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額雁

白額雁

白額雁(學名:Anser albifrons)為鴨科雁屬的鳥類,俗名花斑、明斑、大雁。分布於西伯利亞、北美洲極北部、歐洲、格陵蘭島、日本、印度、緬甸、裏海、黑海、地中海、西至北美洲大部分地區、南以及中國黑龍江、遼寧、新疆、西藏、東部沿海各省至台灣、西至湖北、湖南等地,多棲息於湖泊。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白額雁白額雁
白額雁身長65-78cm,翼展130-165cm,體重1400-3300g,壽命18年。雌雄相似。額和上嘴基部具一白色寬闊帶斑,白斑後緣黑色;頭頂和後頸暗褐色;背、肩、腰暗灰褐色,具淡色羽緣;翅上覆羽和三級飛羽亦為暗灰褐色,初級覆羽灰色,外側次級覆羽灰褐色;初級飛羽黑褐色;尾羽黑褐色,具白色端斑;尾上覆羽白色;頦暗褐色、其前端具一細小白斑,前頸、頭側和上胸灰褐色,向後逐漸變淡;腹污白色,雜有不規則的黑色斑塊,兩脅灰褐色,尾下覆羽白色。虹膜褐色,嘴肉色或粉紅色,腳橄欖黃色。幼鳥和成鳥相似,但額上白斑小或沒有,腹部具小的黑色塊斑。

地理分布

分布於北美地區,包括美國、加拿大、格陵蘭、百慕達群島、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及墨西哥境內北美與中美洲之間的過渡地帶。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中國黑龍江,包括呼倫貝爾盟、哈爾濱,遼寧(營口、遼河、朝陽),新疆(喀什),西藏(昌都西南部),東部沿海各省至台灣,西至湖北,湖南。

生活習性

白額雁白額雁

繁殖季節棲息於北極苔原帶富有矮小植物和灌叢的湖泊、水塘、河流、沼澤及其附近苔原等各類生境,從苔原海岸到高出海平面200m以上的苔原高地和森林苔原地帶均可被利用。冬季主要棲息在開闊的湖泊、水庫、河灣、海岸及其附近開闊的平原、草地、沼澤和農田。

白額雁雖然棲息生境總是和水域相聯繫,但它們更喜歡陸地,多數時間都是在陸地上或是覓食或是休息。在陸地的時間通常較在水中的時間長,有時僅僅是為了喝水才到水中。善於在地上行走和奔跑,速度甚快,起飛和下降亦很靈活。亦善游泳,在緊急狀況時亦能潛水。常成小群活動。
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食。覓食多在白天,通常天一亮即成群飛往陸地上的覓食地,中午回到晚上棲息地休息和喝水,然後再次成群飛到覓食地覓食,直到太陽落山才又回到休息地。食物在夏季主要為馬尾草棉花草等苔原植物,秋、冬季則主要以水邊植物,如蘆葦、三棱草以及其他植物的嫩芽和根、莖,也吃農作物幼苗。

白額雁在中國為冬候鳥。每年8月末9月初離開繁殖地,遷往越冬地,通常到達中國的時間在9月末10月初,大量遷來的時間在10月中下旬,最遲到11月初。遷徙主要在晚上進行,白天停息下來覓食和休息。在停息地常見和豆雁、鴻雁在一起,這或許因為它們相近的食物構成和要求的棲息環境較一致的關係。遷徙時無論飛行、休息和覓食均成群。遷飛時常單列飛行,邊飛邊叫,叫聲甚高。到達越冬地後,分成小群或家族群活動。通常在天氣晴暖時活動積極,且較分散;陰雨和冰雪及大風天氣則於背風處集成小群,且不大活動。遷離中國的時間多在3月初至3月中下旬,最晚在4月末至5月初,這多是一些不參加當年繁殖的亞成體。春季遷徙群多以對和家族群組成,群較秋季為小。

生長繁殖

白額雁白額雁生育繁殖
繁殖在北極苔原帶。在第3齡時性成熟和首次繁殖。對的形成通常在第2年或開始繁殖前的冬天,對的結合較為穩固,一旦形成,不再變化。求偶行為和其他雁相似,首先是彼此進行頭浸水運動,同時張翅和鳴叫。繁殖期6-7月。通常5月中旬至5月末成小群到達繁殖地,不久即成對或成家族群分散開來覓找適合的營巢地。一般不利用上年的舊巢。開始營巢後跟隨親鳥到達繁殖地的上年幼鳥和亞成體離開親鳥,成群漫遊在整個苔原地上,也有不離開而是伴隨親鳥在巢附近活動。營巢在河流與湖泊密布、且有小灌木生長的苔原地帶。置巢在高的河岸、寬闊的低山崗頂部、土丘或斜坡上等較為乾燥的地方。巢極為簡陋,僅系一凹坑,內放以乾草和絨羽。6月中旬產卵,1天1枚,偶爾隔天1枚,窩卵數通常4-5枚,最多可到7枚,最少3枚。卵白色或淡黃色,大小為76-88.5mm×49.5-56.5mm。雌鳥孵卵,孵化期有的資料為21-23天,有的為26-28天。雛鳥早成性,雛鳥孵出後的第二天,成鳥即帶領雛鳥進入富有蘆葦等水生植物的水域中,大約經過45天的雛鳥期後,幼鳥即可飛翔。與此同時,成鳥亦集中開始換羽,在此階段,它們亦失去了飛翔能力。

