳥均為早成性。

環志與遷徙

據張孚允(1997),國內已有52種鴴鷸類被環志,約占國內鴴鷸類種數的68%。1983—1993年間國內環志數量達到1萬多隻。綜合國內外的研究文獻,與中國有關的遷飛途徑大約劃分出3條。

(1)環太平洋路線(AroundPacificFlyway),只有少數幾種,主要是些長距離遷徙的種類,或被列為海鳥(Seabirds),它們可能路過屬於中國的海域和海島,如江蘇東沙、上海余山、南沙、西沙、東沙群島澎湖列島台灣及附近遼闊的海域(如斑鴴、瓣蹼鷸、漂鷸HeteroscelusinCANUS等);

(2)東亞-大洋洲路線(EastAsian-AustralianFlyway),包含許多小型鷸類和鴴類,如濱鷸、塍鷸、沙錐、沙鴴;享等,有大量的研究資料,包括環志數據;

(3)西伯利亞-中亞-西南亞或非洲路線(CentralAsian-IndianFlyway),如小嘴鴴紅胸鴴、黃頰麥雞、紅腳鷸、石鴴、領燕鴴等。

而在“東亞-大洋洲”遷飛路線上,已經有幾十萬隻鴴鷸類被澳大利亞等國的鳥類學者環志,基本上查清了一些種類的遷飛途徑(張孚允,1997;Minton,1999,2001;馬鳴等,2001;Barter,2002)。在亞洲和大洋洲地區,與中國鴴鷸類種群有關的國家和地區涉及俄羅斯、蒙古、朝鮮、日本、韓國、越南、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紐西蘭等,還包括中國的台灣、西沙群島、香港和澳門等。從繁殖地到越冬地遷移的單程直線距離通常在5000—13000km。1999年2—7月澳大利亞鴴鷸類組織對紅腰杓鷸(Numeniusmadagascariensis)進行了衛星跟蹤試驗,發現在順風的條件下其飛行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80km,4天飛行3500km,續航能力極強(Grahametal.,1999)。研究表明,順風對鴴鷸類長距離遷徙是有好處的,春季觀察西方濱鷸的北飛,順風時的體重下降率比無風時的低,速度也要快些(Butleretal.,1997)。無風條件下,這種小型濱鷸的遷飛速度最大為每小時38km,有風時則可能達到70—97km。而且,在順風條件下其續航能力可以達到2610km(不間斷地飛行)。

通過環志和回收(重捕),人們還對鴴鷸類的年齡和壽命、性成熟的時間、定位與導航機制、種群之間的交流、種群消長、種群結構、繁殖生態、換羽過程、遷飛策略、生理代謝和體重變化等有了進一步的了解(Crampetal.,1983;delHoyoetal.,1996;Piersma,1997)。遷徙種類通常比不遷徙的種類長壽。例如,在野生條件下蠣鷸的壽命至少是21年,灰斑鴴13年,紅腰杓鷸20.5年,翻石鷸16年,斑尾塍鷸10年,紅腹濱鷸16.5年,大濱鷸15年,紅胸濱鷸15年,彎嘴濱鷸16.5年(Minton,1999,2001)。由此,人們還可以推算出某些鴴形目一生的遷飛距離。例如體重僅20—30g的紅胸濱鷸,一年的遷徙距離是25000km,一生飛行至少有350000—450000km。

分類研究

國內有關鴴形目鳥類系統分類研究的著述比較缺乏。曾經從事形態分類研究的有王天厚等(1988)、童墉昌(1994)、李湘濤等(1994,1995)等。染色體組型(核型)的研究亦只見於少數幾種鴴鷸類(卞小莊等,1989,1993;姜玉霞等,1997;李振山等,1996)。研究手段比較滯後。

