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杓鷸

小杓鷸

小杓鷸,俗名小油老罐、吉吉格-套套、勒金。小型的涉禽,體長30厘米左右,體重100—250克。中國分布於北部的內蒙古、黑龍江以及南部的福建、台灣、廣東等省區。繁殖於俄羅斯的東西伯利亞和蒙古,越冬在印度尼西亞至澳大利亞一帶。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 小杓鷸
小杓鷸小杓鷸
小杓鷸小杓鷸

同物異名: Numenius borealis minutus Gould, Numensis minutus Gould, 1840 (1841), Scolopax borealis Forster, 1772, Numenius borealis (Forster, 1772), 
拉丁文目名: CICONIIFORMES
拉丁文科名: Scolopacidae
拉丁文亞科名: Tringinae
拉丁文屬名: Numenius
拉丁文種名: minutu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Gould, 1840

形態

小杓鷸小杓鷸
小型的涉禽,體長30厘米左右,體重100—250克。它的嘴長而向下彎曲,呈肉紅色,僅端部為褐色。頭上具有明顯的冠紋,中央的冠紋為皮黃色,兩側的冠紋為黑色。穿眼而過的是一條黑褐色的貫眼紋,眼睛的上方還有一條白色的眉紋。上體是黑褐色,並密雜著皮黃色和皮黃白色的羽緣,形成明顯的斑駁狀,胸部和前頸呈皮黃色,也夾雜著細的黑褐色條紋,腹部白色,兩脅都具有黑褐色的橫斑。虹膜-褐色。

棲息地

小杓鷸小杓鷸
杓鷸繁殖於俄羅斯的東西伯利亞和蒙古,越冬在印度尼西亞至澳大利亞一帶。在中國為旅鳥,只是春季於4—5月,秋季於9—10月在遷徙時途經我國境內,多見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北部、河北、山東往南直到廣東、福建、香港和台灣。不過,近年來也有繁殖於寧夏和內蒙古的報告。

習性

小杓鷸小杓鷸
通常棲息於沼澤濕地、水田、荒地及海岸附近地帶,喜集群活動。主要以各種軟體動物、蠕蟲和昆蟲等為食。繁殖期多棲息於亞高山森林及矮樹叢地帶,並喜歡在附近的湖邊、河岸、沼澤及草地上活動、覓食,也出現在開闊的火燒跡地和砍伐後的落葉松林地上。遷徙期間多在湖濱、河邊沙灘、海岸沼澤以及附近的農田、耕地和草原上活動。冬季則主要棲息在沿海附近的沼澤、濕地、草原、湖泊、河流與農田地帶。它們平常大多單獨或呈小群活動,但遷徙和越冬時也同其他鷸類集成較大的群體。在海邊每當潮水退後,它們就到被潮水淹沒過的灘涂上覓食,涉水於淺灘淤泥中,啄食昆蟲、昆蟲幼蟲、小魚、小蝦、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有時也吃藻類、草籽和植物種子。
叫聲:飛行或成群進食時發出嘰喳的te-te-te聲,告警時發出嘶啞的chay-chay-chay聲。

繁殖

繁殖期為6―7月,在西伯利亞的亞高山森林、灌叢地帶集群營巢。大多選擇林緣或火燒過後的開闊林地中,置巢於地上凹陷處或樹旁,也置於水邊或沼澤地邊的乾蘆葦地上的凹坑內。巢內墊有枯草,每窩產卵3―4枚,卵的顏色為綠色或橄欖皮黃色,其上被有褐色或石板灰色的斑點。
小杓鷸小杓鷸

瀕危等級

CITES瀕危等級: 附錄I
生效年代: 1997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生效年代: 1989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鳥綱

更多鳥類百科,詳見微百科:中國鳥類百科 更多鳥類百科,詳見微百科:中國鳥類百科
角赤頸鵜鶘(所有種)、鰹鳥(所有種)、海鸕鶿黑頸鸕鶿黃嘴白鷺岩鷺海南虎斑(開鳥)、小葦(開鳥)、彩鸛彩䴉白琵鷺黑臉琵鷺紅胸黑雁白額雁天鵝(所有種)、鴛鴦、其他鷹類隼科(所有種)、黑琴雞柳雷鳥岩雷鳥鐮翅鳥花尾榛雞雪雞(所有種)、血雉紅腹角雉藏馬雞藍馬雞黑鷳白鷳原雞勺雞白冠長尾雉錦雞(所有種)、灰鶴沙丘鶴白枕鶴蓑羽鶴長腳秧雞姬田雞棕背田雞花田雞銅翅水雉小杓鷸小青腳鷸灰燕鴴小鷗黑浮鷗黃嘴河燕鷗黑嘴端鳳頭燕鷗黑腹沙雞綠鳩(所有種)、黑頦果鳩皇鳩(所有種)、斑尾林鴿鵑鳩(所有種)、鸚鵡科(所有種)、鴉鵑(所有種)、灰喉針尾雨燕鳳頭雨燕橙胸咬鵑藍耳翠鳥鸛嘴翠鳥黑胸蜂虎綠喉蜂虎犀鳥科白腹黑啄木鳥闊嘴鳥科(所有種)、八色鶇科(所有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