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臉鷺琵

黑臉鷺琵

黑臉琵鷺(Platalea minor)是一種水鳥,在鳥類分類學上屬鳥綱鸛形目䴉科,因其臉裸露無羽毛呈黑色,嘴呈琵琶狀而得名。從體型上看,黑臉琵鷺為中型涉禽,體長60~80厘米,在世界6種琵鷺中,黑臉琵鷺屬較小的一種。它通體羽毛白色,繁殖期(夏羽)頭後枕部有長而呈髮絲狀的金黃色羽冠,同時前頸下和上胸之間有一條較寬的黃色頸環。和臉一樣,跗趾和腳也都是裸露無羽毛,黑色。非繁殖期冬羽與繁殖期羽毛顏色相近,但頭后冠羽白色,短而不明顯,黃色頸環也會消失。幼鳥的羽毛顏色和成鳥的非繁殖期羽毛顏色相似,但嘴是紅褐色而不是黑色。

基本信息

概述

黑臉鷺琵黑臉鷺琵

黑臉琵鷺是中國二十三種瀕危鳥類中被列為世界極危級的五種之一,是僅次於朱䴉的第二種最瀕危的水禽。珍稀鳥類黑臉琵鷺曾在溫州龍灣的海灘上出現。而上次在溫州灣出現黑臉琵鷺,則是1994年4月3日。

這種鳥類多在初冬時節遷徙來溫,棲息數天后,再南下福建等地。據國際鳥盟組織的最新統計,黑臉琵鷺在全世界範圍內不到800隻了。

黑臉琵鷺被國際自然資源物種保護聯盟和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列入瀕危物種紅皮書中。鳥類專家們表示,由於近海污染不斷加劇和圍海造田、灘涂養殖的不斷加快,浙江發現黑臉琵鷺次數已越來越少。黑臉琵鷺是濕地生態環境指示物種,其種群數量的變化對環境的監測有重大意義。這次的發現一定程度上說明該海域周邊的生態環境有所好轉。

黑臉琵鷺已被列為亞洲東部各國最重要的研究和保護對象,並擬定了一項“保護黑臉琵鷺的聯合行動計畫”。已經被國際鳥類保護基金會列進“瀕危物種保護紅皮書”,多個東南亞地區的保育組織及政府自上世紀90年代便開始合作保護黑臉琵鷺的生態環境和研究。

2008年年1月19日至21日,全球有超過15000人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步進行包括黑臉琵鷺在內的水鳥統計。其中黑臉琵鷺的普查結果共記錄有1760隻,比去年的1679隻多了81隻,增多5%。最大的越冬群體仍在台灣,調查記錄為790隻,比去年826隻稍有下降。在香港米埔和深圳福田自然保護區共錄得356隻,比去年的346隻有所增加,數量相對穩定。同時,在澳門記錄有48隻,珠海市的橫琴島淇澳島廣州市的南沙海灘都發現有黑臉琵鷺覓食。由於珠江口灘涂上紅樹林的保護和發展,為黑臉琵鷺提供了豐富的食料和形成適宜的越冬環境,吸引著黑臉琵鷺遷來避寒,逐年增加。所以香港米埔和深圳福田自然保護區成為黑臉琵鷺南下越冬新的“冬宮”。

歷史記載

黑臉鷺琵黑臉鷺琵
對於黑臉琵鷺的記載,較早的見於宋朝元豐年間(1078~1085),“鵜之屬,有漫畫者,以嘴畫水求魚,無一息之停”。用現代的話講“漫”即是左右前後,“畫”即是劃,就是說黑臉琵鷺用嘴前後左右不停的在水中划動取食,既形象又真實,足以見證了900多年前人們對鳥類的細緻觀察和對鳥類的熱愛,也說明那時候黑臉琵鷺數量之多和與人的親近程度,這也是對黑臉琵鷺最早的最簡單研究。

黑臉琵鷺的數量越來越少。它的繁殖地對人類來說一直是個謎。再加上其活動方式的特殊性,於人的接觸遠不像和庭院鳥類如烏鴉、喜鵲、燕子等那樣頻繁和親近,使得現代人們對它的了解愈來愈少,親眼見過它的人也就更不多了。在中國大陸1990年以前所查到的2560多篇鳥類論文中,幾乎沒有較為詳細的有關黑臉琵鷺的文章。