在鳥類系統中,鴴形目是十分繁雜的類群,對其科及科以上階元的分類地位一直存在不同的意見。根據Sibley等(1988,1990)對鳥類的DNA-DNA雜交數據的研究和分析,對傳統的鳥類分類系統進行了調整。鴴形目通常與鷗形目(Lariformes)等一併降為鸛形目(Ciconiiformes)下的小目、亞目或科(卞小莊等1989,1993;Inskippetal.,1996;delHoyoetal.,1996)。然而,《中國動物志•鳥綱》的編寫前後持續20多年,一直沿用傳統的分類系統(鄭作新,1987,2000),在編寫後期僅對個別目科進行調整顯然不合適。

鴴形目鳥類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全世界計有11科52屬214種。見於中國的約9科29屬約76種(還有一些種類尚未能確定,詳見下)。由於鴴形目鳥類移動性大,種內的相互交流廣泛,種的地理分異就不太明顯,大部分種類是單型種(沒有亞種分化)。這裡參閱了鄭作新(1964,1976,1987,2000),Prateretal.(1977),Johnsgard(1981),Haymanetal.(1986),delHoyoetal.(1996),鄭光美(2002)等的分類觀點,但在順序上有所調整。對於中國的鴴形目(Charadriiformes)科及科以下屬和種數歸納統計如下:

雉鴴科(Jacanidae),2屬2種;
彩鷸科(Rostratulidae),1屬1種;
蠣鷸科(Haematopodidae),1屬1種;
反嘴鷸科(Recurvirostridae),3屬3種;
石鴴科(Burhinidae),2屬2種;
燕鴴科(Glareolidae),1屬4種;
鴴科(Charadriidae),3屬16種;
鷸科(Scolopacidae),15屬45種;
瓣蹼鷸科(Phalaropodidae),1屬2種。

另外,還有一些未被納入《中國動物志》和一些地方鳥類志的種類(包括一些亞種),偶然會出現在中國,特別是在台灣、香港、大陸東部或西部邊界省區。現錄列如下,以備繼續觀察和考證。

1.美洲金鴴(Pluvialisdominica),在香港有記錄,見OBCBull.,1996,23:49—50;馬敬能等(2000);
2.歐亞金鴴(Pluvialisapricaria),分布至新疆?見Vaurie(1965);Peters(1934);
3.馬來布鴴(Charadriusperonii),分布於南沙群島?見MeyerdeSchauensee(1984,p.216);馬敬能等(2000);
4.細嘴杓鷸(Numeniustenuirostris),分布至阿爾泰及額爾齊斯河流域,見Peters(1934);
5.中沙錐(Gallinagomedia),分布至阿爾泰,見Peters(1934);Vaurie(1965);Ali&Ripley(1969);
6.短嘴半蹼鷸(Limnodromusgriseus),在台灣和香港均有記錄,見OBCBull,1999,30:54—55;
7.大黃腳鷸(Tringamelanoleuca),見Sonobeetal.(1993);馬敬能等(2000,p.141);
8.黃胸鷸(飾胸鷸Tryngitessubruficollis),偶見於台灣東部沿海,見《台灣野鳥圖鑑》(1991);Vaurie(1965,p.437);Ali&Ripley(1969,p.317);趙正階(1995);馬敬能等(2000);鄭光美(2002);OBCBull.,1999,30:54—55;
9.高蹺鷸(Micropalamahimantopus),偶見於台灣北部沿海,見《台灣野鳥圖鑑》(1991);趙正階(1995);OBCBull.,1999,30:54—55;馬敬能等(2000);
10.黑腰濱鷸(白腹濱鷸Calidrisbairdii),見馬敬能等(2000,p.147);
11.白腰濱鷸(Calidrisfuscicollis),香港、河北(北戴河),見OBCBull,1996,23:49;馬敬能等(2000)。

