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白鸛

日本白鸛

日本白鸛,東方白鸛,鸛形目、鸛科鳥類。身長112公分,翼展200公分。通常單獨出現於沼澤、河口、湖沼及濕原地帶在台灣地區為稀有之迷鳥。除了在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大多組成群體活動,特別是遷徙季節,常常聚集成數十隻,甚至上百隻的大群。

基本信息

簡介

日本白鸛日本白鸛
東方白鸛在繁殖期主要棲息於開闊而偏僻的平原、草地和沼澤地帶,特別是有稀疏樹木生長的河流湖泊水塘,以及水渠岸邊和沼澤地上,有時也棲息和活動在遠離居民區,具有岸邊樹木的水稻田地帶。冬季主要棲息在開闊的大型湖泊和沼澤地帶。
除了在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大多組成群體活動,特別是遷徙季節,常常聚集成數十隻,甚至上百隻的大群。

形態特徵

身長112公分,展200公分。嘴黑色,外形粗厚,既長且尖,似一大型尖嘴鉗;腳紅色,眼睛周圍也是紅色。停棲時,身體前半部及腹下均為白色,前頸下部有膨鬆飾羽;後半部則為黑色。飛行時,身體部分除飛羽為黑色,及飛羽內側雜有銀白色邊緣外,其餘部份皆為白色。

生態習性

通常單獨出現於沼澤、河口湖沼濕原地帶台灣地區為稀有之迷鳥

歷史文化

日本白鸛日本白鸛
東方白鸛從前在東亞地區是常見的鳥類,甚至在日本東京市的教堂屋頂上也曾有營巢繁殖的,但在1868—1395年間,由於非法狩獵、農藥和化學毒物污染等原因,東方白鸛的種群數量在日本逐漸減少,現在僅能在冬季偶爾發現少量的越冬個體。分布在朝鮮韓國的繁殖種群也已於70年代初絕滅。由於人口密集,工農業的發展,使得在俄羅斯遠東地區和東北黑龍江、吉林兩省殘存的繁殖地也變得極為狹小,總數有3000隻左右,1994年在湖北武漢沉湖發現的越冬群體達900多隻,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東方白鸛群體。

天台籍著名散文家陸蠢寫了一篇《鶴》,文中敘述他十七八歲時,鄰哥兒在平頭潭邊捉到一隻鳥,“長腳尖喙,頭有纓冠,羽毛潔白”。開始,以為是一隻鶴,搶回家裡養,只見這隻鳥“樣子確相當漂亮,瘦長的腳,走起路來大模大樣,象個“宰相步”、“頭上有一簇纓毛,略帶黃色,尾部很短”、“老是縮著頭頸,有時站在左腳上,有時站在右腳上,有時站在兩隻腳上,用金紅色的眼睛斜看著人。”他們將這隻鳥養了相當時日,有一天,他的舅父來了,才知道這是一隻“長腳鷺鷥”。陸蠢所描述的這隻漂亮的鳥,實際上應叫“東方白鸛”,在始豐溪兩岸的樹林中,蘆葦叢里棲居。《辭海》載:“鸛,烏綱……大型涉禽。形似鶴亦似鷺;嘴長而直。翼長大而尾圓短,飛翔輕快,常活動於溪流近旁,夜宿高樹。主食魚甲殼類。在中國分布較廣的種類如黑鸛……另種白鸛較前種為大,頭頸和背部均白色。都在中國北方繁殖,至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越冬。”由此可見,《辭海》上說的白鸛是一種候鳥。而天台特有的東方白鸛卻是在當地繁殖,當地越冬的,因此是鸛類中一個珍稀的品種。

科目簡介

鸛科(Ciconiidae)

