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杓鷸

中杓鷸

中杓鷸(學名:Numenius phaeopus)為鷸科杓鷸屬的鳥類。體長約400mm。棲息於沼澤、淺灘、濕草原等處 。以環節動物、甲殼類、小魚、昆蟲等為食。營巢於地面凹坑。分布於內蒙古,東北、天津、西藏、華東、四川、華南。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中杓鷸中杓鷸
中杓鷸頭頂暗褐色。中央冠紋和眉紋白色。貫眼紋黑褐色。上背、肩、背暗褐色,羽緣淡色,具細窄的黑色中央紋;下背和腰白色,微綴有黑色橫斑;尾上覆羽和尾灰色,具黑色橫斑;飛羽黑色,初級飛羽內側具鋸齒狀白色橫斑;外側3枚初級飛羽羽軸白色。內側初級飛羽與次級飛羽具白色橫斑。頦、喉白色。頸和胸灰白色,具黑褐色縱紋。身體兩側和尾下覆羽白色,具黑褐色橫斑。腹中部白色。幼鳥和成鳥相似,但胸具更多皮黃色,微具細窄縱紋,肩和三級飛羽皮黃色斑更顯著。

虹膜黑褐色。嘴黑褐色,細長而向下彎曲。基部淡褐色或肉色,腳藍灰色或青灰色。

大小量度為:體重雄性315—355克,雌性320—475克,體長雄性400—430毫米;雌性384~455毫米;嘴峰雄性76—83毫米;雌性78—88毫米;翅雄性215—236毫米,雌性226—245毫米;尾雄性85—104毫米,雌性83—125毫米;跗跖353—59毫米,雌性55—64毫米。

分布範圍

中杓鷸中杓鷸
中杓鷸在中國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西至四川、西藏南部、南至廣東、福建、香港、海南島、台灣和蘭嶼。其中部分在海南島和台灣越冬,其它地方均為旅鳥。在國外繁殖於歐亞大陸北部、東西伯利亞和北美北部,越冬於非洲、印度西北部、澳大利亞、紐西蘭、馬達加斯加和太平洋中島嶼以及南美洲。

亞種

中杓鷸指名亞種(學名:Numenius phaeopus phaeopus)分布於北歐和亞洲西北。在中國大陸,分布於西藏、香港等地。

中杓鷸華東亞種(學名:Numenius phaeopus variegatus)分布於亞洲西北。在中國大陸,分布於東部沿海、西至四川等地。

(學名:Numenius phaeopus alboaxillaris)分布於中亞(罕見,危及)。

(學名:Numenius phaeopus hudsonicus)北美洲北部。

生活習性

中杓鷸中杓鷸
中杓鷸夏季棲息於北極和近北極苔原森林和泰加林地帶,通常在離林線不遠的沼澤、苔原、湖泊與河岸草地活動。有時也出現在無樹大平原。繁殖期則多出現在沿海沙灘、海濱岩石、河口、沙洲、內陸草原、濕地、湖泊、沼澤、水塘、河流、農田等各類生境中,甚至出現在公園草地和高爾夫球場草地上。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和覓食,但在遷徙時和在棲息地則集成大群。行走時步履輕盈,步伐大而緩慢,也常在樹上棲息,特別是當無適當的棲息位置時。常將朝下彎曲的嘴插入泥地探覓食物。飛行時兩翅煽動較快,飛行有力。主要以昆蟲、昆蟲幼蟲、蟹、螺、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常分散單獨覓食,個體間並有保衛覓食地的行為。通常直接啄食,有時也邊走邊將彎嘴插入泥中探覓食物。

生育繁殖

中杓鷸中杓鷸
中杓鷸繁殖期為5—7月。繁殖於北極凍原森林帶和泰加森林地帶,有時也繁殖於無樹平原。通常營巢於湖泊、河流岸邊及其附近沼澤濕地上。巢多置於離水域不遠的土丘或草叢下面乾燥地上。巢甚簡陋,主要為地上的淺坑,內再墊以苔蘚、草莖和樹葉即成。每窩產卵3—5枚,多為4枚。卵的形狀為長卵圓形,顏色為藍綠色或橄欖褐色,其上被有黑褐色或灰色斑點。卵的大小為52—65×36一44毫米,平均59×41毫米,雌雄親鳥輪流孵卵。孵化期24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