地理分布

由於具有遠距離飛行的能力,鴴形目的種類在各地出現的機率較大。傳統的動物區系劃分理論(如古北界、東洋界等),對它們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特別是鴴科(Charadriidae)和鷸科(Scolopacidae),種類較多,各占鴴形目種數的21%和59%,它們很少受地域限制,分布極廣。據Barter(2002)初步估算,僅在黃海區域內每年春季就有200萬隻以上的鴴類和鷸類出現,而這隻占“東亞-澳大利亞”飛行路線(EastAsian-AustralianFlyway)上的40%,種群數量極其可觀。然而,它們的棲息地不僅限於海邊,從海島、海灘、河口三角洲到內陸的湖泊、鹽澤、荒漠和高山,從赤道到極地都可見其蹤跡。在中國,鷸類中大多數種類是旅鳥或冬候鳥,它們通常沿著海岸線遷徙。每年的春季,鴴鷸類在鴨綠江口(≥15萬隻)、雙台子河口(約6.4萬隻)、遼河口、北戴河、天津塘沽、山東黃河三角洲(≥13萬隻)、江蘇鹽城灘涂(≥11萬隻)及東沙灘(春季≥7萬隻;秋季≥24萬隻)、長江口(3—5萬隻)、閩江口、珠江三角洲和香港后海灣(4—5萬隻)、東沙群島(東沙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太平島)等地的灘涂濕地頻繁出現。通常春季北遷的數量大於秋季南遷的數量,只有江蘇東沙灘(島)是個例外(Wang,1997;WangandBarter,1998;Maetal.,2002;Barter,2002)。除此之外,北方內陸地區也有一定數量的遷徙種群,還有不少是在國內繁殖的種群,如白腰杓鷸、紅腳鷸、白腰草鷸、磯鷸、針尾沙錐和扇尾沙錐等。鴴科的16種鳥類幾乎都在內陸地區繁殖,如金眶鴴、環頸鴴、蒙古沙鴴、鳳頭麥雞、灰頭麥雞等,在許多省區都能見到。

彩鷸科(Rostratulidae)和蠣鷸科(Haematopodidae)各只有1種。目前,在東北地區還有繁殖的記錄。

反嘴鷸科(Recurvirostridae)的3種,其中有2種屬於廣泛分布的涉禽。只有䴉嘴鷸(Ibidorhynchastruthersii)是惟一比較特殊的種類,其分布區域僅限於青藏高原和鄰近的高山地區。

雉鴴科(Jacanidae)的2種在國內分布區域比較狹窄,其中的銅翅水雉(Metopid-iusindicus)只罕見於雲南一隅。

瓣蹼鷸科(Phalaropodidae)的2種有時會被當作“海鳥”對待,但是在遷徙季節也在遠離海洋的內陸地區出現。如紅頸瓣蹼鷸(Phalaropuslobatus)就經常出沒於新疆和西藏等地。

石鴴科(Burhinidae)和燕鴴科(Glareolidae)原來只在南部或東部地區分布。近年在西北地區發現了一些新記錄種,完全打破了這種分布格局,如歐亞石鴴(Burhinusoedicnemus)和領燕鴴(Glareolapratincola)等屬於新疆的繁殖鳥。但種類及種群數量遠不如其他科的種類那么豐富。

化石

關於鴴鷸類的化石,Schlosser(1924)曾經報導過出自內蒙古上新世的闊嘴鷸(Limicolafacinellus)的尺骨和趾骨化石。國內目前已知的化石記錄還有發掘自遼寧營口金牛山的鴴類(Charadriussp.)、丘鷸(Scolopaxrusticola)等(張森水等,1993),和發掘自北京周口店更新世的杓鷸(Numeniussp.)、鷸類(Tringasp.)、磯鷸(Tringahypoleucos)、燕鴴(Glareolamaldivarum)等(侯連海,1993)。

醫學界對候鳥傳播疾病的研究持續了許多年,這與人類本身的健康密切相關。已經報導的鴴鷸類體內寄生蟲就有吸蟲(感染率16.7%)、絛蟲(72.2%)、線蟲(11.1%)等,原因與食物和棲息地有關(費昌勇等,1996)。鴴鷸類的食物包括甲殼類和環節動物等,這些動物正好是絛蟲的中間宿主。