日本白鸛日本白鸛
鸛形目的一科。鸛科都是大型水鳥,嘴長而粗壯,在高樹或岩石上築大型的巢,以魚為主食,也捕食其它小動物。鸛科遍布全球的溫帶和熱帶地區,有11屬17種,其中非洲和亞洲南部種類最多,中國有3屬4~5種,即鸛屬的黑鸛白鸛和東方白鸛,䴉鸛屬白頭䴉鸛(彩鸛)以及禿鸛屬禿鸛。白鸛在歐洲是非常有名的鳥,常常在屋頂或煙囪上築巢,在傳說中,白鸛會將嬰兒送到家中。中國東部的白鸛與中國西部以及歐洲的有所不同,嘴黑色而非紅色,被稱為東方白鸛。禿鸛是鸛類中體型最大,肉食性最強的成員,有3種,亞洲兩種非洲一種,其中是非洲禿鸛非洲常見的鳥類,常和兀鷲爭食腐肉,有時還會捕食紅鸛等鳥類。非洲禿鸛的翼展是陸地鳥類中最大的。

鸛形目(Ciconiiformes)

日本白鸛日本白鸛
鳥綱的1目,為中型涉禽。頸和腳均長,腳適於步行;嘴形側扁而直;眼先裸出;脛的下部裸出;後趾發達,與前趾同在一平面上。棲於水邊或近水地方。覓吃小魚、蟲類及其他小型動物。在高樹或岩崖上營巢。雛鳥為晚成性。本目共有6科,中國有3科:①鷺科(Ardeidae),如白鷺;②鸛科(Ciconiidae),如白鸛;③䴉科(Threskior-nithidae),如朱䴉。

鸛形目在動物分類學上是鳥綱中的一個目。Sibley和Monroe根據基因測序的結果提出了鳥類DNA分類系統,對傳統的鳥類分類作出重大調整。在新系統中,將傳統分類系統中獨立存在的潛鳥目鸊鷉目隼形目鷗形目以及鴴形目合併到一個巨大的鸛形目名下,從而形成了一個堪與雀形目比肩的大目。

鸛科都是大型水鳥,嘴長而粗壯,在高樹或岩石上築大型的巢,以魚為主食,也捕食其它小動物。鸛科遍布全球的溫帶和熱帶地區,有11屬17種,其中非洲和亞洲南部種類最多,中國有3屬4~5種,即鸛屬的黑鸛、白鸛和東方白鸛,䴉鸛屬的白頭䴉鸛(彩鸛)以及禿鸛屬的禿鸛。白鸛在歐洲是非常有名的鳥,常常在屋頂或煙囪上築巢,在傳說中,白鸛會將嬰兒送到家中。中國東部的白鸛與中國西部以及歐洲的有所不同,嘴黑色而非紅色,被稱為東方白鸛。禿鸛是鸛類中體型最大,肉食性最強的成員,有3種,亞洲兩種非洲一種,其中是非洲禿鸛非洲常見的鳥類,常和兀鷲爭食腐肉,有時還會捕食紅鸛等鳥類。非洲禿鸛的翼展是陸地鳥類中最大的。

相關新聞

野生東方白鸛重現日本

日本白鸛日本白鸛
日本最後一隻東方白鸛1971年死亡後,野生東方白鸛在日本滅絕。隨後幾十年間,日本科研人員著手還原生態環境,並引進東方白鸛人工養殖。

2005年,科研人員將第一批引進的東方白鸛在野外放生。2007年,這批白鸛開始築巢產卵。時隔30多年後,日本重現野生東方白鸛的身影。

白鸛滅絕

日本白鸛日本白鸛
野生東方白鸛棲息於潮濕草地沼澤地帶。但由於工業化快速發展和現代農業技術革新,野生東方白鸛的棲息地遭到嚴重破壞。惡劣的生態環境使野生東方白鸛在日本瀕臨滅絕。