20世紀60年代在朝鮮和韓國的沿海島嶼上發現了黑臉琵鷺繁殖地,並做了觀察和研究。但是黑臉琵鷺繁殖地在中國一直沒有找到。隨著黑臉琵鷺瀕危程度的增加,也引起了國際上有關保護組織的關注,1995年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在北京召開黑臉琵鷺保護協作會議,就黑臉琵鷺的研究、調查和保護達成一致意見。遼寧省廣大鳥類工作者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對黑臉琵鷺繁殖地進行調查和搜尋,在1982~1984年遼寧省林業廳組織的全省候鳥考察中,沒有發現黑臉琵鷺的繁殖地。

根據黑臉琵鷺的生活習性,以及在朝鮮和韓國繁殖地情況,遼寧把尋找重點放在大連和丹東的黃海沿岸及其沿海的島坨上。遼寧鳥類研究中心等單位的鳥類工作者租用船隻到丹東和莊河的沿海島坨、長海的里長山列島的島坨上進行調查,由於黑臉琵鷺的巢都築在陡峭的岩石上,人們很難看到。特別是黑臉琵鷺外出取食時間比較長,人們很難發現。為了儘快找到黑臉琵鷺繁殖地,調查人員向當地一些村、屯的民眾傳送了黑臉琵鷺圖片,發動大家共同尋找。經過艱苦的工作遼寧鳥類研究中心首先在長海縣石城鄉的形人坨上發現了世界珍稀鳥類、中國國家重點二級保護動物黃嘴白鷺(Egretta eulophotes)的繁殖群。根據鷺類多為混群營巢以及黑臉琵鷺營巢的特點,進一步深入進行搜尋,終於1999年在該坨子上發現了黑臉琵鷺繁殖群,這是黑臉琵鷺惟一在中國的一處繁殖地。

繁殖狀況

黑臉鷺琵黑臉鷺琵繁殖
特有的琵琶形的大嘴是琵鷺類鳥類共有的特徵。與白琵鷺比較,黑臉琵鷺顯得體型稍小一點,面部的大片黑色裸露皮膚和短而蓬鬆的冠羽是黑臉琵鷺主要的辨識特徵。繁殖期的黑臉琵鷺冠羽和胸前的羽毛有明顯的黃色。幼鳥孵化出殼以後,每當夕陽西下的時候,雄性黑臉琵鷺結伴而行,飛去覓食。每個巢中都會留下雌性黑臉琵鷺守護幼鳥。當早晨的太陽還沒出來時,覓食的黑臉琵鷺就趕回了巢中。

等到太陽升起,巢中的小鳥便伸長脖子,不停地在父母面前上下晃動,發出叫聲尋求食物。此時覓食回來的雄性黑臉琵鷺就會張開大嘴,叼住小鳥的嘴巴,一直把小鳥的嘴滑到大鳥的嗓子裡,把胃中的流狀物餵給小鳥。餵完這一隻,再餵那一隻。白天,父母們還會讓小鳥見見陽光,在巢穴中走上幾圈,有時小傢伙還會互相打鬥幾下。

中午陽光強烈時,小黑臉琵鷺的爸爸媽媽就會成為小黑臉琵鷺的一把傘:它們展開自己的翅膀,半蹲著,用自己的身體擋住陽光,使小鳥們能有一個涼爽的地方歇息。而在風雨里,小黑臉琵鷺的爸爸或媽媽一樣會站在鳥巢的旁邊,用自己的身軀為兒女們遮住風,擋住雨……

到了7月,小黑臉琵鷺還得靠父母餵食,但此時大鳥已不像從前那樣關注小鳥了。常常是大鳥飛回巢中給小鳥餵食後,不再像以前那樣守在巢中,而是跳到離巢不遠的岩石或樹枝上休息。此時的小黑臉琵鷺在巢中上躥下跳,有時張開稚嫩的翅膀拍打幾下。這是黑臉琵鷺爸爸媽媽在歷練自己的後代,想讓它們完成展翅藍天前的“驚險一躍”。只有在8月回歸之前完成這“驚險一躍”,小黑臉琵鷺才有可能回到越冬地。在磕磕絆絆中,這些小黑臉琵鷺都完成了“驚險一躍”

4月初到8月,是黑臉琵鷺繁殖期,幼鳥在破殼40天后就和成鳥一起飛向南方越冬在繁殖過程中,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受到驚嚇和干擾。如果人為的干擾使其繁殖中斷,它們就會棄巢而走,永遠都不再回來。