保護

在20世紀末,中國的鴴鷸類多被納入“中日候鳥保護協定”(約45種)和“中澳候鳥保護協定”(約40種)之中。黃頰麥雞小青腳鷸林沙錐勺嘴鷸等被“國際鳥盟”定為全球瀕危物種;紅腰杓鷸(大杓鷸)和半蹼鷸等被定為近危種(BirdLifeIn-ternational,2000,2001)。而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單(1988)的有銅翅水雉、小杓鷸、小青腳鷸、灰燕鴴等。鴴鷸類是濕地質量的指示物種,還是一些昆蟲的天敵。過去曾被作為主要的狩獵動物,因此具有一定的保護和利用價值。

亞目

為中、小型涉禽。眼先被羽;嘴細而直,間亦向上或向下彎曲;翅形尖,或長或短,第1枚初級飛羽較第2枚長或與等長(麥雞屬例外)。頸和腳均較長,脛的下部裸出;趾間蹼不發達或付缺,後趾小或缺,存在時位置亦較他趾稍高。多數結群。主食蠕蟲昆蟲或其他水生動物,也吃植物。多在地面營巢。棲息於水邊、沿岸或內陸。性怯懦,但善於活動。大多為候鳥。雛鳥為早成性。雌雄鳥相似。包括12科。

鴴亞目 Charadrii

水雉 Hydrophasianus chirurgus水雉 Hydrophasianus chirurgus

水雉科(雉鴴科)Jacanidae
包括6屬8種。廣泛分布於熱帶亞熱帶淡水水域。中小型涉禽。腳趾特別長,可在荷葉上行走,有的種類如水雉有長的中央尾羽。雌鳥體型比雄鳥大。以昆蟲和其他無脊椎動物為食。我國2屬2種:水雉Hydrophasianuschirurgus,為中國南方常見候鳥;銅翅水雉Metopidiusindicus,見於雲南西雙版納
彩鷸科Rostratulidae
鷸讀音yù。僅2屬2種。中小型涉禽。有性倒轉現象。彩鷸Rostratulabenghalensis,分布於非洲印度至中國及日本、東南亞、菲律賓、巽他群島及澳大利亞。留鳥或季候鳥,棲於沼澤型草地及稻田,行走時尾上下搖動,飛行時雙腿下懸。另一種為半領彩鷸Rostratulasemicollaris,分布於南美。

蟹鴴科Dromadidae
僅1屬1種,即蟹鴴Dromasardeola。分布於非洲東部、馬達加斯加島、中東和南亞的海岸,最東到達印度的安達曼群島。中型海濱鳥類,體長約40厘米。以蟹為主食,也吃軟體動物和蠕蟲等,在沙地的洞穴中築巢,是鷸鴴類中唯一在洞穴中築巢的種類。性溫和,鳴聲嘈雜。

蠣鷸科Haematopodidae
包括1屬11種。廣泛分布於溫帶和熱帶地區的沿海。中型涉禽。平時棲息在海岸、沼澤、河口三角洲。大多數單個活動,有時結成小群在海灘上覓食軟體動物、甲殼類或蠕蟲。跑得快,飛翔力強。常站立在海濱低岩的頂部等待退潮,潮退後,在淤泥或沙中搜尋食物。在海濱砂礫中築陷穴狀巢,每窩產卵2~4枚,卵橄欖黃帶灰色,有褐黑色斑點。中國僅1種,即蠣鷸Haematopusostralegus,見於沿海一帶,夏季在東北、河北山東等地繁殖,冬季遷至南方。蠣鷸是薩爾瓦多愛爾蘭的國鳥。

䴉嘴鷸科Ibidorhynchidae
僅1屬1種,即䴉嘴鷸Ibidorhynchastruthersii。嘴長色紅,向下彎曲,與䴉嘴相似,故名。體長約40厘米。炫耀時姿勢下蹲,頭前伸,黑色頂冠的後部聳起。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及中南亞,中國多見於西部地區。棲于海拔1700~4400米間多石頭、流速快的河流。覓食溪流和池塘石下的小型無脊椎動物。

反嘴鷸科Recurvirostridae
包括3屬10種。廣泛分布於溫帶和熱帶水域。中國2屬2種。反嘴鷸Recurvirostraavosetta分布於東半球,喙尖長而向上翹,覓食時部分張開,在淺灘上來回橫掃取食;常排成行,一起涉水圍捕小魚和甲殼動物;能在深水中像倒立身體。黑翅長腳鷸Himantopushimantopus分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喜沿海淺水及淡水沼澤地,有多個亞種,或成單獨種。

