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背翡翠

紅背翡翠

紅背翡翠,拉丁學名 Todirhamphus pyrrhopygia,鳥綱、佛法僧目、翠鳥科、翡翠屬。其身長22 cm,雌鳥體重45-48g,雄鳥體重41-62g 。這種獵翠鳥的正面白色,有綠色斑駁的條紋帽。眼睛上有素描般的白眉。

基本信息

名稱類別

中文名稱 紅背翡翠
拉丁學名 Todirhamphus pyrrhopygia
命名時間 Gould, 1841
英文名稱 Red-backed Kingfisher
科屬分類 鳥綱佛法僧目翠鳥科翡翠屬

外形特徵

紅背翡翠紅背翡翠

紅背翡翠身長22 cm,雌鳥體重45-48g,雄鳥體重41-62g 。這種獵翠鳥的正面白色,有綠色斑駁的條紋帽。眼睛上有素描般的白眉。黑色帶的眼紋涵蓋了眼先並達到頸部。後面的頸部,面頰,下巴,喉部和分翼是一大片白色。肩胛和上背部有一個綠色色彩,白領附近略暗。背部一些羽毛上有白色條紋,從而使這一地區的外觀成為橫紋。上體的背部自腰部起至尾部是鮮紅色。尾巴淺紅黃色,中間的一些羽毛呈綠色,尾部深藍色。嘴灰黑色,下頜角部分彩色。腿橄欖灰色。

雌鳥不同於雄鳥,翅膀的藍綠色,前額和冠的條紋中夾雜斑駁的灰色或棕色。領是白色。幼鳥外觀一般類同雌鳥,差別是後部的脖子上頸的兩側具有淺紅的顏色。頸部和胸部區域略暗。

嘴粗長似鑿,基部較寬,嘴峰直,峰脊圓,兩側無鼻溝;翼圓,第1片初級飛羽與第7片初級飛羽等長或稍短,第2、3、4片幾近等長;初級飛羽基部具白色斑;尾圓形。

分布範圍

分布圖分布圖

分布於澳大利亞紐西蘭(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塔斯馬尼亞及其附近的島嶼。)

生活習性

紅背翡翠紅背翡翠

通常棲息於乾旱或半乾旱地區。也出現在桉樹灌木區,吉布森沙漠,大維多利亞沙漠和距離新南威爾斯州海岸100公里的地區。它的活動範圍在澳大利亞各地,除西南部。即定居也遷徙,從8月到4月在澳大利亞北部地區,主要是冬季在約克角半島。9至3月在極端南。南北運動。
同大多數獵翠鳥一樣,完全是肉食性。常在樹葉或泥土中尋找獵物。主要食物是無脊椎動物,如蜘蛛蜈蚣青蛙蝌蚪。它也吃小型脊椎動物,如小魚,小蛇,蜥蜴,老鼠,蛋和幼鳥。

生長繁殖

紅背翡翠紅背翡翠

營巢於土崖壁上或河流的堤壩上,用嘴挖掘隧道式的洞穴作巢。這些洞穴一般不加鋪墊物。卵直接產在巢穴地上。產4至6枚卵。產卵季節不同,取決於該地區。在昆士蘭從9月至2月,在澳大利亞西從8月至11月,在南澳大利亞州11月和9月,新南威爾斯州從9月至3月。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8年鳥類紅色名錄。

佛法僧目百科

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鳥綱的一目。成員體型大小不一,生活方式多種多樣,多數種類以昆蟲和小動物為食,有些種類食魚,還有些種類食果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