白額雁繁殖於北極附近的俄羅斯西伯利亞海岸、白令海峽北美洲的極北部、歐洲西部以及格陵蘭島的西部等地,越冬在北美洲、歐洲的裏海、黑海、地中海附近,以及亞洲中部、東部和南部,包括日本、印度和緬甸等的北部。在中國分布於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安徽、江西、台灣、山東、湖北、湖南、西藏、新疆等地。

白額雁在中國為每年8月末9月初開始離開繁殖地,向越冬地遷徙,主要在晚上進行,白天停息下來覓食和休息。在停息的地點也常見它和豆雁、鴻雁等雁類混在一起,或許是因為它們相近的食物構成和要求的棲息環境較為一致的緣故。遷徙時集成大群,無論飛行、休息和覓食均在一起,飛行時常排成單列飛行,邊飛邊叫,叫聲甚高。到達越冬地後,常分成小群或家族群活動。

通常在天氣晴暖時活動積極,而且較分散;陰雨天、冰雪天以及大風天氣則於背風處集成小群,而且不大活動。遷離中國的時間多在3月初至3月中下旬,最晚在4月末至5月初,大多是一些不參加繁殖的亞成體。春季遷徙群多以成對和家族群居多,群體的數量比秋季為少。

亞種分化

白額雁白額雁
1.Anseralbifronsalbifrons分布於俄羅斯北部和西伯利亞的卡寧半島到科雷馬河。

2.Anseralbifronsfrontalis分布於西伯利亞東部沿科雷馬河東部到加拿大北極地區。

3.Anseralbifronsgambeli分布於加拿大中西部。

4.Anseralbifronselgasi分布於阿拉斯加西南部。

5.Anseralbifronsflavirostris分布於格陵蘭西部。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ver3.1。 

白額雁過去一直是中國主要狩獵鳥類之一,擁有較大的種群數量。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由於環境惡化和過度狩獵,種群數量已急劇減少。據國際水禽研究局1990年組織的亞洲隆冬水鳥調查,中國的越冬種群數量僅為2170隻。國外報告,1955-1974年,在北美的越冬種群數量為20萬隻,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分別為25萬和55000隻,主要是太平洋亞種;歐洲約為30萬隻 (Philippona 1972),主要是指名亞種;加拿大亞種估計為1800隻,阿拉斯加亞種估計為1500隻,格陵蘭亞種估計為12000-15000隻。

雁形目百科

雁形目(Anseriformes)在動物分類學上是鳥綱中的一個目。本目的鳥在中文種通常被稱為“鴨”或“雁”,包括了人們通常所說的鴨、潛鴨、天鵝、各種雁類等鴨雁類。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鳥綱

更多鳥類百科,詳見微百科:中國鳥類百科 更多鳥類百科,詳見微百科:中國鳥類百科
角赤頸鵜鶘(所有種)、鰹鳥(所有種)、海鸕鶿黑頸鸕鶿黃嘴白鷺岩鷺海南虎斑(開鳥)、小葦(開鳥)、彩鸛彩䴉白琵鷺黑臉琵鷺紅胸黑雁白額雁天鵝(所有種)、鴛鴦、其他鷹類隼科(所有種)、黑琴雞柳雷鳥岩雷鳥鐮翅鳥花尾榛雞雪雞(所有種)、血雉紅腹角雉藏馬雞藍馬雞黑鷳白鷳原雞勺雞白冠長尾雉錦雞(所有種)、灰鶴沙丘鶴白枕鶴蓑羽鶴長腳秧雞姬田雞棕背田雞花田雞銅翅水雉小杓鷸小青腳鷸灰燕鴴小鷗黑浮鷗黃嘴河燕鷗黑嘴端鳳頭燕鷗黑腹沙雞綠鳩(所有種)、黑頦果鳩皇鳩(所有種)、斑尾林鴿鵑鳩(所有種)、鸚鵡科(所有種)、鴉鵑(所有種)、灰喉針尾雨燕鳳頭雨燕橙胸咬鵑藍耳翠鳥鸛嘴翠鳥黑胸蜂虎綠喉蜂虎犀鳥科白腹黑啄木鳥闊嘴鳥科(所有種)、八色鶇科(所有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