石鴴科Burhinidae
包括2屬9種。分布於各大陸溫帶和熱帶水域。體型較大,頭和眼較大,腿上有膨大的關節。黃昏和夜間成對活動,棲於大型河流及海邊的沙灘和礫石帶。我國2屬2種。石鴴Burhinusoedicnemus分布廣泛;大石鴴Esacusmagnirostris較罕見,於海南島及雲南有記錄,澳洲石鴴Esacusneglectus成結伴種,可能為共種。

燕鴴科Glareolidae
有5屬17種,包括燕鴴和走鴴等。分布於舊大陸溫帶和熱帶水域。因飛行似燕而得名,又稱土燕子。喜食蝗蟲。我國有1屬3種。普通燕鴴Glareolamaldivarum分布於歐亞大陸部分地區以及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在中國東北、西北及沿海地區為夏候鳥;體長約22厘米;主要取食昆蟲,是蝗蟲的天敵;飛行迅速,但大多僅飛200~300米的短距離,落地也很迅速,有時幾乎成垂直狀,在地上常作短距離疾走,或向一方或轉其他方向;夏季繁殖期,常結成幾百隻的大群。領燕鴴Glareolapratincola歐洲、北非、中東至中亞,越冬於非洲。灰燕鴴Glareolalactea分布於亞洲南部,在國內僅分布於雲南,不常見,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鴴科Charadriidae
有10屬67種。包括麥雞和鴴等。除南極外都有分布,是濕地的重要組成。小中型涉禽,體長約24厘米;嘴形細狹,尖端具隆起;鼻孔直裂,有鼻溝;跗蹠後側具網狀鱗,前緣亦常具網狀鱗;趾不具瓣蹼;中爪不具櫛緣。在濕地中常和鷸類混群在一起,與鷸類相比,鴴類嘴多短而直,尾短而眼睛較大,有些種類顏色較鮮艷,有些麥雞還有鳳冠或肉垂。在高緯度繁殖的種為候鳥,其中有些種能遷徙到很遠的地方。除繁殖季節,一般高度結群。以動物性食物為主,部分取食植物。日夜活動。中國有3屬13種。常見的有灰鴴(灰斑鴴)Pluvialissquatarola、金鴴Pluvialisfulva、金眶鴴Charadriusdubius和蒙古沙鴴Charadriusmongolus,多為冬候鳥或旅鳥。

鷸科Scolopacidae
有24屬87種。包括丘鷸、沙錐、蹼鷸、杓鷸、磯鷸、濱鷸等。分布遍於全世界。在北極和亞北極繁殖,到熱帶一些地區越冬。小中型涉禽;嘴形直,有時微向上或向下彎曲;鼻溝長度遠超過上嘴的1/2;羽色暗淡,雌雄羽色及大小大都相同;跗蹠後側大多具盾狀鱗,前緣亦具盾狀鱗;趾不具瓣蹼。棲息于海岸、沼澤、河川等地。飛翔力強,飛行時頸與腳均伸直。取食小動物(如甲殼動物、昆蟲)和植物。中國有14屬38種,常見如白腰杓鷸Numeniusarquata、磯鷸Actitishypoleucos、針尾沙錐Gallinagostenura、丘鷸Scolopaxrusticola等。

領鶉科Pedionomidae
僅1屬1種,即領鶉Pedionomustorquatus。分布於澳大利亞。四趾。常被歸為鶴形目。

籽鷸科Thinocoridae
僅2屬4種。分布於南美洲西部山區。體型似沙雞,喙短似雀,以種子為食。包括:棕腹籽鷸Attagisgayi、白腹籽鷸Attagismalouinus、灰胸籽鷸Thinocorusorbignyianus、小籽鷸Thinocorusrumicivorus。