生活習性

黑臉鷺琵黑臉鷺琵
有一種珍稀瀕危的鳥兒,被列為世界極危級的5種之一,它就是深居朝鮮半島三八線”無人區的黑臉琵鷺。香港人稱它為“濕地明星”。你看,它那黑色的琵琶形長嘴,潔白如雪的修長身軀,嬌美而高貴的倩影,輕盈素雅十分逗人喜愛。

黑臉琵鷺一般棲息於內陸湖泊、水塘、河口、蘆葦沼澤、水稻田以及沿海島嶼和海濱沼澤地帶等濕地環境。它們喜歡群居,每群三四隻到十幾隻不等。在灘涂上的覓食方法是用小鏟子的長喙插進水中,半張著嘴,在淺水一邊涉水前進,一邊左右晃動頭部掃蕩,通過觸覺捕捉水底的水生動植物,然後把長喙提到水面將食物吞吃。

它們的性情好靜,膽子很小,為了增加心理上的安全感,它們白天與個子高於自己的大白鷺生活在一起,因為個子高的鳥視野廣闊,也易發現“敵情”;夜晚與警惕性高的夜鷺生活在一起。所以它們選擇三八線附近西面的沿海多岩石島嶼上作為繁殖地的“安樂窩”。中國科學工作者也在遼寧省石城島的形人坨上發現黑臉琵鷺的繁殖點。它們與朝鮮半島的兄弟姐妹們,每年的9月下旬至10月中旬陸續從北方遷至台灣、廣東、香港、海南……等地越冬,翌年3月至4月從越冬地陸續向北遷徙,回到老巢繁衍後代。

生態調查

黑臉鷺琵黑臉鷺琵
黑臉琵鷺為夏候鳥,夏天分散在朝鮮、韓國沿海島嶼和中國遼寧石城島的形人坨上進行繁殖,冬天到南方集群越冬。經過這些年的研究、調查和環志以及衛星監測,特別是連續幾年的國際同步調查,基本上掌握了黑臉琵鷺的分布、數量和大體的遷徙狀況。黑臉琵鷺主要分布在亞洲,中國是主要分布地,從北向南為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北京、山東、四川、貴州、江蘇、上海、浙江、湖南、福建、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台灣。而國外則分布於朝鮮、韓國、日本、越南、菲律賓、泰國。越冬數量調查第一次是台灣於1985年在台南市進行的越冬調查,發現有150餘只,此後每年數量都有變化,1989年數量較少,僅見到60多隻,此後每年開始有所增加,如1990年70多隻,1991年120多隻。為了更準確地統計黑臉琵鷺越冬的數量,從2003年開始,採取了國際同步調查的方法,既所有黑臉琵鷺越冬地,在同一時間採用同一方法進行數量統計。通過幾年連續調查,2003年為1060多隻,2004年為1100多隻,到2005年全球黑臉琵鷺越冬數量已達1470多隻,其中在台灣越冬的數量最多,2004年為720多隻,到2005年已達到750多隻(估計能有800多隻),其它越冬地黑臉琵鷺數量依次為中國香港、日本、中國海南省、福建省、越南、中國澳門、廣東省、江蘇省、韓國、中國上海、菲律賓、泰國。已知中國江蘇省是黑臉琵鷺在中國越冬地的最北限。

黑臉琵鷺每年的9月下旬至10月中旬陸續從北方遷至台灣的各個越冬地,從10月下旬至第二年3月中旬是黑臉琵鷺越冬種群數量的穩定期,3月中旬開始從越冬地陸續向北方遷徙,到4月末基本全部遷走。但有的年份在5月上旬,在台灣還能見到零星分散的黑臉琵鷺。

根據黑臉琵鷺的生態習性,需要越冬的條件除了氣候溫暖適宜外,越冬地必須是面積廣闊,視野良好,能給它提供安全感,一旦遇到危險能夠及時發現快速逃走。其次是水位能夠變化,以適宜其取食需要,黑臉琵鷺取食水位不能太淺,太淺則使它的嘴無法在水中來回掃動,也不能淹沒身體,最深只能到腹部的羽毛,一般水深應在30~40厘米為好。第三是要有堤壩和田埂等,以起到隱蔽作用。從現在黑臉琵鷺在台灣越冬地的條件看,基本都符合這些條件,這也是為什麼在台灣越冬的黑臉琵鷺數量最多的重要原因。

