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斑犀鳥

冠斑犀鳥

冠斑犀鳥(學名:Anthracoceros coronatus)大型鳥類,體長74~78厘米。嘴具大的盔突,顏色為蠟黃色或象牙白色,盔突前面有顯著的黑色斑;上體黑色,具金屬綠色光澤,下體除腹為白色外,亦全為黑色,外側尾羽具寬闊的白色末端。翅緣、飛羽先端和基部亦為白色,飛翔時極明顯。喜較開闊的森林及林緣。成對或喧鬧成群,振翅飛行或滑翔在樹間。喜食昆蟲多於果實。持續不斷的刺耳嘎嘎叫聲,如ayak~yak~yak~yak~yak。

基本信息

物種信息

冠斑犀鳥冠斑犀鳥

冠斑犀鳥(左雌右雄)

冠斑犀鳥冠斑犀鳥

冠斑犀鳥

中文學名:冠斑犀鳥

中文目名:犀鳥目

中文科名:犀鳥科

中文屬名:斑犀鳥屬

同物異名:Bucero coronatus Boddaert,1783,

中文俗名:花角[詹鳥]

拉丁文目名:BUCEROTIFORMES

拉丁文科名:Bucerotidae

拉丁文屬名:Anthracoceros

拉丁文種名:albirostri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Shaw et Nodder,1790-1831

英文俗名:Oriental Pied Hornbill

形態

冠斑犀鳥圖集冠斑犀鳥圖集

冠斑犀鳥圖集(40張)

大形鳥類。體長74一78厘米。嘴上具有大的單峰盔突,顏色為臘黃色或象牙白色。盔突的內部為海綿狀結構,很輕。盔突背面由基部到先端有一塊顯著的黑色斑,盔突的兩側也各有一塊黑色斑,從中部斜向喙的先端。盔突上的黑色斑塊的大小和顏色的深淺,隨著年齡和性別的不同而有差異。幼鳥盔突上的黑斑極不明顯,僅為灰黑色的陰影,隨著年齡的增加,黑斑也逐漸明顯和擴大。另外雄鳥盔突上的黑斑比雌鳥要大得多,從嘴的基部直至盔突先端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處,而雌鳥在盔突的背面幾乎沒有黑斑。雄鳥的頭部、頸部、背部、包括兩翅和尾羽為黑色。頭部、背部和兩翅具有綠色的金屬光澤,尤其是翅膀上更為顯著,翅膀的邊緣為白色並雜有黑色。初級飛羽的基部為白色,在翅膀上形成顯著的白色翅斑。外側尾羽上具有寬闊的白色端斑。頦部、喉部、上胸部和腋羽為黑色,其餘下體為白色。雌鳥的羽色和雄鳥基本相似,但體形稍小。眼睛大而美麗,虹膜為紅褐色,眼周的裸露皮膚雄鳥為黑色或為紫藍色,雌鳥為白色或肉白色。喉側的裸露斑塊為肉色;跗跖和趾鉛黑色。

虹膜-深褐;眼周裸皮及喉囊-白色;嘴及盔突-黃色/白色,下顎基部及盔突前部具黑色點斑;腳-黑色。

叫聲:持續不斷的刺耳嘎嘎叫聲,如ayak?yak?yak?yak?yak。

生活習性

冠斑犀鳥吃東西時,往往先用嘴將食物向上拋起,然後

在用嘴準確的接件,吞下食物。在西雙版納的密林中,身型龐大的犀鳥,飛行速度較慢,飛翔時翅膀發出極大的聲響,就像天上過飛機一樣,而且停落在樹頂時,不時地發出響亮而粗歷的鳴叫聲,連續不斷,能傳出很遠,如同馬嘶一般。冠斑犀鳥是一種珍貴而漂亮的鳥類,一般壽命在30-40歲左右,最高壽的可達50歲。