鷗亞目 Lari

多系海洋鳥類,有些見於內陸江河湖沼。嘴細而側扁;翅尖長;尾短圓或長而呈叉狀;腳短,前趾間具蹼;雄性不具交接器。喜群居,在繁殖季節,常成大群於僻靜的江河、湖海的島嶼或荒灘上營巢育雛。巢一般是在地面的淺穴內鋪上少許雜草,有的直接把卵產在地上。一般每窩產卵2~3枚。卵色淺褐、淺青、淺綠和淡灰,具暗褐或紅褐斑點。海雀科只產卵2枚,純白色。多食魚和其他水生動物。包括6科。

白鞘嘴鷗(雪鞘嘴鷗)Chionis alba白鞘嘴鷗(雪鞘嘴鷗)Chionis alba

鞘嘴鷗科Chionididae
僅1屬2種,包括白鞘嘴鷗(雪鞘嘴鷗)Chionisalba和黑臉白鞘嘴鷗Chionisminor,分布於南極洲。

賊鷗科Stercorariidae
有2屬7種。賊鷗屬Catharacta:智利賊鷗Catharactachilensis、灰賊鷗Catharactamaccormicki、棕賊鷗Catharactaantarctica、北賊鷗Catharactaskua;中賊鷗屬Stercorarius:中賊鷗Stercorariuspomarinus、短尾賊鷗Stercorariusparasistcus、長尾賊鷗Stercorariuslongicaudus。主要在兩極地區繁殖,可遊蕩至亞熱帶和熱帶海域。以魚和腐肉為食物,也攻擊剛出生的企鵝。常掠奪其它海鳥的食物,故名。中國能見到5種,均罕見。

鷗科Laridae
有7屬53種。分布遍及全球。體型較大,喙端具鉤,尾常為圓形。常浮於水面,但不能潛水。中國有4屬19種。常見如紅嘴鷗Larusridibundus、漁鷗Larusichthyaetus、黑嘴鷗Larussaundersi、棕頭鷗Larusbrunnicephalus、銀鷗Larusargentatus等、海鷗Laruscanus。

燕鷗科Ternidae
有10屬44種。分布遍及全球。體型較小,喙直,燕形尾。擅長俯衝潛水,但多不常游泳。中國有7屬18種。北極燕鷗Sternaparadisaea每年都往返與南北兩極之間,是遷徙距離最長的動物。

剪嘴鷗科Rynchopidae
僅1屬3種。分布於美洲、非洲和亞洲南部的熱帶海域。下喙長於上喙,捕食時緊貼水面飛行,將下喙叉入水中分水從而將食物送入嘴中。中國僅1種,即剪嘴鷗Rynchopsalbicollis,分布於印度、緬甸越南以至中國廣東,非常罕見。黑剪嘴鷗Rynchopsniger是分布跨緯度最大者,可進入溫帶水域,北至美國東部,南至南美洲最南部。非洲剪嘴鷗Rynchopsflavirostris則僅分布於非洲。

海雀科Alcidae
包括11屬23種。主要分布於北大西洋和太平洋,冬時南遷到地中海、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中國東海島嶼。前趾間有蹼膜,後趾缺如。翅窄而短小,尾短。體羽黑白二色,雌雄羽色相似。平時棲息于海洋上,只有繁殖時期才回到岸邊的島嶼或陸地。上岸時大致呈直立式,狀如企鵝,是趨同進化的結果。善於游泳和潛水,一般能潛入水下10米以上。以魚類、甲殼動物和其他海生無脊椎動物為食。中國有3種:扁嘴海雀Synthliboramphusantiquus、角嘴海雀Cerorhincamonocerata和斑海雀Brachyramphusmarmoratus。