日本兵庫縣曾是野生東方白鸛的聚集地。但過去幾十年間,這一地區的生態環境已發生根本改變。受污染的地區用來發展現代工業,未被污染的土地則成為現代農業灌溉技術的試驗田

野生東方白鸛主要以魚類為食,而生態環境的改變使水稻田不復存在,魚類、青蛙和蛇等動物賴以生存的食物資源逐漸枯竭。兵庫縣的土地也大多受農藥污染。

1971年,日本最後一隻野生東方白鸛死亡,標誌著這一物種在日本滅絕。目前,世界上僅存不到2500隻東方白鸛,大多棲息於中國、韓國和俄羅斯。

生態還原

日本白鶴日本白鶴

面對野生東方白鸛滅絕事實,日本科研人員決定引進東方白鸛。在近幾十年人工養殖白鸛的同時,科研人員還在為放生這些東方白鸛作準備。而為它們重建適宜野外生長的棲息地則成為迫在眉睫的工作。

要重建棲息地,科研人員不得不及時還原生態系統,使兵庫縣重現1971年前的面貌。他們拋棄了現代農業灌溉技術,開始使用傳統灌溉方式。小溪和水道重新流入水稻田地,為野生東方白鸛提供了不流動的淺水棲息地

英國《獨立報》24日援引負責白鸛哺育工作的尾峪義人(譯音)教授的話說:“稻田中的小溪、河流等已經消失,我們的工作就是讓小溪重新流入土地,幫助魚類在淺水中生存。”

限制農藥使用和傳統灌溉技術同樣降低了這一地區土壤的毒性。科研人員還專門把電纜線埋入地下,使野生白鸛免遭觸電危險。

野外重現

經過30多年的不懈努力,科研人員2005年將引進的第一批東方白鸛在野外放生。2007年,他們驚喜地發現這批白鸛開始築巢產卵。隨後不久,第一隻幼鸛孵出。今年又相繼有9隻幼鸛出世。時隔30多年後,日本重現野生東方白鸛的身影。

尾峪義人說:“我們發現這些鳥巢時很高興。在把白鸛放生不久後就能有這樣的成績的確是很大的進步。起初許多人都認為我們不可能成功。”

野生白鸛重現日本,使生物多樣性問題再度成為各界熱議的話題。在日前於日本神戶舉行的八國集團(G8)環境部長會議上,生物多樣性問題被列為主要議題。

環保組織“大地之友社”成員大野寺由利(譯音)坦言,雖然日本這次再引進白鸛計畫值得稱讚,但各界還應為國際生態多樣性作出更多貢獻。(董倩妮)

東方白鸛

日本白鸛日本白鸛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Swinhoe,1873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習性 東方白鸛屬於大型涉禽,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中國約有2500~3000隻。常在沼澤、濕地、塘邊涉水覓食,主要以小魚、蛙、昆蟲等為食。性寧靜而機警,飛行或步行時舉止緩慢,休息時常單足站立。3月份開始繁殖,築巢於高大喬木或建築物上,每窩產卵3~5枚,白色,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約30天。在東北中、北部繁殖;越冬於長江下游及以南地區。

特徵 東方白鸛是一種大型的涉禽,體態優美。它的體長為110—128厘米,體重3.9—4.5千克。長而粗壯的嘴十分堅硬,呈黑色,僅基部綴有淡紫色或深紅色。嘴的基部較厚,往尖端逐漸變細,並且略微向上翹。眼睛周圍、眼先和喉部的裸露皮膚都是朱紅色,眼睛內的虹膜為粉紅色,外圈為黑色。身體上的羽毛主要為純白色。翅膀寬而長,上面的大覆羽、初級覆羽、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均為黑色,並具有綠色或紫色的光澤。初級飛羽的基部為白色,內側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的外除羽緣和羽尖外,均為銀灰色,向內逐漸轉為黑色。前頸的下部有呈披針形的長羽,在求偶炫耀的時候能豎直起來。腿、腳甚長,為鮮紅色。

瀕危動物鳥類及其他分類導航

瀕危動物是指所有由於物種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類活動或自然災害的影響,而有滅絕危險的野生動物物種。從廣義上講,瀕危動物泛指珍貴、瀕危或稀有的野生動物。從野生動物管理學角度講,瀕危動物是指《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所列動物,以及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