每年春季以後,成對的冠斑犀鳥,便選擇高大的樹幹上的洞穴作巢,一般都是利用白蟻蛀蝕或樹木天長日久朽蝕後形成的大洞。冠斑犀鳥最大的特點是它那張大嘴,它那張一尺多長的大嘴和嘴上托著的鋼盔狀的突出物--盔突,象犀牛鼻子上的角一樣,所以才有冠斑犀鳥之稱。冠斑犀鳥"生兒育女"非常小心。它們在洞底墊上銜回來的腐朽木質,上面鋪些柔軟的羽毛,等到產房"裝修"完後,雌鳥便開始產卵。一般每隻犀鳥一次產卵1一4枚,卵純白色。產完卵後的雌鳥就開始和產房外的雄鳥合作,把產房的門堵上。雄鳥從外銜回泥土,雌鳥就從胃裡吐出大量的黏液,摻進泥土中,連同樹枝、草葉等,混成非常粘稠的材料,用它把樹洞封起來,僅留下一個能使雌鳥伸出嘴尖的小洞。這樣雌鳥在孵化期間就不用怕蛇、猴子等天敵來傷害,安心地孵化自己的小寶貝了。雌犀鳥的飲食完全由雄犀鳥來照顧,這時的雄鳥,正四處奔忙尋找食物,為妻子提供食物。每當雌犀鳥把嘴伸到洞口的時候,雄犀鳥就會把自己嘴中的食物送到雌犀鳥嘴中。經過28-40天,小犀鳥破殼而出。雌犀鳥再用嘴把洞口啄開,為自己解除"禁閉",和雄犀鳥一起哺育雛鳥。經過6-8周的時間,小犀鳥慢慢長大,就可以離開巢穴自己覓食了。這種奇特的育雛方式,有利於保護後代免受蛇類和其他禽獸的侵害。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4~6月。營巢於懸崖絕壁上的石洞、石縫或者樹洞的底部,有的巢可以連續幾年使用。石洞距離地面的高度為60米左右,洞口的直徑為60厘米左右,巢中鋪墊有松樹葉、雜草、羽毛等。巢的直徑為27厘米,深度為13厘米。每窩產卵2~3枚,卵的大小為47~54mm×33~38mm。由雌鳥在洞口封閉的巢中孵卵。

亞種分化

冠斑犀鳥(2亞種)
序號 中文名 學名 命名人及年代
01 冠斑犀鳥雲南亞種 Anthracoceros coronatus albirostris Shaw,1808
02 冠斑犀鳥指名亞種 Anthracoceros coronatus coronatus Boddaert ,1783

註:表格信息來源參考。

種群現狀

全球種群未量化,在原產地屬稀少或常見物種。

冠斑犀鳥的雌雄比例嚴重失衡,種群數量繼續下降中。

保護級別

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註:犀鳥科,所有種)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近危物種(NT),2012年評估。

物種保護與現狀

瀕危等級

冠斑犀鳥冠斑犀鳥

CITES瀕危等級:附錄II

生效年代:1997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二級

生效年代: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易危

生效年代:1996

瀕危因素

棲息地破壞:主要原因是自六十年代以來熱帶雨林大量被砍伐,致使其棲息環境受到嚴重破壞。目前僅在自然保護區內有一定數量。 該種鳥類的種群數量已經處於日趨減少的狀況。

因為貿易被捕獵:在現實生活中,冠斑犀鳥奇特的封閉式繁殖習性雖然能夠保證雌鳥和雛鳥不被天敵襲擊,但在人類的不法行為面前,卻顯得無能為力,甚至會帶來更大的災難。常常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出外覓食的雄鳥慘遭偷獵者捕殺,雌鳥和雛鳥由於得不到食物供給,被活活餓死在洞中。因此,必須堅決地剷除偷獵,以及盜伐林木、污染環境等現象,才能使它在大自然中自由地生活,繁衍生息。

保存現狀

由於冠斑犀鳥的配對幾乎是終身制,獵殺一隻就相當於毀滅了整個家庭,現在,冠斑犀鳥的雌雄比例嚴重失衡,種群數量也在繼續的下降之中。上世紀70年代之前,廣西西南地區幾乎都有冠斑犀鳥的分布。由於棲息地不斷被蠶食,獵殺的行為屢禁不止,冠斑犀鳥的生存受到嚴重的威脅。目前廣西確切知道有冠斑犀鳥的分布的地區僅僅限南寧西部的西大明山自然保護區,野生數量也由之前的上千隻急速下降到不足50隻。

愛情鳥傳說

冠斑犀鳥冠斑犀鳥

由於冠斑犀鳥奇特的繁殖習性,產地的傣族同胞都叫它“愛情鳥”,還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據說在很早以前,原始森林中住著一對青年夫妻,男的叫岩歌,女的叫玉坎。岩歌是傣旅的好獵手,玉坎是有名的美人。他們新婚燕爾,情意纏綿。為了自己外出打獵的時候,不使玉坎遭到壞人的傷害,岩歌每次外出時都把竹樓的樓梯抽到樓上去,然後從外邊把門窗封好,給玉坎留下足夠的食物,讓她一個人在家中織筒裙、編竹蓆,一直等到他打獵歸來。