台灣的黑臉琵鷺越冬地現有14處,主要在台南縣嘉義縣彰化縣、還有屏東縣宜蘭縣,其中以台南縣曾文溪河口的七股、四草為最大越冬地,最高統計達700餘只。此外,彰化的大肚溪最多時達380多隻。在台灣越冬地,黑臉琵鷺白天主要是休息,如以每天7時~19時為例,80%的時間是休息,10%的時間是取食,其他時間是轉換活動。白天活動高峰期有3段,上午8~9時,中午11~13時,下午15~18時。由於台灣冬季海風較多,因此在海風每秒25~50米時,有30%的黑臉琵鷺進行活動,而風速超過每秒50米時,基本上就都處於休息狀態。黑臉琵鷺休息時,除了梳理自己的羽毛外,頸部羽毛的梳理是由兩隻黑臉琵鷺互相進行梳理完成。每到這個時候,其場面和動作十分惹人喜愛,看也看不夠。除梳理羽毛外,黑臉琵鷺還經常到深水中,趴在水面上猛跑,以達到洗澡的目的。從1996年以來,台灣的鳥類研究人員在黑臉琵鷺身體背部放置了無線電追蹤儀,通過24小時跟蹤,黑臉琵鷺有60%多的時間在主要越冬地活動,其它時間在其它越冬地活動。活動範圍在8×9公里之間,其中以3×4公里活動的數量為最多。黑臉琵鷺一般都集大群活動並和白琵鷺等混群棲息,也和其它一些水鳥如大白鷺、蒼鷺等在一起覓食。休息時有時在岸邊、或草地上、灘涂上,有時也飛到附近的樹上。

保護現狀

黑臉鷺琵黑臉鷺琵
黑臉琵鷺是濕地的主要指示物種,因數量稀少而被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列入世界瀕臨物種紅皮書中,同時被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列入世界極瀕危鳥類名錄。因此,從1985年國際上開始關注黑臉琵鷺以來,各國各地都加強了對黑臉琵鷺的保護。黑臉琵鷺繁殖地在遼寧被發現以後,國家林業局、遼寧省林業廳、大連市政府、林業局,長海縣和莊河市政府、林業局以及石城鄉政府都十分重視黑臉琵鷺保護,採取多種形式進行保護黑臉琵鷺必要性,緊迫性的宣傳教育,投入保護資金、設定專人看護,加強對繁殖地,覓食地的管理。特別是2003年6月石城鄉劃歸莊河市管轄後,為進一步加強對黑臉琵鷺的保護,7月份,遼寧省林業廳野生動植物保護處主持在石城鄉召開了黑臉琵鷺保護現場辦公會,大連市林業局,莊河市政府、林業局和石城鄉的各有關負責人參加會議。會議針對黑臉琵鷺保護面臨的問題,做出了拆除坨子上違章建築,撤走風力發電機、建觀測保護站,繼續設專人管護等措施來保護黑臉琵鷺的決定。會後,莊河市政府發布了關於保護黑臉琵鷺的通告,明確形人坨子周圍30米以內嚴禁各類人員進入,水產養殖活動不得影響黑臉琵鷺的繁殖。同時,遼寧鳥類研究中心與有關科研部門又對形人坨周邊的島、坨進行了調查,以期發現黑臉琵鷺新的繁殖地。

黑臉琵鷺在遼寧繁殖地的發現,也引起了有關國際動物保護組織的關注,並對黑臉琵鷺的保護工作給予了很大的支持。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提供部分資金,幫助用於黑臉琵鷺取食地的調查和保護。國際鸛鶴委員會主席柯得爾先生於2002年親自到黑臉琵鷺繁殖地現場進行考察,並就如何做好黑臉琵鷺的保護工作提出了寶貴意見。中央電視台、遼寧電視台和大連電視台等新聞媒體,也都分別進行了拍攝和報導,進行保護宣傳教育。特別是2006年1月份,大連市政府批准把形人坨子及周邊島嶼建成黑臉琵鷺自然保護區,使保護工作更加規範和依法進行。正是由於各部門,各方面的努力,黑臉琵鷺的繁殖數量逐年有所增加。2006年的窩卵巢數達到6個,是1999年以來最多的一年。

黑臉琵鷺在曾文溪河口名聲大震,因而被刊登在美國的《國家地理雜誌》上,有關方面出席各種國際保護會議和有關活動,有關國際保護組織和鳥類愛好者也都紛紛來到台南進行考察、觀賞和攝錄黑臉琵鷺,黑臉琵鷺的形象也出現在台灣的年曆、郵票和各種宣傳品上,甚至新版的旅行證件上也有黑臉琵鷺的圖案,黑臉琵鷺已成為台灣省的象徵,台灣民眾也對黑臉琵鷺情有獨鍾。眾多的台灣鳥類工作者、鳥類攝影愛好者對在台灣越冬的黑臉琵鷺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研究,掌握了黑臉琵鷺在台灣的越冬習性,同時也攝錄了大量珍貴的影像資料,發表和出版了一批論文、書刊和畫冊,把黑臉琵鷺保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宣傳到全社會,呼籲政府和廣大民眾加強對黑臉琵鷺的保護。

