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腳鷸

小青腳鷸

小青腳鷸別名諾氏鷸。全長約30cm。上體黑褐色,羽緣灰色,次級飛羽灰,下背和尾上覆羽白,後者具少許窄的黑色橫斑。下背和尾像夏羽。額、頭的兩側和整個下體白。分布區域狹窄,數量稀少,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長江以南的沿海各省以及海南、台灣等省區。估計全球總的種群數量在1000隻以下。被列為國家II級重點保護動物《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中列為未定種IUCN1994年列為未定種CITES附錄I。

基本信息

概述

小青腳鷸小青腳鷸
小青腳鷸全長約30cm。上體黑褐色,羽緣灰色,次級飛羽灰,下背和尾上覆羽白,後者具少許窄的黑色橫斑。尾白色,中央尾羽灰褐色,具黑褐色橫斑。下體白,在前面、頸側、上體和胸側具顯著的黑褐色縱斑。嘴黑色,略向上翹,稍粗厚,基部暗黃。腳橄欖青色。冬羽上體灰色,羽毛具黑色羽乾紋和窄的白色邊緣。 下背和尾像夏羽。額、頭的兩側和整個下體白。

基本資料

小青腳鷸小青腳鷸
Tringa guttifer
中文名: 諾氏鷸
拉丁名:Tringa guttifer
英文名:Spotted Greenshank,Nordmann's Greenshank

瀕危等級

保護級別: 被列為國家II級重點保護動物《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中列為未定種IUCN1994年列為未定種CITES附錄I。

外性特徵

小青腳鷸小青腳鷸特徵
屬小型涉禽,體長29一32厘米。虹膜暗褐色。腳較短,呈黃色、綠色或黃褐色,趾間局部具蹼。嘴較粗而微向上翹,尖端黑色,基部淡黃褐色。夏季頭頂至後頸赤褐色,具黑褐色縱紋。背部為黑褐色,具白色斑點。腰部和尾羽為白色,而且腰部的白色呈楔形向下背部延伸,尾羽的端部具黑褐色橫斑,飛翔時極為醒目。下體為白色。前頸、胸部和兩脅具黑色圓形斑點。冬季的背部為灰褐色,羽緣為白色,下體包括腋羽和翼下覆羽為純白色。飛翔時腳不伸出尾羽的後面。

中等體型(31厘米)的灰色鷸。腿偏黃,嘴呈雙色。非常似青腳鷸,但頭較大;頸較短較厚;嘴較粗較鈍且基部黃色;上體色較淺,鱗狀紋較多,細紋較少(冬季),尾部橫紋色較淺;腿相對較短,黃色較深;飛行時腳伸出尾後較短,叫聲也不同。拿在手上能看見三趾間連蹼,青腳鷸僅有兩趾連蹼。 虹膜-褐色;嘴-黑色,基部黃色;腿及腳-黃色/綠色。粗啞的gwark聲,與青腳鷸叫聲迥然不同。繁殖於東北亞的薩哈林島。冬季遷徙經日本及中國至孟加拉國東南亞;迷鳥有至婆羅洲及菲律賓。全球性瀕危(Collar et al., 1994)。種群數量非常稀少。遷徙時經中國東部沿海省份。每年春季在香港有少量出現。同青腳鷸。喜沿海泥灘。

分布範圍

小青腳鷸小青腳鷸分布
分布區域狹窄,數量稀少,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長江以南的沿海各省以及海南、台灣等省區。估計全球總的種群數量在1000隻以下。

在國外繁殖於俄羅斯西伯利亞東部薩哈林島(庫頁島)繁殖,越冬於印度、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地。國內偶見於上海、福州、海南島、香港和台灣。為偶見旅鳥。春季多於3一4月,秋季於9一10在遷徙時途經中國。數量稀少,世界種群數量不足1000隻。春季遷徙在鹽城的數量至少有35隻(王會,1992),但在冬季1989~1990年在鹽城見51隻、青島2隻、洞庭湖2隻,1991年11月在江蘇東台見18隻(中國鳥類學會水鳥級,1994)。