但是,有一次發生了意外。岩歌在打獵的時候在山中迷了路,過了整整20多天后才回到家中,而玉坎卻早已餓死了。岩歌悲痛欲絕,放聲大哭,然後用白布把玉坎的屍體和自己裹在一塊,將竹樓點燃起熊熊的大火。從此以後,這對恩愛夫妻就變成了兩隻冠斑犀鳥,仍然保持著火熱而純真的愛情和獨特的生活習性。

犀鳥科

佛法

冠斑犀鳥(6張)

僧目的1科,嘴形粗厚而直,嘴上通常具盔突。形似犀牛角而得名。共有12屬45種。廣泛分布於非洲中南部、印度、中南半島、大洋洲和太平洋群島,為典型的熱帶森林鳥類。中國僅見於雲南南部西雙版納地區和廣西西南部,有4屬4種:冠斑犀鳥、白喉犀鳥、棕頸犀鳥及雙角犀鳥。

白喉犀鳥

白喉犀鳥

拉丁學名:Ptilolaemustickelli

英文名:White-throatedBrownHornbill

體長880毫米。嘴像粗大。成體背部為深棕灰色,腹部淺棕色;喉部白色,飛翔時可看到翅的末端羽毛和尾尖兩邊的尾羽為白色。次級飛羽的下半段為淡黃色,羽上有白色和淡黃色斑點。雄鳥的像為黃色。雌鳥的喙為暗棕色。眼臉為藍色,喙上方的盔突不明顯。

留鳥。棲息於熱帶亞熱帶密林中。高可至海拔1500米,主要吃熱帶多肉質的果實,也捕食昆蟲、小鳥等動物。營巢於樹洞中,繁殖期間雄鳥以泥將雌鳥封於樹洞中,僅留一孔,由雄鳥覓食餵雌鳥和雛鳥。國內分布於西雙版納和廣西南部邊緣。

棕頸犀鳥

棕頸犀鳥

拉丁學名:Aceros nipalensis

拉丁文種名:nipalensis

英文俗名:Rufous-neckedHornbill

全長約120厘米。雄鳥頭、頸、胸部羽毛棕色;眼周淡藍色;喉部皮膚亮腥紅色。背、翅黑色,具綠色光澤,初級飛羽先端白色。尾羽基部黑色具綠光澤,下半部為白色。腹部、兩脅及肛周為棕紅色。嘴蠟黃色長而大,上嘴有寬黑斑紋。腳為帶棕或綠的黑色。雌鳥兩翅和尾羽帶有白色,羽衣除頭和羽冠外均為黑色而具綠色光澤。

棲息於熱帶、亞熱帶海拔600-1800米山地森林中,在樹洞內營巢。常成對或10多隻集結成小群活動。主要以榕樹果等肉質野果為食。在雲南南部西雙版納南端及西藏東南部有分布記錄。

致危因素:棲息地破壞:參考文獻西雙版納地區的熱帶雨林被大量砍伐開墾,使棕頸犀鳥的棲息環境受到嚴重的破壞;因為貿易被捕獵:參考文獻由於棕頸犀鳥為保護動物,一些不法商販收購棕頸犀鳥以牟取高額利潤。

雙角犀鳥

雙角犀鳥

拉丁學名:Bucerosbicornis

英文名:GreatPiedHornbill

雙角犀鳥是大型鳥類,也是我國所產犀鳥中體形最大的一種,體長達120厘米左右。雄性成鳥長著一個30厘米長的大嘴和一個大而寬的盔突,盔突的上面微凹,前緣形成兩個角狀突起,如同犀牛鼻子上的大角,又好像古代武士的頭盔,非常威武,因此得名雙角犀鳥。上嘴和盔突頂部均為橙紅色,嘴側橙黃色,下嘴呈象牙白色。它的頰、頦和喉等部位均為黑色,後頭、頸部為乳白色,背、肩、腰、胸和尾上的復羽都是黑色,腹部及尾下的復羽為白色。翅膀也是黑色,但翅尖為白色,還有明顯的白色翅斑,極為醒目。尾羽為白色,但靠近端部有黑色的帶狀斑。腿灰綠色並沾有褐色,爪子幾乎為黑色。雌鳥的羽色和雄鳥相似,只是盔突較小。有趣的是雄鳥眼睛內的虹膜為深紅色,雌鳥的卻是白色,在它們的眼睛上還生有粗長的睫毛,這是其他鳥類所少見的。