鴴(音同“恆”)形目鳥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綱: 鳥綱 (Aves) | 目: 鴴形目(Charadriiformes)
鴴形目(Charadriiformes)包括比較繁雜的類群,其中部分類群有時被單劃分為目。鴴形目以中小型涉禽為主,擁有最多的涉禽,也有擅長游泳的海洋鳥類,還有適應潛水生活的種類。鴴形目有16-17科,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的水域,從兩極到熱帶都有其代表,中國有9-10科。
代表鳥類
雉鴴科(Jacanidae),雉鴴是廣泛分布於熱帶,亞熱帶淡水水域的中小型涉禽,接近於秧雞科,有時被提升為目。雉鴴共有7種,中國2屬2種。 長腳雉鴴
彩鷸科(Rostratulidae),彩鷸是舊大陸淡水水域的中小型涉禽,象三趾鶉一樣,在繁殖行為上性倒轉。彩鷸有2屬2種,中國1屬1種。 彩鷸
蠣鷸科(Haematopodidae),蠣鷸是中型涉禽,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的沿海地區,喜食貽貝,中國只有蠣鷸一種。蠣鷸
鴴科(Charadriidae),鴴科包括鴴和麥雞,除南極外都有分布,包括大量的小型涉禽,是濕地的重要組成。鴴科共有9屬65種,其中中國有3屬13種。 金鴴
鷸科(Scolopacidae),鷸科包括種類繁多的中小型涉禽,分布於世界各地,是濕地的重要組成,多在北半球高緯度地區繁殖,有些種類遷徙的距離非常遙遠。鷸有細長的嘴,以直嘴為主,有些種類則向上或向下彎曲。鷸科23屬87種,中國有14屬38種。流蘇鷸
反嘴鷸科(Recurvirostridae),反嘴鷸科是較大型的涉禽,廣泛分布於溫,熱帶淡水水域,有3屬7種,中國有3屬3種。紅胸反嘴鷸
瓣蹼鷸科(Phalaropodidae),瓣蹼鷸趾間具瓣蹼,可以游泳,有繁殖行為上性倒轉的現象。瓣蹼鷸在北極凍原繁殖,遷徙到於溫,熱帶地區。瓣蹼鷸科有2屬3種,中國有1屬2種。 赤斑瓣蹼鷸
蟹鴴科(Dromadidae),蟹鴴科只有蟹鴴一種,主要棲息在東非洲,馬達加斯加島和亞洲南部的海岸地區。蟹鴴
石鴴科(Burhinidae),石鴴有比較大的頭和眼,分布於各大陸溫,熱帶地區,在黃昏和夜間活動,中國只有石鴴一種。 石鴴
燕鴴科(Glareolidae),燕鴴體型似燕,飛行也似燕,喜食蝗蟲,分布於舊大陸溫,熱帶地區,有5屬16種,中國有1屬2種。領燕鴴
籽鷸科(Thinocoridae),籽鷸體型似沙雞,喙短似雀,以種子為食,只產於南美洲西部,有2屬4種。小籽鷸
鷗科(Laridae),鷗科是人們最熟悉的海洋鳥類,在沿海和內陸水域活動,分布遍及全球,有些種類如北極燕鷗每年都往返與南北兩極之間,是遷徙距離最長的動物。鷗科有17屬90種,常被進一步劃分為鷗科和燕鷗科兩科,中國10屬32種。 燕鷗
鞘嘴鷗科(Chionididae),鞘嘴鷗介於鴴和鷗之間,嘴似鶉雞類,能在地面快跑。鞘嘴鷗產於亞南極地區的海島,僅1屬2種。鞘嘴鷗
賊鷗科(Stercoriidae),賊鷗主要在兩極地區繁殖,可遊蕩至亞熱帶和熱帶海域,常掠奪其它海鳥的食物,也捕捉各種小動物。賊鷗有1屬5種,我國只有中賊鷗一種。 賊鷗
剪嘴鷗科(Rynchopidae),剪嘴鷗下喙比上喙長,捕食時緊貼水面飛行,將下喙叉入水中分水從而將食物送入嘴中。剪嘴鷗是熱帶水鳥,共1屬3種,在美洲,非洲和亞洲南部各有一種,中國只有一種,即剪嘴鷗。 黑剪嘴鷗
領鶉科(Pedionomidae),鶴形目的一科。領鶉體型似三趾鶉,但有四趾,也是雄鳥負責孵卵。領鶉僅1屬1種,分布於澳大利亞東南部。領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