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趾

腳趾

腳趾,人體部位,位於腳部的最前端。基本形狀:常態下向上彎曲,與腳底平面成12°~15°的夾角。運動情況:運動中有向前的移動,向下的蹬地,向兩側的位移。

基本信息

名稱

腳趾腳趾
大拇趾:最粗大的一隻,所以叫大拇趾。

二趾:足的第二趾。

三趾:足的第三趾。

次小趾:又名小趾次趾,人體部位名,即足第四趾。《靈樞·經筋》中有相應記載:“足少陽之筋,起於小趾次趾,上結外踝。”

小趾:足的第五趾,即末趾。

作用

為了更方便行走,腳趾的彈性,使得人在走路或奔跑時有更多的用力時間,更有力,產生的動力會更強,有助於更快奔跑。腳趾在運動當中靈活性很大,主要調節跖趾和腳部其他部位的相互關係,起平衡作用,以適應腳部的變化;對部分運動項目還具有穩定的作用。腳趾是人或一些動物的腳上的指頭。人的腳趾的背部受指甲的保護,其他動物則演變成爪。

特性

人類腳趾在生理學上扮演的意義不亞於雙手,在演化學的研究中相當重要。現代人的雙腳絕大多數只能用於行走,腳趾只適用於行走時穩定步伐之用。但在生理學上,腳趾的功能並非一成不變,可以做簡單的動作,或非正式且些微地取代雙手之部分功能。人類雙腳的大拇趾構造較其餘各趾獨立,是足部的靈魂部位,也是足部重心,也因此只要能配合食趾(第二根腳趾),就能做出和手近似的動作。

腳趾在構造上並不利於抓握,但某些狀況下例外。失去雙手的人可以透過後天訓練的方式,將腳趾的功能發揚為雙手的功能。

腳拇趾和食趾間的觸覺相當敏銳,只要碰觸就能有抓握的反應,若腳趾長度夠長,功能未必亞於雙手。

趾甲疾病

手指甲和腳趾甲是皮膚的附屬檔案,它們不斷生長,保護手腳。據南非著名健康網站“健康24”報導,研究人員發現,腳趾甲中的一些物質能夠反映人體健康程度,如果長得過慢,也預示著一些疾病。

美國加州大學韋爾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對62641名婦女的腳趾甲進行觀察檢測,發現腳趾甲中的一些物質含量與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的發病率都有一定聯繫。其中,905名確診心臟病的患者,腳趾甲中尼古丁水平比其他人高一倍,這與他們吸菸習慣有關。研究人員分析,比起手指甲,腳趾甲的生長速度較慢,其中的一些物質更加穩定,可以作為一種測量方法。

另外,研究者還指出,腳趾甲的生長速度受健康、季節和運動的影響,一般白天比晚上快,夏天比冬天快,平均每天長0.05毫米左右。腳趾甲生長速度比較慢的人,可能更不愛運動,體內一些微量元素也可能不足,因此他們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可能也會更高。

腳趾保養

兩腳保養不好就容易得各種疾病。由於腳趾距離心臟最遠,有些人的高血壓病是腳趾或踝關節部位的微循環障礙所致,甚至感冒也是寒從腳起。腳心湧泉穴既能往地下排濁氣,又能從地下吸收清氣。

人們有意識地活動腳趾是極少的。所以,有很多病是因為腳趾活動少引起的,如兩腳疼痛、腳趾麻木、多汗、雞眼、腳墊、足跟痛、足跟裂口、靜脈炎、靜脈曲張等。

鍛鍊方法如下:

1.一條腿獨立,另一條腿抬平,小腿自然下垂。以踝關節為軸,腳趾向上蹺,同時帶動腳部向上蹺,然後再向下壓,返至向上為1次。照此動作重複做16次。然後換另一腿獨立,另一腿抬平,按照以上動作,重複做相同次數或左腿多做幾次。

2.再交換另一腿獨立,另一腿抬平,小腿自然下垂,以踝關節為軸,腳部向里拐踢毽子,再向外拐,返至向內拐為1次。照此動作,重複做16次。

3.以踝關節為軸,用腳帶動足部向內鏇轉16次。

4.動作同上,只是改變方向向外鏇轉。待獨立穩定性增強後,可將第一個動作和第二個動作連起來做。隨著獨立動作的鍛鍊,穩定性會更強,即可三個動作或四個動作連起來做。隨著穩定性的增強,還可以再增加向前蹬腳或分腳蹬。

5.選擇科學足弓設計的鞋子或者鞋墊,讓足弓三點受力,減少地面來自人體的反作用力,從而使腳趾有一個舒適的生長空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