雙角犀鳥為留鳥,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腳平原常綠闊葉林,尤其喜歡靠近湍急溪流的林中溝谷地帶。它在繁殖期間常單獨活動,非繁殖期則喜歡成群活動於高大的榕樹上。每到果實成熟的季節,犀鳥群大多固定在一個地點取食,直到食物吃盡才更換新的取食地點。它們也常常成群飛行,一個接一個地前後魚貫前進。飛翔時速度不快,姿態也很奇特,頭、頸伸得很直,雙翅平展,作幾次上下鼓動後,便靠滑翔前進,然後再鼓動幾下翅膀,如此反覆進行,如同搖擼一般。由於翼下的復羽未能掩蔽飛羽的基部,所以在飛行時飛羽之間會發出很大的聲響。它在鳴叫時,頸部垂直向上,嘴指向天空,發出粗厲、響亮的叫聲。日落時,便飛到為密集的葉簇所遮蔽的大樹頂上過夜。

分類社區自然生物

瀕危動植物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的《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表明,目前,世界上還有1/4的哺乳動物、1200多種鳥類以及3萬多種植物面臨滅絕的危險。

佛法僧目百科

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鳥綱的一目。成員體型大小不一,生活方式多種多樣,多數種類以昆蟲和小動物為食,有些種類食魚,還有些種類食果實。

犀鳥目鳥類

犀鳥目Bucerotiformes有1科13屬57種,廣泛分布於非洲中南部、印度、中南半島、大洋洲和太平洋群島,為典型的熱帶森林鳥類。嘴形粗厚而直,嘴上通常具盔突。形似犀牛角而得名。並趾型。常被列入佛法僧目。我國有5種:冠斑犀鳥、雙角犀鳥、棕頸犀鳥、銹頰犀鳥、棕頸犀鳥,大都見於雲南和廣西熱帶雨林地區,均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佛法僧目鳥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綱: 鳥綱 (Aves) | 目: 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的成員體型大小不一,生活方式多種多樣,多數種類以昆蟲和小動物為食,有些種類食魚,還有些種類食果實。佛法僧目有9科,很多科分布局限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其它科則分布比較廣泛,中國有5科。
代表鳥類
短尾鴗科(Todidae),短尾鴗體型很小,背羽綠色,嘴長直而尖。短尾鴗僅分布於美洲的西印度群島,有1屬5種。茶色蟆口鴟
翠鴗科(Momotidae),翠鴗生活於熱帶森林的溪流邊上,以昆蟲為食,兼食果實等。翠鴗嘴邊緣有鋸齒,中央尾羽長,末端呈球拍狀。翠鴗產於美洲熱帶地區,有6屬8種。藍頂翠鴗
翠鳥科(Alcedinidae),翠鳥是佛法僧目中分布最廣泛的,世界上大多數地方都能見到,有14屬93種,中國有5屬11種。笑翠鳥
蜂虎科(Meropidae),蜂虎廣布於舊大陸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有7屬25種,中國有2屬6種。綠蜂虎
鵑鴗科(Leptosomatidae),鵑鴗是灰色羽毛的森林鳥類,以昆蟲和爬蟲為食,唯一的產地是馬達加斯加島,只有鵑鴗一種。鵑鴗
佛法僧科(Coraciidae),佛法僧廣布於舊大陸的溫熱帶地區,但以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最豐富。有2亞科5屬16種,中國有2屬3種。其中僅產於馬達加斯加島的地佛法僧亞科(地鴗啞科)也常單列為一科。燕尾佛法僧
戴勝科(Upupidae),戴勝廣布於舊大陸的溫熱帶地區,中國和世界都只有一種,比較常見。戴勝
林戴勝科(Phoeniculidae),林戴勝只分布於非洲薩哈拉以南,僅1屬6種。小彎嘴林戴勝
犀鳥科(Bucerotidae),犀鳥分布於非洲和東南亞,約有45種,中國有4屬4種。中國的犀鳥有雙角犀鳥棕頸犀鳥冠斑犀鳥白喉犀鳥紅臉地冠斑犀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