生活習性

小青腳鷸小青腳鷸棲息在沼澤
繁殖期主要棲息於稀疏的落葉松林中的沼澤水塘濕地上,非繁殖期主要棲息於海邊沙灘、開闊而平坦的泥地、河口沙洲和沿海沼澤地帶。常單獨在水邊沙灘或泥地上活動和覓食。覓食時常低著頭,嘴朝下,在淺水地帶來回奔跑。主要以水生小型無脊椎動物和小型魚類為食,常涉水到齊腹深的水中去覓食。性情膽小而機警,稍有驚動即刻起飛。

繁殖期為6一8月。營巢於落葉松疏林中的沼澤、水塘或林緣濕地。巢多置於落葉松樹上或其他樹上,距地面的高度為2一4米。巢主要由落葉松的樹枝、苔蘚和地衣構成。

棲息于海岸、沼澤、池塘、河口三角洲等地。常低頭來回奔跑,步伐顯得慌忙。跑得快,飛翔力強,速度也快。飛翔時,翼的鼓動不很快,但幅度大。常站立於海濱低岩的頂處等待退潮。潮退後,在淤泥或沙灘上用嘴搜尋食物。以小型無脊椎物為食。

保護措施

小青腳鷸受保護的小青腳鷸
由於棲息地的破壞,人為捕殺,小青腳鷸的數量急劇下降,國家已經將之列為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保護小青腳鷸措施有:

1.保護小青腳鷸棲息環境和恢復它們原來最適宜的棲息條件。

2.控制小青腳鷸種群的結構和大小。

3.保護小青腳鷸種群遺傳性,激發其遺傳變異,改變保守性的趨向,恢復和加強種群的生活力。

4.消除和減少人為的不利影響。

飼養管理

小青腳鷸小青腳鷸
小青腳鷸的飼養在中國北方已籠養,一般雞籠就可以。成年小青腳鷸體長36~40毫米,雄鳥體長及體重均大於雌鳥。成年雄鳥羽色華麗,前額黑色,面頰裸露為艷紅色皮膚;頭頂及頸淺褐色,頦、喉和頸部羽色濃綠色;耳羽黑色並現藍綠彩金屬光澤;頸下方有一白色頸環,故而得名“小青腳鷸”肩和上背的羽基部為黑褐色,羽片外緣綴以淺黃色邊緣;下背和腰部羽色及藍灰色,並略閃橄欖綠色光澤。尾羽黃褐色,有黑褐色及紅褐色橫斑;外側尾羽略現灰褐色,綴有黑褐色橫斑,由中央尾羽依次向外側減短。翅羽黑褐色雜以土黃色暗斑。腹部羽色近於黑褐色。足趾灰石色,是鬥爭的利器。雌鳥體羽大多呈黃褐色,並雜以暗褐色斑。

小青腳鷸分布在中國南北各地均屬留鳥,生活在一定區域,從不遷徙。在多數產區的小青腳鷸,夏棲高坡地,秋冬季節移至平原或山麓丘陵地帶。以植物種子、果類及昆蟲為食。北京郊區的小青腳鷸每年5~7月為繁殖期。在灌叢凹地營巢,巢甚簡陋,略墊枯草落葉等,即開始產卵孵化,每巢6~15卵,卵橢圓形,卵殼橄欖褐色而光滑。卵重20-23克。

小青腳鷸的肉味鮮美,比家雞的肉質更富有營養,是一種極受人們青睞的美味佳肴。據有關資料表明,其肉質富含高蛋白質而脂肪含量低,是國際消費市場重要食品。其羽色艷麗,可供裝飾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又因小青腳鷸的適應性強,近百年來,國際間很多山林及狩獵場內爭相移殖放養,故人工養殖發展較快,歐美很多國家每年人工養殖小青腳鷸數以百萬計,營利非常可觀。中國近年已開始小青腳鷸的人工養殖,但其規模及產量目前尚難與國外相比。人工養殖小青腳鷸,需有一定的籠網設備,否則便會逃失。

