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眼潛鴨

白眼潛鴨

白眼潛鴨(學名:Aythya nyroca)是雁形目鴨科潛鴨屬的鳥類。體圓,頭大,很少鳴叫,為深水鳥類,善於收攏翅膀潛水。雜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魚蝦貝殼類為食。雄鳥頭、頸、胸及兩脅濃栗色,眼白色;雌鳥暗煙褐色,眼色淡。側看頭部羽冠高聳。棲居於沼澤及淡水湖泊。冬季也活動於河口及沿海瀉湖。怯生謹慎,成對或成小群。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白眼潛鴨白眼潛鴨
白眼潛鴨雄鳥頭、頸濃栗色,頦部有一三角形白色小班;頸部有一明顯的黑褐色領環;上體黑褐色,上背和肩有不明顯的棕色蟲蠹狀斑,或具棕色端邊,次級飛羽和內側初級飛羽白色,端部黑褐色。形成寬闊的白色翼鏡和翼鏡後緣的黑褐色橫帶;外側初級飛羽端部和羽緣暗褐色。三級飛羽黑褐色,並具綠色光澤。咬和尾上覆羽黑色。胸濃栗色,兩脅栗褐色,上腹白色,下腹談棕褐色,肛區兩側黑色,尾下覆羽白色。

雌鳥頭和項棕褐色,頭頂和頸較暗,頦部有一三角形白色小斑,喉部也雜有白色,上體暗褐色,腰和尾上覆羽黑褐色,背和肩具棕褐色羽緣。兩翅同雄鳥,也具寬闊的白色翼鏡;上胸棕褐色,下胸灰白而雜以不明顯的棕斑;上腹灰白色,下腹褐色,羽緣白色;兩脅褐色,具棕色端斑,尾下覆羽白色。

幼鳥和雌鳥相似,但頭的兩側和前頸較淡,較多皮黃色。兩脅和上體具淡色羽緣。

虹膜雄鳥銀白色,雌鳥灰褐色,嘴黑灰色或黑色;跗跖銀灰色或黑色、橄欖綠色。

大小量度為:體重雄性500—750克,雌性490—650克;體長雄性371—730毫米,雌性330—410毫米;嘴峰雄性37一40毫米,雌性35—39毫米;翅雄性172一192毫米,雌性167—187毫米,尾雄性30一32毫米,雌性30—32毫米;跗跖47—62毫米,雌性50—63毫米。

分布範圍

白眼潛鴨分布圖白眼潛鴨分布圖
分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非洲中南部地區,包括阿拉伯半島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歸線)以南的整個非洲大陸。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地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寮國、高棉、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

生活習性

白眼潛鴨白眼潛鴨
白眼潛鴨繁殖期間主要棲息於開闊地區富有水生植物的淡水湖泊、池塘和沼澤地帶,冬季主要棲息於大的湖泊、水流緩慢的江河、河口、海灣和河口三角洲。它極善潛水,但在水下停留時間不長。常在富有蘆葦和水草的水面活動,並潛伏於其中。性膽小而機警,常成對或成小群活動,僅在繁殖後的換羽期和遷徙期才集成較大的群體。

白眼潛鴨為雜食性,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常在水邊淺水處植物茂盛的地方覓食,食物主要為各類水生植物的球莖、葉、芽、嫩枝和種子,也食甲殼類、軟體動物、水生昆蟲及其幼蟲、蠕蟲以及蛙和小魚等。覓食活動主要在清晨和黃昏,白天多在岸上休息或飄浮在開闊的水面上睡覺。覓食方式主要靠潛水取食。一般多在水不太深的地方,有時也在水邊淺水處將頭伸入水,甚至尾朝上地扎入水中取食。

白眼潛鴨為遷徙性鳥類。每年4月初至4月中旬遷到繁殖地。1O月初至10月中旬從繁殖地開始往南遷徙。遷徙吋成群,常呈十多隻至幾十隻的小群,很少有上百隻的大群。

生育繁殖

白眼潛鴨白眼潛鴨
白眼潛鴨遷到繁殖地時已基本成對。繁殖期為4-6月。通常營巢於水邊淺水處蘆葦叢或蒲草叢中。巢為浮巢。通常飄浮於水草叢間或半固定於水草上,可隨水面漲落而起落。也有營巢於水域附近草地上。巢由乾的植物莖葉構成,內墊有大量絨羽,每窩產卵通常7一11枚,偶爾有多至14枚的。剛產出的卵通常為淡綠色或乳白色,以後逐漸變為淡褐色。卵的大小為44.8一47.9—35—37毫米,平均77×36.2毫米。孵卵由雌鳥單獨承擔,雄鳥在雌鳥開始孵卵後即離開雌鳥前往換羽地換羽。孵化期25—28天。雛鳥早成性。在雌鳥撫育下經過50—6O天即能飛翔。

物種保護

白眼潛鴨白眼潛鴨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 ver 3.1——近危(NT)。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雁形目百科

雁形目(Anseriformes)在動物分類學上是鳥綱中的一個目。本目的鳥在中文種通常被稱為“鴨”或“雁”,包括了人們通常所說的鴨、潛鴨、天鵝、各種雁類等鴨雁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