勺嘴鷸

勺嘴鷸

勺嘴鷸(拉丁名:Eurynorhynchus pygmeus)為鷸科,勺嘴鷸屬的鳥類,並與中華鳳頭燕鷗、黑臉琵鷺被稱為“閩江口三寶”。又名琵嘴鷸或匙嘴鷸,虹膜暗褐色,嘴黑色,基部寬厚而平扁,尖端擴大成鏟狀。腳黑色。起飛時作尖細的preep preep聲,也發出尖厲的wheet聲。 是一種小型的涉禽,僅在極少數的凍土層地帶上繁殖,並在東南亞的濕地過冬。分布區域狹窄,數量稀少,在2007年的一次由國際鳥盟進行的統計中,勺嘴鷸的數目可約少於100對,因此IUCN紅色名錄將其保護現狀由瀕危提升到極危,是2007年內8種被提升到極危程度的鳥類的其中一種。勺嘴鷸在中國主要為旅鳥,部分為冬候鳥。春季於4~5月,秋季於9~10月遷經中國。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勺嘴鷸面貌特徵 勺嘴鷸面貌特徵

勺嘴鷸前額、頭頂和後頸栗紅色,具黑褐色縱紋。翕、肩和三級飛羽羽毛中部黑色,羽緣栗色,使背呈現出紅栗色而具黑斑。翕部羽緣白色,在背部形成v字形的白色線。飛羽黑色,大覆羽具寬的白色尖端,次級飛羽和內側初級飛羽基部白色,與大覆羽的白色尖端共同組成翅上寬闊的白色翅帶。腰和尾上覆羽兩側白色,中間黑色。中央尾羽黑色,兩側尾羽淡灰色。嘴基和頦白色。眼先較暗,有一黑色貫眼紋,在眼後貫眼紋較細。眉區、頭兩側、臉、前頸、頸側和上胸栗紅色,具細的褐色縱紋。下胸淡粟色,具褐色縱紋和斑點,有時在兩側形成由褐色斑點組成的縱帶。其餘下體,色括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

冬羽頭頂和上體灰褐色,微具暗色羽軸紋。後頸較淡,翅覆羽灰色。具窄的白色羽緣。前額、眉紋和下體輝亮白色。頸測和上胸兩側微具褐灰色縱紋。

幼鳥頭頂黑褐色,具栗皮黃色羽緣。前額和眉紋乳白色。眼先和耳區有暗色斑紋。翕、肩和三級飛羽黑褐色,多數具皮黃色和白色羽緣。其中白色羽緣在背部形成白色v形帶斑。翅覆羽褐色,具淡皮黃色和皮黃紅色羽緣。下體白色,胸兩側綴皮黃色,具細的褐色縱紋。

大小量度為:體長140~160毫米,嘴峰10~12毫米;翅85~106毫米;尾37~39毫米;跗跖19~22毫米。

棲身環境

勺嘴鷸繁殖期主要棲息於北極海岸凍原沼澤、草地和湖泊、溪流、水塘等水域岸邊。非繁殖期主要棲息于海岸與河口地區的淺灘與泥地上,或海岸附近的水體邊上,不深入到內陸水域。

生活習性

勺嘴鷸圖冊圖片 勺嘴鷸圖冊圖片

勺嘴鷸常單獨活動於水邊淺水處和鬆軟的爛泥地上。行走時常低垂著頭,不斷將嘴伸入水中或爛泥里,邊走邊用嘴在水中或泥里左右來回掃動前進,甚至轉回來的時候,嘴也不用從水中出來。主要以昆蟲、昆蟲幼蟲、甲殼類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覓食方式主要用嘴在水下或爛泥里左右來回掃動覓食。有時也在地面直接啄食。

〔附註∶勺嘴鷸圖冊圖片來源 〕

分布範圍

勺嘴鷸分布圖 勺嘴鷸分布圖

孟加拉國,中國,香港,印度,日本,韓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俄羅斯聯邦,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越南。