黑臉鷺琵黑臉鷺琵
黑臉琵鷺在遼寧繁殖,在台灣越冬,每年都往返於台灣與大陸之間。因此,台灣方面的鳥類工作者也十分關注遼寧黑臉琵鷺的保護。自1999年以來,有眾多的台灣鳥類工作者、鳥類攝影愛好者來到石城島,與遼寧的鳥類工作者共商黑臉琵鷺保護大計。特別是在遼寧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的努力下,2005年7月初在莊河市召開了“首屆海峽兩岸黑臉琵鷺保護研討會”,海峽兩岸的鳥類保護專家、學者,為黑臉琵鷺保護積極獻計獻策,使黑臉琵鷺保護進一步得到了加強。同時,有關部門和研究人員還出版發行了一批論文、專著和畫冊,為黑臉琵鷺的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正是由於國際上的支持,大陸和台灣的共同努力,黑臉琵鷺的數量不斷增加,到2005年比1985年增加了近10倍,而且分布範圍也進一步擴大。在黑臉琵鷺的保護中,除了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努力外,還出現了一批黑臉琵鷺保護志願者,他們在遼寧、在台灣,不辭辛苦,花費大量精力和資金,幫助進行調查,搞研究,拍攝照片和錄像等,向廣大民眾進行宣傳。正是有了這些志願者的不懈努力和艱苦付出,才使黑臉琵鷺保護得更好,才讓讀者看到了黑臉琵鷺這優美的舞姿和完整的風采。

黑臉琵鷺往返於大陸與台灣之間,不但增進了海峽兩岸鳥類工作者與保護組織的合作與交流,同時也進一步增進了海峽兩岸的親情關係。2005年7月,台灣新黨代表團來大連市訪問時,贈給大連一隻畫有黑臉琵鷺的瓷瓶,表達了海峽兩岸民眾對黑臉琵鷺的愛護和情有獨鍾,傳遞了海峽兩岸人民來來往往、從不間斷的親情,說明海峽兩岸不可分割的關係。

由於黑臉琵鷺繁殖地、越冬地和遷徙停歇地的水質污染、水產品的人工過度養殖、過度的工業開發以及濕地遭到蠶食等不利於黑臉琵鷺棲息、繁殖的現象依然存在,黑臉琵鷺因食用有毒生物死亡的事件也有發生,使黑臉琵鷺的生存受到多方面危脅,因此,還要國際上加大保護力度,還要海峽兩岸進一步加強合作,共同做好黑臉琵鷺的保護。

展望未來

黑臉鷺琵黑臉鷺琵
經過多年的保護,黑臉琵鷺在台灣的越冬數量不斷增加,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深入,濕地的大面積開發,使黑臉琵鷺保護的壓力也有所增加。部分越冬地的被破壞和消失,一些越冬地的過度利用和環境的惡化,魚塘用途的改變使覓食區減少,人為干擾(主要是觀鳥旅遊和漁民活動),天敵(主要是猛禽和野狗等)和疾病的侵襲等,使越冬的黑臉琵鷺受到很大威脅,黑臉琵鷺受傷甚至因中毒死亡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因此,要保證黑臉琵鷺在越冬地有乾淨、安全的棲息地,有豐富的食物資源以及良好的庇護所,還有大量的工作要進行。好在台灣已制定了黑臉琵鷺保護計畫,重點是搞好越冬地水位的控制與水質監測,做好堤壩的使用與維護和管理,與漁民研究晾曬魚塘的方式方法,減少干擾,控制噪音,控制遊人和漁民的人數和活動頻率,控制天敵,同時進一步拓展新的越冬棲息地,以緩解黑臉琵鷺數量增加帶來的壓力,減少黑臉琵鷺的死亡風險。使黑臉琵鷺這個世界瀕危物種數量逐年有所增加,永遠與人類共同生活在這個地球上。

瀕危動物鳥類及其他分類導航

瀕危動物是指所有由於物種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類活動或自然災害的影響,而有滅絕危險的野生動物物種。從廣義上講,瀕危動物泛指珍貴、瀕危或稀有的野生動物。從野生動物管理學角度講,瀕危動物是指《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所列動物,以及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