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硬尾鴨

白頭硬尾鴨

白頭硬尾鴨,1996年被列入世界及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名錄,屬全球性瀕危動物。它的額、頭、枕的兩側和頦、喉白色,雜以皮黃色細紋;頭頂黑褐色;下頸有淡烏褐色環帶,前頸則轉為淡紅褐色;上體皮黃色,密布黑褐色波紋。尾羽黃褐色,甚硬。下體乳黃色,有黑褐色橫斑。雌鳥白色僅在下頰及頦部,頭的餘部暗棕色。棲於湖泊。以水生動物為食。全球性易危動物,特別稀少,現狀不明。在新疆西部的準噶爾盆地及天山地區有過繁殖記錄。近年零星個體曾見於內蒙古西部的鄂爾多斯,在湖北洪湖有過越冬記錄。

基本信息

簡介

白頭硬尾鴨白頭硬尾鴨

白頭硬尾鴨的、頭、的兩側和頦、白色,雜以皮黃色細紋;頭頂黑褐色;下頸有淡烏褐色環帶,前頸則轉為淡紅褐色;上體皮黃色,密布黑褐色波紋。尾羽黃褐色,甚硬。下體乳黃色,有黑褐色橫斑。雌鳥白色僅在下頰及頦部,頭的餘部暗棕色。棲於湖泊。以水生動物為食。

基本資料

白頭硬尾鴨白頭硬尾鴨

中文學名: 白頭硬尾鴨
白頭硬尾鴨
拉丁學名:Oxyura leucocephala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Scopoli, 1769)
英文俗名: White-headed Duck

瀕危信息

白頭硬尾鴨白頭硬尾鴨

CITES瀕危等級:附錄II 生效年代: 1997年
IUCN瀕危等級:易危 生效年代: 1996年
IUCN瀕危等級:EN A1acde 生效年代: 2003年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89年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稀有 生效年代:1996年
被列入世界及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名錄,屬全球性瀕危動物。

分類地位

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鳥綱 Aves →今鳥亞綱 Neornithes → 突胸總目 Carinatae → 雁形目 Anseriformes → 鴨科 Anatidae → 白頭硬尾鴨 Oxyura leucocephala

形態特徵

白頭硬尾鴨白頭硬尾鴨

 白頭硬尾鴨雄鳥在繁殖期頭白色,頭頂、枕黑色、上頸黑色,到下頸逐漸變為栗色。肩、背、腰沙灰色,具黑色蟲蠹狀斑。尾上覆羽栗色,尾黑色,且較硬;翅上覆羽灰褐色,翅下覆羽淡灰色,腋羽白色。胸栗色,沿兩脅和下胸逐漸變淡,呈淡栗色;腹中央和尾下覆羽皮黃灰色。冬季雄鳥和夏季大致相似,但少棕栗色,頸和上體呈明顯的灰皮黃色,具黑褐色蟲蠹狀斑,頭頂黑褐色,耳羽上後方也有些黑色,後頸中央烏褐色,下頸微具淡黑褐色寬闊的環帶,在前頸處轉為皮黃色或淡紅褐色,各羽均具黑色細狹橫斑;腰暗褐色,微具黑色橫斑,尾上覆羽皮黃色,胸及胸側栗紅褐色,略具暗褐色橫斑,兩脅皮黃色,具暗褐色蟲蠹狀斑。

雌鳥頭部從額和眼以上頭頂一直到後頸黑褐色,羽尖棕色,眼下有一白色縱紋從嘴基直到枕部,白色縱紋下又有一黑色縱紋。頰、喉和前頸皮黃白色,具暗色斑點;下頸和下體大部棕色,具暗色亞端斑。下體腹部中央和尾下覆羽皮黃白色,雜有暗色斑點。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灰褐色,具暗色橫斑;翅和尾似雄鳥。雌鳥冬羽更暗和少棕色,頭兩側更白,頰部暗斑更明顯。

幼鳥和雌鳥冬羽相似,但頭部頰斑更顯著,頭側更白,上體較暗,下體更多皮黃色。

虹膜雄鳥黃色或橘黃色,雌鳥淡黃色,嘴雄鳥亮藍色,嘴基部膨大;雌鳥嘴暗灰色,嘴基部膨大較雄鳥小;跗跖和趾雄鳥灰色,黑色或紅色.雌鳥跗跖和趾暗灰色。

大小量度為:體重雄性560一865克,雌性539—900克,體長430一480毫米,嘴峰雄性42一48毫米,雌性43一15毫米;翅雄性155—172毫米,雌性150—167毫米;尾雄性105一120毫米,雌性75—95毫米;跗跖33~38毫米。

分布情況

白頭硬尾鴨白頭硬尾鴨

國外分布:地中海和西亞
國內分布:主要分布省份:新疆
分布在以下保護區:洪河
分布在以下山脈湖泊:阿拉套山 白洋淀 準噶爾西部山地 北部天山山地 東疆戈壁丘陵
分布狀況:全球性易危(Collaretal.,1994)。特別稀少,現狀不明。在新疆西部的準噶爾盆地天山地區有過繁殖記錄。近年零星個體曾見於內蒙古西部的鄂爾多斯,在湖北洪湖有過越冬記錄。

白頭硬尾鴨(2)白頭硬尾鴨分布圖

種群現狀

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特別稀少,現狀不明。在新疆西部的準噶爾盆地天山地區有過繁殖記錄。近年零星個體曾見於內蒙古西部的鄂爾多斯,在湖北洪湖有過越冬記錄。據濕地國際組織最新統計,白頭硬尾鴨全球數量為8000~13000隻。