小青腳鷸其籠網孔洞以雀類及小型害獸不能進入為準。場地宜高燥排水良好。籠網附近最好能有高大的落葉喬木,以便暑熱夏天遮蔭。具體面積每百平方米籠網,飼養成年小青腳鷸30-40隻。籠網高度2.5-3.5米。籠內設足夠的棲架及掩蔽物,有利其求偶爭鬥的躲避之需。除繁殖期外,雌雄雉宜分群飼養。

小青腳鷸小青腳鷸人工飼養
飼養中的小青腳鷸,適應能力很強,它可以耐過暑熱的夏季30℃以上的高溫,並能安全度過-35℃的寒冬。在寒冬積雪的環境中,可以翻開積雪從雪層以下尋覓食物。人工飼養的小青腳鷸的飼料可參照家雞飼料供給。但因小青腳鷸仍屬初馴階段,較適於取食粒狀飼料,故其混合精料宜壓制為顆粒飼料為佳。飼養中的小青腳鷸,每年4月中旬開始交配產卵,5-6月為交配產卵盛期,7月下旬交配及產卵結束。每隻雌雉年產卵20~40枚。飼養得當的小青腳鷸,約10個月齡開始成熟繁殖。

此時雄雉面頰裸露皮膚異常紅艷豐滿,雄雉間開始爭鬥,勝者獲得同雌雉交配的機會。1周歲的雌雉產卵較量低,一般年產卵20枚左右,2-3歲後的雌雉產卵量可達30-40枚。繁殖期到來前4周,雌雄雉合群飼養以利配種,一般雌雄比例可按4:5-5:1。

小青腳鷸種卵的收集及貯存環境同於家雞種卵,其種卵貯存時間以不超過7天為佳。多數養殖場均採用電熱孵卵器孵卵。據中國資料其1-20天孵化溫度37-37.5℃,相對濕度65%-70%;21-24天孵化溫度降至37℃,相對濕度70%孵化效果最佳。孵出的雛鳥健康活潑,雛羽豐滿,臍部收縮完好,育雛成活率高。小青腳鷸孵化期23-24天。

雛雉初生後24小時開食飲水,育雛環境溫度保持35-36℃;以後可酌情降低環境溫度,至35-40日齡,育雛溫度可維持25-30℃。飼料1-3日齡,每天飼餵煮熟的全蛋8次;4-10日齡,餵雛鳥混合精料配以熟雞蛋各半,並配以少量青綠飼料,每天6-8次;11-20日齡,餵給雛鳥混合精料及青綠飼料,每天6次。30日齡後可放至露天運動場飼養,但需預防風雨、低溫等不利因素的影響。120-140日齡,開始雌雄雛分群飼養,有利於健康成長。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鳥綱

更多鳥類百科,詳見微百科:中國鳥類百科 更多鳥類百科,詳見微百科:中國鳥類百科
角赤頸鵜鶘(所有種)、鰹鳥(所有種)、海鸕鶿黑頸鸕鶿黃嘴白鷺岩鷺海南虎斑(開鳥)、小葦(開鳥)、彩鸛彩䴉白琵鷺黑臉琵鷺紅胸黑雁白額雁天鵝(所有種)、鴛鴦、其他鷹類隼科(所有種)、黑琴雞柳雷鳥岩雷鳥鐮翅鳥花尾榛雞雪雞(所有種)、血雉紅腹角雉藏馬雞藍馬雞黑鷳白鷳原雞勺雞白冠長尾雉錦雞(所有種)、灰鶴沙丘鶴白枕鶴蓑羽鶴長腳秧雞姬田雞棕背田雞花田雞銅翅水雉小杓鷸小青腳鷸灰燕鴴小鷗黑浮鷗黃嘴河燕鷗黑嘴端鳳頭燕鷗黑腹沙雞綠鳩(所有種)、黑頦果鳩皇鳩(所有種)、斑尾林鴿鵑鳩(所有種)、鸚鵡科(所有種)、鴉鵑(所有種)、灰喉針尾雨燕鳳頭雨燕橙胸咬鵑藍耳翠鳥鸛嘴翠鳥黑胸蜂虎綠喉蜂虎犀鳥科白腹黑啄木鳥闊嘴鳥科(所有種)、八色鶇科(所有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