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杓鷸

大杓鷸

大杓鷸,體型碩大,體長63厘米。嘴甚長而下彎;比白腰杓鷸色深而褐色重,下背及尾褐色,下體皮黃。飛行時展現的翼下橫紋不同於白腰杓鷸的白色。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帶的河流。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大杓鷸大杓鷸

大杓鷸(學名: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上體黑褐色,羽緣白色和棕白色,使上體呈黑自而沾棕的花斑狀。頸部白色羽緣較寬,使黑褐色變為更細的縱紋,因而使頸部顯得較白。初級飛羽外側黑褐色,內側灰褐色,具多道鋸齒狀白色橫斑。自4-5枚起,外側也具白色橫斑,且愈往內愈顯著。第1和第2枚初級飛羽羽乾幾全白,僅先端呈淡褐色。從第3枚起白色羽乾不明顯。外側翅上大復羽灰黑色具白色端緣。內側大復羽以及中復羽和小復羽與背同色。腰和尾上復羽具較寬的棕紅褐色羽緣,尾羽淺灰沾黃,具有棕褐色或灰褐色橫斑。眼周灰白色,眼先藍灰色。頦、喉白色。頰、頸側和胸皮黃白色,具黑褐色羽乾紋,尤以喉和胸較密和較細。腹至尾下復羽灰白色,具較稀疏的灰褐色羽乾紋;腋羽和翅下復羽白色,具灰褐色或黑褐色橫斑。

虹膜暗褐色,嘴細長,向下彎曲呈弧形,顏色為黑色。下嘴基部角黃色,上嘴基部褐色。腳灰褐色或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725-750克,♀900-1100克;體長♂546-643毫米,♀577-635毫米;嘴峰♂132-192毫米,♀125-180毫米;翅♂272-315毫米,♀289-334毫米;尾♂105-125毫米,♀97-117毫米;跗蹠♂78-97毫米,♀84-105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大杓鷸大杓鷸

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帶的河流。湖泊、蘆葦沼澤、水塘,以及附近的濕草地和水稻田邊,有時也出現於林中小溪邊及附近開闊濕地。遷徙季節和冬季也常出現於沿海沼澤、海濱、河口沙洲和附近的湖邊草地及農田地帶。冬季則主要在海濱沙灘、泥地、河口沙洲活動。

生活習性

大杓鷸大杓鷸

在中國主要為旅鳥。部分在東北繁殖,為夏候鳥,部分越冬在台灣,為冬候鳥。春季於4月初至4月中旬到達東北繁殖地,秋季於9月下旬遷離繁殖地往南遷徙。常成小群遷徙。

常單獨或成鬆散的小群活動和覓食。但在休息時或在夜間棲息地,則常集成群。繁殖期間則成對活動。行動遲緩而寧靜。性膽怯,活動時常不斷的抬頭伸頸觀望,長時間的站在一個地方不動,如有危險則立刻起飛。飛行時兩翅鼓動緩慢,但飛得卻較快。成群飛行時常排成“V”字形,降落時常滑翔。活動時個體間的聯絡或受驚起飛時常發出“會兒一會兒”的聲音。主要在水邊沙地或泥地上,以及水邊淺水處覓時,覓食方式主要通過它長而彎曲的嘴插入水邊沙地或淤泥中探覓隱藏於地下洞中的甲殼類和蠕形動物。也常在地表面啄取食物。覓食時常單獨或成鬆散的小群覓食。

食物主要為甲殼類、軟體動物、蠕形動物、昆蟲和幼蟲。有時也吃魚類、爬行類和無尾兩棲類等脊椎動物。

分布範圍

分布於澳大利亞、汶萊、中國、斐濟、關島、香港、印尼、日本、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蒙古、紐西蘭、北馬里亞納群島、帛琉、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東帝汶、美國、越南。

旅鳥:孟加拉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阿曼。產地不確定:阿富汗

在中國繁殖於從黑龍江、吉林、遼寧,一直到河北和內蒙古東部;越冬於中國台灣。遷徙期間見於遼寧、河北、山東、西至甘肅,南至廣東和香港。

大杓鷸分布圖大杓鷸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4-7月。4月中下旬即已成對和進行求偶飛行。營巢於低山丘陵溪流兩岸沼澤濕地或山腳平原湖邊沼澤中的土丘上和鹽鹼地上。巢甚簡陋,實為地上的凹坑,周邊和底部墊以枯草即成。每窩產卵4枚,卵的形狀為梨形,顏色為橄欖褐色,或橄欖綠色,被有褐色或綠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66-72.2×45.6-48.1毫米。

種群現狀

大杓鷸大杓鷸

中國台灣島內大杓鷸的分布在西海岸灘地從北到南都有零星的分布,唯獨在大肚溪口一直有大量的族群在此覓食渡冬。在彰化大肚溪口和彰濱工業區一帶最多曾經有三千多隻的記錄,不但是彰化縣海岸境內重要的鳥類資源,也是台灣地區最大的度冬族群。不過隨著彰濱工業區的持續開發,大杓鷸的數量從兩、三千多隻一直下降到2001年的不到900隻。大杓鷸族群數量減少的原因很多,但是環境地貌的變化和覓食棲地的減少,絕對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大杓鷸的族群趨於穩定,2001年的數量大約在900隻左右。

該物種在全球範圍內被列為易危,因為它正在經歷一個快速的數量下降的過程,是由棲息地喪失和退化所帶來的影響,人類進一步的填海計畫,預計將在未來造成更大的跌幅。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保護級別

大杓鷸大杓鷸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易危(VU)。

相關新聞

哈爾濱一村民撿到怪鳥 嘴長20厘米

呼蘭區方台鎮高家村村民撿到一隻受傷怪鳥呼蘭區方台鎮高家村村民撿到一隻受傷怪鳥

新晚報8月29日訊 昨天,哈市民吳女士打來電話稱,

呼蘭區方台鎮高家村村民撿到一隻受傷怪鳥,不知如何救治。

這隻大鳥身披黑褐色羽毛,嘴長20多厘米,占到身長近一半,尖尖的且下彎有點像加長版飯勺。經專家鑑定,此鳥為大杓鷸,在哈市比較少見,屬候鳥,這隻小傢伙估計是遷徙途中受傷才掉隊的。據了解,大杓鷸已被列入我國野生動物保護名錄。隨後,記者聯繫野生動物保護部門進行專業治療,待傷愈後將放飛。市民如果發現落難小鳥,可聯繫動物保護部門救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