生長繁殖

白頭硬尾鴨繁殖期5—7月。對的形成主要在春季遷徙的路上和到達繁殖地以後。對的結合一般較短暫和不牢固,通常僅是繁殖期間的臨時結合。繁殖於開闊的內陸湖泊、水塘和沼澤地帶。營巢於水邊地上灌叢或草叢中,也在鄰近開闊水面的蘆葦叢中營浮巢。每窩產卵6一10枚。卵白色,大小為63—73×48—54毫米,平均66×50毫米,重97克,孵化期25天。

白頭硬尾鴨白頭硬尾鴨

生活習性

白頭硬尾鴨繁殖期主要棲息於開闊平原地區的淡水湖泊,尤其喜歡在緊靠大的湖泊附近的一些淺水小湖和水塘、特別是具有岸邊植物和挺水植物的淡水湖泊,偶爾也到鹽水湖。冬季主要棲息於開闊的大型湖泊,特別是有水邊植物的湖泊,也棲息於鹽水湖泊和沿海地帶。除繁殖期成對外,其他時候多呈小群活功。善游泳潛水。常在靠近水生植物的水域中活動。游泳時尾向上翹起。它既能輕盈地飄浮在水而,也能將身體沉入水中,僅留頭和尾在水面,特別是當遇到危險的時候。一般不上陸地活動,也很少飛翔,即使有危險,也常通過潛水或游泳、隱蔽來逃避。在地上行走困難,起飛也很笨拙,需要兩翅在水面急速拍打一陣才能飛起。除繁殖期外一般也很少鳴叫,活動時寂靜無聲。

白頭硬尾鴨白頭硬尾鴨
白頭硬尾鴨白頭硬尾鴨

白頭硬尾鴨主要通過潛水覓食,也常在水邊淺水處直接伸頭覓食。食物主要以眼子菜水草等水生植物為食,也吃昆蟲、昆蟲幼蟲、小魚、蛙、甲殼類軟體動物蠕蟲等水生動物。

目前以列入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瀕危鳥類紅皮書,我國1988年頒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還未能將其列入。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保護等級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瀕危等級:附錄II。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ver3.1——瀕危(EN)。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相關新聞

白頭硬尾鴨白頭硬尾鴨

烏魯木齊發現世界瀕危野生動物白頭硬尾鴨

天山網訊(記者高紀攝影報導)世界和中國瀕危野生動物白頭硬尾鴨,被新疆觀鳥協會的觀鳥者在首府周邊地區發現,這種鳥的數量達40多隻,並形成一個種群。9月15日,新疆觀鳥協會會員張德衡說,今年6月,該協會成員張耀東首先在首府周邊地區的一個水庫發現了白頭硬尾鴨,在連續跟蹤、觀察了3個多月後,發現白頭硬尾鴨進行了繁殖,形成了一個由40多隻白頭硬尾鴨組成的種群。“令人擔憂的是,水庫附近的居民經常去拾鳥蛋,希望大家共同保護白頭硬尾鴨,使這一珍稀瀕危鳥類在新疆繁衍壯大。”張德衡表示。據介紹,觀鳥愛好者還在奎屯市發現了20多隻白頭硬尾鴨,目前在新疆發現的白頭硬尾鴨達到60多隻。新聞連結:白頭硬尾鴨是一種矮胖型褐色鴨,體長約46厘米,頭呈黑白兩色,尾硬而上翹或貼於水面。雄鳥頭白,頂及頸黑,繁殖期嘴呈藍色;雌鳥及雛鳥頭部呈深灰色。白頭硬尾鴨分布在地中海和西亞至中國西北,被列入世界及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名錄,屬全球性瀕危動物。據濕地國際組織最新統計,白頭硬尾鴨全球數量為8000~13000隻,在新疆西部的準噶爾盆地及天山地區有過繁殖記錄。
白頭硬尾鴨白頭硬尾鴨

新疆發現白頭硬尾鴨數量居全國之最

天山網訊(記者李家報導)“白頭硬尾鴨在新疆有過幾次發現記錄,但這次發現的數量最多。希望人們不要驚擾它,給它一個自然生長的空間。”9月10日,聽到首府烏魯木齊觀鳥愛好者發現了40多隻白頭硬尾鴨,中國鳥類協會副理事長馬鳴在驚喜的同時也有著擔憂。9月7日,烏魯木齊晚報A08版刊登了《觀鳥愛好者發現世界珍稀鳥類》的報導。文中介紹了新疆一大學退休教師在城市周邊水域發現了40多隻世界和中國瀕危鳥類白頭硬尾鴨。在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工作的馬鳴,聽到這個訊息後很高興,據他所掌握的現有資料看,這次發現白頭硬尾鴨的數量在中國屬於最多的一次。他稱新疆觀鳥協會成員這一重大發現很有價值,可填補中國目前白頭硬尾鴨研究的空白。“白頭硬尾鴨雖然被列入世界及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名錄,但沒有列入國家級重點保護動物名錄,一旦白頭硬尾鴨遭到人為破壞,法律懲處將無法可依。”馬鳴說,白頭硬尾鴨10月、11月將遷徙到非洲南亞過冬,來年4月份返回新疆。母鴨繁殖期內可下6至10個蛋,如果不人為破壞它們的生存環境,排除遷徙等中途的死亡因素,明年這個時期,發現地將可以再多10到20隻白頭硬尾鴨。“希望新疆觀鳥協會成員能付出更多愛心,在白頭硬尾鴨孵卵期最關鍵的20多天裡,能輪流在水域巡視,防止周圍居民偷蛋。”馬鳴說,一旦鳥類出殼,它們就可以自由潛水,這樣被侵襲的危險性相對減小。

雁形目百科

雁形目(Anseriformes)在動物分類學上是鳥綱中的一個目。本目的鳥在中文種通常被稱為“鴨”或“雁”,包括了人們通常所說的鴨、潛鴨、天鵝、各種雁類等鴨雁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