繁殖方式

勺嘴鷸繁殖於西伯利亞東北部海岸凍原地帶,繁殖期6~7月。營巢於凍原沼澤、湖泊、水塘、溪流岸邊和海岸苔原與草地上。尤其喜歡在淡水塘邊的苔蘚草地上營巢。巢甚簡陋,主要由親鳥在鬆軟的苔原地上挖掘一圓形凹坑,內墊以苔蘚、枯草和柳葉。每窩產卵3~4枚。卵的顏色為淡褐色,被有細小的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28~33×20~23毫米。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極危(CR)。

種群現狀

據國際鳥盟的調查顯示,全球僅剩下少於200對。而在1970年,仍有近2000到2800對,2000年數目下降到1000對,2005年僅餘下少於400對,每年的個體數目都在急速減少。國家研究認為它們數目急降的主因包括繁育地生態環境及遷飛過程時中轉站的破壞。 國外專家在俄羅斯北冰洋沿岸對該鳥種的繁殖情況的調查,證實了它們正在面臨滅絕的命運。除了因為遷徙途經地用途的改變和繁殖地的減少,在其繁殖地內,狐狸對幼鳥的捕獵和人類及其獵狗的干擾,也是導致勺嘴鷸數量急劇下降的原因。 國際鳥盟預計,如果整體情況沒有改善,勺嘴鷸將可能在未來踏上滅絕之路。

最近一次由國際鳥盟對其重要繁殖地──俄羅斯的楚科奇半島的調查顯示,現時全球僅餘下少於100對。對比起1970年,仍有近2000到2800對,2000年數目下降至1000對,2005年僅餘下少於400對,每年的個體數目均急速減少。如整體情況沒有改善,勺嘴鷸將可能在未來數年踏上滅絕之路。研究認為它們數目急降的主因包括繁育生境及遷飛過程時中轉站的破壞。其中位於韓國重要的一站──新萬金防潮堤近40000公頃的大型填海計畫所破壞。而每年亦有為數不少的勺嘴鷸在中轉站當地被捕獵。此外,全球暖化導致它們特有的繁殖地──凍土層的減少也影響了它們可繁殖後代的機會。

現時其中轉站當中受保護的地區包括中國的鹽城、香港的米埔濕地及位於印度的卡利米爾角和奇爾瓦湖。一隊專家研究團隊在緬甸的其中兩個海岸找到至少84頭勺嘴鷸,表示當地是其重要的度冬區。國際鳥盟除密切注視該兩片濕地外,並希望研究出勺嘴鷸過冬中轉站的所有地點,以保護這種鳥類。

自2011年起,英國的野鳥和濕地信託(The Wildfowl & Wetlands Trust, WWT)開始針對性地進行人工繁殖的工作。為防止它們進一步滅絕,它們分別在2011年11月及2012年7月期間,從俄羅斯的極北地區將鳥蛋帶到英國位於告羅士打郡的保肓中心進行繁殖。兩年間共27尾幼鳥已從這中心中孵化。這項活動將一宜持續,直至在其南遷路程上的各個站點的保育工作均順利開展為止。

分類進化

這物種由卡爾·林奈在1758年,在其《自然系統》(Systema Naturae)一書中首次介紹,並命名為 Platalea pygmea。。但在1821年由斯雲·尼爾遜(Sven Nilsson)分類到目前的一個屬並沿用至今。現時勺嘴鷸屬於鴴形目鷸科內的一種涉禽,但將涉禽歸到鴴形目本身就是鳥類DNA分類系統的一大缺陷。此外目前將勺嘴鷸看成是勺嘴鷸屬內的單屬種雖然合理,但不管是從它奇特的形態適應特徵或表現出歧異的DNA序列中去判斷,勺嘴鷸都應該從其相近的種族中進一步的分別出來。

保護計畫

破殼幼小的勺嘴鷸 破殼幼小的勺嘴鷸

從2011年起,英國針對勺嘴鷸啟動了緊急保護計畫。由於將剛孵化出的幼鳥從俄羅斯運往英國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2012年專家們決定直接將鳥蛋運往英國孵化。據該項目負責人介紹,在歷時一周用直升機和飛機將第一批勺嘴鷸鳥蛋運至英國後幾小時,第一隻勺嘴鷸已經破殼而出,而且更多的雛鳥正在孵化之中。屆時它們將具有生育能力,隨時準備養育下一代;而窩中的卵被取走,會促使親鳥們產下一窩新的卵,無形中其實也擴大了它們的種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